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一篇)常回家看看</h1> “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带上笑容,带上祝愿,陪同爱人,常回家看看,妈妈准备了一些唠叨,爸爸张罗了一桌好饭,生活的烦恼跟妈妈说说,工作的事情向爸爸谈谈……”就是这首歌,十几年来让自己一次次走向回家的路。<br> 十多年前,为了工作与家庭,自己离开家乡,带着妻子与孩子去了自己工作的镇上。以前,自己的住处离父母也就几十米远,有空就到父母处转转,这次到镇上,离父母也就十几里的路程,因此也就没过多的想啥,但几天后,回家发现母亲的嘴上却鼓满了疮,问她,得知是因为自己搬家的缘故。深思之虑,突然明白,父母年纪越来越大,依赖子女的愿望越来越强,住处离的近,哪怕不见面,可在父母的心里却感觉子女就在身边,觉得踏实。从此以后,自己不管风雨雪霜,隔三差五的就回家看看。<br> 当时回家,无非也就是和父母聊聊最近家里发生的新鲜事,谁家的孩子娶媳妇了,邻村谁家发生了天灾人祸,……,这样的时间差不多持续了近两年。后来,因父亲的瘫痪而发生了改变。父亲1947年参军入伍,在解放战争中留下病根,晚年脊椎等关节严重变形,压迫坐骨神经,下肢麻木无力,最终形成关节增生并发症,虽几经治疗,也疗效甚微,加上年龄偏大,又不愿动手术,就慢慢地瘫痪在床。这一躺就是七八年。父亲在村里当了近三十年的村支书,特别新欢看新闻节目,为了不让父亲感到寂寞,哥几个协商了一下,特意买了一台大彩电,父亲即使躺在炕上,也能了解到国内外发生的新鲜事。此时,母亲也已六十多岁,腰腿也不太好,伺候一个比自己大七八岁的病人吃喝拉撒,其艰难程度可想而知。为了减轻一下母亲的负担,自己每次回家除带些生活用品外,就帮父母晒晒被子,备些柴火,打下些水等等;时而给母亲些钱,母亲却坚持不要,说是父亲的补助费就够了,其实我知道那点钱在当时也就仅够日常开支。自从父亲躺下,为了方便父亲理发,自己学会了理发。父亲很爱干净,也很讲究,每次理发,母亲要求给推成光头,但父亲始终不肯,我也就费点事给理成平头。理完发,洗完头,刮完胡子,铺好松软而又带有阳光味的被子,母亲看着父亲满意的笑脸,总是说,你老爹又要增寿一年了,听到这话,我心里就有种说不出的酸楚,这就是自己的父母,微不足道的一件小事就让他们感到如此满足!<br> 2007年麦收季节,跟往常一样回到了家。帮母亲进行了简单的家务收拾后,看到父亲头发有些长,便找来理发工具,给躺在炕上的父亲开始理发,发现父亲没有了往日的精神头,感觉抬头都有些吃力,就只好让父亲躺着,在枕头上铺上一块薄膜,慢慢地将发理完;问他,只说自己最近感觉很疲乏,可能不行了。我说父亲胡说,但自己心里也直犯嘀咕。当时,望着父亲无助的神情,我轻轻地给父亲洗着头,泪珠禁不住地滴到被子上。没想到这竟真的成了自己最后一次给父亲理发。第二天,父亲就开始发高烧,尽管几经抢救,但因综合病症突发,父亲还是在第六天早上撒手而去,走时,父亲很安详,除了几块尿湿的布块,炕上很干净。这与印象中在母亲细心照料下瘫痪多年的奶奶去世时的样子很相似。父亲病重期间,我们姊妹几个一直守护在父亲身边。当时,母亲显得很平静,说老爹该走了,这些年尽管躺在炕上但也没受什么罪,说我们都很孝顺,她很满足,说完自己竟摸起眼泪来,我握住母亲的手,说:“娘,有我们在,不会让您受罪的,您放心好了!”<br> 父亲去世后,我们姊妹几个商量了一下,打算让母亲轮着住,但母亲坚持自己一人住,说和我们住在一起不方便,自己还能自理。最后,还是被娘说服了。从此以后我回家的次数更多了,自己有时在中午也顶着炎炎烈日回家看看,不为别的,就为了看看娘,和娘聊聊。<br> 两年后自己调到了城里工作,离母亲更远了,看到母亲年纪越来越大,走路非常吃力,自己就给老人买了一辆四轮的老人助步车,娘说这车比什么都强,现在她无论走到哪里,都推着这车。为便于和母亲通话,去年,自己又将母亲原用的移动大话机换成了老年人手机,只要不回家,就和娘聊几句。<br> 自从父亲去世后,每当天气转冷的时候,根据母亲的意愿,我们就将她接到城里来住。但只要天气一转暖,母亲就嚷着回老家,说是在城里虽然条件好,但还不如回老家住着舒坦,有乡里乡亲、临亲百家的,说个话拉个呱什么的,最终扭不过母亲,只好送她回到老家。但不管母亲在哪,只要母亲在哪,那里就是家,我就要回家看看,这种欲望愈来愈强。为的就是不因有一天,当我们刚刚把电话撂下,留下却已是永远的无以谋面的失落;不因有一天,我们刚握手言别,剩下的只是永远的阴阳两隔的感慨;不因有一天,当我们还来不及想起,却一个突如期来的噩耗会使我们遗留一生永远无法弥补的遗憾……<br> “百善孝为先,百孝顺为首”。父母多年潜移默化的影响,会让我无怨无悔地将其传承下去,让我们常回家看看吧……<br>(本文荣获高密市2015年“忆亲情,话家风,树形象”征文评选一等奖)<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二篇)鸡蛋换粮票的故事</b></h1> 如今,在我家珍藏着十几张新旧不一的粮票,共二十多斤,既有全国通用的,也有省市流通的,它凝聚着当年老母亲对儿女的一片希望与艰辛。说起它的来历,老母亲常常有说不完的话题,让人感到既好笑又心酸。<br> 如今八十多岁的老母亲,已不能下地走路,只能坐在轮椅上活动。母亲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为了生活,早年跟随父母下关东,不满十岁就被家人卖给一家比较富裕的人家当童养媳,母亲渴望学习知识,就是在当童养媳的那几年上了不到两年学,后因战争爆发,就再也没能进入学堂。为此,母亲把供养我们上学当成了她一生的最大追求。<br> 七八十年代,我们兄弟三人接二连三地升入初中、高中、大学,本来就不富裕的我们,在求学的路上可想而知。母亲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但那个年代,在外上学,需要有粮票,才能吃上饭食。为此,母亲不顾家人的反对(父亲当时担任村支书),冒着被扣上“挖社会主义墙角,走资本主义道路”帽子的风险,开始了她用鸡蛋换粮票的历程。<br> <br> <h3> 开始,母亲在当地购买上两篮子鸡蛋(约八十斤重),用围脖一系,前后各一篮子,步行十几里地,到当时的蔡家庄车站,花两元五角钱,坐车去青岛换购粮票及部分粗面。记得母亲说有一次因坐错了车次,结果被拉到了离蔡家庄车站三十多里地的丈岭车站。当时,正好是晚上八点多钟,母亲担心路上有坏人抢去粮票,就把粮票用擦汗的小手巾包好,放在裤裆里面的口袋里,然后把垫在篮子底部的面粉袋拿出来往里一折,戴在头上,装扮成上坟回家的样子,与同村的大娘两人冒着小雨,硬是步行着走了近五个小时才赶回了家。<br> 后来,去的次数多了,母亲与临近村的几个伙伴们发现有人爬货车去青岛,于是,她们一起商量着开始了爬货车去青岛的征途。为了爬火车,娘说总是找快黑天的时候再爬,而且不能走车站进出口。她们发现车站的西头有个缺口,并且停车时,那段车厢是后半截,一般巡视的列车员查不到那里。所以每次爬车,她们三两个人都集中到那里,互相拉扯着,帮助着爬到车厢里,找个比较隐蔽的地方坐下。为了防止发现,许多人头上都戴个黑头巾。有次放学回来,正赶上母亲从青岛回来,父亲让我去接一下。我就赶紧踏上了去车站的路,走到半路,正好碰到母亲与本村的大娘一起往家赶,一看母亲的脸上黑乎乎的,我接过娘肩上的竹篮,问母亲,才知道她们是坐煤车回来的。我说娘你为啥不坐客车啊,她笑着说,坐客车去得花钱,本来就挣不了几个钱,还是坐煤车去保险点,一般没人查车,虽然不太干净;就是风一吹,会刮起很多煤粉,呛人点。听到这话,我眼里的泪珠禁不住地打着转转。每次回家从娘手里接过粮票,我的心里总是沉甸甸的。<br> 后来,母亲不再从当地背鸡蛋去青岛换粮票,而是从青岛批发市场上去上货,然后背到小区里面去换卖。有次我们放假,为了去青岛看看,母亲答应带上自己,但要求是帮着她卖两天鸡蛋,然后再带自己去栈桥、海边玩玩。我说没问题。这次,我们从家里带了一点小米与绿豆,然后去了青岛。到青岛后,我边走边打量着大街两旁的大楼,肩上的货物尽管有些重,但新鲜的环境让自己忘记了累。走了一段路后,跟着母亲来到一个小区门口,找了地方,将小米和绿豆摆在地上,母亲喊卖着,不到半天就卖完了,有的给粮票,有的给钱。然后,母亲用卖到的钱又到附近的一个批发市场上了三篮鸡蛋,给我一篮,自己背两篮,走了两三里路,到了一个叫大桥底的地方开始了换卖。路上,尽管自己肚子饿的咕咕叫,累的满头大汉,但看到娘有些弯曲的脊背,我还是坚持下去了。直到下午一点多,母亲才问我吃点啥,我说吃个肉火烧可以吗,娘迟疑了会说,好吧,然后转悠了好大一会,娘才回来。她把两个肉火烧递给我,而自己只拿了一个馒头。我递给娘一个,娘说她吃过了,让我吃,说完自己从兜里拿出老家带来的咸菜疙瘩,就着馒头,坐在地上吃了起来。到了晚上,大街上灯火辉煌,娘领着我到了一个平房区,转了好几个弯,来到一个又矮又小的屋子,屋子的地面上放着一些木板和几条破旧的棉被。娘说这就是她们住的地方,我说这样的地方怎么住,男女混在一起,娘说将就一下吧。这也比以前好多了,起码下雨淋不着了,还有被子盖。以前,她们常住在人家楼下的台阶上,在地上铺块薄膜,放上个棉大衣,用草帽一遮脸就睡。后来我才知道,娘晚年之所以腰椎受损,就是当年睡地铺身子受潮造成的。熬了不到两天,我再也坚持不下去了,第二天傍晚,就跟着邻村的一个大姨就回家了。青岛美丽的风光直到好几年后才得以观赏。<br> 回到校,每次到食堂拿着粮票换回饭菜,我心里都很不是滋味。只有暗下定决心,好好学习,才能报答辛苦的父母。<br> 八十年代末,我们兄弟几个毕业后都相继参加了工作,母亲年龄也大了,加上父亲身体不太好,我们也逐一成了家,就没让她再继续从事这项工作。直到一九九三年,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物资越来越丰富,粮票也退出了历史舞台。从此压在母亲箱底的几十张粮票也就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物。<br> 现在我们姐弟四个的孩子都逐一大学、研究生毕业,踏上了工作岗位。说起当年老母亲用鸡蛋换粮票的故事,他们总觉得有些不可思议,大家都晓得,如今网络技术、电子信息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足不出屋就可买到各种琳琅满目的各种生活用品。老母亲惊叹当今的变化。但她始终告诫我们和孩子,一定要好好学习,她坚信知识改变命运。</h3><h3> (本文参加了2019年”学习强国“平台举办的”我爱我的祖国“微视频、摄影作品大奖赛)</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三篇)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小主人</b></h1> 女儿小学是在镇上中心小学度过的,中午在校吃饭。为了让孩子吃的好些,不受委屈,就每天给她1块5毛钱的饭菜钱。那时通常是4毛钱的馒头,5毛钱的菜就够了,剩余的6毛钱,让她自己支配。但是每次回家,她总是说钱不够,(女儿的压岁钱也让她自己保管着)。问她也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小孩子嘛,就别问了,花就花呗,不就是她自己吗,自己总是这样劝说妻子,妻子也就很少过问了。每逢星期天,家中的小伙伴总是满满的,各种小玩具堆满了床,地上也堆满了乱七八糟的纸粘画、大头贴什么的。回到家,看着凌乱不堪的房间,自己也总是忍着,小女孩吗,玩就玩吧,呵斥的话吓着孩子怎么办。于是,妻子只好忙活大半天才将房间收拾好。这样的日子一直持续到女儿上初中之前。<br> 初中阶段,孩子需要住校,一个星期(在校住6天)才回家一次。那时孩子正值发育生长的关键期,为了让孩子吃的好些,给孩子的饭菜钱也多了,一个星期60元。但第一周孩子回家后说根本不够花的,她列举了很多理由:多少钱一个油饼,多少钱一个花卷,多少钱一碗米饭……还有卫生纸、自动笔、本子等等。自己也就没细算,就直接问她需要多少就够了。女儿转了转眼珠,拉着自己的胳膊说100元好不好。我犹豫了一下,但最终经不住女儿的缠磨,就答应了。当时自己的工资也就一千多,加上妻子的收入也不到两千,仅这一项就花去了近四分之一,至于养老费,父亲的看病钱,买房钱等等也在排队等着,令自己有些捉襟见肘。但考虑到女儿的学业成长,自己也就不再想啥,多花点就多花点吧,挣钱不就是为了儿女吗。就这样,日子一直持续到初二下学期。上初三时,孩子已长成1米65的大姑娘了,女儿亭亭玉立,变得爱打扮自己了,一个月下来500多块钱也不够用了。今天买衣服,明天买资料,后天又要和同学一起过生日,花销越来越大。但想到女儿学习成绩优秀,觉得多花点钱也无所谓。直到一天女儿说要买手机,自己觉得不大对劲,就问她,你们班上有几个同学有手机啊,她告诉自己有两位。我就告诉她说,那就先不买吧,你现在临近毕业,学习要紧,不能玩手机,等你考上高中再说吧。<br> 中考结束,孩子果然考的不错,以级部第四名的成绩考入了高中。看来手机非买不可了。一天,和同学一起聚会聊天,得知他儿子也考上了高中,而且是一中,并且现在到市里一家大酒店打工去了。回家后自己就和女儿说了,女儿撅着嘴巴,一脸的不高兴,回应自己说:老爸,你忍心让女儿去打工啊。当时家里刚好买了房子,经济上拮据,买块手机需要近千元,加上学费一千多元,的确让自己有些头疼。于是就答应女儿说:这样吧,女儿,你去打一个月的工,用挣到的工资,我再给你添上些钱,买一块好点的手机可以吗?女儿考虑了半天总算答应了下来。考虑到孩子的安全,在同学的介绍下,孩子到了市武装部餐厅打工去了。去了没几天,孩子就打电话告诉自己不打算干了,话中有些哭腔,如是自己赶忙问她为啥,支唔了半天,女儿说就是太累人了。原来,那天上级相关部门有十几号人来市武装部检查征兵情况,就女儿和一个小姑娘两人负责上菜,打扫卫生,另一位同伴因拉肚子,请假回家了。结果一天下来,两个女孩累的一回到宿舍就躺下了。在自己的再三劝说下,女儿还是坚持了下来。<br> 两个星期后,我去看了看女儿,见女儿穿着军装,英姿飒爽,正在餐厅打扫卫生,眼眶不禁一热,泪水模糊了双眼。女儿看到自己后快步迎上来,接过手中的包裹,拉着自己回到宿舍,叽里呱啦的拉起几天来发生的一切。话语中让自己看到了女儿的成长。差2天,就一个月了,因到高中报到,女儿提前结束了打工生涯。那天,我替女儿提着行李,告别了工作地,来到学校。路上,女儿不停地叙说着打工中遇到的各种事情,不时地透露出自己对社会的认识,特别是说到自己洗刷盘子时因不小心打碎了一个盘子,被主管扣掉了2块5毛钱,非常地生气,说要不扣的话就能开800块钱了。我不停地安慰女儿,说她做的不错,单位领导还表扬她了,说将来如果考上大学的话,告诉他一声,免费请客,表示祝贺。同时问她打算买一块什么样的手机,女儿这次没直接回答我,而是考虑好一会才说,爸,买一块能用的就可以了,不要什么三星、诺基亚了。我说为啥,她说,没别的,咱家不是新买了房子了吗,我知道家里肯定也没啥钱了,再说老爸你也挣不了大钱。我边聊边看着女儿有些消瘦的脸庞,既心疼有欣慰,女儿长大了,这次的打工值得,它让女儿不仅懂得了劳动的艰辛,人间的冷暖,更懂得了父母的艰辛,学会了如何做人。<br> 从此以后,我再也不把女儿当小孩子看待了。家里的收入及开支,我都会让她知道。如果有重大开支,也让她参与,谈谈自己的看法,然后再集思广益,做出最后的决定。如:房子的装修,每个的房间设计与布置,家具的购置,样式的选择……孩子都参与其中。对于上学期间的花费,她自己结合实际情况,做了一个预案,并进行了详细的记录。一周花多少,一个月花多少,条条有据,句句在理。我看在眼里,喜在心里。高二那年,妻子因生病,花费了不少钱,经济上非常困难,女儿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寒暑假,在不影响自己学业的情况下,和同学一起到酒店做临时工,帮助家庭度过难关,自己的花费也压缩到最低限度。我知道,,17-8岁的女孩谁不爱美,但她硬是坚持了下来,经常穿着校服出入,近一年的时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好几件都是她表姐给她的。<br> 现在,女儿已是山东财经大学金融专业的大三学生了,一个月1000块钱的生活费,让她觉得已很满足,通过自己合理的安排,还有些剩余。丰富的文化知识,让女儿更懂得了学会如何理财。我也真心的希望女儿将来不仅能变成一个理财高手,更要学会如何做人,管好家庭,给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br><br>(本文荣获2016年高密市中小学家庭教育案例征文一等奖)<br><br>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四篇)那年那月之春</b></h1><div><b><br></b></div><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秋千</b></h5> 六十年代末出生的自己,少年时代生活依旧清贫。清明时节,天还比较冷,我们依旧穿着厚重的棉衣,那些追求“时髦”的大孩子,就穿上母亲做的夹袄,外面套上一件中山服或军便服啥的,下身则套上两条裤子。那时最让我们期盼的就是打秋千。村里每逢清明节来临,生产队长就会安排几名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提前在村中央大槐树后边的空地上,找来五根粗壮结实的木头,两个钢圈,两根类似今天拔绳用的粗麻绳,一块两头钻了眼的长方形木板,架起一个近4米高的秋千。那天,全村的男女老少,都不用出工干活,集中在大槐树边,轮流着打秋千。<br> 开始时,往往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和大姑娘们比较多,为了能够使更多的人得到打秋千的机会,一般安排两个的男的或者两个女的一起打,他们两脚交叉摆放,对着面,站在旁边的人会主动帮他们先荡起来,然后他们就分别用力来回荡动,下滑时有些姑娘的大辫子连同红红的扎头绳被风吹起,就像两只蝴蝶飞舞,好看极了,周围的人不时地发出唏嘘声,两人于是越打越有劲,脚踏板荡起的高度越来越高,地上人们的欢呼声一阵高过一阵,直至兴尽方才罢休。我们小孩子,往往都是大人带我们一起打,我们一般会坐在荡板上两手紧紧抓住粗绳,大人将两脚放在我们身体的两边,夹着我们,我们的头几乎正好在大人的裤裆底下。秋千荡起来之后,开始还敢睁眼看地面上的人,最后越来越高,吓的自己不敢睁眼,只听到耳边风呼呼吹,尤其当秋千板下滑时,心简直都快跳出来了,尽管如此,要不是别人将绳子拽住,还是舍不得离开。<br> 地面上,许多小孩手里攥着鸡蛋、鹅蛋或者鸭蛋啥的,一直舍不得吃,相互炫耀着,追逐着。老人们则找个离秋千较远的地方,坐着小木凳或者草铺垫,相互议论着,欢笑声响彻大半个村庄。<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挖苦菜</b></h3> 那时的春天菜很少,唯一能吃到的就是大白菜,到二三月时,差不多就吃光了。这时,家人就让我们放学后出去挖苦菜或者曲曲芽。我们常常两三个人一起,放下书包,背上母亲用旧衣服改做的布袋,拿上小镰刀,背着刚学过的课文,跑向田间地头,路上我们商量好,最后在村头的河崖上碰头。苦菜比曲曲芽稍早些钻出地面,有些苦菜已开花了,曲曲芽的叶片才伸展的比较大。大家分头找着,苦菜好找些,特别是有些要开花的,曲曲芽因发芽晚些,不太好发现,碰到的就挖出来。<br> 找苦菜的时候,常会遇到蚂蚱或者马蛇子(又名蜥蜴),我们也会不时地跟着它们到处乱跑,直至捉到或着跑掉。马蛇子很狡猾,一钻出土,两眼滴溜溜地转着,一旦发现你注意他,它就会一溜烟地跑掉,有时用脚踩住它,却发现脚底下只剩下一小段会摆动的尾巴,而它却不知道啥时就跑了。我长大后才知道有“断尾求生”这个成语;而那时候的我,甚至有小小的担忧:它还能长出尾巴吗?什么时候才能够长出新尾巴呢?儿时的担忧其实是多么的微不足道。于今故乡的田野里,这曾经带给我孩提时无限快乐的小动物已经完全绝灭,再也难觅踪影;它们的“断尾”,终究难以求得种族的“延续”。<br> <br> <h3><font color="#010101"> 回家后,母亲将苦菜和曲曲芽分好类,洗净,吃饭时,母亲将自己泡制的大豆酱倒在碗里,大家拿着苦菜蘸着豆酱,就着玉米饼子,味道虽然有些苦,但我们吃的津津有味,一股野菜淡淡的清香味弥漫屋子。可如今再也吃不出那味来了……</font>(本文发表在康成书院–教师文苑栏目)</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五篇)那年那月之夏</b></h1><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打水仗</b></div><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六十年代生人,在农村,无论青年男女,不会游泳的几乎没有。那时的夏天,村庄附近的湾塘、小河都是洗澡游泳的好去处。大人干完活,都会一起到不同的地点去洗一洗身上的臭汗,然后再回家休息。而像我们小孩,则几乎天天都泡在水里,最少时一天也洗一两次,其实我们根本不叫洗澡,纯粹是玩。通常身上由于水渍太久,加上太阳暴晒,黑不溜秋的,滑滑的,大人通常用手指甲一划,便留下一道白痕,不用说就知道我们又去洗澡了。然而家长很少过问,任由我们折腾,最主要的是家长顾不上我们,姊妹那么多,光生计问题就够操持的了,哪里还有闲心管这些。正因如此,也让我们这些孩子们学会了游泳。<br> 村西头的“浅湾子”是我们洗澡最常去的地方,那儿水比较浅,最深处不过两米,而且湾底的淤泥少,水比较清,只有湾的周围处有些水藻、芦苇及荷花等,我们一行有十多个小伙伴,大的十二三,小的八九岁,每逢天气比较热,一大早就结伴来到浅湾子,开始了我们的“工作”。大家脱得光光的,将裤头放在湾边,或者挂在湾边的树枝上,喊叫着,快步跳入水中,水性好的一个猛子就游出七八米远,才露出湿漉漉的头来,接着将头用力一甩,深吸一口气,嘴里用力喷出一股水来,并用手摸一把脸上的水珠,看看周围的伙伴,顿时,有人就用手掌用力击水,一场水仗如此展开。顿时,水花四射,大家互相击水,在水中跑着,跳着,喊着,玩的不亦悦乎。有的因四面受敌,眼睛无法挣开,便如水鸭一般,身体一跃,一个猛子扎入水里,不见了踪影。野点的孩子,有时游到湾的水深处,采来荷花叶,顶在头上,偶尔也采摘些荷花或莲蓬,一手高举着,炫耀着,一边晃动着身体,游到水浅处。还有孩子有时会用脚踩着馊蛤蝲,就一个猛子扎下去,用手将其扣出来。小一点的孩子,还太不会游泳,就在湾边抓着柳树枝,两条腿轮流扑通,敲打着水面,溅起一朵朵浪花……中午或者傍晚,也会有大人到这里来洗澡,但他们往往穿着内裤洗,洗完了再到湾的岸边将内裤脱下,换上短裤,我们有时也会好奇地打量着大人们的私处,感到有些羞涩,心想,我们长大了也会那样吗?<br> 大家玩够了,疯够了,就跑到湾的岸边,用力跺一跺双脚,将头上身上的水珠弄掉,然后胡乱地穿上短裤,跑回村里……<br> 一切,都远了。现在,村头的那浅湾子,早已蓄不住雨水,被人填土栽上杨树了。好几次回到故乡,去看那个魂牵梦萦的洼地。然而,那些高高的芦苇和漂亮的荷花,那些欢声笑语,那些无忧无虑戏耍的场景已不见踪影,归途中,心里总生出些许怅然。<br> 许多美好的往事,只有在偶然间忆起;许多难忘的片段,只能在梦里慢慢回味…… <br>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偷"桃子</b></h3> 我们村的西北角有个墓地,当时大队(相当现在的村委)在那里种植了很多桃树,卖桃子的钱是我们村唯一的副业收入。负责管理的是三个上了年纪的老人,其实他们也就不过六十岁左右,但在我们眼里这就是地地道道的老人了,他们用烟锅抽旱烟,穿着家人缝制的大裤裆裤子,剃个光头,裸露着膀子,肩膀上通常搭一条披布。平日里他们就是锄锄草,剪剪树枝啥地,偶尔也喷洒些农药,天热了就集中在桃园南面的小园屋子里聊天,吃饭时则轮流着回家吃。我们小伙伴中有个叫洪波的,他爷爷就在桃园里,所以他对园里的情况比较熟悉。<br> 一天,临近中午,洪波告诉我们,只有他爷爷一人值班,其中一个家里有事,另一个回家吃饭了,这是偷桃子吃的最好时机。还说即便被他爷爷发现了,也不会将我们咋地,于是洪波和我们四个小伙伴一起,来到桃园西边的大田。这里有一条水沟,将桃园和大田隔开,而且沟的东岸栽种了一些棉槐、刺槐,一般桃园里的人觉得这里比较安全,巡逻时也一般不会太留意这里。洪波领着我们仔细观察了一下沟东岸的情况,选择了一个棉槐树较多地方,然后下了水沟,水比较深,淹没了大腿,弄湿了短裤,但我们顾不上这些,就急急忙忙地掰开树枝,爬上了岸,为了不被发现,我们分散开,爬到了桃树下。当时 “六月鲜”桃子正好吃,一个个桃子将树枝压的几乎贴在地面上,红红的桃尖,泛黄的桃腚,馋的我们直流口水,为了不被发现,我们啥也不顾了,赶紧摘了一些既大又好吃的桃子,放到地上,想到用手拿不了几个,就将身上的背心脱了下来,忙乱地捡起地上的桃子放到背心里,包裹起来。正要逃离桃园,洪波的爷爷出来撒尿,听见了动静,就喊了一声,吓的我们慌忙逃窜。<br> 回到桃园西边的大田,玉米正好淹没了我们,大家坐在地里,这才发现有的背心里只剩下了三四个桃子,其余的都漏掉了,还有个伙伴的腿被刺槐划了好几道口子,鲜血直流,我就找了几颗荠荠毛,学着大人的样子,放到手里,揉搓了一会,等到变软了,就用手挤出些绿水来敷在了他的伤口上。一会血就止住了。最后大家将桃子放在一起,用上衣擦掉桃毛,亟不可待地吃开了。那个甜啊,无法形容,有个小伙伴连桃毛都顾不上擦拿起来就吃,直吃的肚子胀胀的。吃罢,大家赶紧离开了那里。<br> 路上,有两个伙伴用粘有桃毛的手挠身体,结果弄得红一块紫一块,好刺挠,非常难受,于是,大家就又跑到湾里洗了洗,才急急忙忙地回了家……<br> 现如今,桃子的品种有很多,口感也更好,品相更耐看,但再也吃不出那味来了……(本文发表在康成书院–教师文苑栏目)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第六篇)爱你心在口难开</b></h1> “噢……耶……爱你在心口难开,不知道你在想些什么,噢……爱你在心口难开。噢……耶……日夜把你来等待……”。这优美的旋律,动听的歌曲如果用来比喻在康成书院刚上传完文稿的自己,再恰当不过。自2009年4月9日成为康成书院的会员至今,它就像“梦中情人”,让你欲罢不能。在这块心灵释放的宝地,自己多篇文稿被发表在首页,它曾经让自己在浮躁不安时心灵释然,在情绪低落时点燃激情,在目标迷失时豁然开朗……<br>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康成书院让自己从中学到了很多有效的的管理知识。记得当初康庄小学宗灵艳老师写了一篇关于班主任管理工作的文章—《在平静中解决纠纷》,让自己深受启发。说的是班内有两名小学生为挪课桌,将后面同学的书搡到了地上,结果两人打了起来,引得全班人一起起哄,沸沸扬扬,一片混乱。宗灵艳老师当时没有急于处理,而是将打架的两名学生叫到办公室,然后自己又转回班里,简单地观察了下班内动静,了解了下情况,才回到办公室进行处理。这时,孩子们的心情平静了许多,没等老师开口,孩子们就已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了。于是双方相互道歉,一场“战争”就这样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了。孩子毕竟是孩子,吵嘴打架不可避免,往往都是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一旦发生,往往不计后果,如果解决不好,往往会酿成大祸,如何让孩子在犯错中意识到自己犯错的原因,从根本上去避免再次犯错,这才是解决的最佳办法。还有柴沟小学的“黄河入海流”老师写的《爱,教育的真谛》,刘洪海老师的《欣赏,我心中的歌》,第一实验小学孙艳老师的《点燃孩子心中那盏“希望之灯”》……,一篇篇精彩的文章,让自己受益匪浅。<br> 每当自己的教学论文发表或者教学案例获奖,我都从心底里感谢我的“梦中情人”—康成书院。闲暇之余,自己经常被教学研究版块中一篇篇精彩的教学设计、课后反思、教学随笔等所吸引,老师们精湛的教学技艺、教学方法,让自己深受启发。记得豪迈小学常晓辉老师曾写过一篇《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将数学问题生活化》的文章,她那种将真实、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引入课题,把学生分散的思维一下聚拢过来,使课堂气氛调控到最佳状态的教学方法,让人耳目一新,不仅为新课的开展创设了良好的氛围,而且产生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康成小学邱昭云老师的《培养书写好习惯最重要》一文让我们认识到,良好的书写习惯是一种能量的储蓄,是一个长期而努力的过程,是磨练学生意志力、耐性力的过程,将对孩子们今后人生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些丰富的教学方法和经验,间接地提高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丰富了自己的业务理论知识。<br> “书香漫步”版块也是自己经常光顾的地方。记得去年在高密市教育局和市妇联联合举办的高密市“忆亲情,话家风,树形象”征文评选中,发表在康成书院网上的“常回家看看”一文荣获一等奖,另外,发表在康成书院网上的《让孩子成为家庭的小主人》、《从新建教学楼看卞家庄小学明天教育大发展》两文,在高密市家庭教育案例征集和高密市国庆节征文活动中,分别获得一二等奖。这些成绩的取得,与我的“梦中情人”—康成书院是分不开的。<br> 感谢你,康成书院—我的“梦中情人”,你让我真的感到“爱你在心口难开”,尽管写的过程有些苦有些累,但写完后的那种美妙感受让我欲罢不能;我爱你,康成书院—我的“梦中情人”,你是我心灵的寄托和皈依,是生命石上磨炼出的火花,是灵魂在风雨洗礼中绚烂的绽放。<br><br>荣获高密教育社区 » 专题征文 » “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在康成书院中成长”专题征文 » 《爱你心在口难开》(一等奖)<br>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h1><b>从卞家庄小学新建教学楼看明天教育大发展</b></h1>(第七篇)<br><div style="text-align: left;"> 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望着远处绿树红瓦及一座座高楼大厦,作为高密市密水街道卞家庄小学中的一员,自己感慨万千,昔日办公教学的情景禁不住一幕幕地浮现在眼前。<br> 2013年暑假前,自己与其他三位老师还在一间不足二十平方米的简陋办公室中工作着,阴暗潮湿的地面,每当下雨前就会渗出一个个小水窝,为防室内潮气对人体的伤害,我们竟冒着近三十度的高温生起了火炉。看到同事穿着裙子生火炉,自己曾开玩笑说:新疆有“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之说,看来我们这里也该有“穿着纱裙生火炉,吃着西瓜降高温”了。<br> 由于室内面积太小,办公设备拥挤,老师们出进办公室,坐在身边的老师不得不站起来,抬起椅子,其他人才能进出。冬季来临,寒冷的西北风从漏风的屋顶上倾泻而下,尽管坐在火炉前,也往往是靠近火炉的一侧才会感到一丝丝温暖,而身后仍然冰凉冰凉的,我们每天只能穿着厚厚的鸭绒服办公、上课。办公室东墙壁有一扇门和学校仓库相通,不时有小老鼠进出,高老师的抽屉内的书籍等物品都让老鼠啃得乱七八糟的,后来,我们用粘鼠板两天内竟然灭掉了7只小老鼠……<br> 再说教室,拥挤不堪的学生一直排座到讲台前,许多胖点的学生,简直就是用课桌夹着上课,根本无法动弹,有些不知情的老师们还说你们班的孩子坐的真端正,听着这话,自己不知道说啥是好。上课时,老师也无法走进学生间进行互动,只好戴着麦克风上课,为的是能让更多的学生听得到老师的声音……<br> 而今新校舍,建筑面积高达六千多平方米,能容纳三十六个教学班,四层桔红色的教学楼,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高大而挺拔,熠熠生辉;清晨,教室内传出朗朗的读书声,回荡整个大楼。宽敞明亮的办公室,干净整洁,泛着淡黄色的地面砖平整洁净,几乎能映出人的影子;全新的办公桌,宽而平,设计新颖合理,摆放井然有序;水、电、暖等各种办公设施一应俱全。一间间功能齐全的特种室布置一新,为孩子们施展才华,挥洒青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环境;多媒体网络教室,为老师们的教学插上了飞翔的翅膀,为孩子们的学习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每层楼道中的墙壁上,悬挂的一幅幅精美的字画,让你感受到了卞家庄小学浓浓的艺术文化氛围,在无声中感染着每一人,文明、和谐、诚信、友善的良好风气蔚然成风。<br> 岁月不古,天道酬勤。卞家庄小学在当时办学条件简陋的情况下,各项工作仍得到上级的广泛肯定,先后被评为潍坊市规范化学校、潍坊市绿化美化先进单位、潍坊市优秀雏鹰大队、高密市文明学校、高密市教学工作先进单位、高密市德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受聘为“中国西部教育顾问单位”。</div><div style="text-align: left;"> 现在,卞家庄小学正站在新的起点,不断总结经验,继续弘扬办学特色,以追求卓越、争创一流的校园文化精神为引领,朝着“教师发展的沃土,学生成长的乐园”的共同愿景不断前进!相信在各级教育部门及学校领导们的正确指导下,通过全体教职工的齐心协力,卞家庄小学会一定会拥有一个更加辉煌的明天,教育教学也将迈上一个崭新的台阶,为共和国的生日献上一份浓重的厚礼!<br><br>高密教育社区 » 教师文艺 » 书香漫步 » 从卞家庄小学新建教学楼看明天教育大发展(国庆征文)二等奖<br><br></div><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r></div></div>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由三十年电化教学的变化看今天教育大发展</b></h1><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第七篇)<b><br></b></div> 关键词: 电化教学 教学设备 学校发展 <br>摘要:从当年的“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到今天多媒体网络教室,网络微机室、语音室的建成,电化教学突飞猛进,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快速提升,为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供了坚实的硬件保障。<br><br> 看到上面照片的人,不知道的话,很可能认为这是某高校的报告厅或机关会议室,实际上这是座落在高密西乡一所农村普通中学——蔡家站中学的一处新建多媒体教室。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三十余年的迟永华老师,有幸目睹了蔡站中学三十年来的风雨历程。看着眼前正投入使用的第二个新多媒体教室,她感慨万千:就不说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的日新月异,也不说教学理念由“满堂灌”到现在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思想转变,单说学校电化教学设施的更新换代就足以见证三十年来学校教育的的飞速发展和可喜变化。<br> 迟老师七九年参加工作,她用“一只粉笔,两袖清风,三尺讲台”这简短的几句话概括了当时教师的政治、经济、社会地位,其实也是当时教师生活的真实写照。那时老师上一节课,要写几黑板的字。往往是写了擦,擦了写,写写擦擦。一节课下来,弄得满身、满脸、满头、满手全是粉笔末,活像一个大熊猫。为了节约时间,节省黑板空间,很多老师提前把一些内容写在小黑板上,然后提着小黑板去上课。而当时就连小黑板也少得可怜,一个年级就那么二、三块,常常还要提前排队轮换着用。期中、期末考试时,卷子都是用铁笔刻字、蜡纸油印的。由于学科多,每考一次试,几个钢笔字写的好的老师要连夜加班,常常累得手腕酸疼。一张刻好的蜡纸最多能印几百张,而且还得轻轻的、小心翼翼的用油磙子滚,稍不留神蜡纸就会有皱纹,印好的卷子上就会出现一道黑印痕,字迹就会模糊不清。最怕的是蜡纸破损,那就需要重新刻一张才能继续印。教师辛苦,费时费力,效果还不好。可为了学生能在课堂上用上试题或讲义,以加大课堂教学内容的容量,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也只能这样做了。<br> 作为教语文课的老师都清楚地记得,讲授新课前,教师为了给学生正音正字,用适当的语气语调把学生带入课文的情景,大都给学生范读课文,而当时又没有任何教学辅助工具,就连一块单卡的录音机都很难找到,教师只有凭一张嘴巴。为了给学生做好师范,有时教师课前即使反复的朗读课文,上课时仍然有的教师读起来还是干巴巴的缺乏激情,很难一下子吸引住学生。因为不是所有的语文老师都是朗诵高手,当然就影响了课堂效果。至于任英语课的老师更是无奈有余。所教学生讲的那英语简直就是半土不洋的中国式英语。<br> 八六年参加工作的自己,那时录音机开始盛行,老师可以用录好的音乐配乐朗读,也可以买名家朗诵的磁带放给学生听。随着改革的深入,教学设施和教师的办公条件也逐步得到了改善。教室里装上了幻灯机,有些内容可以提前写到自制的胶片上,一张一张的放给学生看,屏幕则是一位会木工的张老师做的。<br> 九七年下学期,随着教育改革的发展和形式的需要,学校购买了十台用软磁盘启动的“四八六”电脑和一台“天雀”系列的“联想”牌“五八六”微机,还配备了一台“NEC”牌的针式打印机。那台“联想”牌的微机主要用于打印学校的公文,当时仅有自己一人会使用。学生也只是以兴趣小组的形式进行计算机学习。到了2000年春天,随着电脑的逐渐普及,我校在全市微机招标中,投资十多万元,新进了四十台“海尔”无盘站电脑和一台服务器,淘汰了原有的旧微机,建起了学校的第一个微机室。老师可以去微机室备课,然后用磁盘拷贝出文件,再拿到专用机上读出来,通过打印机将教案或论文打印出来。那时学校还不能上网,电脑的用途就是文本编辑,用的最多的就是备课、写论文。而自己也有幸成为学校的第一任计算机专业教师,学生开设了计算机课程。<br> 2003年下半年,教育形式快速发展,结合实际,学校在各处室装配了电话,为每位老师配备了一台电脑,实现了“鼠标轻轻点,难事变简单”;在方寸天地间,便可知道天下事。还投资十多万元,新建了第二个较高配置的网络微机室、一个多媒体教室,连续几年在本校成功承办了山东省中小学生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各教室也配备了29英寸的大彩电与实物投影仪,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使用多媒体教学。大部分教师都会用使用Word、Wps等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本编辑、使用电子表格处理各种数据、用POWERPOINT或FLASH等教学软件制作教学课件,把文本、图形、图像、动画和声音等多种信息综合在一起进行课堂教学,减少了教师单调乏味的讲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节省了大量时间,在有限的45分钟内获得更大的效益,有效地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br> 最近几年,在上级各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学校网络设施得以较快发展,学校进一步修改完善了校园网,实现了资源共享。学校的一些最新消息,可以直接从校园网上浏览查询。最近就连教师信息的采集也都是直接从校园网下载,填好后再传上去。如果想打印什么东西,直接上传到打印室就行了,避免了老师们楼上楼下奔跑的操劳;印卷子也基本上是自动化了,几百张卷子,按照提前设置好的张数自动停止,一蹴而就,简单省事、快捷方便,最大程度上满足了教师、学生的教与学。<br> 为了实现人性化教学,构建和谐校园,学校在今年春初又在各教室安装了电子音乐铃,每当上下班时,欢快悦耳的音乐伴随着亲切温柔的语音提示,告诉同学们准时上下班。大课间,又会在校园内回荡起学生那富有激励和充满朝气的播音,不时地提醒着每一个同学,时刻准备着为美好的明天而努力奋斗,拼搏进取!<br> 伴随教学条件的不断改进,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也在不断提升。近些年来学校相继获得了“潍坊市50强学校”、高密市“ 实验教学先进学校”、“ 教育发展先进单位”、“办学效益先进单位”、“学生成长五个一工程”先进单位等一系列的荣誉称号。先后有四位教师被评为潍坊市电化教学能手、高密市电化教学能手,多篇电化教学论文在省市获奖或发表。<br> 回想当年,瞻望未来,老师们信心百倍。在各级部门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相信学校的办学条件会更上一层楼,也相信蔡站中学的老师们会一如既往的保持多年来在全市教育教学方面获得的各种荣誉,报效父老乡亲,向伟大的祖国交一份圆满的答卷。<br><br>参考资料:<br>《黑河科技》1997年01期 70-73<br>《山西科技》; 2005年02期; 90+95<br><div>(本文获得潍坊市“电化教育发展,成就与展望"论文评选一等奖)</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