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一花一世界。每一个人都是一个丰富的世界,都有区别他人的经历,人间因此丰富多彩。<br> 1<br> 70后,知道武侠似乎都是是从《少林寺》开始。<br> 很遗憾,《少林寺》后,虽也看过几部武打片,但我都没有什么印象。即使是《少林寺》,也只是记得当中有一些光头的和尚,一些人在打来打去,七八岁的小孩并没有产生出特别的热血与冲动。<br> 当我的小伙伴们热衷于每天晚上转战在各个露天电影场的时候,我的世界可能是最无聊而孤寂的,至少我以为他们是这样看我的。每天清早到学校,听他们眉飞色舞地讲着精彩打斗场面,谁的武功高,谁会使暗器,这些我都插不上嘴。<br> 那时农村的夜晚是寂静的,静到村头有人走路都可以听到。往往一阵杂乱的脚步声过后,迫切地想去看一回露天电影,但都未能行动。可能是我天生温顺吧,只要父亲说一句“你晚上去看电影,明天就起不来了”,我便会断了念想。<br>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在我们那个偏远的农村,空气中总是充满着武侠气息的。除了听他们谈电影,还可以听到他们讲晚上电影场打架的事。谁谁谁很厉害,哪哪哪有什么帮会,这些有时比电影本身还有趣,至少我是这样以为的。<br> 小伙伴们逐渐成了大伙伴。<br> 初二那年,我无意中发现叔伯兄弟的手腕上纹上了一个图案,跟骰子里的五点是一样的。接下来几周时间里,我发现不大的学校有十几个男生都有这个图案。<br> 叔伯兄弟开始练功。他在屋后老槐树上系一根很粗的麻绳,绳下吊着装了半袋沙子的蛇皮袋。每天早上或是傍晚,他都要猛烈地击打着沙袋,一边击打一边呐喊,那气势,令我目瞪口呆,无比佩服。我也尝试着打沙袋,一拳下去,手疼的要命。叔伯兄弟就笑,说你只是念书的料。<br> 2<br> 当我每天读书做题的时候,那些纹了图案的同学在寻找着各种练武的方法。听他们说,一个卖狗皮膏药的家伙身体结实,在我们街上耍了一趟拳法。他们立刻上前,连拖带拉,凑了钱,好酒好菜招待着,详细讨教武术的“真谛”。<br> 当我每天按时上学放学的时候,那些纹了图案的同学开始寻找验证武功的途径。他们带着篮球,跑到几里、十几里外的学校,说是去打球,据说阵势非常威武。后来看过《少林足球》,我想我的同学也许是最早将武术和篮球结合起来的先行者。<br> 八十年代末,苏北农村对于读书还没有那么重视,即使是初三的孩子也没有今天小学生这么辛苦。我的伙伴们恋爱着,练功着,打架着,……。而我,则上着课,做着题,打着球,也偷偷看些武侠小说。<br> 小学三年级时吧,偶尔在大哥的床头看到一本梁羽生的《冰川天女传》,一看竟上了瘾。每天中午回家偷着看,竟然读完了上下两册。虽然不是全懂,却也是非常入迷,到现在还记得冰川天女使的是什么冰雪银针。这以后,每年都是要看几本武侠书的。那个年代农村业余生活不丰富,但武侠小说还是容易得来的。<br> 到了初中,我的读书速度变快,主要是借人书读时间太紧。后来,看到周伯通的“一心二用”,大受启发,决定赶紧练习这种“心法”。我的“一心二用”不是练什么武功,而是在上课时。桌上是课本,桌肚里放着武侠小说,边听课边看书。过去的学科知识好像不是太深奥,课前看看也就明白了不少,上课再听点也就能对付了,足够支撑我在那所一个年级只有百十名学生的初中名列前茅。“一心二用”主要是应付老师提问。还好,到初中以后大家都不再举手发言了。课堂上,后面多数是不听课的,前面还有不少听不懂的,大家已形成习惯,举手发言是会被人耻笑的。这样的课堂好处就是像我这样看书基本不会被老师发现,但也有失手的时候。初二吧,语文课上看书入了迷,老师走到身边竟没有发觉。年轻开明的语文老师并没有发火,只轻轻地说了句“你们成绩好的上课不听也可以”。当时感觉脸上发热,无地自容。<br> “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这些几乎都读过。但好多都没有什么印象了。初中时读武侠,除了受文字和情节的诱惑,有时也会有豪情满怀的感受,但血脉喷张的感觉很少有。不同于我的小伙伴们,练武之人嘛,早晚会弄出点动静的。<br> 我劝过叔伯兄弟,叫他不要惹出是非。但少年的情绪就像是薄纸覆盖下的火山,一旦爆发是无法阻止的。终于,初三时某个课上,他的一身肌肉在课堂上迅速收缩,击打沙袋的拳头跟挥向他身体的年轻男老师的拳头碰在了一起。<br> 3<br> 转眼初中就要毕业了。<br> 少年不识愁滋味。一起长到大,一起读了多年书,好多同学一分开即可能是永远。那时不懂,现在才懂。初中毕业的我们并没有多少伤感,朴素的毕业典礼上,校长寄语充满希望,我的发言豪气满天,就像是少林僧人闯过了十八铜人阵,意气风发。<br> 县城里有一所师范,我初中后就在那儿读书。师范的学习压力不大,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最遗憾的是什么,我会说因为某种原因,没能上大学,只读了师范。但如果有人问我这一生最大的幸运是什么,我也会说因为能到这所学校读书。<br> 在那儿,我有时像一条自由的鱼,在图书馆游历;有时像一只好动的猴,飞奔在篮球场上;有时像一只辛勤的蚂蚁,刻苦地练习着书法;……<br> 有一天,我迷上了武术。三年级吧,我无限痴迷于中国传统文化,有好长一段时间,半懂不懂的研读着《周易》。九十年代初,正是特异功能流行神州大地的时代。学校有练习气功的,也有太极拳兴趣班。我赶紧报了名,开始练习国标24式太极拳。<br> 十七八岁的少年,好像有无穷的气力,每天跑步、打球,晚上再练几遍拳,还是有用不完的力气。别人练习太极讲究绵柔,我则故意刚劲。那时书店有《武当》杂志,我是每期必买。特别是看完什么战斗、武侠的电影,走在县城半明半昧的街头,总会豪气上冲,走路都要跳上几回。<br> 一次晚上在操场,遇到一位同样练习太极拳的年轻人。看他打的二十四式和四十八式,刚柔并济,当时是佩服的真是五体投地。互相交流,他说是省太极拳协会的,我更是心生敬意。<br> 后来,书看多了,知道中国武术尤其是太极拳跟格斗还是有区别的。技击术讲究的是力量与速度。普通人打架,力量加速度,就有了暴发力,如果再来个不要命,你就可能在江湖闯出一片天空。<br> 叔伯兄弟自从跟老师交过一次手,就被大伯来管教起来。初中毕业出去打拼,没再惹出什么是非,过着安稳的幸福日子。<br> 我的那些小学和初中的小伙伴们,也都走上了社会。虽然很少联系,但经常会听到他们的传闻轶事。开始听说打工的,有打架的,有抢夺的,有被抓的。又听说那谁本事大,几个警察都不是对手。再后来,听说那谁被逮着,被判了;那谁被判了,被枪决了;也有那谁不打架了,做了正经事;后来有那谁,成了老板;……<br> 4<br> 最近,儿子喜欢听《七侠五义》。我很是感慨,仿佛回到了充满武侠味道的少年时光。<br> 现在,经常跟高中的男生打篮球,总是感叹于现在孩子的身体素质是多么的好,也感叹现在孩子的脾气是多么温和。你很难看到球场上发生打架的事。作为教育工作者,理应为如此文明的学生而自豪,但有时也会感觉缺了些什么。<br> 喜欢看NBA,也喜欢从NBA出来帮北京拿了三个总冠军的马布里,因为那种争胜斗狠的精神很像是我熟悉的武侠。<br> 建议北京主场,下回给马布里播放《沧海一声笑》:沧海笑,滔滔两岸潮,浮沉随浪记今朝。苍天笑,纷纷世上潮,谁负谁胜出天知晓。江山笑,烟雨遥,涛浪淘尽红尘俗事知多少。……<br> 当然,不是每个人都喜欢马布里,就像并不是每一个时代都有武侠。(2015.9)<br><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