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引言:</b><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中国十分美,七分在西北。越来越多的人对大西北情有独钟,那里辽阔、清澈、孤独、雄浑、浩渺、荒凉,一片沉寂却又生机勃勃。</b> </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一一西北边疆行系列河西走廊篇</b></p> <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东起甘肃省兰州市西的武威市天祝藏族自治县中部的乌鞘岭,西至万里长城西首嘉峪关外的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祁连山和阿尔金山)和北山(马鬃山和龙首山)间,东西长约900公里,南北宽数公里至近百公里,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地域上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和“河西四郡”:武威(古称凉州)、张掖(古称甘州)、酒泉(古称肃州)和敦煌(古称瓜州)。</p><p class="ql-block"> 这里即有敦煌、嘉峪关、月芽泉等五星级稀世绝美景点,又有唐朝王维诗词中“西出阳关无故人”的玉门关和“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塞外奇特壮丽的戈壁大漠风光!也有历史辉煌又久负盛名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等诸多景致!尤其是雪后的边塞大漠半边金黄半边银,如同中国传统的金镶玉文化交相辉映,仿佛仙境,分外妖娆。下面就请您跟随我的镜头一齐饱览祖国壮丽的山河景致吧。</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河西走廊多雄关,雄关之最嘉峪关!</font></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h3><p style="text-align: left;"> 嘉峪关,这个只有24万人的小城,坐落于河西走廊中西结合部,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是现存长城上最大的关隘,也是中国规模最大的关隘。</h3><div style="text-align: left;"> 明初,宋国公、征虏大将军冯胜在班师凯旋途中,选址在河西走廊中部,东连酒泉、西接玉门、背靠黑山、南临祁连的咽喉要地——嘉峪塬西麓建关。明代,东部的吐鲁番日渐强大,常引兵进犯河西走廊各城,嘉峪山隘口为必经之地。自建成嘉峪关后,这关便成为西部国防重地,对保障河西地区的安全起着重要作用。</div><h1 style="text-align: center;"></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茫茫戈壁阻铁蹄!</font></b></h1> <h3> 万里长城东端是我的家乡山东半岛的茫茫渤海,西端却是一条不足十米宽的讨赖河。一条小河怎能挡得住如狼似虎的关外铁骑?听起来匪夷所思,到实地看看才明白,原来西端长城之外有另外一片海——沙漠戈壁之海。</h3> <h3>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当初金戈铁马的战场,一幅壮丽抗击匈奴的画卷,而今随着历史的长河,一切都成为了过去。但是,既便如此,它依然是古代大汉军人抗拒侵略的见证,更是当年将士们英雄豪气的见证!</h3><h3> 下面这张图片是我跨过当年汉营与匈奴骑士对峙最激烈的前沿阵地,来到了对面敌营的战场,见景思古,仿佛回到了那冷兵器的时代,呵呵[呲牙][呲牙][呲牙]。</h3> <h3> 2100年前,汉朝修建的万里长城延伸到河西走廊时,经过嘉峪关一路通到了敦煌。但随着时间流逝,到了明朝,嘉峪关~敦煌这一段400公里长城被废弃。从那时起,嘉峪关被认定为长城的西首,而相距万里之遥,远隔万水千山外的山海关为终端。</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曾经失守!</font></b></h1><h3> 嘉峪关城墙的北端是马鬃山,南端是祁连山山麓,如果想绕开嘉峪关向东,要么面临巴丹吉林大沙漠,要么在长城第一墩强渡讨赖河,这是两个非常痛苦的选择!第一墩的河两岸日夜驻守着身经百战的猛将精兵,河谷像一个口袋,极其狭窄,全暴露在强弩射程范围之内,守军足矣以一挡百。</h3><h3> 一想到冰冷的讨赖河曾沉积着关内外将士们的尸体,便不寒而栗。冷兵器时代,战斗力没有绝对优势,拿下嘉峪关是很艰难的战事。大军一到玉门关,嘉峪关的守将便会知晓,跟着后面的酒泉、张掖会提高战备,随时支援。攻方在嘉峪关打不起耗费时日的战争,行军打仗,粮草先行,兵越多,辎重越多,纵然是骑兵到了这儿也无可奈何。因为城门以西,没有草原,从天山奔袭过来的战马,到了城下已经浑身乏力,如冲风之末,力不能漂鸿毛了!</h3> <h3> 即便在眼下的寒冬季节,西北军营戍边战士的工作环境到底有多艰险?下面这个小视频告诉您远超您想象!许多哨卡一年有8至10个月气温在零下-10至-40多度穿棉大衣戍边(详情请百度我的名字孙照广或“戍边战士的艰辛远超你想象”一文),所以,您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的安全和此刻无忧无虑的上网,是有人拼着性命从千万里之外给您挣回来的!寒冬时节,西北的风很大,战友们离家也很远..…….</h3> <h3> 嘉峪关的关城城墙并不高大,悬臂长城与长城第一墩的部分更低。设计之初,仔细估算过敌我能量以及攻城器械。历史上,嘉峪关真正意义失守只有一次。明正德十一年(1516年)11月,满速儿汗侵入肃州,游击将军芮宁带兵在祁连山下文殊镇与其决战。现场打得异常惨烈,芮将军不幸身中流矢当场阵亡,导致全军覆没,嘉峪关失守。</h3><h3></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嘉峪关曾挡住了什么?</font></b></h1><h3> 嘉峪关以西曾住着多个草原民族部落,他们生活习惯不同,之间难以相融。几千年来,由于自然环境气候变化以及各族间的势力此消彼长,以嘉峪关为界,形成赛人、月氏人、斯基泰人、乌孙人、匈奴人、吐蕃、回鹘、党项自东向西迁徙,波斯人、粟特人、希腊人、阿拉伯人自西向东迁徙的现象。随之变化的还有信仰,佛教、道教、袄教(拜火教)、景教、摩尼教先后在河西走廊的盛行传播。</h3> <h3> 自从明朝打败元朝,将蒙古人赶出关外,天山与祁连山这一带的吐鲁番、哈密、沙洲(敦煌)等地曾保持的势力生态平衡被打破,开始相互争夺地盘,战事连年发生。朱元璋曾派14子朱楧镇守甘州(今甘肃张掖),足以见对西北局势的重视程度。</h3><h3> 然而,尽管明朝先后在嘉峪关以西设立罕东、赤金、哈密、安定、阿端、曲先、沙州几个带有军事性质的“卫”来维持秩序,但最终还是抵不住蒙古右翼和吐鲁番新势力的轮番进攻,几个卫相继崩溃。这也是明朝西北方向的版图只能延展到嘉峪关的原因。从此,嘉峪关战略宗旨变为:“收缩防线,避免浪战,以逸待劳,伺机而动”。</h3><h3> 打败芮将军的满速儿汗入是新疆吐鲁番可汗,笃信伊斯兰教,数次发起对明战争。他占领了哈密之后,不断向东侵扰肃州。无休止的动乱让当地住民无法安居,他们不愿放弃信仰与生存,纷纷从关外向关内迁徙。这一时期裕固族(回鹘)东迁入关最具代表性。从那时起,他们在肃州附近及甘州南山地区定居下来。裕固族流传下来的传统歌谣中唱到:“走过了千佛洞,穿过了万佛峡,酒泉城下扎营帐。沿着山梁走上那高高的祁连山,望见了八字墩辽阔的牧场。草绿花香的八字墩草原,变成了裕固族可爱的家乡”。</h3> <h3> 嘉峪关自古以来弥漫着悲伤的空气。古代经嘉峪关的人穿过城门后,习惯向旁边的城墙上奋力扔一块石头,如果石头弹回来,便是还能归乡的吉兆,如果弹不回来,意味着客死他乡。</h3><h3> 嘉峪关岂止于景色凄凉,也让人内心凄凉。千百年来,曾经出关、进关路过这里的人,要么是戍边将士军卒、远行游人、驼铃商贾、囚犯、失势的官员、巡视边彊的京畿要员,要么是恐惧的逃犯和浪子各色人等,即便到了21世纪繁荣和平年代的今天,这样的氛围仍然挥之不去。</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主席雄书镇雄关!</font></b></h1><h3> 下面这块巨石上是毛主席手书的林则徐《嘉峪关感賦》碑刻:严关百尺界天西,万里征人驻马蹄。飞阁遥连秦树直,缭垣斜压陇云低。天山巉削摩肩立,瀚海苍茫入望迷。谁道崤函千古险?回看只见一丸泥。</h3> <h3> 如今的嘉峪关,人们看到的更多是明长城,但它大多是建筑在秦长城的基础之上。在我国西北,很多荒无人烟的地区,哪怕崇山峻岭,依旧能够看到秦长城的残垣断瓦,守护着当年汉胡的分界,一代又一代的戍边将士用青山埋骨的方式守护了家园,这历经千年的不破之墙。虽然采用的是糯米,芦苇,黄土和砖石,却已经变成华夏民族的脊梁,它的精神意义早已超越了实用价值!</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七进七出嘉峪关!</font></b></h1><h3>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从当年在军营时19岁第一次进出嘉峪关,到多年后的今天已告别军营第七次进出嘉峪关,七进七出,倍感岁月如梭,光阴似箭。在完成了嘉峪关采风本文后,一直心心念念的一个念想终于完成,心里倍感轻松!</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长城降雪,景色如画!</font></b></h1> <h3> 一直喜欢雪,喜欢雪的晶莹剔透,喜欢雪的洁白高雅,喜欢雪的飘飘洒洒,喜欢雪的无声无息。</h3><h3> 而寒冬降雪后的嘉峪关,到处都是白茫茫银装素裹的清纯、清新、清澈的风景,美得就像一幅画呈现在眼前,美不胜收,分外妖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由东向西流淌的疏勒河令人称奇!</font></b></h1> <h3> 从内地向甘肃、新疆的自然地理是越向西地势越高,到了紧靠新疆的甘肃西部河西走廊,地势高的已令火车由兰州过来时必须从之前的一个机车牵引火车西行,换成两台机车行进尚感忐忑、气喘吁吁,向西地势之高仅从嘉峪关乘火车至乌鲁木齐1000多公里的路程要16个小时,而从乌鲁木齐向东则是一溜下坡,轻松跨过万重山的火车至嘉峪关仅11个小时来说,就足以说明河西走廊向西的坡高。但就在这样一个东低西高的地理环境中,却有一条神奇的疏勒河由东向西流淌,让人感到的确不可思议,为此,我和同事们从新疆专程来考察了这一奇特的疏勒河。</h3> <h3> 疏勒河位于嘉峪关市西的瓜州县境内,是我国唯一一条由东向西流向的内陆河,河西走廊三大水系之一的疏勒河在断流近半个世纪后,全程再现大河西流。同时,疏勒河终端位于库姆塔格沙漠边缘的“哈拉奇”湖,在干涸消失300年后得以重现,形成了5平方公里左右的水域。据介绍,这是疏勒河及其分支党河流域自2011年以来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之后再现的奇观。</h3> <h3> 而处于兰新铁路线上的瓜州县疏勒河镇,是嘉峪关至新疆1000多公里沿线唯一水源充沛、土地肥沃能种植作物的地方。这里不仅盛产小麦、玉米等传统农作物,内地环境绿化对格桑花、百日菊花籽的需求及对向日葵、枸杞子、胡萝卜籽、小茴香籽的供不应求,当地农场的土地也大都种上了这些经济作物。农作物的丰富,加上地处兰新铁路线特殊的地理环境,许多快、慢车次的列车都为这个小镇而停留,方便了国内外的游人和生意人。为此,我们在疏勒河镇下火车,在8月初小麦金黄已成熟的时节,拍下了这美丽的格桑花、百日菊、向日葵、小茴香、金黄的小麦………</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美丽的月牙泉四面沙山环绕,</font></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千百年来为何没有干涸?</font></b></h1> <h3> 说起敦煌景区内千年不干涸的鸣沙山月牙泉,历代以来,“山与泉共存,沙与水共生”的美妙景观被誉为世界“塞外风光之一绝”。泉被鸣沙山包围,但没有被流沙覆盖。始终碧波荡漾,清澈见底,久雨不溢,久旱不涸,它的神奇之处在于流沙永远无法填满清泉。</h3><h3> 据史料记载,在1975年左右,由于当地大力发展农业,在附近垦荒造田,导致周边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再加上抽取月牙泉的湖水进行灌溉,使得月牙泉的水位急剧下降。直到1985年月牙泉险遭干涸,使得月牙泉的中间空间面积缩小了近7%,面临着被鸣沙山吞噬的风险。</h3><h3></h3> <h3> 鸣沙山月牙泉是大漠戈壁中一对孪生姐妹,因"泉映月而无尘","亘古沙不填泉,泉不涸竭"而成为奇观。有"鸣沙山怡性,月牙泉洗心"之感。</h3> <h3> 其实,月牙泉早已名存实亡,为了保护月牙泉这一世界奇观,当地政府不得不加大整治力度,甚至在月牙泉附近修筑了两座渗水池,对月牙泉进行渗灌补水。经过连续多年的治理月牙泉生态环境有着显著提升,水位也出现了回升的趋势,目前平均水深维持在1.7m左右。</h3><h3> 虽然月牙泉目前没有消失的危险,但以后谁又知道呢?毕竟靠着人工干预,并非长久之计。 </h3><h3> 看到这里,喜欢旅游的你还是趁着月牙泉没有消失之前赶紧去游玩一下,否则,那么壮观的景色消失了而没有实地体会看上一眼,实在可惜!<br></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开门雪满山,金银相辉映</font></b></h1> <h3> 冬日的月芽泉银装素裹,推开塔窗,金色的沙山与银色的雪花极目楚天舒,一览无余,仿佛仙境,分外妖娆!</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大漠飞天话敦煌!</font></b></h1> <h3> 敦煌,地处甘肃、青海、新疆三省(区)的交汇处,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以“敦煌石窟”、“敦煌壁画”闻名天下,是世界遗产莫高窟和汉长城边陲玉门关、阳关的所在地,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h3><h3> 莫高窟建于前秦时期,经历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等沿续至今。敦煌莫高窟不仅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古典文化艺术宝库,也是举世闻名的佛教艺术中心和是世界文化遗产。</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半边金黄半边银</font></b></h1> <h3> 一下雪,敦煌就成了童话世界,正应了王维“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的意境。更有那“半边金黄半边银”的沙漠雪景,让人不得不感叹大自然的神奇。</h3><h3> 没有了翠夏、秋黄的色彩斑斓,只剩下了纯洁的白和金色的黄,如同中国传统的金镶玉,精美至极!但寒冷的雪,阻挡不了骆驼的热情和马儿的欢腾。</h3><h3> 写到这想想:如同一段文字,不知捶打多少,才能久拖不垮,一首诗词,不知爱恨几重,才能心许排它?这千万年修来文物级的戈壁大漠,不知多少日精月华,才有了今天的这“枝桠奇葩?!”</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条条大道通敦煌!</font></b></h1> <h3> 特别是随着本月肃北至马海区段正式通车,敦煌铁路全线开通运营。敦煌铁路连接兰新铁路柳沟站与青藏铁路西格段饮马峡站,全长671公里。沿线仅国家级景区就有14处,既有莫高窟、玉门关等历史文化遗址,又有雅丹地貌、透明梦柯冰川等自然风光,更方便了不同方向国内外游人从铁路、公路来敦煌参观游览。</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沙漠胡杨林演绎金色童话</font></b></h1><h3> 对于千年不死、死后千年不倒、倒后千年不朽的胡杨,但凡见识过胡杨的人,都有一种特殊的悠悠胡杨情结,不仅是胡杨顽强的生命力,还有它秋韵的美。</h3><h3> 金秋十月,甘肃金塔县沙漠胡杨林公园内,满眼金灿灿的秋叶、无边耀眼的金黄与湛蓝的天空倒映在清澈的湖水中,宛如大漠戈壁的仙境,赋予金秋美丽的童话,如诗如画,醉美游人。</h3> <h3> 金塔胡杨林位于甘肃省酒泉市金塔县城以西的潮湖林场,为三北防护林体系的一部分。那里有着上万亩人造胡杨林。周边分布大面积的沙枣树、白杨、红柳等大西北特有的树种,该胡杨林分布密集,规模居全省之冠。湛蓝的天空下,秋日胡杨在荒芜的沙漠中如阳光一般明媚灿烂。</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酒 泉</font></b></h1> <h3> 酒泉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河西走廊西端的阿尔金山、祁连山与马鬃山之间,是甘肃省面积最大的城市。甘肃省名“肃”字由来地。</h3><h3> 先秦时,这里称西戎地、西羌地、匈奴右地及西部、西方、河西三危地等。秦汉以前,上古为羌戎所居,羌、戎为这里土著居民,羌族指月支,乌孙即“戎”的转音。三危地与三危山有很大区别,三危山是敦煌一带的一座山体,三危地则是以三危山而得名的一个广大地名,包括今新疆罗布泊以东、疏勒河以西地域,不局限于以后所称的州、郡区划范围。由此看出三危地并不包括今酒泉市。实际上,最早乌孙原住张掖以西靠祁连山一带,月氏住张掖以东河西地区,到奴隶社会阶段,整个河西方被月氏独占。</h3><h3> 到前176年,汉文帝前元四年,匈奴迫月氏大部分退出河西,迁徙到伊梨河上游一带,征服了那里的塞种人,留居下来,史称“大月氏”,而留在敦煌、祁连间的,史称“小月氏”。自此,直到前121年,西汉汉武帝元狩二年五十多年间,酒泉一带为匈奴族驻牧地,故又称匈奴右地。前121年,元狩二年,汉武帝派霍去病进军河西,这年秋天打垮了浑邪王,把匈奴残部追逐到玉门关外,西汉王朝把中原几十万人迁来河西酒泉等地居耕,于是这里的文明昌盛开始了新的一页。距今2109年前的西汉中期,酒泉以“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h3><h3> 受平台用图250幅数量的限制不能再为酒泉上图,酒泉此段只能蜻蜓点水,素描呈上,下篇本文将重点用墨上图,敬请期待!</h3> <h3> 茫茫戈壁无人烟,黄沙漫漫无边沿,坚强乐观尽职责,孤独寂寞耐我何?每次看下面这位小战友的视频都泪流满面,因为曾在这大漠深处的军营工作过,更理解、敬佩唐兵兵小战友那忠于职守,勇于奉献的精神和思想。</h3>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即从京城赴边城,便下肃州向甘州</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习近平再次踏访河西走廊考察调研</b></h1> <p class="ql-block"> 西汉时期,敦煌是河西四郡最西端。明清以后,嘉峪关是万里长城最西端。习近平的2019年甘肃之行,首先造访的是这两座在中华民族历史上名重一时的边城。在莫高窟前、关城之上,他思接千载、纵论古今。随后,又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由昔称肃州的酒泉,来到曾以甘州为名的张掖,一天之内辗转该市三处地点考察调研:凭吊血洒河西的西路军英魂,探访国际友人艾黎创办的边陲名校,登临史上最“牛”的山丹马场。最高领导人在祁连山下、古丝路上,穿越一条历史与时代交织、梦想与现实激荡的长廊。</p><p class="ql-block"> 随后,习近平又来到甘肃省兰州市,前往黄河治理兰铁泵站项目点,了解黄河治理和保护、堤坝加固防洪工程建设等情况,并前往读者出版集团有限公司考察调研。</p><p class="ql-block"> 从8月19日至22日,习近平沿河西走廊自西向东,行程1000多公里,先后来到敦煌、嘉峪关、张掖、武威、兰州考察调研并发表重要讲话,为加快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不断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指明了方向。</p> <p class="ql-block"> 下图为习近平甘肃之行考察路线。</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b></h1><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在敦煌研究院同有关专家、学者和文化单位代表座谈时,甘肃省文联原副主席苏孝林谈到了《丝路花雨》《大漠敦煌》等文化作品,习近平详细询问演出市场的盈亏,谈到中华优秀文化走出去等相关情况。他强调,传统文化的弘扬我们要给予帮助,要保护好我们的国粹。敦煌文化展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只有充满自信的文明才能在保持自己特色的同时包容吸收各种文明成果。今天我们要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他勉励文化工作者讲好敦煌故事,讲好中国故事。</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雄关,是中华民族的象征!</b></h1><p class="ql-block"> 8月20日上午,习近平来到嘉峪关关城,登上城楼察看关城整体面貌,听取河西走廊长城、关隘历史文化情况介绍,并察看关隘、建筑布局和山川形势,听取长城文物遗产保护和历史文化考察情况介绍。习近平强调,一提起中国,就会想起万里长城;一提起中华文明,也会想起万里长城。这是中华民族的象征,这是我们的宝贝,我们一定要保护好它们,还有一些要抢救性保护。</p> <p class="ql-block"> 作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在历史上并无郡县设置,它因1958年国家“一五”重点项目——酒泉钢铁公司的建设而设市,原隶属酒泉,1971年从酒泉分离,成为省辖市。所以,“酒钢”不在酒泉,而在嘉峪关。</p><p class="ql-block"> 河西走廊多雄关,雄关之最嘉峪关。嘉峪关,位于河西走廊的西端,南有终年积雪的祁连山,北靠起伏连绵的马鬃山,东接酒泉,西通敦煌,地势险峻,建筑雄伟,素有“中外钜防”、“河西第一隘口”之称;嘉峪关,是明代万里长城的西部起点,是明代建造规模最为壮观,保存程度最为完好有着重要历史地位的一座古代军事城堡,丝路咽喉,西域重镇,因而又有“天下雄关”之称;嘉峪关,地处广袤的戈壁滩上,自然景色奇特,黄土飞扬,尘沙漫天,“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的沧桑悲壮与“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的豪迈气象相呼应,又会把人带到“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的边塞世界里。</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烈烈忠魂,缅怀这群不能被忘却的人!</b></h1><p class="ql-block"> 沿河西走廊向东,历时两小时,习近平来到位于张掖市高台县的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碑,高29.37米。碑身正面上方镌刻党徽。党徽下方为红西路军第三十军政委、原国家主席李先念1987年题词:“红军西路军烈士永远活在我们心中”。</p> <p class="ql-block"> △习近平向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革命先烈敬献花篮。</p> <p class="ql-block"> 这是今年以来习近平第二次为一座红军纪念碑敬献花篮。上一次是在江西于都中央红军长征集结出发地,而这一座纪念碑铭刻的是长征胜利会师后一段悲壮的历史。</p><p class="ql-block"> 1936年10月下旬,红四方面军一部奉中革军委命令,西渡黄河准备执行宁夏战役计划。11月11日,渡河部队根据中央决定称西路军。深入河西走廊的西路军将士,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英勇奋战四个月,歼敌两万余人,但终因寡不敌众,于1937年3月惨烈失败。</p> <h3> △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建于1957年。</h3> <p class="ql-block"> 就在这次赴甘肃考察之前,习近平刚刚对“记者再走长征路”主题采访活动作出了重要指示。指示中的这一段话,或许有助于我们读懂他此行的用意之一:希望广大党员、干部认真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深刻认识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牢记党的初心和使命,牢记党的性质和宗旨,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个人一所学校,吸引总书记的目光</b></h1><p class="ql-block"> 8月20日下午,习近平来到张掖市山丹县。在县城,他考察了一座有故事、有渊源的学校——山丹培黎学校。</p> <p class="ql-block"> △甘肃省山丹培黎学校。</p><p class="ql-block"> 谈到山丹培黎学校,就不能不提一个人——路易•艾黎。艾黎(1897-1987)是新西兰人,1927年,他首次来到中国,就再也舍不得离开。1987年,在中国工作生活60年的艾黎在北京去世。邓小平为他题词:“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永垂不朽。”2009年,他被评为中国的十大国际友人之一。</p> <h3> △路易•艾黎</h3> <h3> 1942年,艾黎在陕西凤县双石铺创办了培黎工艺学校。他取名“培黎”的寓意之一,是为中国的黎明培育新人。1944年,培黎学校迁到了边陲小城——甘肃山丹。在这里,艾黎探索发展“手脑并用,创造分析”的新型教育,为中国培养技术人才。</h3><h3> 1953年,培黎工艺学校迁至兰州,更名为兰州培黎石油学校,也就是今天的兰州城市学院。1985年,在艾黎提议下,山丹培黎学校恢复重建。</h3><h3> 在山丹、在兰州、在北京,培黎学校开枝散叶。1984年,艾黎担任了北京培黎职业学院首任名誉校长。2017年,是艾黎诞辰12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给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北京培黎职业学院的回信中说,“艾黎与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在华工作生活60年,为中国人民和新西兰人民架起了友谊之桥”。在此前的2014年11月,习近平在访问新西兰期间参加招待会时也提到了艾黎。他说,“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先生1927年远赴中国,将毕生献给了中国民族独立和国家建设事业”。</h3><h3> 作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老朋友、工合运动重要发起人、培黎学校创始人,艾黎曾经写下这样一首诗,表达他的中国情缘:“中国给了我生活的目的,给了我一项愿意为之奋斗的事业,这事业一年比一年更加丰富,它使我得以置身于前进中的亿万人民的行列,这一切多么意味深远。谁还能想到什么报酬会比我得到的这一切更加美好?”</h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ed2308">一座山一个马场,牵系总书记的心!</font></b></h1><h3> 山丹马场是习近平总书记20日考察的最后一站。山丹马场位于甘肃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北麓的大马营草原,毗邻甘肃、青海两省,总面积329万亩,是目前世界上最大、历史最悠久的马场。</h3> <h3> 公元前121年,西汉骠骑将军霍去病驱逐匈奴,在这里屯兵牧马,至清朝均为皇家马场。1949年9月,山丹马场由第一野战军接管。2013年7月,作为二级企业由中农发集团直接管理。</h3><h3> 山丹军马场位于河西走廊中部,祁连山冷龙岭北麓的大马营草原,地跨甘青两省、毗邻三市(州)六县,总面积329 .54万亩。亚洲规模最大,世界第二大马场,中国官方(西汉)设立的中国第一个国有企业(国有企业鼻祖)。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自1949年9月建场以来,近50年一直归属军队管理,是我国乃至亚洲最大的军马繁育基地,也是我军最大的粮油肉生产基地。山丹军马场地势平坦,水草丰茂,夏季绿草如茵,冬季一片金黄,是马匹繁衍、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理想的塞上影视场地。自《牧马人》、《蒙根花》、《文成公主》、《王昭君》、《和平年代》、《红色康拜因》,《长城》视片在此拍摄并播出后,山丹马和军马场都名声大振,成为重要的影视。<br></h3> <h3> △这是场史馆展示的当年毛泽东主席要求完整接收山丹军马场的命令。</h3><h3> 在山丹马场考察调研时,习近平总书记了解祁连山生态环境修复保护等情况。祁连山是我国西部重要生态安全屏障。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祁连山生态破坏问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紧解决突出问题,抓好环境违法整治,推进祁连山环境保护与修复”。</h3><h3><br></h3><h3> </h3> <p class="ql-block"> 从嘉峪关到西路军纪念馆,从山丹培黎学校到山丹马场,习近平甘肃之行第二天的安排满满当当。走进河西走廊,宛如走进一条历史的长河,奔腾不息,催人向前,牵系着一个伟大民族的复兴梦想。</p>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老百姓的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b></h1><p class="ql-block"> 富民新村地处甘肃省古浪县黄花滩生态移民区,习近平8月21日上午来到这里,看望从山区生态移民易地扶贫搬迁的乡亲们。他走进村民李应川家,小院洁净、住房敞亮、厨卫设施齐全。在客厅坐下来,李老汉拿出一张搬迁前的老照片给总书记看,曾经居住的土坯房同窗明几净的新居有天壤之别。习近平对这里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发生的巨大变化感到十分欣慰,李老汉连连感叹现在日子太幸福了。习近平强调,你们高兴我们也高兴,共产党就是为人民服务的,就是为老百姓办事的,让老百姓生活更幸福就是共产党的事业。</p> <p class="ql-block"> 提拙笔,讲述河西走廊的美景、故事和思索、感想,又让思绪仿佛回到了当年在西北从军的岁月,当年在军营服役时,曾先后连续六年从西安一路向西,穿越黄土高原,途径宝鸡、天水、定西、兰州,跨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嘉峪关、玉门,直抵浩瀚的祁连山脚下。</p><p class="ql-block"> 今再行边关,作为一名曾不远万里,多次挺进戈壁大漠的军人,再赴古今点兵征战的沙场,那种雄浑悲壮、离别相思、忧国爱民点滴在心头,溢于言表,仿佛让我穿越时空与历史交织的画卷,在大漠、戈壁、枯草、孤城、落日中负重前行,一路思绪万千,久久不能平静。</p><p class="ql-block"> 从春拍到夏,从秋写至冬,个中甘苦,美文呈上后方如释负重,为曾经驻守过的边关大漠写点文字的心想事成后倍感欣慰。且行且战,伴随长河落日,大漠孤烟,览尽千年风沙漫卷!</p> <h1>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真诚感谢您移驾我的小文,见字如面,展阅如晤,万人丛中一握手,使我衣袖三年香。于茫茫人海芸芸众生中认识您,虽隔屏,但我依然倍感荣幸和温暖!在祝您一切安好,万福吉祥,心想事成,金玉满堂的同时,请多扶持、多赐教、多提携,谢谢!</b></h1><h1> <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本文个别章节为渲染效果,图片采取了拟人、夸张、素描等形式。除自拍外,有的来自拍友,在此特向原拍致谢!</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19年7月酒泉草稿</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2020年9月山东初稿</b></h1><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二O二一年十月河西走廊定稿</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