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第三届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

一尘风絮

<h3>课堂研讨还在继续</h3><h3><br></h3> <h3>授课者说课</h3><h3>一是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h3><h3>二是促进深度学习</h3><h3>希望能够让老师感受到共同体的课,除了昨天听到的,还可以怎么上?</h3><h3>临时调整从学生提出的问题出发,</h3><h3>他们是真的穷人吗</h3><h3>但真正操作发现</h3><h3>学生提出了辩证的问题但是在真正学习的过程中又回到了原点,并没有辩证的去思考问题</h3><h3>于是并没有按照预设去牵</h3><h3>顺着孩子的思路</h3><h3>去解答,去找寻答案</h3><h3><br></h3> <h3>专家评课</h3><h3>我目前只教18个人的班级,不做行政工作。日子平静的让我发慌。</h3><h3>其实对于今天的授课者我们应该给她掌声,突破了自己教学的舒适区,去跟着孩子的思路,去挑战自己!</h3><h3>第一,学生写完问题,就完事了,并没有交流。询问后,孩子说,课前说完了。你看,交流需要真实情境。</h3><h3>第二,我们给了学生时间18分钟,到底要不要给孩子这么多时间!</h3><h3>第三,课堂在行进的过程中却又太多的稳定感。这源于学生的交流没有冲击感。</h3><h3>教师怎么做好编织者?需要思考。本来是把权利全都移交给学生的课,那我们怎么把握这个度?我平时是一个孩子讲完之后,其他孩子要有攀爬,在倾听的基础上,有赞同,有疑问,有争议。四十多分钟效率在哪里?没有语言文字的学习,确实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教师需要等待,但是不能一直等待!教师怎么发挥作用?值得所有人思考!</h3><h3>我一看到这个文本结尾戛然而止。小小说,特点微新奇,针对这个结尾,我觉得我们老师应该做个处理。</h3><h3>我们通过研究实践,现在三年级的孩子就可以仿写小小说。</h3><h3>面对课堂,我越来越拜金,越来越实际。我更关注课堂走向。</h3><h3>作为一个语文老师,你用生命打造的课堂,要让孩子喜欢你,喜欢语文。</h3><h3>学共的船,会晕船,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只有上路,总会遇到收获。</h3><h3>我有四个问题</h3> <h3>郭老师</h3><h3><br></h3><h3>学生的问题真不懂的吗?未必</h3><h3>学生重复表达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学生有自我修复能力</h3><h3>学生为什么会认为桑娜摇摆?没有从整体去思考</h3><h3>基础性问题与挑战性问题一定是不同吗?未必。</h3><h3>我是谁,我到哪里去?是基础性还是挑战性呢?这在启示我们,基础性问题如何转化成挑战性问题</h3><h3>只要上路,就会看到不一样的风景</h3> <h3>二十一世纪,没有比老师更难的工作</h3> <h3>  让每一朵鲜花都拥有绽放的权利,我们都在路上</h3><h3>——2019第三届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学习心得</h3><h3>&nbsp;&nbsp;&nbsp; 两天的会议,无论是专家的报告还是课堂教学研讨,都带给了我很多思考。尤其是课堂观察,聚焦一个孩子一节课中所有学习细节,然后以此反思自己的教学。以往,我们常常强调关注全体,今天,我们正像谈杨老师说的那样,也许,真正全身心的关注一个就够了。课堂教学是教育的实践领域,是实施教育的主阵地。我认为,“保障每个孩子高品质学习权”其实就是对“教育公平”的高度理解。课堂教学的公平与否直接表征着教育公平与否及其实现的程度。</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佐藤学教授说,学习共同体核心就是不让每一位学生掉队,不差别对待任何一个学生。但是反思当今的中国课堂,又谈何容易?大班额,课堂空间、时间局限的现状,都让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实践教育公平,确保每个学生的学习真实发生举步维艰,但也或许正因为如此,学习共同体的实践在今天的课堂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分组论坛中,百余位老师一起进行课堂观察,一起反思教学实践,从大家的交流中我们会有一些启示:</h3><h3>  一、改变常规认识,增强轮换编组,缩小课堂座位带来的局限</h3><h3>  我相信每一个老师心里都是装着学生的。我们所有教育工作者都有不想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愿望,但是事实上,每个人在课堂上都是有视觉盲区和心理盲区的。在佐藤学教授的报告中也讲到,学习共同体首要是构建场遇,就是桌椅摆放。首先从空间上,让孩子享有安全、公平、和谐、协作的学习环境。要淡化,甚至杜绝阶层化。可是我们绝大多数的学校、班级是很难达到的。作为教师一定都经历过“排座位”的难题。家长对子女上学后的第一个关注点就是座位在第几排第几座。一个教室就那几个座位,教师除了考虑高矮外,还要考虑近视、听力等身体因素。往往为了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我们还会把绩优生和学困生组合搭配,但是,通过这两天的观察,我们不难发现,这样的组合是不利于平等交流的。往往绩优生就会在共同学习的过程中剥夺了学困生的话语权。因此,我们就要在平时的教学中,突破常规认识,增强分组的轮换性。让学困生既有机会和均等学力的同伴一起互学共助,也有机会和优于自己的同伴互学提升。</h3><h3><br></h3> <h3>  二、给予充足的时间保障和调控,确保课堂师生互动的充分</h3><h3>  表面上看,课堂时间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相同的,但是相同的时间对每个学生成长的实际意义却是不同的。无论是在平时的课堂还是会议中现场教学的课堂上,我们经常会采用问答式的方式来了解学习进程,如,画完了吗?读好了吗?交流完了吗?在这样简单的问答中,往往回应老师的都是学习速读比较快的孩子。教师也习惯上以中上学生为标准来关注他们的课堂反应:教学内容是否可以理解、教学进度是否适中、教学方法的应用是否合理等。如果他们理解了,掌握了,教师一般便认为课堂任务已经完成了,目的也已达到了。就像专家说的那样”老师认为我教了,学生就会了。”其实不是全会了,而是部分会了。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不难发现班级学生学习机会差异悬殊的现象,教学时间对全班学生而言表面上是一致的,可实际上部分学生课堂实用时间少,他们在学习机会和质量上有着较大的差异。 </h3><h3>  比如,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主动交流的大约只有1/5左右能力强、思维敏捷的学生能参与学习课文的全过程,3/5左右的中等生长期只能得到部分参与学习全篇课文的机会,还有1/5左右的学习困难生因理解能力差而长期得不到独立学习的机会。这种关注或忽视,都意味不能切实保证每个学生高品质的学习权。 这就要求教师在时间和空间分组的过程中给予全部学生高度关注,同时在深入小组指导的过程中,关注这些的学生是否有充分交流的机会,并辅于一定的评价导向保证。</h3> <h3>三、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让师爱更有力量。</h3><h3>  其实,课堂,是教师绽放专业魅力的舞台,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也是最有道德高度的师爱理想。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越强越有可能保障每个孩子的学习权。首先,要做教材的知音,要有灵活把握教材的能力。在备课时,要吃透教材。如果教师虽在备课时吃透了教材,面对课堂学生的学情,就会更游刃有余,更加灵活应用教材内容,及时捕捉到学生学习的闪光点,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其次,要有善于预见问题的能力。在学习共同体的交流碰撞的过程中,会不断出现新问题。如果仅凭突发处理,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但是如果教师有一定的预见性,就会更好的成为学生学习的促动者。再次,精心设计活动的能力。就像芮莹老师在执教《带刺的朋友》一课的最后向学生推荐原著的方式就很巧妙,一个活动,完成了两个任务布置。以拓展的方式创设了个情景,老师的这种巧安排让语文学科的特点更突出了。最后是要有积极引导沟通的能力。课堂上对学生的引导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要讲求技巧性。针对预见的问题和学生学习过程中提出或出现的问题,教师要有区分地对待。分层次,有序地进行启发式、互动式地隐性点拨引导。正如孔子说的:“不悱不启、不愤不发”。同时要点到为止,让学生心领神会即可。同时要做到因材施教,一样的问题可以做出不同的要求。</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总之,在学习共同体理念的观照下,教学不再是预先设计的教案执行过程,而是一个动态共成的过程。 保障每一个孩子高品质的学习权,让每一个孩子都拥有公平高质量的学习生活,是所有教育人的理想,更是我们必须努力达成的目标。而要想达成或接近这一理想,我们教师必须要在不断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足够关照课堂中容易被忽略的乖乖儿。让那些不出彩,也不打扰别人的孩子不会在被忽略的过程中,能力越来越弱化。因为比忽略更可怕的是他们自我也因为习惯而安于“微”存在状态。</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最后,套用会议记录中的那句话~这是一条极具挑战但是少有人走的路,需要与天下同道,与所有的教育者一起传递这长久的梦想,当我们为梦想真正努力过,才能自豪的说,我所站立的地方是最美的中国。</h3>

课堂

学习

学生

教师

孩子

课堂教学

老师

共同体

我们

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