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r></p><p> “我公公说拿个麻袋把它装到红星桥扔掉,我火大了。。。。。。” 早上我到办公室的时候,正逢朱总话音刚落。</p><p> “扔什么啊?”</p><p> “家里的小黑”</p><p> </p><p> 最近小黑疏于管理,在小区里蹭了居民,吓着了路人,宠物饲养中心接到举报电话,要求主人给它办理身份证,做体格检查,打防疫针。</p><p>朱总因为忙,缓下了这事。宠物饲养中心的工作人员找上门做工作,朱总婆婆使出不认这个不争气的孩子的甩锅招,拒绝承认家有此货。</p><p> </p><p> 但朱总向来气度不凡,自己身边的人和物都顾得周全,她是老话说的“瘌痢头儿子自己好”的那类人。越是被人家嫌弃,越要给它按个家,给它更多爱和温暖。但公婆觉得养条狗那么多清规戒律,有点嫌麻烦,于是有了起了弃狗之念。</p><p><br></p><p> 话说小黑在朋友圈可曾感动过一圈人,圈粉无数。</p><p><br></p><p> 小黑是朱总的婆婆领回来哄孙女玩的。那年家里养了很多年的一只串儿死了,孙女近乎悲痛欲绝,串儿和孙女两个真是两小无猜,彼此深知深懂。串儿走的那天,孙女一篇深情祭文叫外人都不敢有人和狗的种族之分,等级之分,不敢铁石心肠,不敢不当个大事。可小黑来的时候,孙女上开始上初中了,被各种作业补习挤满了的日常作息里,小黑只是概念性的存在,但却给不了小黑浓情厚爱。于是小黑在朱总家里,再没有被宠成人狗间的手足关系,小黑没有叫朱总妈妈,朱总也没有冲着小黑说,“来,妈妈抱抱。”</p><p><br></p><p> 公公婆婆沿袭在农村时的一贯传统散养模式,对小黑骂骂咧咧地教育归教育,投食还是倾向精细化,一旦狗粮没了,第一时间就让媳妇给续上,出身贵族的泰迪小黑,也算落了个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的童年。忘了出身的小黑,无处不见它撒欢的狗毛都打结成饼的身影,小区里,花坛边,泳池边,商铺门口。小黑再怎么野,但它知道什么时候回家,它要回家等着上班的人下班回家,上学的人放学回家,小黑见到家里人,老远就开始两副脏蹄子乱扑,摇头晃尾再打几个滚,才安静下来。小黑知足知恩,从不计较爱的厚薄。</p><p> </p><p> 有一天小黑照例高抬四蹄,楞吱楞吱出去,采个风回来了,似乎不过瘾,又倏的收起后蹄窜了出去。可是,家人都下班了,它还是没有回来。而且貌似最终也不回来了。</p><p><br></p><p><br></p><p> 自打小黑来家后,来不及爱它的家人都养成了与它不打交道但打招呼的习惯。小黑这么一走,习惯被打破了,全家人都有点心酸。但毕竟比不上之前的串儿,回头面对现实想想,这么灵巧的小黑,说不定就遇到了好人家,干干净净当宝贝,当女儿,岂不是更好。</p><p><br></p><p> 既然小黑走了,家里也就不再添新狗丁。朱总家的人口,个个都忙,忙着忙着就把小黑的曾经给挤到脑海里的云盘上了。存那儿给自己一个心里安慰,但几乎不回去拨云见日之了。</p><p><br></p><p> 去年大年三十晚上,朱总家正准备吃年夜饭,飞速闯进一个黑影。谁家的小狗呢。干干净净的身上穿着衣服,脖子里还有个项圈。全家人倒是真开心。</p><p><br></p><p> “我们家明年运气一定好。”朱总女儿说,爱狗的孩子看到狗就看到了欢乐和吉祥。婆婆说,“猫来穷,狗来富,明年我们家要发财,这大年三十的。” 老公眼尖,善于观察,这么欢脱热情,怎么像是跟我们家很熟。这话提醒了高度近视的朱总。莫非?</p><p> </p><p> 大家突然一惊,真的耶,小黑,是你啊? 真的是你啊,小黑?</p><p> 它一个劲往朱总身上拱,摇着尾巴,扑上跳下,扑上跳下,它用勃发的欢喜在每个人身上扑腾了一遍。</p><p> 是的,是小黑。</p><p> 动物学家说狗的视力不好,它只能看到以灰,黄,蓝为主的简单色调。</p><p> </p><p> 失散了整整四个月的小黑在这个高彩度的万花筒的世界里,仅凭着灰黄蓝的感知和简纯的心思,找回家来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