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碗碗酒创始人杨涛演绎爱心人生</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 捐资百余万助学的杨涛 </p><p> 她13岁辍学,16岁怀着改变家庭、改变弟妹命运的憧憬,带着借来的5元钱外出打拼。凭着坚韧、不服输的性格,最终事业有成。<br> 在帮助弟妹完成学业后,她坚持回报社会做慈善事业,捐资数十万元扶贫济困、捐资百余万助学。在国内独创碗碗酒并利用酒碗做载体,传承“仁义礼智信”国学精髓,弘扬孝老敬亲传统美德,营造和谐家园。<br> 从辍学少年到创业成功,再到热心公益,她的经历堪称爱心和励志典范。她,就是德阳曼瑜天雅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杨涛。</p><p><br></p> <p></p><h3 style="text-align: center;"> 部分爱心回报</h3> <b>家贫辍学</b><p></p><p> “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这是英国小说家萨克雷的名言。<br> 外表给人朴素淡雅,文弱清秀的杨涛出生在重庆市奉节县竹园镇红马村。在家排行老四,还有两个妹妹、两个弟弟。家庭十分贫穷。但艰苦的生存环境,磨炼出了杨涛吃苦耐劳、坚韧好学、不服输、不满足现状的个性。<br> 还没满十二岁, 杨涛就开始读一天书,在生产队挣一天工分。拉下的课,就自学补上。即使在这种条件下读书,杨涛还是在13岁那年,考上了奉节县竹园镇中心校重点初中。作为老师看好的高材生,大学生苗子,杨涛却辍学了。原因是如果让她继续读书,她的弟妹就得辍学。家里少了她挣的那部分工分,也会差分,分不到全部粮食。<br> 父母艰难作出的决定,让杨涛难过了许久。从那以后,杨涛就经常思考:自己没机会读书了,难道要像父辈那样,过一辈子苦日子?自己一定要去外面打拼挣钱,不能再让弟弟妹妹辍学,让父母过上好日子。<br> 就这样,杨涛过早的在幼小心里,植下了创业改变命运的种子。</p> <p></p><h3> 为爱出发</h3> <b> 离家追梦 </b><p></p><p> 1981年,改革开放的第三年。<br> 这年5月中旬的一天,经过深思熟虑的杨涛对平时与她形影不离的五妹说,她要去县城打工,挣钱供弟妹读书,减轻父母的负担,改变家里的经济条件。<br> 杨涛知道,自己未成年,又是女孩子,如果父母知道了,一定会阻止。为了说服五妹不告诉父母,她将自己最喜欢的红头绳、橡皮筋和一直舍不得用的两角压岁钱,全部给了五妹,换取了五妹的默许。<br> 离开家的当天早上,杨涛来到已经出嫁的三姐家,希望三姐借钱给她。三姐知道杨涛决定了的事,谁也阻止不了,将家里唯一的五元钱给了她,嘱咐她一定要争气。<br> 时隔30多年后,杨涛说起当年离家打工的初衷,和三姐分别时姐妹俩抱头痛哭的情景,依然忍不住心酸流泪。<br> 走出山村后,杨涛才知道,现实中的困难远比她想象的要大得多。<br> 杨涛之前没去过县城。她原计划步行到县城,不支出车费。出门后,才知步行需要两天半时间,中途住旅馆、吃饭,费用比坐客车还多。只好选择坐客车。<br> 坐车用了三元四角钱。到县城后,杨涛只剩下一元六角钱。在街上徘徊的杨涛,初次体验到了独自生存没钱的艰难。<br> 一般人在这种情况下,可能都会选择返家回归原来的生活。但抱定车到山前必有路的杨涛决定先找个工作,解决吃饭住宿后,再积攒本钱做生意。</p> <p> 爱心捐助<br> <b> 闯进商海</b> </p><p> 杨涛到几家餐馆,希望当服务员遭拒后,最后与一个环卫工大姐套上了近乎,希望这个名叫何秀芳的大姐能引荐她做环卫工。何秀芳听杨涛介绍了自己的情况后,将她带到一个女领导的办公室。女领导被杨涛的诚实和经历感动,同意让她当每月九元工资的临时环卫工。这让杨涛非常感动,庆幸自己进城就遇到了好人。<br> 做环卫工期间,杨涛经常提醒自己:临时环卫工不是自己的理想和目标。九元钱的月工资,除去自己必要的生活开支,根本不够弟妹的学费,必须再找一个能挣钱的兼职。<br> 有志者,事竟成。杨涛很快发现,县城里的冰糕批发价两分钱一根,零售五分钱一根。于是利用空余时间批发冰糕零卖。<br> “卖冰糕没钱置办推车,杨涛就把装冰糕的木箱背在肩上,致使肩头被背带和木箱磨破的伤口长期不能愈合过。”回忆当年挣钱的艰辛,杨涛不觉得那是苦,反而觉得很开心。“第一个月挣的工资加上卖冰糕的钱,除去支出,一共有十五元多收入。第一个月就给家里寄了十元钱。”<br>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元钱不是小数。村小学费才一元五角钱。杨涛的父母因此高兴得不得了,逢人就夸女儿有出息。<br> 收到女儿汇款的第三天,对女儿一直担心的父亲步行来到县城,找到正在沿街叫卖冰糕的女儿后,看见女儿肩头伤口沁出的脓血与衣服粘连在一起,心痛得抱着女儿的头,忍不住流出了眼泪。杨涛一边安慰父亲,一边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挣钱,让父母不再吃苦,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找到工作。<br> 有了少量的积蓄后,杨涛开始筹划经营小食店。<br>1982年12月底,还未满17周岁的杨涛经营的小食店开张了。在奉节县城,当时她是年龄最小的个体工商户老板。<br> 近乎赤手空拳、单打独斗闯进商海的杨涛此后在餐饮业一路顺风,生意越做越大。同时,为了培养4个弟妹,了却自己辍学没有完成学业,让弟妹代替自己完成学业的夙愿,杨涛全力以赴的资助弟妹和家庭,节衣缩食的为弟弟归还读书时欠下的贷款,自己过日子却非常节俭。<br> 杨涛说,为了尽可能多省一点钱,除了招待客户,她从不进饭馆。买菜都要下午或晚上去,因为菜摊会降价。吃肉买最次的。食用油,也是将肉摊上的次品肥肉买回家,剁碎后炼成猪油。</p> <p> 参与扶贫攻坚<br> <b>提升自我</b> </p><p> 1995年,杨涛注册经营农副产品、贸易出口公司。<br> 1999年,杨涛已经积攒下数十万元资本。在她那个年龄段的女性眼中,当时已经足以令人羡慕。但不满足现状的杨涛准备将生意种类扩大到化工、建材等行业。<br> 就在这关键时期,杨涛一个老乡称自己要做一笔大生意,希望能在杨涛那里借款120万元。当时杨涛自己账上只有118万元,其中还包括借来的80万元。为了耿直的杨涛答应了老乡的借款要求。<br> “当时约定借期20天。时隔两个多月后,才听说老乡被人骗了。这个老乡至今没有能力还我一分钱。”杨涛说,之前她也数次因为轻信他人上过当,但那只是几万、十几万。一次性损失110万,这在当年无疑是笔巨款,事发初期,她几乎生不如死。但不愿就此趴下的她,只好不断地自我安慰,鼓励自己一定要振作、强大起来。<br> 对杨涛来说,这次挫折和教训既是一次惨痛的教训,也是人生最严峻的一次磨炼。这也是她后来热心行善、传播“仁义礼智信”的根源。<br> 在追求事业的过程中,杨涛坚持自学经营之道、管理经验,积极参加与经贸专业知识培训班,不断地提升自己的能力、创新意识和政策水平。<br>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杨涛对语出《礼记·中庸》的这句话领悟颇深。她说:“一个人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自身形象和事业发展前景。我没有完成正规学业,只能以勤补拙。”</p> <p> 捐资百万助学<br> <b>回报社会</b></p><p> 在帮助弟弟妹妹完成学业,找到工作后,杨涛开始扶贫济困助学,回报社会。<br> 杨涛是从2000年开始带领儿子低调参与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的。她关爱、扶助的主要对象是孤寡老人、贫困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br> 默默奉献不求回报,杨涛从不将自己的爱心事迹对外宣传,也不留影像资料。正因为她不图名、不为利的行善风格,受助对象在得到她的帮助后,连她的公司名称和她的姓名都不知道。直到生意不断扩大,后来创立德阳曼瑜天雅管理有限公司并担任董事长、总裁后,因为产品涉及众多消费者,她的个人信息才在互联网上和公众场合公开,加之近几年她坚持在德阳辖区为弱势群体献爱心,为德阳市的环卫工人、城管队员夏季送清凉、冬季送温暖,她的名字才被受助者和关注者熟悉并传颂。<br> 在杨涛长期固定的扶助对象中,有奉节县竹园镇岔河敬老院全部老人、贵州榕江县巴鲁小学5个贫困儿童从小学到大学毕业期间的全部费用、长期资助家住广汉市小汉镇,因车祸残疾的兰家兴及其读大学的儿子,还长期资助分布在重庆、贵阳、德阳等地的20多个贫困儿童。<br> 每年的儿童节、重阳节、春节,杨涛都会带着家人到学校、敬老院送温暖。杨涛说,她的父母一生勤劳善良,正直朴实,为了子女辛苦了一辈子。但父母即便再苦,也会力所能及的做一些善事。父亲因病去世后,今年已经85岁的母亲依然坚持行善。受父母的熏陶,她也把行善助学当成了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 </p><p> 杨涛说,她深知农村家庭要培养一名大学生的艰辛,深知贫困学子对学业的渴望。因此在她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后,即使她自己日子过苦一点,也特别想力所能及地帮助贫困学子完成学业。她这样做,就是想让晚年的妈妈开心快乐,让妈妈为她的行为感到骄傲。”<br> 2019年4月30日,杨涛一次性给奉节县竹园镇18个村社区的260名贫困户、残疾人捐赠了价值20多万元的生活用品。<br> 2019年10月,为了响应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精准扶贫理念,支持百村扶贫济困国家脱贫攻坚,杨涛在家乡竹园镇创建了“杨氏助学帮扶基金”,一次性捐款100万元。<br> 在奉节县举办的“杨氏帮扶基金启动仪式”上,杨涛动情地说:“当年我因家庭贫困辍学留下遗憾。为了我当年的遗憾不再重演,我将在全镇筛选符合资助条件的贫困家庭子女,圆他们的读书梦。”</p> 资助残疾人 <p> 爱心捐赠<br> <b>思考公益</b></p><p> 杨涛是积极践行慈善的爱心人士,也善于观察部分社会现象,在公益事业上做出自己的贡献。<br> 2018年4月,在家乡有孝女之美誉的杨涛在媒体上看到一个案例;一八旬老人养了四个儿女,但儿女都不愿赡养他,最终孤独死在老家房里,一个星期后才被人发现。<br>这个案例让她很揪心。<br>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很多事情可以重来,唯独行善尽孝不能等!”这是杨涛在八旬老父亲故去后,经常鼓励自己和家人说的一句话。<br> 2019年3月以来,结合平时耳闻目睹部分成功人士在国内暴富后,买豪车、买飞机、移民国外,一些人穿金戴银却不孝敬父母,挥金如土却失信当老赖,共苦不能同甘抛妻弃子等道德缺失的社会现象,杨涛开始思考创新一种适用于大众消费者的商品,再利用这种商品做载体,广泛传播国学精髓“仁义礼智信”和孝文化的想法。<br> 2019年5月的一天晚上,杨涛在观看一部抗战影视剧时,被剧中将士出征前激情迸发地喝酒、稀里哗啦摔碗的热血情节吸引。<br> 杨涛知道,这种喝壮行酒的形式,起源于古时候土家族的两个兄弟有了私人恩怨,但为了民族的生存,决定出征前尽释前嫌,于是饮酒后将碗摔碎,以示冰释前嫌,以泯恩仇。演变到现代,虽然已经成了一种豪情和友情的表达。但这种饮酒方式图的是那种令人心动的现场气氛。只适用于在特定的野外场合,酒碗不能再次利用,摔碎的酒碗也容易伤人。<br> 受到启发的杨涛想,如果将这种酒碗创新成大小不等,可以回收利用、收藏,用高端白酒替代普通白酒,再包装成精品礼盒酒,在酒碗和包装上用“仁义礼智信”国学精髓作公益广告,一定会受到消费者的青睐。</p> <p> 走访平困家庭<br> <b>传承国学</b></p><p> 在广泛进行市场调查,听取专业人员的分析后,杨涛经过反复实践后,传承创新了既可以潇洒摔碗,又可以完好回收酒碗且礼盒美观,酒碗上的公益广告“仁义礼智信”,还能警示、警醒部分消费者。<br>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壮行酒讲究豪饮摔碗的大气,但缺乏传统酒文化的美好。杨涛首创的碗碗酒体现出了大气,也体现出了和谐。<br> 作为一款主要用来做赠品的商品,杨涛对已经注册“抱一件碗碗酒”商标的碗碗酒很有信心。她说,碗碗酒的冠名和酒碗上的“孝赢天下、得意人生”、“仁义礼智信”言简意赅且不失文化韵味,贴合不同年龄段消费者的审美趣味,也容易引起消费者地思考。精美漂亮的外包装盒里,不同容量的酒碗大小搭配合理,酒碗采用了防伪密封技术,保证了消费者能喝到酒体醇厚,绵甜爽净,余味悠长的碗碗酒。<br> 杨涛说,大忠大爱是为仁、大孝大勇是为义、修齐治平是为礼、大恩大恕是为智、一诺千金是为信。作为中国古代儒家提出的道德范畴,“仁义礼智信”与个人生存发展相关,也与家庭和睦、社会和谐密切相关。<br> “孝赢天下、得意人生!”杨涛坦诚,她希望利用碗碗酒这个载体,将“仁义礼智信”和孝义文化理念与消费者的生活联系在一起,共同树立起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更多的人参与行善尽孝,为和睦家庭、社会和谐发挥作用。</p> <p> 看望资助的贫困儿童<br> <b> 爱心永远</b></p><p> 杨涛在甘于奉献大爱的同时,也经常用教育家、思想家陶行知的名言“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自己干,靠人,靠天,靠祖上,不算是英雄好汉”来鞭策自己的儿女,希望儿女努力打拼,自创家业。用自己的经历告诫儿女:创业虽苦、艰难,但可以让平凡的人变得不平凡。<br> 为了将爱心行动持之以恒,杨涛日前明确表示,从创立曼瑜天雅德阳大区、将碗碗酒推向市场的第一天起,她就作出决定:今后每销售一件曼瑜天雅产品、每卖出一件碗碗酒,都要从中提取一元钱,注入行善尽孝的公益池中。在她年老故去后,愿将住房卖了捐助贫困学生,将遗体捐献给医学事业。<br> “如果能因为我的存在,能助力改变更多人的命运,那就足以慰籍此生”。杨涛动情的这样说道。</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