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1931年9月18日,日本关东军105(官方记录为500)名赤手空拳的士兵,突然闯入北大营,对东北军第七旅驻地发动袭击,旅长王以哲当日远离军营酒兴正酣,慌乱中军情被参谋长逐级上报,远在北平的张学良指示:坚决不许还击!当值军官将武器锁入库房,群龙无首的士兵不敢贸然抵抗四散逃跑,令人大跌眼镜的是,12000名东北军一枪未发而溃散。此次事变纯属关东军两个下级军官私自发动的一场挑衅行动,日本军部并不知情,当日本外交部还在商讨该如何向外界搪塞这一事件时,怀抱烟枪躺在北平城温柔乡里的少帅发出不许抵抗的命令,捡便宜并不卖乖的关东军将战果进一步扩大,一万多日本兵如入无人之境,20多万东北军和10万地方武装一哄而散。而轻而易举地拿下东北,也给日本军部注入一针兴奋剂,才有“三个月拿下支那全境”的狂妄叫嚣,为日后的全面开战埋下祸端。</h3><h3> 我们的教科书将这一责任甩锅给蒋介石的“攘外必先安内”,实在是滑稽,请看《张学良口述回忆录》里少帅自己怎么说的,这位整日烟枪不离美女环伺的张公子认为,反正也打不过,还给日本人以口实,你打我我也不还手,让大家看看谁欺负谁。当这些话从九十岁的他口里说出来,我看到的不是国仇家恨,而是儿戏般的幼稚。九一八之后蒋派人亲赴张学良处促其开战收复失地,张向蒋要枪要钱,消极应对,致使东北全境失陷,260多架飞机拱手送给日本兵,还有大量的军用物资以及初具规模的兵工厂,可惜张大帅当年创立的基业,被这个不屑子一手葬送。</h3><h3> 其实东北军也并非一枪未发,后来以宋哲元张自忠领导的29军发动的长城抗战也做了顽强抵抗,名震华夏的大刀队便来源于此,只可惜力量对比悬殊而最终失败。我们应该记住的还有一个人:马占山。这个以土匪起家的东北军旅长,拒绝执行上级的不抵抗命令,率部对日军奋勇还击,凭着对地形的熟悉,在黑龙江境内与日军周旋近两年,其发动的江桥会战重创日军,给当年几近绝望的国人精神上极大的安慰,马占山牌香烟曾经在上海滩风靡一时,最终还是寡不敌众,败退苏联境内。此人在与关东军抗衡中途曾接受日军诏安,后又重举抗日大旗,可能因为有这段黑历史,我们在后来的宣传中鲜有耳闻。 </h3><h3> 关于抗战,资料太多在此不想赘述,我只想讨论值得思考的地方。卢沟桥事变后,老蒋向全国发出“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战之责”的动员令,中日战争至此全面爆发。不抵抗的锅老蒋背了几十年,而越来越多的资料显示,正是因为老蒋有着最坚决的抗战意志,中国才能在半壁江山沦陷,经济已近崩溃边缘的情况下苦苦支撑下来,七七事变当日,老蒋的日记上只有大大的两个字:耻辱!而当年的日本也并不是传说中的一心要吞并中国,日本的战略敌人是苏联并不是中国,所谓的“田中奏折”倒是确有其事,只是在日本高层无人理会,在中国被夸大宣传。日本边打边逼迫老蒋和谈,要中国政府承认伪满洲国,随着国军节节败退进而要求华北自治,而老蒋只有一条:恢复“九一八”之前的状态。再后来国府南京沦陷,日本人估计这次老蒋该让步了,遂停止进攻逼蒋和谈,老蒋不但不退让,又加上一条:日本从朝鲜撤军。被彻底激怒的日本政府宣布从此不再和蒋政府来往,怀抱曲线救国理想的汪兆銘先生开始走上东亚共荣的前台,这位曾经“引刀成一快,不负少年头”的民国第一美男,他的人生经历实在让人可悲可叹。</h3><h3> 抗战初期,由于华北战区面临巨大压力,日军占领华北后机械化部队会一路南下畅通无阻,国军将无险可守,老蒋一方面为缓解华北压力,另一方面为了让全世界看到中国的抗战决心,主动在上海发动淞沪会战。此战为抗战最惨烈的一场会战,国军德械师精锐损失大半,各路军阀看到老蒋豁出老本,纷纷调兵遣将支援上海,至此蒋总司令的权力才逐渐稳固。淞沪会战坚持三个月,毙敌四万余众,国军也付出伤亡三十多万的惨痛代价,此战极大鼓舞了国人士气,原来很多认为中国军队不堪一击的人开始改变立场支持抗战,胡适先生便是其中之一。而遭受重创的日本兵,东北举手可得的余兴未消,何曾料到中国士兵会如此誓死抵抗,报复心理也是后来发生南京大屠杀的原因之一。</h3><h3> 今年管虎导演执导了一部电影《八佰》,上映前夕突然撤档,原因不明。电影取材于淞沪会战后期的四行仓库保卫战,谢晋元率领450名(对外宣称800壮士)官兵,以四行仓库为据点狙击日本兵的进攻,黄浦江对岸的英租界整天围着隔岸观火的中外观众,国军的誓死抵抗感动了外国记者,一个士兵浑身捆满炸药从高处一跃而下,在围攻的鬼子堆里引爆的镜头传遍世界各地,有人从对岸泅渡而来,为国军将士送来国旗,在硝烟弥漫的四行仓库楼顶,国旗始终在迎风飘扬,最终来自多方的压力迫使政府电令谢部放弃抵抗,缴械后退入上海英租界内。</h3> <p> 这些人,我们应该记着他们:</p><p> 李宗仁,陈诚,阎锡山,汤恩伯,胡宗南,卫立煌,张灵浦,顾祝同,傅作义,薛岳,杜垏明,王耀武,白崇禧,张自忠,邱清泉,廖耀湘,戴安澜,黄百韬,赵登禹,程潜,郝梦龄,刘湘,黄维,孙连仲,郑洞国,张发奎,胡琏</p><p> 这些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反动派”,除了在抗战中战死沙场和后来“弃暗投明”的,很多人都位列“战犯”名单,而在当年那个民族存亡的生死关头,个个都是誓死抗战的民族英雄,而其中张自忠将军的人生更具有时代性。</p><p> 张自忠,冯玉祥旧部,张学良易帜后西北军被遣散,张自忠编入宋哲元的29军任师长,1933年在长城抗战中数次挫败日军,《塘沽协定》后29军驻防平津,宋哲元驻守北平,张自忠驻守天津。七七事变日军炮轰宛平城,中国军队开始奋勇抵抗,然而此一时彼一时,宋哲元为平息事端,和日军展开和谈,为表达诚意下令撤掉北平城的防御工事,日军表面和谈,实则为拖延时间集结部队,后来宋发觉苗头不对,准备组织应战时,却发现张自忠早已和日军暗通款曲,打算取代他的军长之职,宋无奈之下离开29军。等日军部队集结完毕,选择和日军合作的张自忠才发现,自己被日本人利用了,在遭遇零星抵抗后,日军仅用一天时间结束战斗,北平沦陷。</p><p> 当年的中日之间摩擦不断,但并不是我们想的大家同仇敌忾对日本恨之入骨,自袁世凯死后,已无人能扛起中国这面大旗。中国四分五裂各自为王,老蒋能控制的军事力量极其有限,东北的张作霖父子,西北军的冯玉祥,山西的阎锡山,广西的李宗仁白崇禧,云南的龙云,山东的韩复渠,四川的刘湘,哪一个也不把老蒋放在眼里,各打各的算盘,生怕自己的力量被削弱。日军正是利用了这一点远交近攻,即使抗战开始以后韩复渠仍为保存实力而主动放弃山东,后被老蒋诱捕送上军事法庭而枪毙,杀鸡儆猴之后才有的国军将士血战台儿庄。当时的中日关系有历史的复杂性,要想理清还得扯到甲午海战和日俄战争,总之张自忠和大部分国人一样,对抗战并无信心,总幻想着保存实力和平解决中日争端,北平沦陷后的张自忠追悔莫及,身背汉奸卖国贼的骂名,和张学良一样被国人唾弃。好在平日颇有人缘,在李宗仁一众人等力保下,老蒋网开一面,对其只是撤职查办,之后重新率领29军,先后在临沂保卫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随枣会战中,每战皆抱必死之心,将指挥所设于阵地最前沿以振军心,最终在枣宜会战中身陷重围直至战死。日军对这位敌方将军肃然起敬并厚葬,国军组织敢死队突入敌阵抢回张将军遗体,在运回重庆码头时,蒋介石李宗仁等已恭候多时,亲自为张将军扶棺厚葬,这种以死报国的自我救赎,正是当年很多国军将士的人生写照。 </p><p>李宗仁,一战毙敌一万余众,打破了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史称“台儿庄大捷”,此战极大鼓舞了国军士气。</p><p> 薛岳,人送外号“老虎仔”,和老蒋是否坚守长沙据理力争,救兵搬至宋美龄处,终获老蒋支持,三次长沙会战歼灭日军十万余众。</p><p> 胡琏,三秦儿女的骄傲,石牌保卫战,拱卫陪都重庆的重要门户,给妻儿留下遗书绝然而去,战况惨烈程度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日军在陆空协同作战的有利条件下,损失两万有余,仓惶溃逃。</p><p> 孙立人,在老蒋“一寸河山一寸血,十万青年十万兵”的号召下,随远征军两度赴缅作战,在胡康河谷与日军打出1:3的战损比,而此前的中日战损比为6:1。率领新一军全歼日本第18师团26000人,将参加过南京大屠杀的日本俘虏就地枪毙。</p><p> 抗战八年国军先后组织了二十二次大会战,我们所熟悉的“平型关大捷”,便是太原会战中的一场局部战斗,林彪率部袭击了日军一支运输队,缴获一批军大衣。而百团大战是在华北战区敌后战场,对运输线正太路进行破坏和袭扰,具体战果大家请以教科书为准。需要说明的是,百团大战在八零年代以前在普通民众中鲜为人知,原因是此战为彭德怀个人私自发动,违背了伟人闷声发大财的战略指导思想,作为错误被多次批判,一直到1959年的庐山会议上,仍然成为打倒他的政治污点。此战暴露了八路军主力,直接导致日军的反扑——晋察冀边区大扫荡。</p><p> 还有一场战役值得思考:衡阳保卫战。方先觉率第十军17000人负责保卫衡阳狙击日军南下,司令部的命令是坚守10天左右援军即可到达,方先觉孤军奋战47天,毙敌三万余众,战况异常惨烈,伙夫马夫等只要能动的统统派上前沿阵地,与数十倍于己方的日军激战,死亡6000余人,丧失战斗力的伤员达8000余人,弹尽粮绝之际,方军长不想让部下做无谓的牺牲,有条件向日军投降,要求日方善待俘虏,伤兵及余部得以保存。此举争议颇大,老蒋虽竭力保护方军长,最终人言可畏,方先觉远离尘世,削发为僧。</p><p> 在以信奉儒家思想的东亚诸国,投降是一件极其可耻的行为,而在西方,不作无谓的牺牲,保全生命才是明智之举,熟错熟对,各自为判吧!</p> <p> 在八年抗战期间,中国最大的外援来自美国,开战初期,保持中立的美国政府以高价购买中国白银的方式秘密支援,珍珠港事件后,中美同盟建立,罗斯福签署《租借法案》,大批的武器和军用物资开始源源不断抵达中国,送给中国政府的大小军舰既达70多艘,给濒临崩溃边缘的国民政府带来信心和曙光。而早在1937年,宋美龄便赴美求援,特邀陈纳德组建中国空军,在罗斯福政府的暗中支持下,陈纳德从美国空军招收飞行员组建飞虎队,以志愿者个人名义加入中国抗战。随着飞虎队力量的不断壮大,中国士兵只能被动挨炸的战争态势逐步缓解,在武汉会战中,老百姓听见飞机轰鸣不再四处躲避,而是仰望天空驻足观战,1944年以后,天空已很难见到日本飞机。滇缅公路是中国主要的外援通道,随着仰光失陷,滇缅公路运输中断,飞虎队开辟气候条件极为恶劣的驼峰航线,成为援华物资的主要来源。八年抗战牺牲在中国的美国飞行员总计2186名,加上近年发现的300多名,总数达到2500名左右。</p><p>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八年抗战国军伤亡300多万,206名将军阵亡,由于装备和单兵素质的巨大差别,几乎每场战斗都要付出惨重的伤亡代价,抗战将一盘散沙的国人团结起来一致对外,中国人从此才有了民族国家的概念,在此感叹一声:蒋公不易啊! ……</p><p> 回顾这场战争,不是要激起仇恨,而更应该反思历史。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两次对赌国运,甲午海战赢了中国,日俄战争赢了老毛子,极度膨胀的心理让日本在军国主义的路上越走越远,这场战争除了让几百万士兵横尸异国他乡外,本土也遭受毁灭性打击,除了奈良和名古屋在梁思成的建议下得以保全外,各大城市基本片瓦不存。八年的战火纷飞让中国山河破碎民穷财尽,疲惫不堪的幸存者本以为可以安享天年,然而内战再度燃起的战火,让那些为民族生存而战的英雄再次走上兄弟相残的屠场,那些浴血沙场的军人,哪个不是母亲的儿子孩子的父亲?别和我谈什么狗屁信仰,什么信仰也抵不过父母妻儿的眼泪。对这段历史的记录,大陆和台湾发行着截然相反的教科书,内战无英雄,孰是孰非,留给百年后的人们去评价。</p><p> 老兵永远不死,他们只是在慢慢凋零——麦克阿瑟。</p><p> 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p><p> 凭君莫话封侯事,一将功成万骨枯。</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