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美国老年活动中心见闻</h3> <h3><i> 深秋,最绚丽多彩的日子早己度过,又经受了秋风落叶的萧瑟,而后,阳光明媚的天气虽然不多,但空气更洁净,还有些温暖。沿着马路人行道,边散步,边欣赏美国人的各具风格的别墅。</i></h3><h3><i> </i></h3> <h3><i> 城中心的湖旁,五条小路汇集的交通路口环着一个小花坛,上边是通向波士顿的铁路,花坛四周布满小商店、咖啡馆、中、西餐馆,稍微宏伟些的建筑是独具特色的白色尖顶教堂,和外墙是大理石、内饰典雅的图书馆,以及1887年建的红墙市政大厅,现代建筑是以当地的初、高级中学。</i></h3> <h3><b style=""><i> winchister城的老年活动中心叫杰克逊中心,可能接受了私人赞助而以此人名子命名,而目前是政府运作并提供日常活动经费。</i></b></h3><h3><i> 老年人活动中心有活动大厅,平时不少老人在这里练体操、打乒乓球等活动。还有演出厅、大小会议室等,到处都是供老人休闲聊天的沙发和桌椅。中心有餐厅,中午不想回家就去餐厅点餐,3美元一个三明治套餐,含一包奶、一个水果等。餐厅有长餐桌,适合数十人的聚餐,墙上挂满人物或风景的油画。</i></h3> <h3><i> 活动中心仅上下两层,一层在半地下,但有电梯。一层小会议室有黑版供上课用,图书室里平时老年人在这里打扑克牌或看书,还有缝纫机和各色线卷,剪裁、熨衣等工具,可能培训妇女做缝纫、剪裁、熨衣等等所用。</i></h3> <h3><i> 管理人员也都是白发老人,聘了一个中年人专门负责日用品和卫生,常有老年志愿者前来服务。</i></h3><h3><i> 我常看到一个老太太戴着围裙,笑咪咪与我们打招呼,别人告诉我,这个老人都九十四了,简直难以置信!</i></h3><h3><i> 门口相遇一个驼背老人,看上去也得有八九十岁,从中心出来准备自己开车回家,她穿着红色上衣,背虽弯但是精神很好,还主动与我们点头。</i></h3> <h3><i> 我们每周一和周三的上午上老年日常英语课,任课老师是河南籍女华人、年轻的杨老师。杨老师在国内是教师,随丈夫出国,现是天主教神学院研究生,抽空免费教华人日常英语。</i></h3><h3><i> 老年学生来自国内天南海北,如上海、北京、天津、浙江、湖南、湖北、安徽、郑州、开封、洛阳等。从职业看,有北京大学老师、有北京某部里的高级科技人员,有中专讲师、中学老师,有机关公务员,有医生,也有江浙一带的私企老板、所谓的农民等。他们的孩子都很优秀,多数是博士学历,从国内很好的大学毕业,如清华、北大、复旦、上海交大等。家庭层次和经济保障都不差。</i></h3><h3><i> 中心内部使用空调而四季如春。由于条件优越,老年人不要任何证件出入,学习英语又免费,最为惬意的是,中心免费提供咖啡、蛋糕,随便吃随便喝。华人喜欢扎堆闲聊天,在这里放松一下,驱赶身居海外的孤独寂寞,交流带孙子辈的生活体验或种菜除草及旅游信息,边运动健身边交上新朋友等。所以,每天有华人前来,并乐此不疲。</i></h3><h3><i> 杨老师教了两个月,由于她自己学业忙,向同学们告辞。老年人组织了集体聚餐,每家带一两样莱,对杨老师的无酬劳动付出表示了感激之意。</i></h3> <h3><i> 一个美国自愿者接任了英语班老师,她年愈七十岁,叫“巴拉巴拉尔”,一生奉行独身主义未婚、曾在麻省理工学院任过教师。</i></h3><h3><i> 她对中国似乎特别感兴趣,经常向我们逐句学汉语,甚至拿着中国地图对照我们的家乡城市,在一个英语较好的中国人的翻译下,逐一询问并在地图上指点着,她十分惊讶中国城市的人口之多、历史之长。她说最早知道中国有great wall,即长城。当她关切地问:香港现在怎么样了?中国人见谈及时事政治,多数三缄其口或含糊其辞。</i></h3> <h3><i> 老年中心并不仅仅是老年人聚集休闲聊天之所,还是养老养生家庭服务信息汇集之地。美国没有乱贴广告、乱架广告牌子的社会顽疾,所有广告信息除了杂志报纸刋登之外,都使用正式的小册子、小彩页,通过邮箱投寄。中心在一面墙上设广告栏,还用架子整齐放着信息册,其中包括养老保险如何续保、如何申请老年公寓,以及康复、保健培训信息等,很少发现推销保健品的广告。</i></h3> <h3><i> 老年活动中心的许多小细节,服务老年人的方方面面,反映了一个老牌帝国、讲法制和文明的大国政府,把服务机制延伸到了社会最底层即老年公民身上。加上在高税赋和政府补贴低社保、低医保的平衡下,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公平,穷人得到了补救。</i></h3><h3><i> 如麻州规定:个人年收入低于1.5万美元(夫妇两人低于2万)的人属于贫困人口,每人每月可享受政府500美元现金和300美元购物券。很多教会每周还可领一些超市退下来近过期肉蛋奶等,穷人的基本生活有了保障。而老年活动中心又弥补了老年人日常交际的精神空缺,每天生活得更充实。</i></h3><h3><i> 一个华人老太太,已经九十一岁,在女儿扶持下,来到活动中心,见到中国人,激动地回忆说,她在抗日的时候去过某地等等。</i></h3> <h3><i> 在老年人中心,有几位七十多岁的华裔老人已入住了政府免费提供的老年公寓(一室一厅一厨一卫),他们申请了3-5年才能得到。没有房租,只缴水电气和网费,不到一百元。住公寓没有期限,你可以住到老。有公寓后,他们白天在儿女家帮助做些家务,晚上回自己公寓住,或者一周在儿女家,周未回老年公寓住。老年人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享受上了美国政府提供的养老待遇,得到了更文明的社会服务。</i></h3><h3><i> 而这一点一滴都不是空喊以人为本的口号,反而是在扎扎实实尊重每个老年人个体权益的基础上,早就建立起来老年人社会服务体系。</i></h3><h3><i> 老年乃人生之秋。</i></h3><h3><i> 但愿越来越多的独生子女一代的孤寡老人不靠子女也能养老,生活质量更高,活得更有尊严。</i></h3><h3><i> 愿老年人的生命多彩且恒久。</i></h3> <h3>美国老年公寓,这橦楼只有六户,每层二户,这个院子共五橦公寓。</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