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罗伦萨星空下

秀才

<h3>  佛罗伦萨的简介中曾说:如果但丁来到这个时代,依旧不会在这个城市迷路,他的家、他心爱姑娘贝雅特丽齐的街道、做礼拜的教堂,都还在那里……</h3><h3><br></h3><h3> 对我来说,圣母百花还在,大卫还在,波提切利、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伽利略……都还在那里。走过碧提宫、波波里花园,看瓦萨里长廊穿过老桥,漫步佛罗伦萨的街巷,乌菲兹、旧宫、佣兵凉廊、圣洛伦佐、巴杰罗、美第奇……一座座建筑都把你引向一个星光灿烂的时代。整个佛罗伦萨老城,就像一座博物馆群冷藏了那个时代。</h3><h3><br></h3><h3> 来佛罗伦萨是朝圣,也是穿越,曾经遥不可及、高不可攀的瑰宝,引领着我走进时间的长廊,仰视佛罗伦萨的星空,数一数风流人物。</h3> <h1><b>  (一)美第奇家族</b></h1><h3><b><br></b></h3><h3> 美第奇家族是佛罗伦萨乃至意大利著名家族,1434年到1737年是佛罗伦萨的实际统治者,也是文艺复兴的缔造者。这个家族出过三位教皇,两位法兰西皇后。一般都说科西莫·美第奇和洛伦佐·美第奇是家族代表人物,但我个人认为安娜·美第奇应该被记住。她是美第奇家族最后一个正式成员,去世前把她家族庞大的艺术品和财宝收藏捐了出来。但是有一个条件:这些艺术品和财宝必须永远留在佛罗伦萨。正是这些,成了我们来佛罗伦萨的原因。</h3> <h3>  在建筑方面,美第奇家族给佛罗伦萨留下了包括圣母百花、乌菲兹美术馆、碧提宫、波波里庭院等著名建筑,圣洛伦佐教堂也是他们资助重建的。</h3><h3><br></h3><h3> 在艺术方面,美第奇直接或间接资助扶持的艺术家先后有多那太罗、 利比、波提切利、拉斐尔、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瓦萨里等。这些人的作品至今仍收藏在佛罗伦萨各个博物馆中。</h3><h3><br></h3><h3> 在科学方面赞助了达芬奇和伽利略这样的天才……</h3> <h3></h3><h3>  美第奇家族创办大学、兴立图书馆、收集古代著作……不仅是本地的博学鸿儒,还吸引了欧州各国学者。一时间学术的氛围、思想的开放、艺术的创新都达到了百花怒发的繁盛。使佛罗伦萨成为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发源地和中心。</h3><h3><br></h3><h3>  其实,使美第奇家族被称为文艺复兴教父的,不只是财富,更是基于他们的文化素养、美学修养、艺术鉴赏力、对文化的热爱,在很多艺术品中,都打着美第奇家族的烙印。很难想象,如果没有美第奇,佛罗伦萨会是什么样子?</h3> <h1>  <b>(二)但丁</b></h1><h3> 提到但丁,想到的首先是一句他的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他不仅仅是说说而已,他是思想者,也是行动派。这也是我把他排在第一位的原因。</h3><h3><br></h3><h3> 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评价说:“封建的中世纪的终结和现代资本主义纪元的开端,是以一位大人物为标志的,这位人物就是意大利人但丁,他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h3> <h3>  十几岁时,我因为他的伟大而买了《神曲》,看的及其艰苦,到现在我仍旧认为这是部烧脑之作。注释和典故太多,读懂它需要大量的储备。我几乎放弃对他的研读了,另外,我一直对但丁有意见,因为他把异教徒放在了地狱第一层。</h3><h3> </h3><h3> 读过他的趣事、情事,觉得这是一个伟大的智者,致力于世界秩序的政治家,破坏者和改革者,还是执着于信念的强者。除《神曲》外,但丁还写了诗集《新生》、语言诗学论著《论俗语》、哲学神学论著《飨宴》及政治学论著《帝制论》等著作。</h3> <h3>  但丁是世界级的大文豪,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人物。流放也罢,打击也罢,始终仰起高傲的头颅。</h3><h3><br></h3><h3> 1315年,佛罗伦萨被军人掌权,宣布如果但丁肯付罚金,并于头上撒灰,颈下挂刀,游街一周就可免罪返国。但丁回信说:“这种方法不是我返国的路!要是损害了我但丁的名誉,那么我决不再踏上佛罗伦萨的土地!”</h3><h3><br></h3><h3> 作为一个佛罗伦萨人,但丁至死没有回到故乡。但他的死亡面具现存于旧宫,在圣十字大教堂有他的衣冠冢。据说在佛罗伦萨与但丁有关的景点有35处,我在此呈现的一个是旧宫里一扇门上的但丁像,以及圣十字广场上矗立的但丁雕像。</h3> <h1><b>  (三)乔托</b></h1><h3><b><br></b></h3><h3> ——被誉为文艺复兴之先驱,佛罗伦萨派之师祖。对他作品的印象是:单纯、朴素、和谐。这里只介绍他的两个作品。</h3><h3><br> 一是乔托钟楼。也就是圣母百花大教堂的塔楼,设计者不是别人,正是意大利文艺复兴初期一位与诗人但丁同时代的大壁画家乔托。这座塔高84米的四角形六层柱体叠成的塔楼,和圣母百花大教堂一样,用粉、绿、白三色大理石建造,属哥特式建筑。它矗立在大教堂右侧,与圆形穹顶的主教堂和八边形洗礼堂,形成一个整体。它有丰富的雕刻装饰被认为是十五世纪雕刻艺术的巅峰之作。</h3><h3><br></h3><h3> 进入塔楼拾级而上,台阶窄仅可一人通过,但每上几层就有窗可以观望,让你以不同的角度欣赏佛罗伦萨和大教堂。到达塔顶,正可平视大教堂穹顶。顶部是正方形,每一个角都有望远镜可以观望,绕行一周正好从各个方位认识佛罗伦萨。下楼梯时,恰逢整点钟声响起,钟声在塔楼来回碰撞,一波一波的撞击我的耳膜,然后在整个城市回荡。</h3><h3></h3> <h3>  二是《圣母子》,女儿提醒我,这幅画是一个里程碑,不可不说。乔托的《圣母子》现藏于乌菲兹美术馆,它的重要性在于,从这幅画起开始有了透视。确实,在我查阅资料,看到他前期的作品以及比他更早的画作,才发现没有透视的作品是什么感觉。</h3> <h1>  <b>(四)多那太罗</b></h1><h3><b><br></b></h3><h3><b></b> 十五世纪著名的雕塑家,佛罗伦萨人。他的雕塑经历了与传统决绝追求自然美、追求内心生活和性格刻画、放弃造型美只追求内心塑造三个阶段。傅雷先生认为,第二个阶段是他的顶峰,第三阶段是他的错误“如果最高情操没有完美的形式来做他的外表,那么,这情操就没有激动人类灵魂的力量。”</h3><h3><br></h3><h3> 《大卫》青铜雕塑,现藏于巴杰罗博物馆。这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不需支撑的青铜雕塑,更重要的,它是文艺复兴时期第一座裸体雕像。</h3><h3><br></h3><h3> 最著名的大卫雕像,当然是米开朗基罗那座。多那太罗的大卫,面色光洁,皮肤细腻,双目清秀,容貌俊美。如果说米开朗基罗塑造的是力量和勇气,多那太罗塑造的就是青春与人性。</h3> <h3>  《圣乔治》石雕,现藏于巴杰罗博物馆。 圣乔治执盾而立,面部俊秀,体型健美,但动作略显呆板。在当时已经是了不起的杰作了,于是有了一句法国俗语:美如圣乔治。</h3> <h3>  《抹大拿的玛利亚》是多那太罗晚期作品,彩色木雕,现藏于圣母百花大教堂博物馆。这幅雕塑代表了一个年轻时代放浪形骸,终于忏悔皈依的女圣徒,她要以苦修完成自己的救赎。可以看出,多那太罗已经放弃型美,专注于内心的表达。</h3> <h1>  <b>(五)波提切利</b></h1><h3><b><br></b></h3><h3> 波提切利被称作文艺复兴时期佛罗伦萨最后的艺术大师,晚年贫困潦倒,在孤寂中离世。不同于达芬奇、米开朗琪罗、拉斐尔在世便享有盛名,波提切利被遗忘了数百年,直到 19世纪才重新发现他的巨大的影响力。他的声望终于能够走出文艺复兴三杰的阴影。</h3><h3><br></h3><h3> 傅雷先生在评价波提切利的画时,用了“波提切利之妩媚”,让人忍不住为“傅雷之传神”拍案叫绝。波提切利的画风格独特,人物优雅恬淡、动作轻盈飘逸、色彩明丽灿烂,线条流畅轻灵,细节精致,美妙无比。在《春》中表现尤为突出。人物的美不染尘世的欲望,完全是超凡脱俗的俊逸。然而她们脸上淡淡的忧伤,带着人性的悲悯,和女性的柔情。</h3><h3><br></h3><h3> 独自欣赏这幅画,总会让我想起中国的古典小说《镜花缘》。那就是一幅群芳图,每种花都有自己的花神,又有百花仙子、风神、月神,如果配以中国的服饰、中国的花草、中国人对于仙境的想象,画出来是什么样子?</h3> <h3>  波提切利的作品,首选《春》、《维纳斯的诞生》,这两幅画,现存于乌菲兹美术馆。在这里我借用傅雷先生的文字:</h3><h3><br></h3><h3></h3><h3> 波提切利的《春》正是描绘了这样轻灵幽美的一幕。春的女神抱着着鲜花前行,轻盈的衣褶中散满了花朵。草地上,树枝上,春神衣裾上,花神口唇上,到处是美丽的鲜花,整个世界布满春的气象。</h3><h3><br></h3><h3> 在《维纳斯的诞生》中,女神的长发在微风中飘拂,天使的衣裙在空中飞舞,而涟波荡漾,更完成了全面的和谐,这已是全靠音的建筑来构成的交响乐情调,是触觉的、动的艺术,在我们的心灵上引起陶醉的快感。</h3> <h1><b>  (六)达•芬奇</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关于达•芬奇,我几乎是无话可说。虽然他和米开朗基罗、拉斐尔并称为文艺复兴三杰。但他的光芒几乎照进了各个领域,甚至穿透历史照亮今天。</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他是画家、发明家、天文学家、地理学家、甚至动物、解剖、乐器、武器、飞行器……几乎没有哪个领域他没有涉及到。不仅如此,长的还帅自己设计时装引领时尚。就是所谓的明明可以靠颜值吃饭,偏偏要拼才华的人。记得拉里•伯德评价乔丹“他就是穿着球衣的上帝本人”——我要说的是,达•芬奇就是出生在佛罗伦萨的上帝本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有的资料中说,达•芬奇是个私生子,并没有用他父亲的姓氏,芬奇是他出生的村庄的名字。好在,父亲没给他姓氏,却给了他受教育和发挥天赋的机会,才没有埋没了这位天才。</p> <p class="ql-block">  因为太完美、太理想让达•芬奇成了神一般的存在,成为掌握很多秘密、留下很多秘密的人。也许我们再也无法了解达•芬奇,因为对于他的评论、赞美已经形成了一座堡垒,让我们永远看不到真相。——他本身就是一个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2019年恰逢达•芬奇逝世500周年,仅仅我们在佛罗伦萨期间,就有两场关于他的纪念活动。但我所能展示的却少的可怜,这恰恰也是因为他不能专心于绘画,又尝试各种绘画材料。致使经典之作难以传世。</p>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  《安吉里之战》的草稿 现存于旧宫,《受胎告知》、《三博士来朝》现存于乌菲兹博物馆。</h3></font></h3> <h1>  <b>(七)米开朗基罗</b></h1><h3><br></h3><h3> 说到米开朗基罗,可能大家最早想到的就是《大卫》。其实,米开朗基罗和达芬奇一样多才多艺,兼雕刻家、画家、建筑家和诗人于一身。小行星3001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表达后人对他的敬仰。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中人生磨难最多、最长寿的一个。在达芬奇和拉斐尔相继离世后,米开朗基罗又活了44年,不知他有没有英雄无敌手的孤独感?</h3><h3><br></h3><h3> 70余年的艺术生涯,是用他的才华、倔犟和苦恼、贫困、疾病、嫉妒、阴谋、恐惧搅拌而成,他经历人生坎坷和世态炎凉,使他一生所留下的作品都带有戏剧般的效果、磅礴的气势和给人以心灵震撼的悲壮。</h3> <h3>  傅雷先生说“裸体,在西方古典艺术上,代表着宇宙间最理想的美。它的肌肉,它的动作,它的坚强与伟大,它的外形下面蕴藏着的心灵的力量与伟大,与人以世界上最完美的象征。”米开朗基罗就是把这种美,用他的生命和激情表达到极致的人。</h3><h3><br></h3><h3>   米开朗基罗热爱人体之美,对于美的追求甚至超过了像。面对他人的指责,他的回答是“千百年后还有谁知道像不像?”。可见,他自信他的作品可以流传千古——这就是他理想美的魅力。</h3><h3><br></h3><h3> 所以一直有他与模特的一些传闻,他的不少雕塑中,都展示了英俊、健美的形象。据说著名的雕塑《朱理亚诺公爵》就雕成了卡瓦切里的形象,他的美至今仍摄人魂魄。米开朗基罗曾为他写下这样的诗句:“不……食物只营养我的身体,你的名字却滋润我的身体和灵魂,使它们充满快乐,只要有你在我心中,我不再感到悲哀,也不惧怕死亡。”卡瓦切里也始终是他忠诚的赞赏者和追随者。直到米开朗基罗弥留之际,卡瓦切里仍守在他床前。</h3><h3><br></h3><h3>&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米开朗基罗终身未娶,如果他与卡瓦切里的故事属实,那也足以感动追求真爱的人们。</h3> <h3>  米开朗基罗的一生写满苦闷和遗憾,轮流供教皇和权贵们差遣,很多梦想没有实现,比如尤里乌斯二世的墓、圣洛伦佐教堂的正立面等等。他的临终遗言是:我的肉体归黄土,我的灵魂归天堂,我的金钱归穷人。</h3><h3><br></h3><h3> 《大卫》《强掳萨宾妇女》现存于学院美术馆,《酒神巴库斯》现存于巴杰罗美术馆。《圣家族》现存于乌菲兹美术馆。<br></h3> <h1>  <b>(八)拉斐尔</b></h1><h3><b><br></b></h3><h3> 才华横溢、英俊风雅、少年得志——这就是拉斐尔。他是文艺复兴三杰中最年轻的一位,也是生命最短暂的一位。意大利货币上就是他的自画像和《雅典学院》。估计意大利人可能不认识他们的总理、总统,也肯定认识拉斐尔。</h3> <h3>  傅雷先生曾这样评价“三杰”:“莱昂纳多的深,米开朗基罗的大,拉斐尔的明媚”,这大约也与他成长的顺境有关,使他能专心的从事创作,又有达芬奇、米开朗基罗可以学习借鉴,所以他留存的作品很多。</h3> <h3>  在碧提宫和乌菲兹美术馆,我有幸见到了他的多幅名作。从他的自画像里读到的是男子少有的内敛和安静,需要呵护疼爱的感觉。他笔下的圣母都眼帘低垂,目光环绕着圣子,呈现出母性的光辉和青春的健康之美,集高贵、典雅、慈爱、安详于一身,是一种介于人和神之间的美丽。他笔下的圣子和孩童,目光纯净、专注,带有一种神性。</h3> <h1>  <b>(九)瓦萨里</b></h1><h3><b></b></h3><h3><br></h3><h3> 关于瓦萨里,过去知之甚少,那幅著名的《丽达》也不是我喜欢的风格。所以乔尔乔· 瓦萨里的伟大是我到了佛罗伦萨才知道的。他给这个城市留下的印记实在太多,不容你记不住他。他是米开朗基罗的得意门生,他还是第一个用“文艺复兴”命名那个时代的人。瓦萨里的《意大利艺苑名人传》成为文艺复兴艺术史的基础。也许没有他,很多人的名字都会埋没。</h3> <h3>  由于瓦萨里深得美第奇家族的赏识,他的作品很多成为佛罗伦萨的符号。</h3><h3><br></h3><h3> 最为知名的是佛罗伦萨维吉奥宮的市政大厅,就是当年达·芬奇和米开朗基罗举行“世纪之战”的地方,现在是瓦萨里的画作《马尔恰诺之战》。因为在画中留下了“密码”,一面绿色小旗上写有“ 寻找你便会找到”的小字。让后世研究者猜测,也给丹•布朗灵感,让他写出了小说《地狱》。</h3> <h3> 瓦萨里长廊原是美第奇家族的秘密通道,它横跨阿诺河将乌菲兹美术馆和碧提宫连在一起,现在是收藏艺术品的艺术长廊。</h3><h3><br></h3><h3> 乌菲兹美术馆曾经是佛罗伦萨公国政务厅办公室。办公室在意大利语中发音为乌菲兹,美术馆因此而得名。这座意大利文艺復兴的艺术殿堂,是全世界收藏文艺复兴时期艺术品最丰富的美术馆。也是很多美术爱好者的朝圣地。也是由瓦萨里设计建造。</h3> <h3>  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前身迪亚诺学院,由瓦萨里创立,并担任首任院长。被称为“世界美术学院之母,四大美术学院之首”。瓦萨里也被称为世界美术教育的奠基人。</h3><h3><br></h3><h3> 圣母百花大教堂的穹顶《最后审判》是瓦萨里向老师米开朗基罗的西斯廷教堂穹顶壁画的致敬之作。圣十字教堂里的米开朗基罗墓也是瓦萨里的作品。</h3> <h1>  <b>(十)布鲁涅内斯基(们)</b></h1><h3><br></h3><h3> 预订的民宿就在圣母百花大教堂旁,推开窗就能看到她。这多少让我有些惶恐,太缺少应有的仪式感。想象中应该穿过大街小巷,踩着先贤们的脚印,一步步靠近,以更隆重的仪式去拜见她。建造她的就是天才建筑师布鲁涅内斯基。</h3> <h3>  圣母百花大教堂,又名花之圣母大教堂,佛罗伦萨大教堂,是世界五大教堂之一。她是典型的意大利教堂建筑——一个教堂(圣母百花大教堂),一个洗礼堂(圣若望洗礼堂),一座塔楼(乔托钟楼)。</h3> <h3>  她代表着一个伟大的创新:布鲁涅内斯基在建造大教堂时,巨大穹顶不用梯架,而是根据抽象的数学和几何的计算,用空悬脚手架,和一种新颖的相连的鱼骨结构和以椽固瓦的方法从下往上逐次砌成。圆顶呈双层薄壳形,双层之间留有空隙,上端略呈尖形。是古典艺术与科学的完美结合,连教皇也惊叹为“神话一般”。</h3><h3><br></h3><h3> 世界上庄严雄伟的教堂很多,但很少有教堂能如此端庄、娴静,有母性的慈爱和宽厚。通过使用白、红、绿三色花岗岩贴面的美丽教堂将文艺复兴时代所推崇的古典、优雅、自由诠释得淋漓尽致。难怪会被命名为“花之圣母”!从这里走过,怎么会不被她吸引呢?就连米开朗基罗也不无遗憾地感叹:“可以建得比它大,却不可能比它美”。</h3> <h3>  面对美的事物,我口拙的让自己自卑。如果你也爱圣母百花,那就一定要去圣母百花博物馆,那里能告诉你她的前世今生。只那一张张设计图,足够把你美醉了。</h3><h3><br></h3><h3> 主教堂和塔楼高度相近,登上去要爬近500级台阶,从塔顶看教堂,从教堂顶看塔楼,从顶部俯视,从底部仰视、绕着圈平扫都美不胜收。</h3><h3><br></h3><h3> 估计圣母百花大教堂也是布鲁涅内斯基的得意之作,于是他决定永远守护她。他的墓就在教堂地下,教堂广场上他的塑像手指着心爱的圆顶。仿佛在指引我:往上看!多么完美!</h3> <h3>  其实佛罗伦萨老城的建筑群,从古罗马到文艺复兴基本定型,不是时间的累积,而是一代代伟大的设计师、艺术家才华的凝结,有的设计尽管才华横溢,并未付诸行动,仅仅设计图都是一幅幅杰作。在此不能一一介绍,只能以圣母百花穹顶的创造者布鲁涅内斯基为例,借以向这个群体致敬!</h3> <h1>  <b>(十一)伽利略</b></h1><h3><br></h3><h3> 如果在百度键入“伽利略”三个字,你找到的很可能是: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由此可知伽利略在科学界的地位。</h3><h3><br></h3><h3> 伽利略是意大利数学家、物理学家、天文学家,科学革命的先驱。被誉为“近代力学之父”、“现代科学之父”。是近代实验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成就网络比我写的全,在此只说一个影响深远的案件吧。</h3><h3><br></h3><h3> 他曾经以“反对教皇、宣扬邪学”被罗马宗教裁判所判处终生监禁。直到346年后的1979年,罗马教皇不得不为他平反,宣布:1633年对伽利略的宣判是不公正的。1980年10月又提出重审这一案件,不知是不是案件跨度的世界之最。</h3><h3><br></h3><h3> 伽利略是比萨人,但他大部分时间在佛罗伦萨。今天我们来到佛罗伦萨,就会发现,在阿诺河畔有伽利略的纪念馆,在圣十字大教堂有他的墓。</h3> <h3>  有时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一个时期、一个地方会人才辈出,各领风骚?我在圣十字大教堂,拜谒这些先贤,我在圣母百花博物馆,用手抚摸他们的名字:薄伽丘、利皮、提香……不可胜数。他们都远离我们,走进时间的隧道,但仍旧如星光照耀我们。他们就是站在佛罗伦萨身后的背景,也是佛罗伦萨神韵之所在。</h3> <h3>   走在在那些狭窄的街道里,教堂的钟声在城市上空回荡,和但丁听到的一样。仍有达达的马蹄声,穿过贝雅特丽齐门前的小巷。路边的手风琴拉着《啊朋友,再见!》,广场乐队演奏的《权力的游戏》,巡游的队伍过来了,想再现文艺复兴时期的辉煌,各色人、各种语言,充塞着城市……时间被叠加在这小小的空间里。</h3><h3><br></h3><h3> 我想,若但丁真的站在旧宫前,肯定会认为家乡被侵略者占领了。佛罗伦萨再也不是家,它再也没有往日的宁静。</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