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蒋兆和 (1904~1986),原名万绥,3岁时改名兆和。四川泸州人,中国现代著名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为徐悲鸿写实主义绘画体系的重要人物。其画以骨法用笔为基,融汇西画造型之长和山水画的皴擦点染技法,画风质朴、深邃,笔墨精湛娴熟,人物形象真实、生动,在丰富中国水墨人物画的表现手法方面颇有创造。</h3> <h3>蒋兆和,中国现代卓越的人物画大师和美术教育家。作为徐悲鸿的追随者,蒋兆和是徐氏写实主义绘画体系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和积极的弘扬者,他在传统中国画的基础上融合西画之长,创造性的拓展了中国水墨人物画的技巧,其造型之精谨,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之深刻,在中国人物画史上达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h3> <h3>蒋兆和早年兼事工艺美术 、油画 、雕塑 ,其早期作品有:《卖小吃的老人》、《卖子图》及巨幅画卷《流民图》 等。后期作品有《小孩子与鸽子》、《杜甫像》 等。出版有《蒋兆和画册》、《蒋兆和画集》、《蒋兆和画选》等。发表有《国画人物写生的教学问题》、《关于中国画的素描教学》等论文。</h3> <h3>而为艺术界所公认,蒋兆和“满纸穷相”的代表作当属1941-1943年创作的《流民图》。这幅画卷高2米,长约26米,全图共有100多人。</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流民图》通过对100余位无家可归者躲避日军轰炸、在死亡线上挣扎的痛苦情状的塑造,展现出由侵略者造成的饿殍遍地、生灵涂炭的人间悲剧。画面没有直接出现烧杀抢掠的侵略者形象,而是通过一个个满面愁容、疲惫不堪、倒地而息的人物群像,揭示了侵略者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国破家亡的毁灭性创伤。</span><br></h3><h3>《流民图》以史诗般的艺术形式,揭示了战争的苦难,在中国美术史与世界美术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h3><h3> 刘墨指出,它是一个里程碑式的作品。</h3><h3> 徐悲鸿是开拓者 蒋兆和是发展者</h3> <h3>蒋兆和的艺术可以分为两个时期:</h3><h3>前期</h3><h3>以素描为基础,从写生入手,将西洋画的速写和中国画的白描融合在一起,并以骨法用笔和以线造型的传统国画方式来创作。代表作品是揭示当时深受苦难的中国最底层小人物悲惨的命运的《流民图》。</h3><h3>晚期</h3><h3>他吸取中国传统水墨技巧和传统人物画重神韵、重笔墨情趣的优长,在写实与写意之间架构全新的笔墨技法,使中国的水墨人物画由文人士大夫审美情趣的迹化转换为表现人生、人性,表达人文关怀、呼唤仁爱精神的载体。</h3> <h3>蒋兆和与徐悲鸿、林风眠是20世纪中国画改革三大家。在改造中国传统人物画方面,蒋兆和结合自身的成长经历,在画中表现下层人物的艰苦,形成“满纸穷相”。正如刘墨所言,从蒋兆和开始,中国艺术能够直接面对痛苦而惨淡的人生了。受到徐悲鸿的指点,蒋兆和汲取西画有用因素来发展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继续发展徐悲鸿开创的改革中国画之路。</h3> <h3>蒋兆和运用国画的笔墨纸色,以“骨法用笔”为原则,以丰富的线(即笔法)树立形象的骨干,又吸收山水画的技法,附以皴擦和墨法以充实人物的结构,既体现了中国画的造型规律,又融入了西洋素描表现体积和结构之长。他以国画为本,吸收西洋艺术的科学成分,冶中西艺术于一炉,而使国画人物的表现技法有了创造性的发展。</h3> <h3>在现代中国绘画史上,徐悲鸿与蒋兆和均是中国人物画大家。1927年,蒋兆和结识徐悲鸿,并在他的指导与影响下,个人风格发生重大变化。这在蒋兆和的《徐悲鸿——回忆徐悲鸿专辑》中有所体现,“在结识徐悲鸿之前,由于我的境遇,很自然地同情劳苦大众,并用写实的手法去揭示他们悲惨的命运,但还不是很自觉地走这条道路。通过徐悲鸿的提醒,在我思想上更加明确起来。多年来我在创作和教学中都是遵循着现实主义创作道路,并在徐悲鸿的鼓励和启发下,扎扎实实地把握造型本领,从西画中汲取有益的科学因素……发展中国现代水墨人物画。”因此,蒋兆和认为,“拙作之采取‘中国纸笔墨’,而施以西画之技巧者,乃求其二者之精,取长补短之意,并非敢言有以改良国画,更不敢以创造新途。”陈传席认为,蒋兆和的成功是受到徐悲鸿的启导,走的是徐悲鸿倡导的艺术道路,故应成为“徐蒋系统”。</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