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怀念有书看的日子。</h3><h3>有书看的日子,很惬意,把自己喜欢看书放在随手能拿到的地方,枕边,沙发,茶几,卫生间,只要有空,信手拈来,读上几页,心里既满足又舒坦。</h3><h3>好日子,总是被怀念的,有两段最幸福的读书时光,难以忘怀。</h3><h3>一次是能借到很多很多书看,一次是能随意在新华书店借新书读的时候。</h3><h3><br></h3><h3>天津图书馆,曾经在复康路。十几年前,有一段时间,图书馆凭借书证每次能借阅五本书五本杂志。我和曹老师两个图书证,每半个月开车去一次图书馆,一次就能借回十本书十本期刊杂志。</h3><h3><br></h3><h3>曹老师只借阅摄影类书籍杂志,每次也就三五本,余下十五六本的借阅量就全归我了。</h3><h3>我喜欢传记类心理学类保健类散文类书籍,喜欢人文类的杂志。</h3><h3>每次借书是最快乐的日子,徜徉在诺大的图书馆,循着一排排摆满书籍的书籍,尽情翻阅挑选。</h3><h3><br></h3><h3>十本书,十本杂志,每次借书回来成了重体力劳动。十本书,不敢都选大部头的,十本杂志也不敢都选《瑞丽》那样的。</h3><h3>你可以想见,如果十本大部头书,十本厚厚的期刊杂志,真是搬也搬不动啊!</h3><h3><br></h3><h3>一次借书就能拿到自己这么多喜欢的书,心里别提多开心。回到家看着这么多自己喜欢的书,会一本本先翻看一遍。喜欢读的就细细品味阅读,不太满意的就随手翻翻,也能从中学到一些本来不懂的知识。<br></h3><h3>那两三年,真是精读和翻阅了不少书籍。</h3><h3><br></h3><h3>心理学类和医学保健类书籍,我喜欢选择翻译过来的书籍,也就是那一段看了不少比较前沿的心理学和保健类书籍,受益匪浅。对调整自己的心态,对生活中如何更健康,如何面对自己身体的不适,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h3><h3>也因此对眼下许多所谓的健康讲座,所谓的保健品保健方法,能够稍加分析辨别真伪,基本不盲从,更不会跟风上当。</h3> <h3>还有一段难忘的总有新书看的日子。</h3><h3>南开区图书馆开展招揽阅读大使的活动,我参与其中。</h3><h3>每次可以到海光寺书店借阅两本新书,看完后交两篇新书的内容推介和读后感,就可以继续借阅新书。</h3><h3>我们阅读过的书籍就成为南开图书馆的馆藏。</h3><h3><br></h3><h3>这个方法真是太好了,即能读到心仪的新书,闻着新书特有的墨香味,还能督促自己写推介和读后感,两全其美!我乐在其中!</h3><h3><br></h3><h3>那一段可是读了不少的新书,像《追风筝的人》《摆渡人》等等小说都是那个时期读的。</h3><h3>从2014年开始跑上海看孩子,不能按时还书,这段美妙的光景只好暂停至今。</h3> <h3>在家的日子,也是有书读的日子,自己的书柜有许多自己喜欢的书籍,可以反复读反复看。比如《相约星期二》,比如《少有人走的路》………</h3><h3>现在却离这些书籍,这样遥远。</h3><h3><br></h3><h3>在上海,女儿家也有书,我喜欢的书不多,翻翻就看不下去了。</h3><h3>在上海偶尔自己也会买书,有时候买来也未必喜欢读,又扔到一边。</h3><h3><br></h3><h3>时间充裕,但最近读书真的少了。</h3><h3>看手机的豆腐块快餐,不能代替读书。</h3><h3>也许是人变得浮躁,也许是没有遇到爱不释手的书,也许真是手机惹的祸……我也说不清。</h3><h3><br></h3><h3>中国人读书越来越少,每个人捧着手机忙的不可开交,不是一件好事情。</h3><h3>一个人一年能读几本书?</h3><h3> 想想前面那些有书读的日子,一年能读十几本几十本,现在一年读不了一两本完整的!</h3><h3>原来爱读书的人,也变得读不下去书,这是怎么回事??</h3><h3><br></h3> <h3>外孙在认真读书</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