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学习共同体

静悄悄

<h3>  2019年12月7日,第三届学习共同体全国教育峰会在上海隆重召开。全国各地的教育同仁纷纷赶赴上海参加盛会,而我有幸成为这其中的一员。抱着对教育的一腔热忱,带着对未来教育的期许和愿望,我投入学习共同体的怀抱。</h3><h3> </h3><h3></h3> <h3>  佐藤学教授的报告让我更加清醒的认识到,当代教育必须要发生重大变革,才能匹配我们的第四次产业革命。我愿意成为这场革命中的一员。学习共同体的理念就是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不差别对待任何一名学生。教师要更加尊重学生,信赖学生,相信学生发展的可能性。学习共同体中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尊重,相互信赖,相互帮助。学习共同体是互相尊重的,互相关怀的,探究的共同体。</h3><h3> 我学到构建学习共同体,首先要构建相互倾听的关系。同时,一个优秀的教师不是用嘴巴来教,而是用眼睛和耳朵,去观察发现问题,去倾听学生的心声和需要。同时我也明晰了对学习共同体小组学习的误区。 </h3> <h3> 陈静静教授在报告中指出:要给予弱势学生若无其事的关照。这一句让我感慨良多!弱势学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学困生,他们长期处于一种心理不安全的状态,缺乏心里的安全感。但有时候我们的热情关照,会让孩子处于更加尴尬的境地,让他们更加不自信,更加焦虑,甚至高度戒备。陈静静博士所说的若无其事的关照,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给学生极大的安全感,给孩子最大程度的尊重和帮助。陈博士讲:只有当一个教师,真正理解学生并具有人文关怀时,学生才能学到更多的知识,并且展现出更高的创造力和问题的解决能力。</h3> <h3>  华东师范大学大一的调研团队,他们几个月以来的努力,以及现场的汇报让我感触很深。他们就是活生生的例子,他们就是生长于学习共同体下的学生,以他们自己亲身的经历,和他们今天所表现出的优秀素质和学习能力,说明了学习共同体是有效的,学习共同体是正确的。我们看到了这些学习共同体下成长起来的孩子,更具创造力,更有自信心,更不惧怕困难的挑战。</h3> <h3>  我们儿童学习心理工作坊的老师们讨论和分享了:如何让学生获得学习自信,摆脱心理弱势?首先我们应该为孩子创设一个自由民主,和谐快乐的学习环境。帮孩子学会如何交流与分享,有勇气和胆量去勇敢的表达,在学习共同体中,勇于向他人请教,获得终身学习的能力。而作为家长层面,应该经常给予孩子鼓励,帮助孩子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并以身作则,终身学习,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h3> <h3>  杨晓教授,从心理学的角度帮学困生归因,我们每个老师必须认识到学困生是可以改变的,学困生的困难可能只是暂时的,是阶段性的;学习困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也是分层次的;而学困生本身这个主体却往往意识不到。关于学生自信心的建立,作为老师我们必须要保证学生生理上的安全感,情感上的安全感,让孩子产生自我认同感,找到归属感,体验胜任感,产生使命感。</h3> <h3>  高振宇教授在讲到儿童哲学与学科教学的整合策略时,讲到我们可以进行儿童团体的圈谈,与孩子们一起探讨儿童哲学问题。这种圈谈让我不由自主的想到我们的至圣先师孔子。他老人家当年也是这样,与弟子席地而坐,进行了无数次的圈谈吧!高教授提出这种圈谈可以基于游戏、表演、阅读活动、谈话等形式,要确保这个学习共同体内的学生是相互关怀的,相互倾听的。</h3><h3> 聆听了张金健教授报告,我深刻的理解了生命的根本需求是渴望被看见,而我们需要在关系的碰撞中才能看见彼此。作为老师,我们要努力看见孩子的问题,看见孩子问题背后的意义。</h3> <h3>  在张晓东教授的引导下,我画出了我的第一张生命鱼骨线,第一次这么清醒地看清自己一生的过程,以及对未来的渴望。看清了自己的幸福所在,也知道自己的压力何来?在绘制孩子的生命树这一环节,我有幸代表我们的小组进行展示。梳理的过程当中,我发现孩子成长所需要的营养因素和孩子成长的基石,需要家庭和学校以及社会共同努力,来帮助孩子。我们应该为孩子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去体验各种不同的生活经历,让孩子在体验中发现自己将来想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人?</h3><h3> 这两天的学习,其实我们本身就在一边组建学习共同体,一边在共同体中体验如何学习和交流,也同时受益于学习共同体。虽然只有短短两天,但是我的收获却很多,改变也在悄然发生。正如杨晓教授所说,加入共同体的老师,首先发现最先发生改变的是自己。通过两天的学习,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初心,也更明确了自己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让任何一名学生掉队,不差别对待任何一名学生!和共同体的老师们一起,成为这场变革的推动者、受益者,共同期待一个开放共存,平等以待的世界和未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