<h3>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我非常喜欢王维的这句诗,每当读到或者想起这句,每个人眼前都是一副壮阔的图画,倘若想象在初冬,我总是隐隐约约觉得,差不多会更是是一片萧瑟,更加静穆,我想今天敦煌,嘉峪关,张掖,兰州应该也不例外。</h3> <h3> 可是我想错了,无论是敦煌,嘉峪关,还是张掖,兰州,城市里面常绿植物非常多,几乎可以称为小江南,尤其是兰州,黄河岸边的翠柳依然刚刚开始由绿色变成金色,一如南方的深秋。</h3> <h3> 黄河 母亲河</h3> <h3> 中山桥,黄河上人行桥</h3> <h3> 来兰州之前,刚刚在上海参观过何鄂雕塑展,这次一定要现场去看看何鄂先生亲自雕塑的几尊作品。</h3> <h3> 坐落在黄河岸边,黄河母亲雕塑,何鄂先生作品</h3> <h3> 坐落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张骞出使雕塑,何鄂先生作品,注意看早期的骑马,还没有马蹬。</h3> <h3> 重点记录一下甘肃省博物馆观感,看到前面三张图,似乎您已经想到了,这就是央视大型博物馆特别节目《国家宝藏》推荐的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铜奔马—也称为马踏飞燕,驿使图和人头型器口彩陶瓶。</h3> <h3> 我们在兰州停留了4天,2天留给了甘肃省博物馆,但是,因为甘肃省博物馆通过发掘,捐赠以及征集收到的文物超过8万件,其中一级文物有3000多件,16件国宝级文物,参观只能是有所选择。</h3> <h3> 在这里,我要特别夸一夸甘肃省博物馆和博物馆的志愿者,我们两天的博物馆之行,得到了两位博物馆志愿者的陪同,对展馆内藏品一一做了非常专业的讲解,志愿者的服务态度和水平,都让我们俩肃然起敬。</h3> <h3> 第一次去,我们当时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情走进了志愿者的办公室,没想到马上有一位志愿者说,我对彩陶馆比较熟悉,我可以陪你们两位参观,令我们俩个喜出望外,此后在她的引领下,第一次完整地对一个展馆巨量的古陶艺作品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了解,志愿者讲解的敬业和专业程度,让我们深感荣幸。</h3> <h3> 第一次参观为我们讲解的志愿者李小兆老师,感谢李老师,为您点赞。</h3> <h3> 第二次再去,我们期待有一位志愿者能够为我们讲解一下古丝绸之路,幸运如此,这位志愿者胡老师主动提出,引领我们大略看一下整个博物馆,然后重点讲解丝绸之路文明展厅。</h3> <h3> 他花了两个多小时时间,对丝绸之路展品进行了非常认真详细的讲解,并回答了我们的所有问题,专业程度令人敬佩,讲解过程跟随听讲的游客越来越多</h3> <h3> 第二次为我们讲解的志愿者胡世兴老师,谢谢胡老师,为您点赞。</h3> <h3> 在这里我们都觉得,甘肃省博物馆对志愿者的关注和培训非常到位,志愿者队伍的管理井然有序,这点为甘肃省博物馆加分不少,值得其他博物馆学习借鉴。</h3> <h3> 下面这个雕塑形象,现在是中国旅游标志符号。注意看奔马,张口嘶啼,左右蹄同向四蹄腾空飞奔而起,扎起的马尾跃上空中,瞬间的飞速动态凝固在了雕塑里,站在雕塑前,可以清晰感觉到飞马的比例是那么协调,那么具有张力和爆发力,似乎瞬间就会从眼前消失。</h3><h3> 而看马蹄下的飞燕,似乎惊异回头,看到飞奔超越的飞马吃惊不小,我似乎能够感受到飞燕因受惊而抖动的身体,也能够看到飞燕用喙想去啄飞马的动作,这一切,飞马都知道,看看飞马斜睨着眼睛看着飞燕的样子,很有挑衅意味,极富浪漫主义色彩,小小雕塑如此传神,镇馆之宝,名不虚传。</h3> <h3> 马踏飞燕,或者马踏龙雀,名字上有不同意见,是因为有人提出,奔马飞速奔跑,燕子身型比例不对,应该是一种龙雀或者飞鹰。我还是觉得马踏飞燕已经叫熟悉了。您怎么看?</h3> <h3> 人头型器口彩陶瓶,是又一件甘肃省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属于仰韶文化,看这个女子萌萌的样子,留着现代人的发型,豆荚花叶纹,人人都会第一时间喜欢上的。不得不佩服当时工匠的艺术水平和审美观。</h3><h3> 这件宝贝的发掘,有一个传奇故事,这是一位农民在种地的时候挖出来的宝贝,当时已经破了成两个部分了,看到形状独特,他就拿回去自己粘上,放在家里当装饰品。</h3><h3> 陆陆续续很多人知道他家有一个地里挖出来的瓶子,有人劝他丢掉,听说认为不吉利,当时他家养的两头猪又先后死了,说得有模有样,他犹豫不决很久,好在他没有舍得丢掉。</h3><h3> 在博物馆征集民间收藏的时候找到他,他立刻同意无偿捐给博物馆收藏,据说当时工作人员就在旁边商店买了一个搪瓷盆送给他,这才有了今天看到的这个彩陶瓶。</h3> <h3> 下面先看一张邮票</h3> <h3> 很多人有这个中国邮政卡吧</h3> <h3> 驿使图,一看就觉得眼熟吧,是的,中国邮政,用的就是这个驿使图形象。</h3><h3> 这个是画像砖,驿使一手拿邮件,一手拉着缰绳,驱使马儿飞速奔跑,马尾刷出一条横线,似乎能够感觉马蹄哒哒声的渐行渐远,飞马浑身飞汗,妥妥的一匹汗血宝马</h3><h3> 方寸之间,给我的感觉是灵动飞跃,传神。</h3> <h3> 下面是陶艺馆部分藏品</h3> <h3> 甘肃大地湾文化遗址出土文物,大地湾文化遗址发掘,有六大发现,最重要的是村落的规模和形式。</h3> <h3> 大地湾文化属于仰韶文化早期,迄今8000年</h3> <h3> 最早的彩陶</h3> <h3> 提起仰韶文化,不能不提安特生这个人。受北洋政府邀请,安特生先生来中国帮助寻找煤矿和铁矿,但是因为战乱纷纷,没有办法实施,安特生转而参加了河南安阳文化遗址的发掘,后来他主持了仰韶文化遗址的发掘工作,此后一生钟情于中国文化研究,为仰韶文化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被尊称为“仰韶之父”。</h3> <h3> 在仰韶文化发掘研究以后,安特生提出了中国彩陶西来说,当然中国学者反对,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他延着黄河逆流而上,寻找古文化遗址,陆续发现和发掘了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遗址等等</h3><h3> 大量文物需要修复和研究,但是中国条件非常局限,经与北洋政府协商,同意他带着400多件文物回瑞典进行文物修复和研究,并承诺研究成果优先在中国刊物发表,研究结束以后,归还修复文物的一半给中国</h3><h3> 经过仔细修复和研究,安特生先生认为中国彩陶西来说是不对的,他并且遵守诺言归还了一半的文物,可惜的是,那个时候中国战乱纷纷,文物不知所终,在瑞典的文物保存在瑞典远东博物馆,安特生先生是第一任馆长</h3> <h3> 下图有猪的形象,说明猪在那时已经被驯化</h3> <h3> 图案在发展变化</h3> <h3> 这件宝贝是甘肃省博物馆又一件镇馆之宝,仅此一件。鲵鱼纹彩陶瓶。鲵鱼也称为娃娃鱼,因为其人形脸鱼身形象,被认为是伏羲的化身,具有重要的历史研究价值</h3> <h3> 斗犬纹彩陶瓶,可见当时狗也被驯化</h3> <h3> 找一找凤凰卫视的台标</h3> <h3> 又一件国宝级文物,注意看器型和纹饰的美,据说现在美院的学生临这个纹饰都很难临好</h3> <h3> 马家窑文化 半山期</h3> <h3> 这些彩陶的器型和纹饰,是安特生提出中国彩陶西来说的主要依据</h3> <h3> 马家窑文化 马厂期</h3> <h3> 进入青铜器时期,彩陶的地位下降了,纹饰没有那么认真对待了,不过烧制工艺一直在进步,表现在器型复杂了,更加轻薄了。</h3> <h3> 工匠的艺术想象</h3> <h3> 国宝级文物,看看这个人头型彩陶,像不像陈佩斯</h3> <h3> 下面是“丝绸之路文明”展厅的部分展品</h3> <h3> 乍一看这个青铜雕塑,是一只老虎在吃一只羊。仔细看,老虎背上好像是一只老虎头,老虎的爪特别大,尾巴呢是一条蛇,中国有虎头蛇尾的成语,但是没有对应的动物。</h3><h3> 古希腊神话里的凯米拉,是一只狮子头、羊身、蛇尾的神兽,可见这件青铜器要么文化上受到相互影响,要么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h3> <h3> 马高八尺为龙,高度不够,耳朵来凑</h3> <h3> 镇墓兽</h3> <h3> 这是莫高窟封存的第209号洞窟,佛龛内是横三世佛,两面墙上绘制的是药师佛经变和阿弥陀佛经变。</h3><h3> 阿弥陀经变中,绘制的亭台楼阁,衣纹服饰,基本就是当时的时代写照,可以看到已经用玻璃装饰了。</h3><h3> 阿弥陀经变图内,阿弥陀佛和众菩萨都坐在蓝莲花上,众多童子也在从蓝莲花上化生。</h3><h3> 对莲花的专注,东西方各有特色,蓝莲花在东方不多出现,可见这里面也有文化交流的痕迹在。</h3> <h3> 唐代不仅女人以胖为美,也讲究身材修长的美</h3> <h3> 五弦琵笆</h3> <h3> </h3> <h3> 蓝莲花来了,这个摆件,蓝色都不是东方惯用的蓝,应该是从西方传入的</h3> <h3> 我本来就很喜欢许巍的那首蓝莲花,当时在展厅看到蓝莲花,耳边立即跳出蓝莲花的旋律,有的时候,不经意的遇见,会让人很感动。</h3><h3> 今日在甘肃省博物馆的所有遇见,让我久久回味,整理这个美篇,收藏这份遇见带给我的感动,也谨以此篇,送给甘肃省博物馆的李老师和胡老师,欢迎你们到上海来旅游。</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