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b style="font-size: 20px;">下册,“下策”</b></p><p class="ql-block"> ——语文课堂小记 </p><p class="ql-block"> “三十六计”是指古代兵书上阐述的作战计策,但有时在教学上也可以运用一二。有一句话说:要毁掉一个好地方就到这个地方旅游;要毁掉一篇好文章就把这篇文章编进教材。作为语文老师,对这句话深有感触。即使是最精彩的文章,如果出现在课本里,学生就熟视无睹,他们甚至很多时候懒得打开课本,更不要说耐心看完一篇文章。前一周已经上完九年级语文上册,马上要开始下册的教学却没有书本(按要求,本学期授课进度要上完九年级下册第4单元),这个时候何不略施小计,出此“下策”呢!</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一、瞒天过海</b></p><p class="ql-block"> 我两手空空走进教室,学生马上好奇地问:“老师,您为什么不拿课本来上课呢?”我说:“你们都不大喜欢课本里的内容,这节课我们还是轻松一点,玩一点课外的好不好?待会播放一个朗诵视频,我们一起欣赏一下,不过完了大家要说说自己的感受哦!”听到不是课本里的内容,连平常不认真听课的同学也抬起头来,充满期待。我立刻播放一个事先准备好的朗诵视频——《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由于是中央台主持人的集体朗诵,而且有董卿助阵,同学们格外感兴趣,听得特别认真。明显,他们都被朗读感染了。于是七嘴八舌地,他们的感想议论开来了——诗歌的意象、内容层次、感情、主题思想等无所不谈。接着先后集体朗诵、自个模仿朗诵、个别朗诵展示,再次欣赏视频朗诵。不知不觉,一节课就这样过去了,发现课堂效果还不错。有意思的是,他们并不知道这就是九年级下册第1课的内容(还以为是课外的文章而认认真真的学完了),真是无书胜有书!</p> <h3> 第二天上课我如法炮制,和同学们完成欣赏并朗诵《海燕》。这是高尔基的一首散文诗,它通过对暴风雨到来之前的大海景象的描绘和对海燕战斗英姿的刻画,热情洋溢的歌颂了海燕(象征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先驱者)坚强无畏的战斗精神。因为这个由我国著名朗诵艺术家、北京演艺专修学院客座教授殷之光带来的视频朗诵更加震撼人心,学生完全陶醉其中,后面的环节就顺理成章取得很好的课堂效果。但他们依然还蒙在鼓里,还不知道这就是九年级下册的第4课的内容呢。如果事前他们知道这个朗诵是课内的内容,不知道还会不会有这样的课堂效果呢?</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二、暗度陈仓</b></h3><h1> 有一节课我一走进教室就在黑板上默写下两首古词:《渔家傲<b>·</b>秋思》和《江城子<b>·</b>密州出猎》。他们看到我写的字都感叹书写很漂亮(其实只是在他们眼里漂亮而已),也纷纷模仿,我顺势让所有同学也模仿抄写这两首词在作业本里,比一比谁写的最漂亮。之后我讲解几个字的笔法。简单比过之后,我提出:要写好一幅字除了笔法,很关键要对所写的内容烂熟于胸才有章法。然后引导他们背诵,背诵好之后再写,看看书写效果怎样。这样背背写写,一节课下来,书法没有学成,他们已经基本背出来两首词。原来这还是下册第三单元12课的词,他们浑然不觉呢。这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h1> <h3><br></h3> <h3> 回到办公室把拍下默写的照片一看,自己吓了一跳,原来还错漏了不少!怎办呢?第二天去教室“坦白交代”吧!还要调侃一下:古人写字,写错了是“通假字”;写漏了呢则是“省略”。这样看来,老师也没有错哦!哈哈,开玩笑,老师不是古人,其实老师真是写错写漏字了,这也是以前很多同学容易写错的字。你们不能写错哦!</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东窗事发</h3><h3> 如此这般上了近两个星期没有语文书的语文课,感觉学生们在课堂上听得津津有味。后来,班中一位女学生在网上买回了一本语文课本,见到我一走进教室,就笑嘻嘻的对我说:“原来老师一直在和我们上下册书的课文。”其他同学一起投来诡异的眼神,仿佛在说:老师还要骗我多久啊!</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