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巴:寻找缺失的记忆拼图

北冰洋渔夫

<h3>  结束巴拉德罗的游览,乘车返回哈瓦那。在古巴游览,今天的行程是最紧凑的一天。</h3><h3><br></h3><h3> 一早,我们便乘车来到哈瓦那著名的朗姆酒博物馆。朗姆酒是古巴的国酒,与雪茄烟一道驰名世界。对于古巴人来说,郎姆酒是一种传统饮料,由酿酒大师把作为原料的甘蔗蜜糖制得的甘蔗烧酒,装进白色的橡木桶,之后,经过多年的精心酿制,使其产生一股独特的口味。朗姆酒属于天然产品,由制糖甘蔗加工而成,整个生产过程从对原料的精心挑选起,以及随后生产中酒精的蒸馏,甘蔗烧酒的陈酿,把关都极其严格。</h3> <h3>  朗姆酒博物馆是一座颇有西班牙古典风格的环型建筑,外面看起来与周围的建筑无异,里面却色彩艳丽,异常漂亮。</h3> <h3>  室内展示了一些在酿酒过程中使用的器具,这里每一件物品都是当年古法酿酒使用过的。</h3> <h3>  旧时的酿酒工厂,整个生产过程的工艺流程展示模型,小火车正在轨道上运行。</h3> <h3>  这些巨大的橡木桶是生产过程中储存酒用的。</h3> <h3>  储酒桶被一层层的放置在架子上,酒搁置的时间越长越醇香。</h3> <h3>  这四位都是古巴郎姆酒的酿造大师,他们身怀绝技,其他人无法取代,更不用说超越。世界上朗姆酒的原产地在古巴,它在生产中保留的传统工艺,经过一代一代的相传,一直保留至今。</h3> <h3>  郎姆酒的质量由陈酿时间决定,有一年的有好几十年的,时间越长,酒的售价越高,市面上销售的通常为三年和七年的,它们的酒精含量分别为38度和40度。</h3> <h3>  参观完制酒,接下来的环节是品酒。朗姆酒的口感,极像威士忌,有一股浓烈的酒精味,缺乏白酒的醇香,国人通常很难接受。不过团友中还是有人买了,估计是送人的。郎姆酒在西方国家很受欢迎,在国际市场上影响越来越大。</h3> <h3>  在朗姆酒纪念馆隔壁,是一家售卖朗姆酒的商店,顺着楼梯来到二楼,眼前出现一间陈列室。</h3> <h3>  在古巴,大到企业、公司,小到商店都是国营的,归政府所有,这家卖酒的商店也是国营的。</h3> <h3>  这位大爷的坐姿看上去眼熟,这不是葛优躺吗,看来这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标配。猜猜看,他是干什么的,他是商店看厕所的。在古巴绝大部分场所,厕所是收费的。</h3> <h3>  乘坐老爷车环游市区,已经成为哈瓦那经典的旅游项目,接下来我们要乘坐漂亮的敞篷车,以前只在电影里见过。行车路线经过哈瓦那老城区、新城区以及革命广场等地。沿途许多独具特色的古老建筑、现代化的高楼大厦及当地的风土人文即将展现在眼前,整个行程大约一个多小时,既刺激,又拉风。</h3> <h3>  这些老爷车,外观光鲜亮丽,但车内的设施十分破旧,座椅的弹簧基本上都坏了,坐下去,整个人陷入里面,没人帮助,要想站起来几乎不可能。</h3><h3> </h3> <h3>  我们坐的车,伴随着车内的音响,在突突的声音和震动中,开始了环绕哈瓦那城区的巡游。</h3><h3><br></h3><h3> 这车跑起来声音大的像拖拉机,而且尾气的难闻味道能把人熏死。想想看,这毕竟是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的老车,能上路已经很不容易。据说,这些早已停产多年的车,更换零部件,只能从别的报废车上拆旧的,想想看,坐在这样的车上心里能安稳吗。</h3> <h3>  司机在行驶过程中,经常有一搭无一搭地借机鸣喇叭,那喇叭声音很奇特,不单音量大,而且由几个音符组成。我注意到每次喇叭声响起,总会引起路人侧目,此时的司机,一副得意的样子。</h3> <h3>  这座正在维修中的,看上去像美国白宫的建筑,是世界上著名的六大国会宫殿之一,1910年开工,起初作为总统俯,1926年,作为参议院和众议院的国会大厦,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大厦改为科学院、科技和环境部所在地。</h3> <h3>  车子绕着广场转了一圈儿</h3> <h3>  古巴已故领导人卡斯特罗及现任领导人劳尔.卡斯特罗的宣传海报。</h3> <h3>  对岸绿树掩映着的城堡,是可以俯瞰全城的卡瓦尼亚高地圣卡洛斯城堡,城堡从17世纪末哈瓦那修筑起城墙和城门后,每晚九点钟都要准时举行鸣炮仪式,宣布关闭城门和港口,鸣炮的传统至今仍保留着。</h3> <h3>  经过一座华人街牌楼,在古巴的华人处境是整个拉丁美洲最悲惨的,此事说来话长,简而言之,早年到哈瓦那来的华工,饱受苦难,当局一直剥夺他们的人身自由,他们只能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存。直到1870年,古巴政府废除不公平的契约,这些华工才成为自由人。之后他们在当地开中餐馆、商铺、银行、戏院等,靠着勤劳致富,有了自己的生意和产业。鼎盛时期有10万多华人和华裔生活在哈瓦那。</h3><h3><br></h3><h3> 1959年古巴革命胜利后,古巴政府实行没收一切私有财产的政策(包括华人的资产),造成大批华人逃离古巴。时至今日,生活在古巴的华人华侨已所剩不多,华人街名存实亡,只剩下这座牌楼,在风雨中屹立至今。</h3> <h3>  汽车经过革命广场。革命广场位于古巴首都哈瓦那,原名公民广场,1959年古巴革命后,改为革命广场。广场显得非常空旷,称得上是世界最大的广场之一。广场上有一座何塞.马蒂纪念碑,高109米,是哈瓦那标志性建筑,纪念碑的后身是古巴前总统卡斯特罗的办公室。革命广场是古巴许多政治游行和集会的重要举办场地,同时也是卡斯特罗及其他政治人物在古巴经常发表讲话的地点。</h3><h3><br></h3><h3> 司机在此停车,我们下车拍照。</h3> <h3>  </h3> <h3>  广场周围坐落着政府办公大楼,依次是国防部、安全部、通信部等重要部门。</h3> <h3>  切格瓦拉的头像,在古巴,这个阿根廷人的画像随处可见,他是卡斯特罗的亲密战友,他们曾并肩战斗过,为古巴革命的胜利做出了杰出贡献。</h3> <h3>  右边的那面墙上,是卡米洛,西恩富戈斯的头像,卡米洛与卡斯特罗、切格瓦拉,同为古巴革命的先驱者,后人视其为民族英雄。</h3> <h3>  广场上几个正在施工的工人</h3> <h3>  与老城区破旧的房屋与狭窄、拥挤不堪的街道截然不同,新城区街道宽阔整齐,高楼鳞次栉比,竖立着酒店、公寓、政府大厦,还能看到一些现代化的艺术雕塑,路边花坛草坪点缀其间,充满现代化气息,不愧是拉丁美洲著名的现代化城市。</h3> <h3>  乘车游市区当中,还有个花絮,整个游览快要结束时,车子经过一段隧道,可能是隧道内没有行人,司机将车不断加速。我对坐在司机旁的团友说,你看一下表,肯定超过100迈了,团友惊叫道,仪表盘上根本没有速度表。司机是疯了,这下完了,要知道这车已经有60多年车龄,我在心里暗暗祈祷,千万别散架。终于,我们在担惊受怕中,有惊无险地结束车游。</h3> <h3>  在我们乘坐的老爷车里拍照留念,从外观看,真不像旧车。</h3> <h3>  旅行社将当天的晚餐选在莫罗城堡,可谓意味深长。在圣玛丽亚海湾进口处左岸,是建于1632年的莫罗城堡,这里陡峰峭壁,地势险要,最初是为防御海盗修建,1762年,英国殖民者攻打哈瓦那时,在莫罗城堡前遭到古巴的农民自卫队英勇抗击,1978年,古巴政府在此设旅游点,接待各国游客。</h3><h3><br></h3><h3> 一排古炮架在城墙上,在落日余晖中,显露着威风。</h3> <h3>  一处聚会的现场,架起了彩灯,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做着准备。</h3> <h3>  这里是一处绝佳的观落日地点</h3> <h3>  一边享用着晚餐,一边记录下落日的全过程。</h3> <h3>  这是我们在莫里城堡的烛光晚宴现场,吃的西餐十分简单,但乐队很专业,乐队主唱还与团友互动,场面十分热烈。眼前呈现出绚丽的落日余晖,耳畔回荡着激越的歌曲声,在城堡上,我们渡过了一个难忘的傍晚。</h3> <h3>  晚餐后,我们便步行赶往能够俯瞰全城的卡瓦尼亚高地圣卡洛斯城堡,从17世纪末哈瓦那修筑起城墙和城门后,每晚九点钟都要准时举行鸣炮仪式,宣布关闭城门和港口,这一传统延续至今。我们到达现场太迟了,拥挤的人群,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根本看不到前面的仪仗队。还好我发现一座炮车的铁轮子上没站人,站在这个制高点上,晃晃悠悠地拍了这段珍贵视频(全团只有我拍到了)。</h3> <h3>  九点整,准时鸣炮一响,炮响后仪式结束,人群散去。</h3> <h3>  站在城堡上,俯瞰海湾对面的城市夜景。</h3> <h3>  在哈瓦那,我们就住在这家漂亮的酒店,酒店的规模十分庞大。古巴经济还很落后,城市的基础设施也不够完善,但有个奇怪的现象,他们的涉外酒店(所有涉外酒店均不对古巴本地人开放)都十分豪华,房间宽大,设施完备(网络不好除外),也许这些直接关系到国家的形象,属于面子工程吧。反倒是,我曾经住过的欧美发达国家的酒店,简陋破旧,有的甚至没有电梯,两者形成鲜明对照。</h3> <h3>  看到这幅画面,你可能觉得眼熟,这大概是国人吃剩的残羹冷炙吧,若不是亲眼所见,我也许会得出同样结论,但这就发生在我的座位旁,是外国游客用完早餐离开后的情景。亲眼所见,感慨颇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