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b>父母应积极和老师一起,用心陪伴孩子,启迪孩子低头奋斗的智慧,培养孩子抬头看天的情怀,素造孩子阳光开放的心态。</b></h3><h3> 李镇西校长曾经说过“学校教育非常重要,但无论多么重要,都只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补充。”而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潜意识里把孩子的教育全盘“托付”或“寄希望”与学校,自己只是被动的配合,缺乏主动性和前瞻性。他们全然不知,孩子在学校的各种表现,只是家庭中行为表现的承接。我们不能指望一个孩子在在家里懒散、任性、霸道,到了学校摇身一变成为了文明有礼、谦谦小王子或举止优雅的小公主。尤其是在读了刘称莲老师的《陪孩子走过小学六年》,让我感慨颇深。</h3><h3><b> 简介:刘称莲,高级家庭教育导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萨提亚模式家庭治疗师,亲子关系培训师。2013年被评为“中国榜样家长”,2015年被评为监督“最具影响力的家庭教育作家”。倡导“和谐亲子关系家庭教育的前提”理念,并用于自己的育儿实践,培养了一个品学兼优的女儿。女儿2011年被北京大学和相关大学同时录取,目前已从北京大学毕业,被公派到享有美国“南方哈佛”美誉的范德堡大学继续深造。</b></h3><h3> 任何一位教育家、心理学导师,毋庸置疑都是拥有强大的理论素养支撑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然而,我一直坚信,他们的“理念、经验”是否有效,“他们对于自己孩子教育的成果”便是最好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最好证明。刘称莲老师无疑是可借鉴的榜样。现挑选其中让我触动比较大的几个方面与大家分享。</h3><h3> <b>一、“延迟满足”里的教育智慧</b></h3><h3> 教育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就对父母说:“你知道用什么办法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那就是:百依百顺。”</h3><h3> “延迟满足”是一个心理学概念,是指为了追求一个目标,获得更大的享受,可以克制自己的欲望,放弃眼前的诱惑。“延迟满足”往往是一个人心理成熟的表现,也是情商的重要构成部分。实验证明,“延迟”满足的孩子自我控制能力更强,能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适当地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抑制冲动,坚持不懈地努力,直到目标的实现。</h3><h3> 在我们的生活中,当孩子向父母要一个自己心爱玩具的时候,如果你不是很快地答应他,满足他,而是针对孩子的实际情况,和他协商一个可以获取“玩具”的实际行动目标(一般孩子哪方面需要加强,就以此为目标)。如:(针对每天放学不能主动完成作业的情况)连续一周每天不用妈妈去催促,放学第一时间主动完成作业再去玩;(针对早晨起床都要反复提醒的状况)连续一周,每天早晨闹铃一响,不用爸爸妈妈催促,自觉起床等。这些目标的设立,一方面促进孩子改掉目前的一些“小毛病”,同时也鼓励了孩子为达到最后的目标坚持,而忍耐一下,努力一下,我觉得这也是“延迟满足”的一种训练。</h3><h3> 镜头再转向商场里,这样的事例屡见不鲜。经常有孩子看到某样东西就一定要买,家长不给买就嚎啕大哭,完全不顾这是公众场合,更有甚者,会在地上打滚,吸引过往者的注意力,以达到让爸妈“缴械就范”,满足自己无端要求的目的。我很庆幸,我的两个女儿在成长中,从未发生过类似事件。我们应该尽量满足孩子的内心需求,给孩子足够的爱和尊重,这样有利于孩子提升自我价值。然而,爱孩子是有一定的界限,有尺度的,这样的“尺度、界限”也许有一定的“标准”,但是更重要的是需要爸爸妈妈们根据自己孩子的性格特点,结合平时的家庭教育模式灵活把握运用。</h3><h3> <b>二、爱上学的“好心境”培养智慧</b></h3><h3> <b>家长心怀对老师的欣赏和感谢,并把这份欣赏和感谢传递给孩子,引导孩子欣赏老师、喜欢老师,近而喜欢上学,这不难做到。</b></h3><h3> 反观我们的生活,那些校园生活幸福指数高的孩子,无疑不都是对老师喜爱有加的学生。他们会因为喜欢一个老师,喜欢他(她)的课堂,近而喜欢这门课程。和我搭班的美术司司老师,就是很多孩子的最爱,当然一个孩子爱老师的原因有很多,但只要get到一点,老师就成功俘获了孩子的心,孩子们也就无比期待这位老师给他上课。班里有家长找我感慨“今天早晨闹铃还没有响,孩子就早早起床了,特意装好了马克笔,因为今天有美术课了”;有的感慨“孩子今天有点发烧,本来想请假,但看课表有美术课,坚持一定要来学校”……孩子对老师的喜爱,对课堂的如此期待,作为家长,还发愁孩子在学校里“不快乐”吗?</h3><h3> 除了孩子“自发”的喜欢一位老师。很多时候,智慧的家长,还经常把自己发现的老师的各大优点,在孩子们面前大加赞赏一番,如老师的字很漂亮,批改作业很仔细;课堂语言风趣;目光敏锐,是班级“破案”的能手;老师对很爱你们等等。这些,都是家长在给孩子传递老师的“正向”信息,将老师的形象,在孩子心中塑造得“高大”化的表现。尤其对于小学的孩子,一旦孩子“崇拜、感激”老师了,当然会更乐于从心里亲近老师,喜欢他的课堂了。</h3><h3> 试想,一个在孩子面前毫无避讳地将自己主观对老师的“负面”指责、评价展现的父母,还指望孩子会爱老师、爱课堂,爱上上学吗?其实,何不换一种方式来看,家长单方面的认为老师对孩子要求严格,其实是老师对孩子关注的表现;今天孩子的一个问好老师没有回应,或许是老师恰恰“没有听到”或正在投入地干其他事情等等。当家长宽容了,有了同理心,试着去理解老师,换个角度将“负面情绪”“正向引导”,那么传递给孩子的也许就是来自于老师身上的阳光,这样的阳光进入孩子的内心,也会照射孩子的心灵,在小小的心间绽放光芒。</h3><h3> <b>三、兴趣班选择中的教育智慧</b></h3><h3> 孩子天生的禀赋是有差别的。<b>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博士指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而非单一的,主要由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认知智能八项组成,每个人都拥有不同的智能优势组合</b>。这个理论应用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如果能考虑到孩子拥有的智能优势,就可以培养出某些方面表现优秀的人才。</h3><h3> 刘称莲老师在书中,重点强调了兴趣班的选择应该是建立在“兴趣”基础上进行的选择;还强调孩子学习某种技能,不仅要有天分和兴趣,还应该抓住孩子“兴趣点”的关键期。一旦错过了关键期,孩子也许就再也没有兴趣了。</h3><h3> 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进行对接,绝大多数的家长基本能做到依照孩子的兴趣选择兴趣班“不过分勉强”孩子,但是却忽略了“兴趣关键期”的存在。我有一个亲戚,这样感言:孩子六七岁时叫着嚷着要学习古筝,当时想着学习那个太耗费时间,就没有让孩子学习,现在上大学了,看着别的孩子吹拉弹唱样样都行,自己孩子啥都不会,想让再学,孩子却不愿意学了,比较排斥。这就是错过了“乐器学习关键期”,让孩子与自己的兴趣学习失之交臂的憾事。现在这个孩子已经上大学了,因小学错过兴趣点学习关键期的时间,距离现在已经是10年前的遗憾了。</h3><h3> 但我觉得,在当下的家长中,“逼着孩子学习很排斥的兴趣班”或“错过了某种技能学习的关键期”已经少之又少了。反而“过度”报兴趣班的事例却层出不穷。</h3><h3> 前一段时间,在我所带的班级,进行了一项“孩子课外班学习情况调查”。调查显示,班里每个孩子都有报兴趣班;大部分孩子报了有三、四个兴趣班;让我最为惊讶的有两个孩子所报兴趣班的种类达到了七种。细细盘算,同一个孩子:英语、沙画、羽毛球、篮球、国际象棋、围棋、口才。天哪!孩子是否真的有这么多兴趣天分优势,家长考量过了吗?仅仅是孩子的“我喜欢”就大方地掏腰包,支持吗?这些暂且不说。</h3><h3> 父母是否深思过:其实很多时候,孩子的所谓“喜欢”也就是“觉得好玩”,可以“随心所欲”地学,怎么轻松怎么来,能“顺其自然”,学到哪算哪,极度缺乏目标意识地报班学习。再就孩子的精力而言,能吃得消吗?如果因为精力有限,那么即使孩子在某方面有再高的天分,再浓厚的兴趣,仅仅只是做到了“课堂学习”,而在课后的练习巩固中难以“保量促质”,那么也只能是“泯然众人矣”。再假使,这个孩子非常喜欢这些兴趣班,但因为样样都精力有限,而疏于练习巩固,显然样样“泯然众人矣”的程度,很难让孩子学出自信。那么也最终只能是,学一样让孩子觉得“我不够好”;学一样让孩子觉得“我不行”……那么,家长静心品思,在这样的一次次心理暗示下,孩子的“兴趣自信”又从何而来?所以,爸爸妈妈们,全方位撒网式地报班,即使孩子“不排斥”, 每周这样高密度的课外班时间安排,也会让孩子“赶场子”一般失去了“提升兴趣”,追寻“最美自我”的机会。</h3><h3> 反观,那些根据孩子自身特点,精选课外班的家长。也许孩子只是学习了一、两种,因为孩子足够喜欢,因为课后有足够的时间精力进行练习巩固,孩子往往会呈现出好的“兴趣学习效果”。那么,这样的兴趣班,也就真的是学一样,树一项技能的自信了,孩子会自我成就感满满。</h3><h3> 除了以上所罗列三点之外,刘称莲老师和爱人在孩子还上幼儿园期间,在家境还比较拮据的情况下,毅然离开山西老家,成为北漂一族。为了孩子的成长,夫妻二人达成共识,克服重重困难上演了一场现代版的“孟母三迁”也另我震撼。</h3><h3> <b>每个孩子身上都会有许多闪光点,做家长的是要挖掘这些闪光点,唤醒潜藏在孩子身上的“沉睡的巨人”,让孩子成为他最美的样子。</b></h3><h3>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学校和老师都只能在某个阶段成为孩子的重要影响者,而血缘关系注定了父母一生都要对孩子负责。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最了解孩子的事父母,最能提供个性化教育的是家庭。做一个有心、用心的家长,让事事、时时、处处都成为父母和孩子沟通,引领孩子成长的契机,用智慧与爱守护家庭教育这方主阵地。</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