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font color="#9b9b9b"></font></p><p></p><p><font color="#9b9b9b"> <font color="#333333"> ——记何加林先生国家画院高研班写生<br></font></font></p><p><font color="#9b9b9b"><font color="#333333"> </font><font color="#333333">2019年11月15日,何加林先生在福建龙岩开始了为期10天的写生课程。</font></font><font color="#9b9b9b"><font color="#333333"><br></font></font></p><p><font color="#9b9b9b"><font color="#333333"> 辋川别业是唐代王维构想出的理想的文人居住园林,是诗人心中的桃花源似的园林,也成为千年来中国传统文人离俗不离世的理想栖居地。无独有偶,在福建漳平东湖村这个偏僻的村庄也有几处类似辋川的建筑,虽四围并无水系环绕,却也与辋川别业十分相近,所不同的一个是唐代,一个在明清。 </font></font></p><p><font color="#9b9b9b"><font color="#333333"> 村子崇岭高起,岭上多大竹,林木森森,多青松和秋色树,似有“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和“落日松风起”之辋川意趣。</font></fon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东湖村古建筑 现所留存的明清农家庭院,背岗面谷,宅子前屋后院的建筑形制虽不如辋川别业壮丽,却也有神似之处。<br> 以至于何加林先生一看到这些建筑,大呼“此乃辋川图现实版也”。<br> 先生阅图无数,深记于脑,对景辨物,首先将此处建筑与王维之辋川图相比照,关注到了他人所忽略的信息,实是一种新发现。众人查询资料,果然,与辋川图建筑布局近似。 <br> 先生说《辋川图》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一个代表作,后人以此创作了很多版本,千百年来“辋川图”成为山水史上的一个文化现象,一方面是对王维诗中所描绘的自然地貌、山川、风景的美好描述,另一方面,也是对王维这位山水画一代宗师的一种敬仰和对话。<br> 辋 川 图 <p><font color="#333333"> “所以,《辋川图》已经不是一个简单的对山水居所的描述,它是一处中国山水画家寄情于山水间的精神家园,是我们每个人遊历山水间的精神归宿。”(先生语)</font></p><p> “我在现实生活中的东湖村,看到这样一个类似于辋川的建筑,可以想见这类建筑由盛唐传至明清是一定有其文化和历史渊源的,并由此怀想起王维的辋川图,其实是一次对历史的回望和文化层面的碰撞。”(先生语)<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p><font color="#333333"> 先生画兴盎然,写生至暮色苍茫亦不愿停笔,挑灯夜画,大呼过瘾,似乎找到了心中的桃源。</font></p><p> 清风,明月,星空,古居,鸭鸣,鸟歌,村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大家仿佛穿越了时空,仿若进入古人描述的耕读世家村景,一洗都市水泥森林在大家心中的灰色。<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h5><font color="#333333">夜 画 东 湖</font> </h5> <p> <font color="#333333"> 至夜,授课之时亦触景生情,讲授许多山水画理与写生的技巧,以其昭昭,使人昭昭。<br><br> 师说: “取像不惑”,不能状物,不能画死画,不能死画画,要多思考。要画从内心流淌出来的东西。</font><br></p> <font color="#333333"> 师说:初学写生取景应从近景和中景开始,便于学习对笔墨关系的思考和对景物的细节刻画,有基础之后再进入大场景的写生。</fon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 师说:“删拔大要”对景写生,就是去其繁章,采其大要。 <h5><font color="#006000"></font><br></h5> <h5> </h5> 师说:用笔要精到,有勾勒,笔墨结构要有取势、跌宕,以书入画。 先生认为,画家也应该对人类传承下来的古文明古建筑,有人文关怀精神,他还认真的与当地的政府领导就村落古建筑的保护做了探讨。 “中国是一个农业古国,我们的这个村落文明实际上是中国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各种各样的古村落民居和建筑,在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各个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一种中国人的生存方式和居住方式,它包括了中国人对生命、对自然,对天地与人的理解,是一种文化载体。”(先生语)<br><br> 比如道家讲所谓天时者,是指从天而降的能量到来时,就是相应季节的开始,由于这种能量60年一轮回,周而复始,如环无端,因此古人讲“天圆”,用来描述时间的特点。同时古人讲方位时,用“四面八方”来描述,也叫“地方”。“天圆地方”就是讲时间和空间。<br> <p> 东湖村的古建筑也体现着那么点道家的思想,这种对自然的理解,反映到建筑上,也有天圆地方,这个《辋川图》中,围墙是圆形的,大概象征着 “天圆”,建筑是方方正正的四合小院,体现“地方”,方正的四合小院又体现中国人一种和和美美的生活理念。</p><p> 就这么一组小建筑,也展现了中国人的一种文化思想的,甚至有多层的文化意义。<br></p> <p> “当然,东胡村的这样的一个建筑,我们不能轻易简单的说它就是《辋川图》再版,我们只是个假想,把它和辋川联想起来,那是因为它的这个建筑形制与《辋川图》有比较接近的地方,把它和辋川图联想起来,实际上也是我们内心对王维,对古代文明的一种敬意吧。”(先生语)</p><p> 最后,引用先生的一首诗来作结尾:<br> 晓色清凉气卷舒,<br> 行山望景兴踟躇。<br> 如诗画境谁执笔,<br> 似梦仙居尔筑庐。<br> 一堵圆墙藏九地,<br> 三厢老屋对天墟。<br> 吾今欲写辋川意,<br> 莫使丹青负玉梳。<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p> <h1> <font color="#333333"> ~写生花絮~~~~</font></h1> <h5><font color="#b06fbb">来一个微笑</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伸伸手弯弯腰</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老师诲人不倦~</font></h5> <h5><font color="#b06fbb">哈罗!小飞机</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