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吟浅唱东岳山——福清市老年大学古典诗词班海口牛宅采风记

戴秀萍

<h1><b>题 记</b></h1><h3><b><br></b></h3><h1>很久很久没有创作美篇作品,不知为何,这次我参加古典诗词班牛宅采风活动,一下车望见东岳山气势不凡的山门时,又有了创作美篇作品的冲动。先生明白我的心思,按游程多角度抓拍,为我美篇创作提供丰富的相片素材,让我得心应手选择,铺排文字,表达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我是赏诗词人,故只创作游记。想一睹我们班牛宅采风的诗词佳作,请欣赏由黄少樵老师主编、周玉蓉、施祖旺编辑的美篇作品《到牛宅去,我们采风来了》。</h1><h3><br></h3><h1>最后,感谢福清市老年大学古典诗词班师生积极联系采风活动。感谢福清市海口镇牛宅村郑主任等村干部义务导游,盛情款待。感谢先生陪我参加采风活动,并提供相片素材。谢谢他们,正由于有了他们的辛勤付出,才有我的美篇作品诞生。</h1><h3><br></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2019年12月5日晚</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br></b></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1>2019年11月30日,福清市老年大学古典诗词基础班与提高班利用周末时间去海口牛宅采风,我叫上先生一同参加这次采风活动。一大早,我们就按约定,到龙山车站,彼此购票上车,在牛宅村口对面下车。</h1><h3><br></h3><h1>一下车,我们就被气势宏伟东岳山门仿岩石造型所吸引,两排石阶依山势而上,中间花坛随石阶叠加相隔,花坛中三角梅花开正艳,横枝旁逸,花团锦簇,错落有致,仪态万方,随风起舞,美不胜收。山门后树木葱茏,生机勃勃,形成翠屏,凭添山门的庄严气派。</h1> <h1>先生说,这背景有特色,可以拍照留念,我帮先生先拍一张。先生看后,肯定我的取景构图大有展进。不禁一阵暗喜,随先生外出拍照,能得到肯定的照片不多。先生也帮我拍了一张。</h1> <h1>我见到几个在不远处的同学,便招呼她们一起留影,定格一同采风的难忘时光。大家欣然同框,笑脸盈盈,神采飞扬。</h1> <h1>东岳山脚下,往右望去,有仿古松傍岩石造型别致的门楼,仿古松其左右横枝形成的两个门楼,赫然映入眼帘。但见左门楼上书“龙泽山荘”,右门楼上书“古树新枝竟吐奇”,字体皆古朴方正,遒劲有力,朱漆耀眼。两个门楼上皆有仿几株古松盆景造型,郁郁葱葱,生机盎然。这门楼大有先声夺人之气势,自然会吸引我们进去探个究竟?</h1> <h1>据了解,牛宅雅称龙泽。故地处牛宅的山荘,取牛宅雅称,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我们随牛宅村郑主任,步入山荘观光。</h1> <h1>走了一段路,便见带孤型长廊,上设花架,两旁通透,间或各有石长凳衔接。长廊地面也有特色,地面中间墨绿与棕色方块拼图,大有太极意味。可以想像,假以时日,背手踱步在爬满青藤鲜花的长廊中,随心随性低吟浅唱,应该会有几分古代文人雅士之风范。</h1> <h1>过了长廊,眼界豁然开朗,有数百平方广场展现眼前,广场边上有圆型水池,池边仿岩石造型假山,岩石或坐或卧,或立或横,错落有致,气派不凡。其中,有块长形仿巨石傲视苍穹,上书“来喜园”三个朱漆大字,在蓝天阳光下,显得格外醒目。</h1> <h1>我与先生往假山走去,发现近距离观察,对其构造看的更清楚。假山下有几个房间,有连廊相通,入口处也是仿岩石门框,并无门。先生说,这个背景不错,于是,也给我拍了几张,效果我还满意。</h1> <h1>返回广场中,见黄少樵老师伉俪,我便叫先生帮他们拍照,在“来喜园”前,他们配合默契,恩爱自然,笑容灿烂。</h1> <h1>难得与黄老师夫妇在一起,自然,我也要留影纪念。在“来喜园”中留影,更有寓意。大家都高高兴兴,欢欢喜喜安度每一天。先生虽与黄老师在其他场合照多次,但也要在这里与黄老师合照,沾沾喜气。</h1> <h3></h3><h1>俗话说,一世大人,二世小孩。此言不假。我们是大妈大爷以上级别的老年人,同样,童心未泯。一有机会与场合,疯起来与孩童无二。尤其是大妈们,决不会放过在青山缘水间,在广场公园里,充分绽放童心之欢乐。童心常在,自然有好心态。有了好心态,百病去无踪,生活质量可谓芝麻开花节节高呢。</h1> <h1>参加采风活动,也会有意外的收获。我与张大姐虽是邻居兼同班同学,但平时见面仅点头问候之类应酬,难得在一起畅所欲言聊天,更别说合影之类的活动。今天机会难得,合影拍照,却像一对失散多年的好姐妹,喜形于色。与其他同学也一样,合影拉近了距离,增进了解与友谊。</h1> <h1>偶而,我们在一起分享拍照欢乐的时刻,被先生抓拍到,比起摆拍,这些抓拍镜头,更能体现我们的真情流露,营造出彼此间融洽的气氛。</h1> <h3></h3><h1>龙泽山庄尚在建设中,其它的景点未完工。我们参观完广场后,有人提议来张全家福,先生拍集体照还行,当仁不让为大家拍照,定格我们古典诗词班师生在“来喜园”的美好瞬间。</h1> <h1>离开“来喜园”,经过长廊时,我忍不住与一位大姐,牵着手造型,把这美丽的长廊久久留在镜头里,时时欣赏。步出长廊后,再与邻居张大姐一起,把长廊的背景留住。</h1> <h1>走出龙泽山荘,我们开始攀登东岳山。好久没登山,有点跃跃欲试的劲头。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的是理论与实践之关系。尤其是诗词创作,更要从实际生活中,去寻找素材,激发灵感,吟诗作赋。</h1> <h1>上山前,碰上师娘与旧相识大姐,我热情邀请她俩也来一张合影留念。</h1> <h1>进山的石阶相当宽敞,阶梯不高,显得大气。师生们兴致勃勃拾阶而上,边赏初冬景色,边聊感受,边酝酿诗作,不亦乐乎!采风活动自古皆有,当然,古代设有负责采风的机构,其工作就是收集地方土风民歌民谣之类的作品,诸如古诗类别“风、雅、颂”中的“风”,就是指采风的作品,与我们的采风活动还是有区别。</h1> <h1>据了解,东岳山曾有一座明代的烽火台,可惜湮灭在历史中。不过,值得庆幸的是,据郑主任说,下一步会恢复烽火台的重建,让东岳山多份历史的厚重感。另外,还有一个空军战斗英雄杜凤瑞牺牲地及坟墓,可以建成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样,东岳山的人文景观也会为其增添魅力。郑主任介绍,山顶上建有观景台、长亭,值得一看。步行开车皆可,龙泽山荘门口另一条路是驾车上山的道路。</h1> <h1>一路走来,我很感佩许多老学员,有的“柒零后”,甚至是“八零后”,但他们仍精神抖擞,情绪饱满,腿脚麻利,步履坚定,敢于与年轻人一试高下。或许,正因为有了童心,更有了诗心在他们的胸膛中激荡,他们才活的这么潇洒,这么从容。他们用自己身体力行,来吟诵一首首生命的赞歌,感动着同行者。</h1> <h1>不远处,有一亭子,造型别致,典型古朴。与传统飞檐斗拱、雕龙画栋的亭子不同。这座亭子线条流畅,简洁大气,与周边景色融为一体,不显突兀、张扬。大有“大道至简”的审美价值,值得大书一笔。</h1> <h1>东岳山看上去并不高大,登山之后,方知其实东岳山也很高大,上山的路既有绕山公路,又有陡峭石阶,让人可以选择。郑主任建议我们走公路,平缓些。其实,有些路段也挺陡。急于目睹山顶的风光,走着走着,我们与张大姐不知不觉把大队人马甩在身后。我们没闲着,一路走,一路拍,瑞岩风景区就在眼前,绿树掩映中。</h1> <h1>不知不觉间,来到山顶观景台。观景台由防腐木构成,可容纳百多人同时观景。先生说,拍照好地方。我与张大姐欣然入框,享受自然馈赠的美景。先生还用张大姐的手机,帮她拍几张靓照。张大姐也为我们俩拍照,留下这美妙的时光。</h1> <h1>先生也给我单独拍了一张,看我这柔弱的大妈,站在观景台上,俯仰天地间,吐故纳新,一股浩然之气油然而生,不免也有一番“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英雄气概。时势造英雄,环境造人,的确不假。难怪范仲淹登岳阳楼,会留下千古名篇。</h1> <h1>依依不舍离开观景台,我们继续往前走,这段路比较平缓,石阶铺设间隔进行,石阶之间留有大空隙,铺上草坪,形成石阶铺在草坪上的感觉,看上去很美。路边还有一座房子,沿墙边是长条石凳,估计是为游人避雨,休息提供的场所,想的真周到。</h1> <h1>没走多远,见一男同学迎面走来,他说,已登顶了,诗还写了一首,发在班上微信圈子里。我以为自己是第一拨人马,没料到更有君行早,饱览风景,创作诗篇,可谓两全其美!我充其量,只是古典诗词爱好者而已,离吟诗作赋尚距十万八千里。</h1><h3><br></h3><h1>远远就望见长亭的檐角,造型与山中所见亭子风格相同,不过,也有变化,增加翘角,看上去小巧玲珑,整体结构依然简洁古朴,大度大气。</h1> <h1>长亭是由两头连廊加上中间方亭构成,两头略向中间倾斜,中间方亭地面平整无坡度,故无论站在哪一头,往里望去,都看不见尽头,让人在视角上产生连绵不断的感觉,这种长亭比一览无余的长亭更具魅力。</h1> <h1>说到长亭的来历,秦汉时期就有。秦时有五里一亭,十里一长亭。其功能主要给驿传、信使提供馆舍、给养等服务,后成为人们郊游逗留与分别相送之地。由于古诗词中经常出现十里长亭送别之类词语,故长亭也被赋于特定的含义。</h1> <h1>历代文人写长亭的诗词不少,唐代李白《菩萨蛮》中有“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宋代柳永《雨霖铃》中有“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欧阳修《浪淘沙》中有“帆影飘飘,长亭回首短亭遥。”现代文人李叔同《送别》中有“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等等,这些诗词给长亭注入了丰富的内涵,使之成为中华文化文脉长河中,不可或缺的审美意象。</h1> <h1>长亭中间是方正亭子,面朝山门处是出口,有较陡下山石阶相衔接,上方有一匾,上书“观海亭”。在这里可眺望方圆几十里,群山、峻岭、道路、江河、建筑物历历在目。一阵凉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大有君临天下的感觉,浩然之气顿生。此时,我的眼前涌现出的情景,是唐代诗人王之涣佳作《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登高方能望远,人生不也如此,视野看得远,才有大格局。</h1> <h1>从方亭的后面长凳的位置,便可清晰看到千年宋代古桥卧波雄姿,江水在阳光照耀下,波光闪烁。只可惜少了帆影点点,江鸥翱翔,不然,又会更激发骚客们的诗兴来。</h1> <h1>长亭的周围,种有相思树,树上正开着一串串黄花,十分养眼。在这初冬季节,山上看不到花的时候,相思花的淡雅,凭添几分春天的气息。</h1> <h1>我喜欢这里的长亭,横卧在山顶上,伴日升月落,虫鸣鸟唱,栉风沐雨,坚守这一片风水宝地,敞开胸怀,笑迎天下游人,让他们趁兴而来,尽兴归去。</h1> <h1>这里的长亭造法自然,构造简朴大气,色彩棕白相间,庄重大方,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我觉得这种长亭更能承载文人雅士们的发思古之幽情,让古典诗词中长亭的审美意境具象化。徜徉其中,低吟浅唱,情怀荡漾,颇有几分陶渊明笔下桃花源的感觉,或许,还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错觉。</h1> <h1>上山时,我就看到有些树上挂着绿色似灯笼的东西,一了解方知是灭白蚊灯。东岳山上树木被白蚊蛀了不少,许多树身挂满棕色粉末,疑是白蚊排泄物。但不知这些灯具能否根治这里的白蚊?</h1> <h1>长亭边上有一水泥路,路旁长满了长长的茅草,有的地段被茅草侵占,看不清路面。金黄色的茅草在风中起舞,让人仿佛置身于芦苇荡中。大妈们见此胜景,欣喜若狂,各种造型,拍个没完。我自然不弱人后,拉上师娘,分别叫先生各来几张。看看我们的笑脸,就知道十分的惬意。</h1> <h1>遇上黄老师高徒周大姐,自然也要邀她在造型别致路灯下合影。周大姐性格开朗,青春余韵仍在燃烧,活力四射。其诗词作品常受黄老师赞扬,令我钦佩。我虽喜欢古典诗词,但不敢报名,以为上了这个班就要写诗,故迟迟未报。后来,了解到并非如此,当个赏诗词人,也是可以的,便斗胆报名。如今与周大姐合照,希望也能沾沾诗词气,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h1> <h1>倘若到了春天,这里的景色,肯定充满了生机,套用李叔同的诗,那时可谓:东岳山顶长亭外,小道旁,芳草碧连天。如今,金黄色的茅草,是收获的象征,更是成熟的象征。同时,符合人生成长的规律,我们已进入成熟的季节,与茅草惺惺相惜,留下了不少难忘的镜头。</h1> <h1>当然,长亭里长亭外,都是我们相片的背景,我们的最爱。大家手机里,装满了长亭内外的冬色。我们对待长亭,正像一首歌曲中唱道,让我一次爱个够。估计,这里的风光,也会让善于低吟浅唱的师生们,诗情满怀,佳作连篇。</h1> <h1>十里长亭相送,终须一别。我们是来采风,虽说此地王孙自可留,但也得依依不舍辞别,继续我们的采风行程。下山时,我们从另一条路下去,就是沿着观海亭匾额前石梯下山。</h1> <h1>整个石梯有些陡,但石阶之间的高度低,便于行走。大家仍然一路闲聊,一路赏景,一路酝酿诗作。大家下山的速度挺快的,不一会儿功夫就来到山脚下。我估模算一下,从石梯下山,路程至少减半。不过,沿公路上山,与沿石梯下山,景致明显感受不同。这也是郑主任安排游程的妙处。当然,更是东岳山景观设计的妙处,来去不同路,风景赏个够。</h1> <h1>来到山脚下,回眸来时路,已掩没在树林中。大家或坐或站,姿态放松,大有寄情山水文人雅士之遗风,来张全家福,定格这难忘的瞬间。</h1> <h1>前面我说过,参加采风登山年长者“八零后”,而忘了介绍最小是周大姐的小孙女,这小家伙人小志气高,自己上山下山,不输大爷大妈们。而且,小家伙十分机灵可爱,警惕性极高,对陌生人一概拒之门外。在山顶长亭里,我想抱她合影,死活不配合。不过,熟络后,小家伙倒十分配合,即兴创作许多表情包,让我乐开怀。</h1> <h1>牛宅村就在东岳山对面,有一座大型天桥连接,方便村民游人来往赏景。我们随着郑主任登上天桥,往村里走去。</h1> <h1>站在天桥上望去,前方有一根白色似电线杆耸立,竿头有一红黄方块相嵌的圆球,初次见着,不知何物,很想把玩,便叫先生帮我拍张玩球照。先生上下左右忙乎一阵子,方拍到满意的相片。看上去本大妈一掌托球,凭添几分采风的乐趣。</h1> <h1>从天桥上这个角度,居高望山门,虽不能饱览全貌,但也看出山门气势不凡来。依山势通过草坪、花坛,岩石把山门点缀五彩缤纷,花草相映,奇石叠趣,自然味道极浓,让人看一眼,便忘不了。</h1> <h1>海口镇牛宅村南临龙江,北望瑞岩,碧波青崖交相辉映,元华路与海城路交汇其间。牛宅村也是福清市的重点侨乡。据不完全统计,该村共有华侨华人3600人,约占现有全村人口55%,主要侨居在印尼、新加坡等东南亚国家,并产生了闻名于世侨领林绍良先生,在他的引领下,海外乡亲参与家乡建设,村容村貌日新月异,今年3月,该村被福建省统战部等部门授予“福建省侨乡文化名村”。<br></h1> <h1>村口立一尊拓荒牛雕塑,虎虎生风,气冲霄汉,震撼人心,让人印象深刻。作为全省文化名村的牛宅,人杰地灵,人文荟萃。不仅有名载青史大宋名臣郑侠(1041-1116),他出生于牛宅村,后迁居福清城关西塘(现福清市区有条一拂街,即以郑侠的“一拂先生”雅号为名)。更有侨界翘楚,享誉全球林绍良先生。再有位于牛宅村弥勒佛石造像,始建于元末,完工于明初,历时28年。经国家文物局认定,该佛为全国最大的立体石刻弥勒佛像,1996年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绍良先生先后捐资近2000万元对瑞岩山风景区文化遗存进行修缮与保护。从这里不难看出,牛宅村获全省文化名村,底蕴深厚,名至实归,名不虚传。<br></h1> <h1>说起牛宅村名的来历,还有一段美丽的民间传说,古时,海口港海神有一位美丽善良的女儿。她见村里山上的草快枯干了,村民放牛艰难,便发善心,施展移海法,从他处移来许多青草坪,再将海沟移走,造就一片郁郁葱葱的草原。为了让村里的牛到草原来享用美食,她又使用渡海法,帮助牛群顺利到草原。四邻八乡的村民们闻讯纷纷赶牛来这里放牧。村民们为了放牛方便,干脆就在这里建牛宅盖房子,安居乐业,繁衍后代。后人就将这个村落叫牛宅。传说是美丽的,但也是源于生活。估计先民们为了美好的生活,在这里养牛垦荒兴办家业,视勤奋埋头苦干的牛为图腾,给村名取牛宅,也在情理之中。</h1> <h1>步入牛宅村头,值得游览地方有指示牌标识,仔细一看,有七个景点。还有两块路牌,一条是聚贤路,与元华路垂直相连。另一条是元载路,与元华路并行。沿着元载路上,有一长方型广告牌分外醒目,红底白字,上书:中国福建省侨乡文化名镇名村。</h1> <h1>通往牛宅村文化中心大道,笔直宽敞,令我十分惊讶。因为在福清乡村游时,我从没见过这么宽敞的村道。村道不仅宽敞整洁,两旁还遍植小叶榕,树干壮硕,有些年头。冠盖云集,遮天蔽日,枝桠纠缠,树须飘扬,苍翠欲滴,气势夺人,气魄宏大,好一幅林荫大道场景。可以想像酷暑盛夏漫步其中,凉风拂面,鸟语争鸣,该是何等惬意的事。不会作诗的,恐怕也会吟上几句助兴。</h1> <h1>沿途村民的一座座别墅豪宅,沿村道一字排开,争奇斗艳。让我们城里人艳羡不已。如今的农村,再不是传统垒土四㮼厝连排的时代,何况牛宅村呢。村民的生活也是值得城里人向往。</h1> <h1>当然,并非全村人都住豪宅,这也不现实。偶而,路旁也会见着旧楼房。但房前屋后都十分整洁。刚才从东岳山下来时,我还碰见保洁登山道的大姐呢,村里保洁做的好,自然也不在话下。</h1> <h1>一路走来文明乡村文明乡风,扑面而来,侨乡文化氛围浓郁,让我印象深刻。就道旁连修自行车的开放性小铺,都充满了侨乡文化的味道,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墙上书有对联:“修修补补还能用,规规矩矩做匠人”。我很欣赏这副对联,上联强调勤俭节约的重要性,下联强调如何做人,很有教育的意义。即便是富了,也不忘初心,方能继续前进。</h1> <h1>走着走着就到了村部,办公楼建筑沉稳不奢华,院内有一块巨石,上刻侨情两个朱漆大字,体现家乡人对侨情的重视,时时刻刻看在眼里,分分秒秒放在心上。</h1> <h1>村文化中心大楼就在村部对面,建筑物雄伟壮观,让人惊叹不已。中心大楼前是广场,相当开阔宽敞。如此村文化中心,恐怕难找第二个。真正称得上村里文化地标建筑物。站在文化中心大楼前拍照,我觉得自己显得格外渺小。我很羡慕村里人的文化生活,在家门口,就有这么现代化的文化设施供享用,真的有福啊!</h1> <h1>郑主任热情邀请我们在食堂用便餐,客随主便,郑主任陪了我们一上午,当了义务导游,还安排用餐。我们除了由衷表示感谢外,还希望在郑主任等村干部的努力下,牛宅村的明天更美好!这里不得不提我对餐厅的观感,实在太大,让人感叹。据郑主任介绍,餐厅可安排一百多桌,同时容纳一千多人就餐,这么多人用餐,场面该是何等热闹啊!</h1> <h1>我们采风团人员安排4桌,我与黄老师、周大姐等人同桌。午餐主食是炊饭,配菜豆腐海蛎汤、炸带鱼、豆豉煮五花肉、蟹煮白菜等,大伙儿对饭菜赞不绝口,又闻炊饭香,又尝农家饭菜,不亦乐乎。这古早的味道,勾起我回忆当年插队阳下北林村吃大锅饭菜的情景,一晃几十年过去了。欢声笑语满餐厅把我从记忆中拉回现实,眼见大爷大妈们吃个喷喷香,我也不甘落后,满嘴飘饭菜香。不信,有黄少樵老师《七绝 牛宅美餐》为证:</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蟹蒸白菜带魚煎,豆䜴五花海蛎鮮。</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许久未尝炊甑食,再申谢意付诗篇。</h1> <h1>午餐后,一位村干部带领我们参观文化中心大楼。村老人院也设在这里,还有医务室,设施比较齐全,环境安静,适合老年人怡养天年。我们还参观文化中心剧院,与城里剧院无异,也是两层,能容纳千人观众,舞台面积也挺宽敞,可让演员尽情表演。</h1> <h1>由于时间关系,我们没有继续村庄深度游,就踏上归程。走到村文化中心广场门口,先生停下脚步,拍张全景照。我望着文化中心大楼,恋恋不舍辞别的心情油然而生。先生催说,大家都走了。我方收回目光,随先生而去。</h1> <h1>沿着林荫大道,我默默前行。记得有一首歌唱道,离别总是伤感的。的确如此,一上午的时间,过得很快,但过得很丰富、很充实。此时,我知道再美的语言,都难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唯有无声胜有声。不说道别,我只带走一上午的收获,把背影留在林荫大道上,默默继续前行。</h1>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谢谢您的欣赏!</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