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0,我的第二故乡

老嘛咔嚓(东东)

<h3>“歌颂祖国·赞美家乡”</h3> <h3> 430,我的第二故乡<br></h3><h3> 作者:许东辉</h3><h3> (一)国强</h3><h3> 读小学二年级的时候,我跟随父母来到株洲荷塘区430车辆厂。童年总是无忧无虑的,几个同龄的孩子暑期异想天开,居然在楼后的小土坡上开了一片地,种了向日葵、五角星花、鸡冠花、黄花菜等植物。我记不起这些东西是怎么弄来的。总之,居然多数都种活了。向日葵开花的时候,我们兴奋地组办了一场文艺汇演,一个个踮起脚对着向日葵"麦克风"大声唱歌。由于我们卖力的折腾,那朵花终究没活到结出瓜子来。</h3><h3> 小山坡是我们的"据点"。我们在那儿做游戏、做作业,有时也会坐成一排,看着天边的火烧云发呆。那时的我,不曾想到,会在株洲荷塘430这个第二故乡,一呆就是四十多年。</h3><h3>时光如白驹过隙,当年的小土坡如今已砌成了一道文化墙。墙上记载着荷塘区430这个地方从58年建厂以来的发展史,这是一块缩小版的里程碑。风风雨雨六十余年,很多的"第一次"被刻画在这里,背景墙太短,我们的创造史太长。华灯初上,人们三三两两在这里驻足比划,一脸悠闲,一脸幸福。</h3><h3> 从株洲车辆厂、隶属中国南车、中国中车到株洲车辆有限公司,这个在新中国成立之初(1954年筹建—1958年动工),铁路货车行业百废待兴之际建立起来的工厂,一路肩负着强国梦,在风云莫测的市场经济中砥砺前行60多年,虽饱经沧桑,仍愈战愈勇。从1962年第一辆新造车C16,到1970年第一辆坦桑尼亚、赞比亚C55走出国门。今天,在习主席"一带一路"战略引领下,公司货车制造连续创历史新高。这个当年被称之为"亚洲第一家,江南一枝花"的国有企业无愧于它响当当的招牌,铁路新造货车年产量直逼7000辆,出厂的数百种车型驰骋在全国各地乃至世界五大洲的铁路上。</h3><h3> 70年华夏巨变。在荷塘,在430,留存着一条跨世纪的天路,它承载着株洲铁路货运的希望,穿越千山万水,在改革的惊涛骇浪中呼啸而过。孙明道、欧清莲、易冉等无数大国工匠引领一代又一代车辆人昂首向前。这条路,延伸至寥廓苍穹,带着我们奔向伟大复兴的中国梦!&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 </h3><h3> (二)民安</h3><h3> 我们这代人,有幸生在和平年代,见证了中华盛世里艰苦卓绝的奋斗史。这一路,家乡太多翻天覆地的变化,时光记忆里很多东西都已在岁月的长河里渐行渐远。有一个地方,伴我四十余年,不曾离去。它坦然沉淀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里,并不突兀,反而特别和谐。我很奇怪自己会想到430图书馆。并且,此刻仅仅因为想到它,便已心生美好;或许,这一路,改革发展的辉煌史太多太多,那些被时间筛选过,却仍然留下的东西更显弥足珍贵。</h3><h3>在我的记忆中,430图书馆只搬过一次家,风格上几乎没有变化:干净、敞亮、简单、朴素,空气中恒久不变地流淌着文字的灵动和芬芳。</h3><h3> 小的时候物质匮乏,家里连电视机都没有,图书馆常常座无虚席。那时的我字还认不全,尽找画报翻。动静弄大了,父亲就会举起食指放在我的唇前,我就会很乖巧地安静下来。二十岁的时候,工作之余,我在图书馆做了两年的图书管理员,每晚两个小时值守图书馆,负责借阅还书之类的琐事,顺便在那里读些小说杂文。</h3><h3> 随着网络资讯的发达,智能手机的便捷,图书馆渐渐成了世外桃源。专程去读书看报的人比过去少了很多。清冷的图书馆里,一部部百年经典执着的在等待——你来与不来,它们就在这里。庆幸的是,荷塘的书香企业——株洲车辆有限公司(原430车辆厂),在跌宕起伏的改革浪潮中,从未因时代的更迭放弃过430图书馆,每一年都有资金注入,每一季都有书籍更新。 无论多么艰难,无论多么萧瑟,睿智的荷塘人始终牢牢固守着这片文化的根基。</h3><h3> 世界真是很奇妙。物质匮乏时,人们齐聚图书馆,渴望在书籍里寻求着精神与思想上的富足;物质丰盈时,人们再次回归到这里,陶冶性情,重拾初心。显然,物质殷实带来的安全感使人的心境和追求更上一层楼。幸福满溢人们,朝着更高的精神层面探索。于是,在荷塘文化部门推动下,大大小小的图书馆、社区活动中心顺应而生。诗词协会、朗读协会、书画协会、摄影协会……如雨后春笋,它们为日渐富裕起来的人们打开了一扇扇充满正能量,超越物欲之外的心灵之窗——430读书会,便是其中一。</h3><h3> 周末的晚上,430图书馆读书会线下活动正在火爆进行中……每一期读书会都有年逾古稀的奶奶,有垂髫孩童,更多的是中、青年人,一群简单快乐的人,共读一本书,相聚、交友、倾听、畅言……彼此思维的碰撞,引发了更多的思考和交流。“学海无涯乐作舟”逐渐成为了这个新兴时代的读书时尚。</h3><h3>荷塘的夜,没有大都市的繁华,却是极其恬美静谧的。晚风中,荡漾着淡淡的书香,如莲般香远益清,恰与荷塘之称遥相呼应。荷塘的人也很应景,一天的喧嚣褪去,白日里的快节奏被清朗的夜色淹没,荷塘人的雅,此刻便凸显了出来。</h3><h3>&nbsp;&nbsp;&nbsp;&nbsp;&nbsp;</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