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right;">作 者:白尚立<br>图片提供:白尚立<br>制 作:心安天晴</h1><p style="text-align: right;"></h3> <h1> 翻阅一九九四年版《文水县志》,第二十三编“卫生.体育”第三章“医疗技术”第一节“中医”,赫然印有“……县人民医院老中医赵武唐把行医50余年的临床经验汇集整理成《武唐医案》一书,突出介绍了疑难杂症的医治方法。”第三节“中西医结合”中有“……民国26年(1937)西医师赵武唐在老中医成东川指导下,攻读中医、中药的古典医籍,成为本县的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第二十六编“人物”第二节“当代人物表”“新中国本籍知名人士名表”中赫然有“赵武唐;西城村;文水人民医院中医师。毕业于江苏南通医学院,吕梁地区名老中医,国家中医学会理事。”是的,他就是西城人赵继尧,字武唐,人称赵武唐,人们尊称他为武唐先生。</h1><h1> 赵继尧,文水县西城村人。1904年出生在一个很普通的农民家庭,祖父赵世卿、父亲赵玺璧一直田间不辍劳作,母亲李氏,武良村人,俭朴贤惠。武唐兄妹四人,他为首,弟赵继舜同是务农,大妹出嫁南武镇,二妹出嫁东城村。武唐文雅端庄,和蔼可亲,言语幽默,谈笑风生,具有知识渊博的学者风度。他几十年如一日,为人民卫生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献出了他光辉的一生,很值得我们好好学习。直到今天,跟人们谈起他来,仍津津乐道,啧啧称赞。</h1><h3><br></h3><h3></h3> <h1>(武唐先生)<br> </h1><h1> </h1><h1><br></h1><h1> 武唐出生于清末,打小就活泼可爱,聪慧过人,深得祖父、父亲喜爱。早年私塾于西城,闲暇时随祖父、父亲田间劳动。有一次田间锄草,烈日当空,大家汗流浃背,小武唐边锄草边吟诵诗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大人奇异于童年才华活学活用学以致用,遂请教于街坊邻居、清代举人、曾任湖北省黄梅县正堂(知县)李义前。李举人给其讲解修身、齐家、治国安邦之理,小武唐深受启迪,思想开阔,并要立志读书。1919年,他考入文水城内高小。1921年,考入太原阳兴中学。武唐学习非常勤奋,成绩常列全班之首。时值五四运动后,新文化兴起,现代文学与西方科学对青年人具有很大吸引力,武唐不仅重视书本知识,对国内大事、社会状况也非常关注,特别是列强瓜分中国,北洋军阀混战等。而使他迷惑不解的是,已经民国了但人民仍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人们不但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压榨和剥削,而且受生活条件限制,经济窘迫,缺医少药,身体遭受着极大的摧残。疾病如同战争一样,正困扰和吞噬着苦难的劳苦大众的生命。当时城乡疾病流行,医药缺乏,外国人视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天津法国公园门口竟挂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牌子,这些积贫积弱的惨景深深地触动刺痛了武唐清纯的心灵。这年夏天假期回村后,他对村民疾病健康进行了详细考察。时西城村已经是文水县境东北的大村了,一千多户人家,三千多人,七千多亩土地,土地肥沃,人们勤劳。怎奈村里流行有致人生命的三种疾病:小儿天花肆虐、妇女产后风、青年肺结核。每年有不少人死于非命而导致家破人亡。武唐心情很复杂:选入仕途,看不惯贪官污吏的朱门酒肉;选入实业,家资瘠薄哪来资本。而农村残酷的现实在他心中已留有深深的伤痕,心中一度迷惘后遂产生了医药救人的想法。为了人民的健康,为消除民族的耻辱“东亚病夫”,毅然坚定也奠定了他学医的志向。
1925年,阳兴中学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偕同东城村同学武寿夫考取江苏南通医学院。学校每年高达数百银元的费用,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无异于天文数字,确实难以支付,祖父、父亲一筹莫展。车到山前必有路。时正在开栅四高(文水第四高等小学)任校长的堂叔赵璋璧(字玉章)提出给予贷款资助;弟继舜看到兄长发奋读书立志学医,主动说服祖父和父亲,并承诺承担家务。过后继舜在家相当勤劳,农田勤耕细作,种棉花、花生经济作物(农业社时期,他是把种田的好手),发展了一大群羊,培植枣树,各方筹集款项,供兄上学,对武唐的学业完成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祖父、父亲踌躇之际,武唐只身出走,直奔南通。入校后,武唐给在张家口学徒经商的乡友王正卿去信说明原因,望给予帮助。王正卿心中常有渡人船,最大限度地给予衣物与经济资助。这样,武唐虽经济不济,倒也比较能静下心来潜心学习。</h1><h1> 南通医学院地处长江三角洲,离上海很近,是全国著名的医学学府之一,设备完善,教学人才济济。武唐如鱼得水,心胸开阔,五年学习中,如饥似渴,博览群书,刻苦钻研,发奋攻读医学典籍,医学基础理论和学科的临床实践都很优秀,毕业论文在教师和同学中评价很高。1930年获得学士学位,成为同届毕业生中的佼佼者,并东渡日本学习深造。<br> 在日本,他不但听课学习,而且参观访问新式医院和现代药厂,为以后走中西医结合之路捕捉到了思想灵感。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日本的餐馆内已使用一次性筷子,碗、碟都是高压消过毒的。然而,在我们中国整整落后了50个年头。我们一定要唤醒民众,吸收世界上的先进科学技术,尽快赶上或超过东洋医学,彻底洗刷掉东亚病夫的贬号!”言之沉沉意之切切,一个热血沸腾满腔热忱爱国青年形象跃然纸上。而医学救国的热忱,更奠定了他终身从医的思想。</h1><h3><br></h3><h3></h3> <h1> </h1><h1> </h1><h1> 武唐归国后,以优异的成绩,出类拔萃,被分配到南京中央医院任外科大夫。对于一个出身农家子弟的他来说,这可算是少年得志,大可施展才华,但由于身体素质差,加之五年大学生活拼命攻读医学理论,造成严重腿疾,手术台站久了便疼痛难忍,不得已,只好辞职还乡。时值 中原大战(蒋介石、阎锡山、冯玉祥军阀混战),阎锡山失败,下野逃居大连,晋钞贬值,造成山西经济崩溃,人民灾难重重。当时文水城乡群众为妇女产后风、小儿天花及肺结核等疾病所困扰。时年四月,春风习习,暖意融融,为了救死扶伤,扑灭瘟疫,武唐一回到家乡后,急群众所急,便在文水城内北街开设了文水第一家私立医院——慎术医院。他用西医严密消毒、包扎伤口、用西药消炎,用先进药物治疗疾病,对每位患者总是热情服务,免收诊费,家境困难的还免收药费,并为农村儿童义务接种牛痘,预防天花。武唐以其精湛的医术治好了不少患者,为家乡人所称赞。1932年,为服务于青年学生,他受聘于山西川至医学院(山西医科大学前身)当教师。他理论联系实际,所讲授的外科学等课程得到了师生的认可和好评。1935年,山西最大的纺纱厂——榆次晋华纺纱厂成立职工医院,院长的任职条件是必须由获得学士学位的人担任。当时由晋华三厂总管理处总务主任赵晋承(留学日本,回国后任山西省商业专门学校教授,解放后任甘肃省人民银行副行长、工会主席等职)先生推荐,武唐任晋华职工医院院长。任职期间,除履行院长职责外,他从未放下临床治疗的责任,经常深入车间了解工人健康情况,跟工人交朋友,逐步建立培养了与工人的阶级感情。当时细纱车工人劳动八小时,一直站在机器旁边,很少活动,约有5%的工人患有下肢溃疡病,他急工人之苦,与赵敬轩大夫合力研制出一种专治腿疾腿疮的药膏,敷以臁疮(老烂腿)处,使95%的患者痊愈,故而深得职工爱戴。<br></h1><h3><br></h3><h3></h3> <h1>(武唐先生)<br><br></h1><h1> 七七事变后,日军的铁蹄踏入榆次,社会相当混乱,日军频繁骚扰医院,武唐遂辞去院长职务,回到家乡西城村开办诊所。</h1><h3><br></h3><h3></h3><h3></h3> <h1>(当年在西城老家碑儿街开诊所旧址)<br><br></h1><h1> 那些年,他每年春天给全村小儿免费接种牛痘,不管刮风下雨白天夜晚,勤勤恳恳为病人服务。那些年岁,尽管自己并不富裕,但能如此作为确实难能可贵,故而深受乡民爱戴。抗战期间,西药缺乏,为挽救我人民子弟兵的生命,也为继承祖国医学,他开始研究学习中医。武唐具有很高的西医理论和临床实践,而对祖国中医抱有浓厚的兴趣,表明了他的民族意识、民族气节和民族精神,也表明了他反对崇洋媚外。在后来多少年的探索研究中,他走中西医结合的道路,终成为文水中医师、吕梁名老中医和西医学中医的带头人,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成功者。武唐学习中医曾拜名老中医、其岳父程东川为师。他虚心好学,不耻下问。这年夏天过后,他花了近半年时间,闭门谢客,通览了《医宗金鉴》《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论》《黄帝内经》《本草纲目》《傅山妇科》等名著,并协助程老先生整理编辑了《云仙医药经验集》,使其中医理论功底达到了一定造诣。程老先生见他对中医学如此深钻细研并且显示出浓厚的兴趣,曾对其弟继舜说过:“向来洋学生(时国人称留过洋的学生为洋学生)看不起中医,而你大哥把中医看做是祖国文化的宝贵遗产。他有西医的根底,再学中医的辩证施治,中西医结合收获更大。”也正是如此。武唐研究中医确有独到之处,其研究成果也正是中西医结合的完美体现。他在《医疗经验集》中写道:“中医的辩证施治,是根据病人的病发原因、症状、脉象等,全面分析,做出判断,进行治疗。但由望、闻、问、切得来的材料不管怎样丰富,也是疾病的外在表现,即是表象,也是感性认识,是患者自觉症状的总和。又如六纲,直而言之,阴阳两纲则可把六纲包括进去。就病的外在表现粗枝大叶地下一诊断,或阴或阳加以处方治疗,错误是难免的。必须看到本质,才不为现象(假象)所蒙蔽。所谓透过现象看本质,欲辨明阴纲或阳纲的典型病例,有的则还比较容易,但典型病例毕竟少见。而阴阳错综复杂的病例,是多有的,在此情况下,就必须加深研究,而不为假象所蒙蔽。”不难看出,武唐是用辩证论治的概念精确诊断疾病,从而更能对症下药,起到良好的效果。学习中医时,他已到中年,我们可以想象,其学习是何等的认真,何等的一丝不苟,这种认真执着奋力拼搏的精神和坚韧不拔的意志,不能不让人敬佩。研究中医,他不局限于表象,总是深究其里(理),甚至对中药亲观其色、尝其味、亲自熬煎,以知其性,以便对症下药;念读汤头歌(汤头歌,医疗著作,书中选录中医常用方剂300余方。分为补益、发表、攻里、涌吐等20类,以七言歌诀的形式加以归纳和概括,并于每方附有简要注释,便于初学习诵,是一部流传较广的方剂学著作)时亢亢有声,他的儿子赵模青也跟着念读,背会了不少汤头歌。他的这种求实、肯下功夫、进取精神确实感人至深。</h1><h3><br></h3><h3></h3> <h1>(武唐先生西城老家居住的房屋)<br><br></h1><h1> 武唐既有高深的西医理论,又对中医理论的研究造诣很深,二者结合融为一体可谓炉火纯青。正如他说:“中医从抗菌素发明以来,把些旧有的方剂,削弱或失掉了使用价值,特别是在外科领域内,更为突出。但阳和汤就没因磺胺及抗菌素出现而逊色。”他在为患者治疗骶部寒性脓疡时,就是用西药链霉素、利凡诺碘仿及磺胺粉和中药“阳和汤”结合治疗好的。 经过数十年的医疗实践,他对时令疾病、小儿麻疹、小便不禁、肢体外伤、下肢溃疡、手脚破裂、牙痛等疾病均能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且效果极佳。他根据春伤于风、夏伤于暑、秋伤于湿(燥)、冬伤于寒的病变规律,研制了许多中药汤头药方,如“九味羌活汤”“流气包饮子汤”“阳和汤”“小青龙汤”“三仁汤”等,都有药到病除之疗效。<br> 新中国初期,百废待举,年已五旬的武唐主动为新生的人民政府服务。1953年,受文水县政府县长刘守仁之邀,到文水县卫生院(1958年更名为文水县人民医院)工作后,他积极带领医护人员组建科室,救死扶伤,受到了当地老百姓的高度评价和衷心爱戴。1973年退休后,继续在县城北街卫生所为患者治病服务。从医近60年来,他继承和发扬了中医医疗病理,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为许许多多患者解除了疾病之困扰,深受人们的信赖和尊敬。上世纪50年代,他为文水各界人士学习委员会委员,曾被当选为文水县第四、五、六届人大代表,1980年被确认为吕梁地区名老中医之一,并任中华医学会吕梁分会理事。1987年,老先生不幸病逝,享年83岁。时老友、西城教育先贤王正卿为其赋诗一首: <br> 为拯疫疠学医大,<br> 岂求功名去南通。<br> 肝胆照人如雪色,<br> 处方掷地有金声。</h1><h3><br></h3><h3></h3> <h1>(西城教育先贤王正卿)<br><br></h1><h1> 人们为了怀念这位一生奉献于卫生事业的著名医师,在挽联中写道:</h1><h1> 六十年前军阀混战瘟疫厉行私奔南通学医大医国救民心何切志何壮<br> 半世纪来人民当家化日光天走向社会献热光回生起死志既遂魂亦光<br> 这充分说明了武唐先生的一生是光辉的一生,奋斗拼搏的一生,为人民服务的一生。<br> 几十年如一日的临床实践,武唐先生在中西医结合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成为文水县中西医结合的开拓者、成功者,吕梁地区的一位著名医师。他的名著《痛痹》一文被编入《吕梁医药》杂志1976年第二期;不少验方被《吕梁医药验方选编》收编入册。他的不少辩证理论及单方、验方、医案除有《武唐医案》外,还不同程度地收集在吕梁地区《老中医资料汇编》中;他亲自撰写的《医疗经验集》在《文水文史资料》第五期全文刊登,载入史册。</h1><h3><br></h3><h3></h3> <h1>(武唐先生老家院门)<br> </h1><h1> 武唐先生不但有精湛高超的医术,而且良好的医德医风更是贯穿整个人生。他“德医双馨”在业内是有口皆碑的。有的患者家贫没钱买药,他不但为其悉心诊病,而且还自己掏钱资助买药;有的患者找到家里来看病,他还将家藏良药无私相赠;有的患者实在无法出门看病,他不管白天夜晚随叫随到,即便年事已高也是如此。在文水县人民医院工作的20年间,上下班路上被患者及家属叫去出诊是常事,有时当街诊断开方。他的处方和笔常在身上,随诊随用,有时信手拈来一片碎纸都可以用作开方的纸,并且尽可能地开最便宜的药,时刻为患者的切身利益着想。所有这一切都融入了他作为一名医生毫不利己专门利人,一切为患者着想崇高职业的情感,融入了他对患者的无限同情。他的堂弟赵继汤,上世纪60年代始至70年代中期一直在西城村务医。他经常给继汤讲解病例,在医德医风上更是言传身教。在堂兄的影响熏陶下,继汤在家乡夜以继日不避寒暑地为人们治疗服务,终于积劳成疾而过早地离开了他为之奋斗的工作,离开了他挚爱的家人社员,离开了他挚爱的沃土。(继汤去世时年仅51岁)。</h1><h3><br></h3><h3></h3><h3></h3> <h1>(名医赵继汤)<br><br></h1><h1> 武唐先生是从旧时代一步步走过来的人,风风雨雨经历了很多。他不只对人和蔼可亲,不论邻里亲朋还是陌路生人,不论是干部还是群众,在他眼里,只要是病人都是他的诊治对象,而且很具有家国情怀。在家乡西城开办诊所的那几年正是抗战初期,我文水抗日民主政府工作人员常在西城活动,诸如吕雪梅、秦承德、李生华、赵唐封、王智、刘守仁等,他们常常跟武唐倾心交流征求意见。我方工作人员偶有病恙,他总是不遗余力地免费精心治疗。他对牺盟会、工卫旅、战动总会受伤队员也同样是免费精心治疗,直至痊愈归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他作为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地尽其所能地努力奉献着。他很同情深受铁蹄蹂躏身处水深火热之中的乡亲父老,对乡民病人收费相当低廉,偶有家境困难者还赠予药品。直至退休后在文水北街家中,每天要求看病者络绎不绝,他从未收取分文。他的这种全心全意为人们服务的精神,除高尚的品德外,与党和政府几十年的培养教育是分不开的。<br> 出身农家的武唐先生有种与生俱来的朴素的阶级意识。1932年在文水北街开办诊疗所时,一位老妇带着一个面黄肌瘦的孩子来看病。叙谈中得知,孩子姓宁,时年九岁,父母双亡,由其外祖母收养,而外祖母又是孤身老妇,饥寒交迫,实难生活,言语间流露出愿为这个苦命的宁孩儿找个糊口之所。武唐闻听毅然答应,遂将宁孩儿送回西城村由其母亲照料。其母给宁孩儿做鞋袜、做衣服,视同已出。到解放之际,宁孩儿已经成人,给娶了媳妇,并给房屋三间,土地十亩,时在西城传为佳话。</h1><h3><br></h3><h3></h3> <h1>(解放之际给宁孩儿的三间房屋)<br><br></h1><h1> 不断学习贯穿武唐先生的一生。武唐先生的医术之所以能在实践中得到最有效的发挥和运用,与他终身学习是分不开的。读书是他最大的乐趣,而学习范围涉猎很广且丰富多彩,除对业余的学习外,还涉及文学、哲学、政治、经济等学科,而且从不浅尝辄止。只要是他读过的书,大多有眉批,且内容妙趣横生,富含哲理。在本职业务学习上,他始终站在时代前沿,学习先进东西,通过学习,补充旧的,阐发新的。中国的,外国的,古典的,现代的,在他这里统统都能化解消化,直到临终前的两个月还在关注艾滋病的研究发展。他多次通读马恩列斯及毛主席的著作,每天抽出时间读报关心国家大事。在文史知识上,他的国学底功扎实,一些古文名篇能随口诵出,对历史也有深刻领悟。他的文学修养仅次于医学水平。更让人惊叹的是,直到晚年他仍能用拉丁文熟练地书写出中西医药名称,足见其治学严谨,功底深厚。<br> 武唐先生对人民群众感情深沉,对每位患者赤诚相待,忘我奉献,使每位康复者得到温暖,感到亲切,使每位康复者感激涕零,终身难忘。太原市政协委员张家规,老家是文水,早年随父亲赴许昌谋生,遂落户许昌,上世纪30年代他只身来文水闯荡,不幸患重伤寒病,四次反复,均是武唐先生治疗,最后痊愈,可以说是先生把他从死亡线上挽救回来的。当他过后得知武唐先生谢世的消息时,悲痛欲绝。在给先生的孙子振东的信中说:“……振东啊!你家爷爷、娘娘(文水方言即奶奶)是我的救命恩人,我今生今世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五十年前,我不幸染重伤寒,当时缺医少药,常被一些庸医确诊不了病症而草率处方,药病不投,耽搁断送了生命。而你爷爷,医术高明,又不分昼夜地东家出西家进,躬身病床,忙着急救病人。二老知道我家在许昌,无依无靠,便夜以继日地护理在我身旁,端屎倒尿,喂汤喂药,精心治疗,生怕我有个三长两短。四次反复啊!都被他老人家从死亡线上把我救活过来。如果不是你爷爷、娘娘精心治疗和护理,焉有我的命在?我是九死一生的幸存者。我重复一句:是你爷爷、娘娘救活了我,救活了我现在太原的十八口之家……”如此的实例又何止是张家规一家?!<br> 赵继尧先生一生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谦虚谨慎、努力学习、不断进取,不论是医疗技术和医疗质量,还是医德医风,都堪称为人楷模,都得到广大人民群众和同道以及各级领导的好评。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了一位医者的信念。他的人格不断感化同行,不断感染患者;他的精神不断昭示后人,不断召唤来者。他无愧为医务工作者的楷模和榜样!“他是一位学者,博学而多才,坚实的职业素养足以让他名垂青史,烛照后人;他是一位智者,沉思而敏捷,豁达的生活情趣足以让他自我陶醉,寄情山水;他是一位长者,深邃而悠远,渊博的文化底蕴足以让他老当益壮,穷且益坚;他是一位儒者,文雅而大气,厚重的大家风范足以让他引领潮流,堪当先锋。”水之木先生这样评价他。<br> 赵继尧先生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h1><h1> 2019.12.
<font color="#167efb"><i><br></i></font></h1><h1><font color="#167efb"><i>参考资料:<br> 水之木《一位医者的信念》<br> 赵鸿铭《赵武唐先生》<br> 张之蕊《酬却壮志为苍生》</i></font></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