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行之古村落篇(上) —— 查济、宏村、塔川

liangmei

<h3>沏上一壶祁门红茶,慢慢品,香气回味无穷。脑海中挥之不去的是我们皖南之旅遇见的一幅幅画面。那是大山中白墙灰瓦的村落和新安江畔寂静的小镇;古村中幽长的小巷、斑驳的老墙和高高的马头墙;黑黝黝的牌坊群;庄严肃穆的宗祠 … 当然,最养眼的是青绿新安山水长卷,可谓“黄山白岳相对峙,风景绮丽甲江南”。</h3> <h3>游皖南是我多年的向往。上中学时,南方的小伙伴告诉我,她乘大巴车沿着钱塘江、新安江游了一圈,住渔家屋,吃渔家饭,坐渔家小船,那叫一个美!</h3> <h3>工作出差时乘车过皖南,远望那些青山绿水环绕中白色的村落,是梦中永远的江南水乡。</h3> <h3>然而,皖南徽州远不止这些。当年行走于大江南北的徽商,带回了大量财富和“宰相故里”的盛名,竖起了“功德和贞节牌坊”,建起了数不胜数的精美豪宅;新安山水孕育出多元、璀璨的精英文化和民间文化。</h3> <h3>2019年11月15日至23日我终于走进了徽州,亲身感受了那里的历史和人文气息,为它的山水胜景而叹息。</h3> <h3>皖南地区是中国宗族社会最为兴盛的地区之一。那些古村落,多为当年晋宋南渡及唐末为躲避战乱南迁的中原世家大族建立的,村村“聚族而居,不杂他姓”。</h3> <h3>我们在参观村中的宗祠、家庙等,了解各村来龙去脉的过程中,感受到中国宗族文化的点滴。</h3> <h3>查济(泾县桃花潭镇) 是我们此行最深入的一个古村,我们在村中住了三晚。</h3> <h3>查济处于徽州文化圈的边缘,有1300多年的建村史。村里老宅绕许溪而建,基本保留原貌,饭馆和店铺集中于步行街。村中早晚炊烟袅袅,溪边的洗衣妇和菜地里劳作的男人构成了一幅田园风景画。</h3> <h3>宝公祠是目前村里留存下来的最大的宗祠。明朝洪熙年间,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宝源而建。太平天国时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重建。宗族文化于明清时期达到鼎盛,祠堂也多为明、清所建,两朝建筑风格迥异。</h3> <h3>祠堂大厅称享厅、明伦堂,是祭祀祖先和处理本族大事的场所。祠堂的后进称寝厅、寝楼,主要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上面有一阁楼,是给当时成绩较好的学生读书之处。从大厅的横幅看,今年查氏宗亲祭祖活动结束不久。</h3> <h3>德公厅屋(照片左侧)是村中仅存的元代建筑,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既是一座厅屋的门楼,又是一座可以独立的牌坊。我们到德公屋时,正碰上有人办丧事(据说是喜丧)。大人孩子熙熙攘攘;鞭炮齐鸣;几个老乐手吹奏起音乐,好熟悉啊,竟然是“太阳出来照四方”。<br></h3> <h3>洪公祠,古朴淡雅。建于明代,&nbsp;扩建于清初,为纪念中兴五世祖查洪源而建。查洪源和宝公祠里的查宝源是兄弟。</h3> <h3>二甲祠,又名光裕堂。建于明末清初,为纪念中兴六世祖查祈宝而建。为五凤楼式门楼。</h3> <h3>建筑面积1100平方米,精雕细镂的木雕、石雕以及“见木不见砖”的建筑风格是该祠的最大特点,其相对于其他祠堂保存得较为完整。</h3> <h3>八字门里是一家官邸,高墙、阔院。气宇非凡。</h3> <h3>不知现在住的是什么人,院内有个老太太,正忙于家务。</h3> <h3>明代翔义堂,也叫走马楼,是座民宅。屋内仍住着建宅人的后代。</h3> <h3>我们每人交给屋主3元后,上了小姐秀楼。</h3> <p class="ql-block">楼上还真有不少老物件。这块光绪五年的木匾是<span style="font-size:18px;">儒家道德观</span>“忠、孝、节、义”中“义”的体现。一般这种牌匾会悬挂在徽商的宅子里</p> <p class="ql-block">线条柔美、灵动的雀替</p> <h3>这块木雕人景朴拙,浑厚,很是可爱。感觉查济建筑中的木雕,相对于后来在其他几个古村看到的要粗犷、古朴一些。</h3> <h3>依着美人靠,向窗外望去,无语。难道这就是旧时徽州小姐或女人每天的世界?</h3> <h3>都说查济的马头墙与徽州核心区的略有不同,豪迈而有万马奔腾的气势。</h3> <h3>查济的古桥曾有108座。</h3> <h3>香樟树客栈(照片右侧)。樟树是老辈所栽,60多年长成了参天大树。因为挨着许溪,地下水充足,再旱也不怕。</h3> <h3>香樟树的老板娘精明能干,她从邻村查姓嫁到查济渣家,祖上都是务农。但她的几个兄弟都出去读书了,目前在大城市工作,还有一个在美国拿了学位后定居该国;女儿也是大学毕业后在省城工作,典型的耕读之家。她家的笋干红烧肉、炒菜和柴锅饭都味道极好。</h3> <h3>我们在步行街这家面馆和老板聊天,得知其父是当年川军刘湘的兵,在此地打日本鬼子,后留下娶了查姓老婆,在此扎根,繁衍生息。联想起在附近厚岸村见到的当年川军50军抗日烈士墓地。</h3> <h3>夕阳下远眺查济村。与徽州核心区的古村落比起来,查济粗犷、原始、自然,更像一块山中的璞玉。</h3> <h3>宏村(黟县) 处于徽州文化的核心区。汪氏家族建村于南宋,有800多年历史。明清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显赫的商贾和官宦,古民居建筑,特别是“三雕”艺术都达到极高水平。所以名气很大。</h3> <h3>一进宏村,迎面就是南湖,隔着湖望过去,分明就是一幅中国水墨画,蓝天流云,远山近屋,倒映在碧水中,好像一位古代美人,特别上像,怎么拍照都好看。</h3> <h3>全国美术学院的学生都来此写生。</h3> <h3>夕阳下的宏村带着温度</h3> <h3>红叶和宏村</h3> <h3>昨夜一场风雨,吹落了秋叶。</h3> <h3>枯枝好像更符合古村的气质,两者相配是一种沧桑的美,有一种怀旧的意境。</h3> <h3>条条小巷青石板铺路,石板下九曲十八弯的“水圳”,是宏村人工水系的一部分。宏村的美来自于水的灵动。至今仍见到有人在水中洗洗涮涮。</h3> <h3>承志堂是宏村一座最大的徽商民宅居,原系清末大盐商汪定贵的宅院。始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h3> <h3>当年汪公竟耗资六十万两白银建造这座宅院,而宅院内最为瞩目的木雕就耗费了四年的时间,由20个能工巧匠建造而成。为了使木雕更加精美,承志堂内的木雕几乎都镀了黄金。</h3> <h3>“唐肃宗宴官图”。图案中,众官员棋琴书画各得其乐,坐站行止姿态各异。图两端还有理发的、烧茶的,线条清晰,构图流畅,形态逼真。</h3><h3>“宴官图”反应了徽商与朝廷的特殊关系。</h3> <h3>郭子仪上寿图</h3> <h3>格扇格窗木雕精美</h3> <h3>&nbsp;&nbsp;&nbsp;喜雀登梅石窗。</h3> <h3>月沼位于村落中央,状如半月。据说宏村的水系由汪氏七十六世祖汪思齐的妻子胡重娘主持修建。当时有人主张将月沼修成圆形,胡重认为“半月思满,月圆即亏”,月沼即挖掘成半月型。</h3> <h3>月沼水面如镜,将周围粉墙黛瓦、错落有秩的的老屋倒映其中,又是一幅水墨画。是摄影爱好者出大片的地方。</h3> <h3>月沼北畔正中,是建于明代万历年间的汪氏祠堂,名乐叙堂。是宏村唯一的祠堂,因为这里的人几乎都是汪家的子孙。</h3> <h3>正堂开敞,正对天井。明间正中挂“乐叙堂”匾。中间三幅画像分别是汪氏初祖,徽州、宏村的汪氏先祖,边上一女子画像为胡重娘,是徽州唯一一个进入宗祠的女性。</h3> <h3>&nbsp;十七世纪中叶,宏村人在南湖北畔建私塾六所,古称“倚湖六院”。 清嘉庆十五年(1810),宏村人集体出资、出力将倚湖六院合并,1814年,南湖书院落成。徽州是程朱理学之乡“十户之村,无废诵读。” 一些历史名人 (如民国总理兼财长汪大燮等) 曾在此书院受到启蒙。</h3> <h3>宏村名气大,从早到晚游人如织;家家户户挂红灯笼,匾额上大多带着商业气息,历史与现代参杂在一起,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h3> <h3>塔川(黟县宏村镇) 是一个明朗的小村,见不到那么多宗族、儒家伦理道德的遗迹,感觉不到那种沉重感。</h3> <h3>村落依山坡而建,民居高低错落,状似宝塔。</h3><h3></h3> <h3>秋天漫山遍野的乌桕树红叶灿若晚霞,给掩映在树丛中的白墙黑瓦,平添了无限的妖娆。</h3> <h3>虽然前一天疾风骤雨吹落了不少红叶,残留的秋色在我们这些游客眼里依然风姿不减。</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