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人和人之间有一见钟情,信不信人和一个地方之间也会。十几二十年前,也许更早,我在什么杂志上偶然看到一张“马丘比丘”的照片,怦然心动,从此魂牵梦萦。</p><p>我不知道今生会不会去到那里,或者只是不断地查阅相关资料、看了一本又一本关于印加文明的书?然而,终抵不过那神秘的呼唤,年过半百终于踏上心心念念的旅程。</p> 在路上 <p>从利马飞越安第斯山脉渐渐靠近当年印加帝国的首府库斯科(Cusco)</p> <p>库斯科海拔3400米,比拉萨只低了两百多米,缺氧可能会成为这段旅程的最大障碍,尤其是之前有过高原反应痛苦经历的人。但我们还是可以做足准备工作的,比如吃药(Diamox或当地药房有售的合成草药),喝coca叶泡的茶,减缓动作幅度,尽量不洗热水澡,等待身体慢慢适应。我个人体验是:除了走上坡路、疾走、饱食、长时间洗很热水的澡以外,身体基本可以接受。</p> <p>库斯科有不少建筑物怪怪的,上下不搭,下半身是石砌的,上半身是土木结构的西班牙风格小楼,即便是石砌的大教堂也是上下风格不统一。</p> <p><br></p> <p>西班牙入侵并统治库斯科之后,为了摧毁印加文明,把印加人的太阳神殿拆了改建成教堂。可是这么干与其说是对印加文明的羞辱,还不如说是这些石砌建筑太坚固,拆不掉甚至炸不开。以至于建筑在印加时期地基上的教堂几百年来数次被地震震塌,地基部分却只是被摇出些许缝而已。</p> <p>这些外表看起来堆砌得随心所欲的石头民居,甚至可以找到结合得天衣无缝的“十二边石”。</p> <p><br></p> <p>细看这些石料吻合缝,连一匕首都插不进,但是这些石头内部却精妙复杂,我猜古印加的石匠一定是受过更高文明的指点,不然怎么能在没有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做出这么严丝合缝的卯榫结构而弃其他文明常用的泥灰不用呢?这真和长城、金字塔或者黄肠题凑这些石砌艺术不一样,印加石匠更像是在玩木工活而不是巨大坚实的石料。</p> <p><br></p> <p>甚至一长串“排屋”的窗户都能在一条线上,好像是有精密仪器测量过,可是印加文明连文字都没有,如此之大的建筑项目,一定有另外的办法来画设计稿和施工。</p><p><br></p> <p>我们去到库斯科城外参观被誉为“印加巨石阵”萨克塞瓦曼遗址的时候,这种震撼会更深。印加人认为不应该开山凿石破坏自然,而是捡那些已经分崩离析的石头加以利用。他们从很远的地方运来这些巨石,但印加文明里并没有车轮,也许只是靠滚木人拉的方法吧。身临其境,更加无法想象这么巨大如小山一样的石头是怎么堆起来的,石头和石头之间还是榫卯结构,还把排污排水系统也建在其中。</p> <p>印加石匠玩石头就像玩橡皮泥,整块石头随意弯曲,但凿石工具只是更硬的石头而已!</p> <p>而且石料中还要凿出复杂的排水系统和排水口。顺便看看现代人打的补丁,丑得可以吧?唉~工具先进了,技术失传了。后来也就放弃修补了,现在我们只能想象一下原来这个城堡的样子,毕竟这是最后一代印加王抵御西班牙人的堡垒,它倒了印加帝国也彻底消亡了,连同这些不可思议的石砌工艺。</p> <p><br></p> <p>就在我看着当时的古战场,想象西班牙人骑着印加人没见过的高头大马,扛着火枪火炮对印加人实施降维打击的时候,哎~那不是草泥马吗?急急忙忙从远处跑过来!摆好姿势,给大家拍照,然后又匆匆赶往下一团游客,太好客了吧?是不是跟当年印加人一样,单纯善良,不知贪婪的现代人有多险恶啊?</p> 还是在路上 <p>安第斯山民利用盐水泉,古法晒盐。</p> <p>据推测这片梯田是当时的“农研所”,政府建这些梯田模拟不同降雨量和海拔高度,为农产品育种。据统计印加帝国研发有三四千种土豆,二千种玉米,通过“印加路网”交到居民手中。</p> <p>印加文明被称为三无文明“无文字、无铁器、无车轮”,正因为没有文字记载,我们也不知道这些梯田,盐田存在了多少年。</p> <p>几个小时,山路几百弯的穿山越岭。人并不舒服,高海拔加上被车甩来甩去,悬崖绝壁上的胶囊宾馆,一闪而过,估计以后也没机会上去看看了,实在有点辛苦。</p> <p>最后终于到了Ollantaytambo镇。这里也是印加古道的起点,印加古道曾经吸引我想背包徒步,后来发现这是不可完成的任务。一来古道太出名,通行证要在网上抢,每日限制人数走古道,一位徒步者必须跟一位导游,我这种人背不动行囊的,还要雇挑夫,这些人都是有人数限制的。二来印加古道最高海拔在4200米,不说每天走6-8小时高海拔山路,连续四天,就是睡帐篷地铺,没洗头洗澡,这个障碍我也过不去!</p> <p>所以还是搭观光小火车进马丘比丘吧!</p><p>小火车是沿着印加帝国的母亲河(圣河),蜿蜒行驶在安第斯群山之间的“圣谷”中的,这是一条田园牧歌式的河谷地带,峭壁和梯田相映成趣。</p><p>火车票去70美金回50美金,没有其他交通工具,要么自己走进去,走好几天,顺便看看风景。不怕辛苦也可以当天火车来回,我们选择在热水镇住一晚。</p><p><br></p> <p>热水镇历史不长,也就七八十年,专为马丘比丘景区而建。</p><p>镇上有往返景区的大巴,票价大约100RMB,不可以自己走上去哦。不过,事后看看从谷底出发点到遗址的盘山公路,走起来好像也太费劲了。景区门票大约300RMB/人。我们买了一大清早的门票,很好运,没排长队就进去了。</p> “失落的古城” <p>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是国际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也是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整个遗址高耸在海拔2350—2430米的山脊上,俯瞰着乌鲁班巴河谷(圣谷)。</p> <p>按照考古学家的划分,马丘比丘有三个组成部分:神圣区、南边的通俗区,和祭司贵族区(居住区)。在神圣区里有“拴日石”、“太阳庙”和“三窗之屋”……都具有重大考古学价值。因为印加文明没有文字记载,所以目前比较被认可的说法是,这些石头建筑可能是印加王的一处“行宫”,或者是某个战略要塞。总之,都是猜测,并不能确定为什么会在这里有一座城市,也不知道为什么就被遗弃不用了。</p> <p>印加王国选择在此建立城市可能是由于其独特的地理和地质特点。马丘比丘的“比丘”是山的意思,马丘是“古老”的意思,这座古城遗址是建在“老山”上的,其背后的“新山”华纳比丘,轮廓好像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所以也可以攀上“鼻尖”换个角度看遗址,但在高海拔地区往上爬这么陡的坡,我对自己的小心脏没把握,所以看着山上小蚂蚁一样的人,只是自责怎么年轻时没来。</p> <p>这些梯田一方面可能是种农作物更大可能是防止水土流失。</p> <p>印加石匠依然很厉害地玩着石头,搭个抗震神庙轻而易举,垒个石鹰振翅欲飞!大部分建筑都不需要泥灰粘合就坚固可靠,只是那些看起来是“谷仓”的建筑有粘合剂密封防潮,粘合剂是用羊驼油和仙人掌肉汁混合而成,不会长杂草只是有些青苔覆盖。</p> <p><br></p> <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大规模旅游给遗址带来的损害表示关注。秘鲁当局坚称这不是问题,遗址的偏僻会给旅游业形成天然的限制。不断有建议要在遗址修建缆车,但至今一直未获批准。同时,无论是从观光小火车还是从印加古道徒步过来,都必须实名制,一步一岗地查验护照,安全措施做得极到位,包括自拍杆和无人机都不被允许使用。工作人员无处不在,团队旅游还强制配备官方持证导游。</p> <p><br></p> <p>离开马丘比丘时可以敲个纪念章。因为大家都随身带着护照,所以游客们基本都是敲在护照上。我也是😄。</p> <p>我也是去过马丘比丘的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