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说起苏州第一印象就是小桥流水人家,粉墙黛瓦,房前屋后尽是栽竹种花,说起话来轻声细语的吴侬软语,烧饭至少要4菜一汤,不管家里的地方大小,都要装饰一番,哪怕一点点的地方,也要让它精致繁复。</h3> <h3>曾经无数次来苏州,但是久久不敢提笔写苏州,无从下手,要说的可说的东西太多了,苏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名人名胜众多,张嘴就来的,名胜古迹拙政园,留园,狮子林,虎丘,寒山寺,太湖,运河,丝绸,松鼠鳜鱼,阳澄湖大闸蟹,太湖三白,,,,好吃的,好玩的,好看的,应有尽有,我只有补缺式的游走,以前看过的,不再前往,喜欢的地方旧地重游,随意行走。</h3> <h3>苏州的地理位置优越,南接浙江杭州,东临上海,北面长江,西面太湖,大运河在苏州境内绕城而过,常年雨水丰沛,四季如春,12个月花期不断。你方开败我登场。苏州城内原有400多条河岔。百姓枕河而眠,构成了小桥流水人家。</h3> <h3>安顿下来后,抓紧有限的闲暇时间沿着护城河,走路看景,苏州旅游真的要做足功课,因为你脚下的路,眼前的桥,流淌的水,,,说不定都有着历史的沧桑,即使没有脚踩秦砖汉瓦,也可能一不留神,错过了一段历史,就缺少了一份回味。</h3> <h3>跨京杭运河的单孔石桥——觅渡桥,距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始建于大德二年(1298年)这里是游船码头,来来往往的船只,因为季节性现在都停靠在码头,但是对于我们闲逛的闲人是好时机,虽然没有“海上升明月”的盛景,但是眺望对面的古城墙,大运河也还是可以浮想连篇的。</h3> <h3>相传觅渡桥系昆山僧人敬修募捐建成——当年这里水域宽阔,不靠船舶无法通行,船夫欺凌旅客,甚至掠夺乘客财务,昆山僧人敬修也差点遭殃,于是敬修上述官府,治了船夫的罪,同时募捐建桥,,公元1300年桥梁建成,取名“灭渡”因为苏州话中灭,觅同音,今称觅渡桥。</h3> <h3>觅渡桥岸边矗立的雕塑,无声的诉说着觅渡桥700年的风风雨雨,前世今生。</h3> <h3>走走停停问问,大概走路有一公里左右,我们转到了葑门一条老街,这条老街让我眼前一亮,虽然也是修旧利旧,但是保存着原汁原味的原居民生活状态,它也是目前苏州保存下来的十条条老街之一。</h3> <h3>封门横街保留着明末清初的风格,而且没有开辟成商业旅游的景点,这里还是百姓生活状态柴米油盐,你可以随意的逛逛停停。</h3> <h3>这里的铺子也有特点,挂幌子,名字写上去,明码实价,真名实姓,买着放心,吃着安心。民风淳朴。</h3> <h3>食用大闸蟹在中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而农历10月份正是食蟹的好季节,俗话说:10月雄蟹性腺成熟,蟹膏丰腴,肉丰满,9月雌蟹抱卵,蟹黄饱满。这条街上,到处都是卖大闸蟹的幌子,摊位。</h3> <h3>秋天吃蟹,是一件赏心悦目的事,丰子恺的画作;一家人坐在一起其乐融融。</h3> <h3>“右手持酒杯,左手持蟹螯,拍浮酒船中,便足了一生矣!”从魏晋时古人就有着吃蟹方式,吃蟹文化,吃蟹,饮酒,赏菊,赋诗成为金秋的风流。红楼梦里也提及到王熙凤吃蟹。</h3> <h3>这两位大妈是我偷拍的,一定是苏州本地人,她们的着装一看就能看出来,况且还说着一口听不懂的苏州方言。</h3> <h3>现在还有排队等候买东西的吗?近前一看:是苏州人喜欢油炸茨菇片,和薯片一样的薄薄的片片,如何吃,我到现在也不知道。</h3> <h3>竹笋,扁尖,,,这些都是北方见不到的菜肴,我偏爱苏帮菜笋干烧肉,那个口味是在苏州骑友毛队长乔迁之喜时,一位队友带过去给大家吃的,至今还齿颊留香。</h3> <h3>下一站我们只能搭公交车了,有点远,脚力不够。来到了七里山塘一条街,这里是真的旧地重游,每次来苏州,必来的地方,看不够的小桥流水,因为不管什么时候来,人满为患,不来不甘心,来了就要快快逃走。</h3> <h3>七里山塘是唐代诗人白居易,募工凿河堆堤主持修建,当年他从杭州刺史调任苏州刺史时,为了便利市民出行方便,开凿了一条西起虎丘东至阊门的山塘河,山塘河河北修建道路,称为“山塘街”山塘河和山塘街长约7公里,叫“七里山塘”</h3> <h3>白居易上任不久,就坐着轿子,到虎丘,阊门外视察民情,看到陆路不畅,水路不通,淤泥堵塞,,,为了造福百姓出行凿河,造福一方百姓,这样的功德得到了苏州百姓的爱戴,离任后,苏州百姓把七里山塘称为“白公堤”</h3> <h3>上塘街如今1100多年的历史,亭台楼阁,错落有致,名人故居,坐落其中,如今历史与现代交融并存,</h3> <h3>这座桥也是每次必拍的景点,第一次到苏州来,还真得到七里山塘来,这里堪称;神州第一街,老苏州缩影,,,河道里的乌篷船,鳞次栉比的店铺,石板路,橱窗里的特色的旗袍,油纸伞,珍珠,,,,。</h3> <h3>山塘街——曾经是明清时期中国商贸,文化最为发达的历史街区,一千一百多年的历史,文化的窗口!民歌里唱到;“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有山塘,两处好地方,无限好风光”如今这里已经看不到本地人,摩肩接踵的几乎全部是外地人。</h3> <h3>十年前到山塘街游览时,这里正在大兴土木,老旧房屋改造,陕甘会馆,还有五人义士墓等等历史遗物,还在修缮中,如今旧地重游,变化之大,令人咋舌,每每都有新的感受。</h3> <h3>如果我没有记错的话;这块石碑应该是立在山塘街的入口处。</h3> <h3>山塘街过桥后即是苏州的古城门之一的西门——阊门,通往虎丘方向。座落在城西稍偏北。古人把天地分为八个方位,分别和天上的八路天风相通,这路天风最重要的,叫阊阖风。</h3> <h3>曹雪芹的《红楼梦》中,开篇第一回里的风俗之人,是住在这里的“神仙一流人品”的甄士隐。</h3> <h3>康熙年间,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过苏州织造,后调任江宁织造,继任苏州织造的是曹雪芹祖母的兄弟。</h3> <h3>古时阊门建筑雄伟壮观,唐代尤为鼎盛繁华,是宴请和迎送之地。</h3> <h3>但是我错过了红楼梦中的普福禅寺(葫芦庙)一念之差,时间太晚了,走了太多的路,不好坚持。红楼梦中第四回《葫芦僧乱判葫芦案》贾雨村先时寄居于葫芦庙内。</h3> <h3>红楼梦书中洋洋洒洒的多次提到苏州,林黛玉,妙玉,香菱,芳官,龄官,,都是来自苏州的姑娘,开篇即是阊门,“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h3> <h3>错过了就是错过了,下次有机会再来拾遗补缺。</h3> <h3>“”查资料少的很,只查到林升甫的建烟业“林徳泰新“在贻得里”“”看别人的帖子得到的只言片语。</h3> <h3>但是沿着白塔西路,白塔东路一一走过的老旧式楼门,牌坊,街道,,,我还是拍照留影。</h3> <h3>終于在下午时分走到了平江路,赶快找个石凳休息一下,顺便喝喝水定定神,找找过去的影子。</h3> <h3>记得我第一次来平江路,是苏州的一位车友代路,引领我骑自行车过来的,如他介绍,才知道这条3公里左右的沿河老街苏州真正的老街!记忆中的两侧横街窄巷仍记忆犹新;曹胡徐胡同,中张家巷,胡厢使巷,钮家巷,,,我还在评弹博物馆听了评弹,那时候10块钱一张票。</h3> <h3>我要寻找到洪钧故居就在悬桥巷。</h3> <h3>寻找洪钧故居的时候看到巷子里面有好几处这样的门脸,门边都划着拆迁改造的号码,看来苏州政府是下了大力气在整体改造。</h3> <h3>沿着悬桥巷我走了大概有500多米的样子,終于看到了洪钧故居,大门紧锁,看不到洪大人专门在洪家大院,给赛金花造的“第七进房子”。洪钧——同治七年高中状元,翰林院修撰,慢慢高升至兵部左侍郎,1886年把年方二八的“秦淮河名妓”赛金花娶进了洪家大院。</h3><h3> 1890年盛夏,洪钧作为清政府的公使从西方四国“载誉归来”,这时候的赛金花能讲一口流利的外语,成了中国第一代“”交际花“”回到苏州,仍然住在悬桥巷29号,不过才仅仅两个月,洪钧谢世而去,方才55岁,留下了年轻貌美的三姨太。赛金花住在悬桥巷只有半年时间,属于洪钧的时间也只有7年。后来赛金花只身一人到上海,做起来真正的“交际花”。</h3> <h3>洪钧故居里面还居住着他的后人,估计再来的时候,这里就会改造变化,开放后可入内参观游览。</h3> <h3>往回走时,已经落雨,我的脚步匆匆。脑袋里突然想起那年骑自行车到安徽,,住的旅馆边上,正在拆迁,有一处铁栅栏里面的小楼,完全封闭,好像是赛金花的故居。记得大概6年前吧,记得不太清了</h3> <h3>今天无论怎么样也不能尽兴了,原本还想听评弹演出,喜欢那个琵笆,旗袍,一杯茶,,,那个氛围,可能听得不太懂。</h3> <h3>小桥流水人家,老宅,老屋,老树,,这里虽然有着时尚,新潮,超前的现代化气息,但是你仍然能寻觅到你想要的东西。</h3> <h3>遇见平江路——问一声车友;一别六载,您还好吗?</h3> <h3>丁香巷——应该就是戴望舒描写的雨巷</h3> <h3>腿很沉,脚也痛,夜幕就要降临;可我还是不想离开平江路!我想或许我也能庆幸的感受到戴望舒描写的《雨巷》“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我也不枉自来一回了?</h3> <h3>意外的惊喜是;晚上回家大闸蟹伺候!这样的日子好幸福啊!我以美图文字飨读者,家人以美味慰籍我饥肠辘辘的胃。一个是精神食粮,一个是美味佳肴?谁——更喜欢哪一个呢?</h3> <h3>四个大闸蟹,价钱小贵,偶尔为之一次,也不为过吧!我一个人搞掉了四只大闸蟹,母蟹蟹黄紧实,公蟹蟹膏饱满,吃的我直呼过瘾!当时也想起来梁实秋老先生写的散文吃蟹,我既没有专业的小锤子敲敲打打,全靠我的牙齿七里咔嚓,那也吃了有两个多小时,,,多亏65岁的我还有一副好牙齿,不然只能望洋兴叹了!</h3> <h3>今天走了太多的路,大概有17公里左右,只是用我眼到之处,留下心里感受,苏州的美写不尽道不完!不管是旧地重游,还是一番寻觅;鳞次栉比的亭台楼阁,目不暇接的美景美食,前世今生的典故故事,还有那小桥流水人家,,,我真的词穷言尽了,苏州有我至爱的亲人,有我想念的车友,有我思念的朋友,所以冒“天下之大不韪”,战战兢兢的边写,边差资料,恐怕有不符合场景,史实 或者张冠李戴的地方,如果有希望大家指正,我今天就暂时写到这里了。</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