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石头汤学校”最后一天,这锅石头汤越熬越香,讲师们不断地抛出食材,有的食材经典,有的食材新鲜,有的食材见也没见过,老师们的思想碰撞着,小声交流着,跟着未来教育的风向标,尝试着预见与触摸……</h3><h3> </h3><h3><br></h3> 学生论坛 <h3> 倾听孩子们的声音,此次共邀请13位不同学段的学生,从他们的角度来印证教育的成果。这一群别人家的孩子呀,他们背后这一段段成长的经历,彰显的无一不是学校、家庭、自我教育的力量。</h3> <h3> 小学生:1、坚持写日记的宋晨宇轩,1000多天,22本日记,留住了温暖和童年,记录了历史和成长,锻炼了文笔和毅力。2、从临摹爸爸妈妈,到原创自己人生的齐香媛,用日记走进聆听自然,观察记录自然,成就节气女孩。3、用自己的双手“造”出喜欢的班级,代解语、丁琬芹带领大家参观别样的教室,打造原生班级,孩子们在这样的教室里会呼吸,会生长。</h3> <h3> 初中生:1、陈果,一个网瘾男孩的“自我救赎”,父亲的正面教育,“强者自律,弱者自弃,自律赢得尊重,自律方得自由”,让他痛下决心,戒掉网瘾。2、化茧成蝶—用表演爱好辅助学习的常远,见证了丰富多元的课程可以使学生成长地如此精彩。3、小小的世界公民贺小语,参加模拟联合国社团,帮助白血病患者,自己创建世界讨论小组,呼吁地球就是我们的奇迹,用学到的知识改变世界。4、云谷“谷粒”柳亦池,面对纷杂而模糊的前路,听取自己的声音,选择自己想走的路,路上不停地梳理、统筹、清晰地认识自我。</h3> <h3> 高中生:1、一个喜爱虫子的男孩,未来中国的法布尔—舒际乐,饲养虫子的过程中,学习并探索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坚持和耐心。2、“人文立身,科学报果”的钱奕辰,发出了一个文科生对人文教育的“灵魂三问”,把历史人文知识化为自身素养,才能更好地发展自我,感悟自我,超越自我。3、“我眼中的世界”王思又,希望学校老师能给学生足够的空间,试错的机会,能在适当的时候提供资源,鼓励创新。</h3> <h3> 大学生:1、信息爆炸时期开出手机冷漠处方的台湾大学陈靖瑄,告诉我们面对手机不要用堵的方式,而是疏通和自我管理,与手机建立若即若离的联系,让手机更好地为生活锦上添花。2、来自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郭天瑞,用一场选择,冲破了社会的藩篱。是留下来创业还是出国留学,是走老路还是创新,在一次次重要的选择面前,她不盲从,不随流,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其实教育的本质就在于自我发展。3、复旦大学何睿宸,从经验概括方法,注重学习途径和自我发展途径之间的张力和合力,在参加学校社团和创建音乐品牌的跳转中,展示了自我教育之路的精彩。</h3> 国际论坛 <h3> 幽默而风趣的主持人钱志龙先生,向大家介绍了国际论坛的每一位演讲者,他们是来自不同国家的著名教育家和校长,这锅石头汤里又加入了一些不同地域的食材—如何以更好的学生评价重建教育生态。</h3> <h3> 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教育测量与评价中心主任吉姆-托格里尼,向我们分析了国际教育评价发展趋势。深圳美国国际学校校长劳拉-弗莱克斯曼,讲解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评价如何赋能于学生。奥地利维也纳共学村导师乌拉-米母拉,展示了一所“青色共学村”的评价体系。经济与发展组织学校部校长尤里-贝儿法利,谈到了学校的评价如何正确影响学生的学习。</h3> <h3> 英国格伦敦小学校长约翰-韦兰德,根据一门校本课程在评价中的价值,列出未来成功所需要的技能。中国北京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谈到在中国国情下,评价问题复杂而困难,很多评价方式在中国行不通,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但解决自己的教育问题还要看我们自己。但同时,缺乏科学的评价体系是中国教育之痛,所以用评价改革促进中国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意义深远。</h3><h3> 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在结语中为我们带来了一个宏观的哲思话题——站在未来的社会,思考今天的学校。我们从大历史的走向,看到未来社会的样子:知识暴涨奇点来临。科技发达头脑简单。地球变小世界变大。物质有限创造无边。能力升级福祸相依。那么面对这样的未来社会,学校该怎么应对呢?倪闽景给出了建议:创建物质空间、人文空间、数字空间,精神空间。</h3> 结语 <h3> 为期四天的会议圆满结束,品咂着这锅石头汤,头脑风暴还未停歇下来,细细梳理,这是未来教育的一个风向标,一份趋势图。未来已然来临,这是一个知识大爆发的时代,即使人类每天不停地学习,每天还会有更新鲜的知识产生并创造出来,如何化解焦虑茫然,重建教育的生态,让每一个孩子自由而自在地生长!更好地适应这个未来的发展着的社会,是我们每一个教育人要思考的问题。</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