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走起

刘俊荣

<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说起云南很多人都会想到大理,丽江,昆明等著名景区,而我们这次云南之行却选择了一条连当地人都很少去过的冷门线路。翁丁—鲁史—诺邓古村—无量山。年初时我的好友大哥就说要到云南茶马古道走一圈,为此我们专门向云南的孙老弟咨询,国际旅行摄影网徐长红老总为我们精心策划了线路。11月25我和我先生、密云老大哥、老弟一行四人从首都机场乘飞机抵达昆明,云南孙老弟早已在等候,接上我们直奔翁丁。</font></h3> <h3>从昆明到翁丁大约800公里,开车需要12个小时。行驶240多公里后,我们来到了彝人古城参观歇脚。</h3> <h3>彝人古镇位于云南楚雄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占地面积3161亩,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2004年建成,是集商业、居住和文化旅游为一体的文化旅游地。</h3> <h3>途中经过澜沧江大桥。</h3> <h3>行驶中看到对面山上村庄有光,就停车拍了下来,这是一座佤族村寨。</h3> <h3>中途经过千米画廊村庄,这是佤族新村。进村看看有好几家村民都在织补,村民说城里有专人来收货。</h3> <h3>云南沧源岩画沧源佤族自治县勐省、勐来乡境内文化遗址。沧源岩画具有三千多年的历史,采用剪影式轮廓画法描绘人物,绘制技法简单、粗率,造型稚拙、古朴,已被列为云南省重点保护文物。</h3> <h3><font color="#167efb"> 第一站:翁丁</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在云南中缅边陲沧源的深山里,有一个遗世独立的小村庄——翁丁村是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佤族群居村,因为偏远,翁丁村从奴隶社会直接跨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保留了大量的原始习俗,被称为是中国最后一个原始部落。翁丁原始部落,也叫佤家古寨,翁丁,佤语意为“云雾缠绕的地方”这里是国内最原始的部落,这个部落如今还有97户人家,500多人口,都是佤族人,古寨距今已有400年历史,至今还保留着原始的生活状态,古寨被群山环抱,云雾缭绕的山麓上,这里的气候温和、雨量充沛、环境宜人,如今当地还在朗诵世代传承下来的佤族创世史诗和文化,当地以水牛为图腾,翁丁曾被《国家地理》评为云南最美摄影地点之一。</font></h3><h3><font color="#167efb"><br></font></h3><h3><br></h3> <h3>翁丁村门口有一个挺立的大树,上面挂满了牛头,从这进入寨子,路两旁隔三差五竖着很多木桩,每个木桩上都挂着牛头,数不清的牛头桩不免有些恐惧,有点儿神秘之感。</h3> <h3>翁丁村至今仍保留着完整的佤族传统杆栏式茅草房,以及各类佤族祭祀房、神林、木鼓房,当地人还保留着一些传统习俗。</h3> <h3>草房分上下两层,上层住人,干燥凉爽,下层堆放物品,或养猪、喂牛,房屋没有门窗,四周没有任何遮挡,只有一层通往二层的木制楼梯,游人可以随便进出入一层、二层坐着小板凳儿观山寨村景儿拍照。</h3> <h3>传统佤族民居有两种,一种是二层干栏式竹木楼房,两侧屋顶呈牛角形叉,这种形制源于剽牛,故也叫杈杈房,是供父母大家庭居住的;另一种是四壁落地的鸡笼小房,供独居的人或者小字辈暂住。翁丁原始部落的民居分布在山间,这些鳞次栉比的杈杈房经过常年雨淋日晒后,显得很古朴,保持着佤族最传统、最完整的原始风貌。</h3> <h3>如今的翁丁村,是一个略显安详的部落,宁静,淡泊。村里的男人基本都去了外地,只剩大量的妇女和孩子留守。叼着烟斗的佤族妇女,一身的民族服饰装扮,会让你更加深刻的理解少数民族文化的意义</h3> <h3>佤族采用的一直是都是世代相传的制度,每一任的寨主都是佤族人民心中最受尊敬的领导。</h3> <h3>我们来到了寨主家,刚接任的新寨主主动迎接并沏茶相待。聊天中得知老寨主去世一个多月,由儿子传承寨主的位置,成为了新的寨主。</h3> <h3>这是老寨主的夫人。</h3> <h3>包工队家门前吊养的一只山鸡,还真是第一次看见把鸡当鸟养的。我们早上7点到这鸡就在上边待着,晚上5:00到这里来,鸡仍在上面待着呢。</h3> <h3><br></h3><h3>草房一层是烧水做饭的地方,这是负责寨子包工队家,家人正在给工人们做早餐。</h3> <h3>自来水管子都是竹筒做的。</h3> <h3>牛头桩是佤族村落权力和财富的象征。牛头桩一般立在寨子周围。牛头桩越多,桩上的牛头越大,证明寨子的财富越多,势力越大。</h3> <h3>值得一提的是,在翁丁村大寨支部建立的党员红色驿站,由支部8名党员通过设岗定责,积极为群众提供代办服务,为游客提供咨询等服务。</h3> <h3>这是佤族翁丁村迎宾队,只要客人进寨,她们就敲锣打鼓、唱着佤族的民歌、跳着自编的佤族舞,把客人们迎接进寨,原生态的锣鼓点儿、歌舞声在寨子上空回荡。</h3> <h3>木鼓,被佤族人视为通天神器。</h3> <h3>欢迎仪式后她们就坐下来抽烟、织补、看手机…</h3> <h3>我和这位美女大姐攀谈了一下:大姐今年70岁,孙子26岁了,性格爽快,有说有笑,充满了幸福快乐感。</h3> <h3>翁丁村寨里有很多树,他们认为树是保护的神灵。我们正巧遇一对瓦族情侣在大树下拍婚纱照。祝愿他们幸福一生平安。</h3> <h3><font color="#167efb">  第二站:鲁史古镇</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鲁史古镇,位于云南省临沧市凤庆县东北部,原称阿鲁司,系历史上土著民族语演化而来。明万历二十六年在此设"阿鲁司巡检",辟为街场。由于古镇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曾一度成为滇缅茶马古道上的咽喉重镇,号称"茶马古道第一镇"。</font></h3> <h3>到云南了我还说不清楚古镇名字,总觉得全国的古镇都大同小异,所以就没往心里去。到了后才用心记一下这个古镇的名字——鲁史古镇。下车过马路就是镇子路口,往村里望去与其它古镇有着独特的不同,感觉历史的沧桑沉甸甸的。从小桥一路走下去清楚的烙着几百年前,运载茶叶的马帮的足迹,那一个个凹陷的小石洞,就可以看出有多少个马蹄在此落下,至今仍然还有马队驮着大麻袋箩筐从这些坑洼马蹄印里走过!</h3> <h3>这是我亲眼看到并拍下的真实写照。</h3> <h3>马蹄印见证了历史</h3> <h3>通往村里的唯一狭窄小道。</h3> <h3>在村里时常看见一些老人们,头上带着帽子围巾双手扶着头部两侧,背上背着装满了物品的麻袋、箩筐半弯着腰一步步前行。</h3> <h3>民宅建筑主要有北方四合院和江浙三合院式样,泥瓦封火墙。门楼、墙壁、檐下绘有壁画、诗文、对联,石板瓦跟烧制瓦一同在屋顶遮挡风雨。</h3> <h3>鲁史古镇上建筑风格保存最完整大院主人骆英才于一九二二年创建了"俊昌号",成为人工种茶的第一人,此后长期经营茶叶贸易。</h3> <h3>鲁史人真诚淳朴,热情好客。当你在拍街上行人他会主动配合你,你去人家里拍照时,他们会给予详细的介绍。就像当地家门楣处的对联:“含笑看人生,平心尝世味”。</h3> <h3>这家院门口还带着点儿文革的色彩,院内是手工弹棉花的。</h3> <h3>没有惊艳的景色,甚至已是残破老旧,但凹陷马蹄窝中,光滑的碎块石上,将要倒塌的民居里,藏着厚重的历史还有秘密。这就是中国最神秘的三大古镇之一南西部茶马古道第一镇鲁史古镇。</h3> <h3>这是在去鲁史古镇路上拍到的。</h3> <h3>早上七点多钟,太阳光芒从云的缝隙中直射出的光芒,这让我们兴奋不已,每个人的镜头里都装满了不同的”耶稣光大片”。</h3> <h3>去诺邓古村途中来到石洞寺,位于凤庆县城东南30公里彝族乡箐头村,寺里境幽景奇,最吸引人,也最令人惊叹的是云岩双阁。两块巨石拔地而起,并肩而立,左右相伴,似一块巨石被人从中间劈开。</h3> <h3><font color="#167efb"> 第三站:诺邓古村</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诺邓古村位于云南省大理州云龙县城以北的深山里,是一个有着上千年历史的白族村寨,全国首批“中国景观村落”,云南十大旅游古镇之一。“诺邓”,在白族语中意为“有老虎的山坡”,从唐朝起的一千多年来,诺邓村名从未变更过,对于一个偏僻的小村庄来说,堪称地理史上的奇迹。</font></h3> <h3>村里的居民建筑都是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依山构建,层层叠叠、鳞次栉比,前后人家楼院重接、台梯相连,远远望去,自有一种韵律之美。</h3> <h3>由于盐业的发达,村民祖祖辈辈就这样聚居在斜度为70度的陡坡上,建造了十分有特色的民居。</h3> <h3>我们正往回走,赶上孩子们放学,看见母女俩正往家走,我回身拍了个背影。</h3> <h3>因为当年凭着在央视美食节目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让诺邓火腿一下子名声大噪,扬名大江南北。</h3> <h3>村民买东西需要下山购买,而运输的方式依然靠这种古老的背篓或者马和骡子驮。我们不时的看到有驮着物品的骡子在小巷中一左一右地踱着步子艰难的爬坡。这不我一回身正好拍下了这张照片,然后我决定跟着骡子追根寻源。我大步快跑,一直往山上追,不跟不知道,这一跟才知道根本不是骡子的对手,当我追到了最山顶上的一家民房时,骡子在那里乖乖的站着,等着主人卸东西呢。<br></h3> <h3>等主人把东西卸下来,再把骡子拉到树底下拴上进回院子之后,只见骡子瞬间躺在地上,四脚朝天,前后左右上下翻滚个不停,起来后抖了一下身子,又躺躺下重复上述动作。原来这就是驴打滚儿马撒欢儿啊!于是我就拍下了骡子撒欢儿这一精彩瞬间。</h3> <h3>大理云龙县城北面因江水绕出一个“S”型大湾子,而形成罕见的天然地貌奇观--天然太极图,虽然它不过是地质时代第四纪新构造运动中通过河流深切形成的特殊地貌,但是后来人民赋予它许多神奇的传说和故事,形成一个天生的道教文化符号。</h3> <h3>远远望去,云雾缭绕,景色春季,四周群峰环绕拱卫,真有万山朝拜之势,非人类所能完成的杰作。</h3> <h3>酷似一条鱼,特别像太极图黑鱼一面。</h3> <h3>太极图白色一面中的山居民房梯田。</h3> <h3>太极图上空飘着的白云,像似一匹驰骋的白色骏马,马头又像似巨龙头。</h3> <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第四站:无量山樱花谷</font></h3><h3></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当北国迎来白雪飘飘的寒冬,而云南大理南涧无量山樱花谷却是山花烂漫的冬春。每年11月底到12月,樱花竞相开放。</font></h3> <h3>无量山樱花种在满山茶园里,一簇簇、一团团,樱花树伸延到天边、远山,湛蓝的天空,淡雅的粉色,点缀着这个翠绿的茶园,构成一幅美丽的油画。</h3> <h3>这幅照片是和指导王老师学摇黑卡拍落日。</h3> <h3>我们来到两个彝族家庭,一家是98岁的老汉另一家是84岁老阿婆。</h3> <h3>当我们来到98岁老汉家时,正看见老人家在洗脸,我瞬间拍了下来。</h3> <h3>又来到84岁的阿婆家,她正坐在门前的小板凳上,看见有人来她一回头,正好收在了我的镜头里。</h3> <h3>这是阿婆在库房里搓玉米。</h3> <h3>第一次和指导老师学习拍星轨。</h3> <h3>在拍星轨时候中间放烟花。</h3> <h3></h3><h3><font color="#167efb"> 总以为冬天是荒芜的,没有春的灿烂,没有夏的繁茂,没有秋的绚丽,而无量山樱花谷,却成为中国最美的春天。</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彩云之南明年再见! </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刘俊荣</font></h3><h3><font color="#167efb" style=""> 2019.12.12. </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