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文字:泛海</h3><h3>摄影:泛海</h3><h3>地点:安徽省岳西县司空山</h3> <h3>司空山下的美味,有着独特而丰富的传承。烫豆粑、扯面条、毛香粑、山芋粉……都是极品辅食;千张、生条、麦麸酱、枞树菇、米粉豆腐……一色珍馐美馔;米糖、麻饼、霜果、小黄姜、打瓜子……则是上佳点心。至于油桃、白桃、黄花梨等水果,杀猪汤、三合汤、太白石耳鸡、红心咸鸭蛋等特色菜,更是数不胜数,数不能数。因为数到这里,馋出来的口水,已是飞流直下三千丈了!</h3> <h3>与司空山结缘七年多,也算是尝尽了司空山下店前冶溪两镇的各种美食,最是念念不忘的,还是豆粑。豆粑,也有的地方叫豆面,不是司空山才有的特产,从江西九江到安庆、六安一带,都有烫豆粑的习惯。但我坚持以为,司空山的豆粑,才是真正的豆粑。其形,其色,其味,其香,其软硬适中,其不糙不腻……都是上品中的上品。</h3> <h3>豆粑,通常以籼米,搭配绿豆、黄豆、芝麻、荞麦,更讲究的还辅以薏仁米、核桃仁等优质农产品,用山泉水浸泡8小时左右,磨浆,在烧热的铁锅里烙至七八分熟,成薄饼状,起锅摊凉,再卷叠后切成丝,抖散,晒于簸箕中,间歇翻动,干透后收藏于纸箱、竹篓内,即是成品,可保留一冬。豆粑可煮,可焖,可炒,可蒸,各具风味。可早餐,可夜宵,可做菜肴,可为主食,方便快捷,营养丰富,常吃不腻。</h3> <h3>于过去的司空人家来说,烫豆粑是一件大事,需要好几个人分工协作。通常是选个好日子(亲友邻里的日子互相错开,便于大家互相帮忙),男人们负责用石磨磨浆,蹲灶下塞火,站锅台主烫。小孩们轮流把一张张烫好的豆粑送到屋外摊凉,女人们则忙着卷叠、切丝、晾晒、收储。在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的今天,已经不是家家都安排整日子烫豆粑了,往往一片农户中,一两户人家成了豆粑专业户,或者直接销售成品,或者来料加工,收取加工费。12月7号,我参加岳西县摄影协会的采风活动,从店前到冶溪,走访的四户人家,都是这样的豆粑专业户。</h3> <h3>豆粑的配料很有讲究,各种成分的作用各异,哪一种多了或是少了,都会直接影响豆粑烫制的效率,外观,口感,价格。只有最有经验的师傅,才能达到这些要求的统一。司空人淳朴,不同成分的豆粑,也会标出相应的单价,不会以次充好,以劣代优。通常来说,绿豆的比例多些,豆粑的价格贵些,味道也更好些。</h3> <h3>烫豆粑最好是土灶,铁锅,而且是两口锅并列,轮流使用。一口锅里完成起锅、擦锅、倒浆、抹匀四个工序的时间,另一口锅里的豆饼正好烙至七八分熟。如此循环往复,几个小时忙下来,主烫的人,确实需要是一个棒棒的男劳力。俗话说:“把火的师傅,烫豆粑的徒弟”,比起站锅台前连轴转的体力活,在灶下塞火才是不折不扣的技术活。两口锅都要火,却又是随着功能的变化,需要不断地在大火、小火间轮转。火需烧得均匀,否则锅里的豆饼就不能成形;火需变化及时,否则效率就会大大降低。最好的柴火,就是松针,易燃易熄,易摊易拢,一个老手用起来,几乎可以让灶膛内的火,烧得收发由心、如臂指使。做到灶上灶下配合完美,天衣无缝。</h3> <h3>在摄影人看来,烫豆粑的拍摄,最有意思,也最具挑战性的环节,就是豆饼起锅以后,师傅们抛开摊放到簸箕的那一瞬间。用高速快门抓拍,可以定格飞碟般、圆盘状的豆饼在空中飞旋,冒着热气,闪耀金黄的色泽,赏心悦目,煞是好看。虽然我们的拍摄对烫豆粑的师傅有所干扰,但他(她)们依然不厌其烦地配合着,面带微笑,和善可亲,让我们很是感动。</h3> <h3>因是周末,小朋友不用上学,于是也充当了一个小小搬运工,忙着把刚刚出锅的豆饼,端出来摊放到大簸箕里。一趟又一趟,乐悠悠地屋里屋外忙碌,笑眯眯地看着我们的镜头,成了这一天最得宠又最耀眼的明星。引得快门声一片,也惹来四邻乡亲的围观。</h3> <h3>小型机械开始装备到豆粑制作工序之中,一台切丝机,差不多可以代替两个劳动力。不过传送带上滚落下来的豆粑丝,还是需要一个人不停地抖开,防止堆压在一起,不便于晾晒。更多的时候,还是人工切丝来得灵活方便,一整套人员配置里,切丝的通常是两个人,看着菜刀在案板上快速震动切割,也是一种视觉享受。</h3> <h3>一边翻晒,一边“翻经”(司空山下的土话,就是讲故事)的大婶,手脚麻利,口齿伶俐,一边不停地干着活,一边和我唠叨豆粑的前世今生:原来,大约从唐朝开始,随着本净禅师北上长安辩法大胜群僧,唐玄宗敕封国师并建无相寺,司空山周边佛寺如雨后春笋,一时佛风大盛。和尚多了,冬天的食物就成了难题。也许是妙手偶得,也许是匠心独运,一位高僧随之发明了烫豆粑。从此每一个冬天,寺庙里的僧人粮食无忧。随着寺庙回赠香客,豆粑开始走进千家万户,豆粑的烫制技术,也就进入寻常百姓家,并不断补充和完善,形成了今天完美的配方和工艺流程。</h3> <h3>以前困难的时候,吃豆粑是农户家最珍贵的待客之礼。只有贵客上门,才会奉上一碗豆粑,或是用骨头汤煮了,加点肉丝,铺个蛋饼;或是拌上萝卜、肉丝,佐点生姜,炒得金黄……特别是炒老火了,锅底结出的那层锅巴,又香又脆,极是好吃。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豆粑随时可以吃,但永远不改的,是豆粑的品质和口感,是老家的温馨和眷恋。</h3> <h3>蒸豆粑、煮豆粑、炒豆粑,都吃过记不清多少次了。但新鲜出炉的“豆粑折”,今天才第一次吃到。刚刚烫好的豆饼,不用出锅摊凉,直接翻过来,再在锅底倒抹上一层香油,把豆饼两面都烙成金黄,至十分熟,再抹上一层土辣椒磨制的辣椒酱,折叠三四次后成一卷,就可以开吃了。豆香浓郁,入口松软,鲜美柔嫩,果然是美食中的极品!</h3> <h3>如此美味,没登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实在是央视的损失,更是全国人民的损失。相信随着烫制工艺的不断改进,随着司空山文化的不断弘扬,司空豆粑一定会香飘万里,走出家乡,走向世界。</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点赞司空山豆粑</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泛海</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司空美食人称道,宾客万千竞折腰。</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米与豆逢心性合,浆由锅烫暖香飘。</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可蒸可煮可油炒,宜菜宜餐宜夜宵。</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饭前饭后来一碗,入仙入道两逍遥。</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