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巴勒斯坦行玩见闻

蝈蝈还在叫

<h3>第三站是以色列,巴勒斯坦只去了位于约旦河西岸的伯利恒。</h3> <h3>橄榄山上看耶鲁撒冷古城,最醒目的是金顶清真寺。</h3> <h3>左侧黑圆顶是阿克萨清真寺。</h3> <h3>金色洋葱头,一看就知道是东正教教堂。</h3> <h3>金门,古城中古老的城门。根据犹太教徒说法,只有当世界末日来临之时,救世主将从金门进入耶鲁撒冷,带领犹太人上天堂。</h3> <h3>从橄榄山上走下来,这段路很陡。</h3> <h3>橄榄山下的客西马尼园,是耶稣被犹大出卖给罗马兵的地方。园内橄榄树,据传植于耶稣那个年代。古树虬枝叶茂,地上有石块拼摆成的“和平”。</h3> <h3>客西马尼园旁的万国教堂。</h3> <h3>耶鲁撒冷古城区的街道,大都是这样:汽车开过来,路人贴边站。</h3> <h3>锡安山圣母安眠教堂。</h3> <h3>教堂内壁画,圣母怀抱耶稣。</h3> <h3>圣母玛利亚安眠于此。</h3> <h3>锡安山是三教(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圣地。与圣母安眠教堂仅几步之遥的马可楼,曾经作为清真寺,安装着伊斯兰教风格的壁龛。穆斯林若走迷了路,必会根据壁龛辨方向----壁龛朝着圣地麦加。</h3> <h3>壁龛偏对面的台上,有一棵金橄榄树。据说,台下就是耶稣和十二门徒享用最后晚餐的地方。因此,基督教和伊斯兰教都视马可楼为其重要场所。</h3> <h3>大卫王是古希伯莱统一王国的开国君主。大卫王墓其实是大卫王衣冠冢,紧挨着马可楼,是犹太教的重要场所。和基督教堂截然相反,男性进入必须戴帽子;男右女左分别进入二个房间。房间内犹太教神职人员在祈祷。</h3> <h3>内室里,被屏风分隔的大卫王衣冠冢。男、女分别只能看到一半,男右女左。</h3> <h3>耶鲁撒冷古城是三教圣城,1981年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主要遗迹有:耶稣受难之路(苦路),基督教圣墓大教堂;犹太教的西墙(哭墙);伊斯兰教的金顶清真寺和阿克萨清真寺。</h3> <h3>古城里,这一条小路就是耶稣受难之路。当年耶稣被判处死刑,背负着沉重的十字架沿着这条路走向“各各他”山顶(希伯莱语,意为尸骸骷髅堆积的地方),亦称“苦路”。</h3> <h3>一路上,耶稣停留了十四次,这十四处地方就是“苦路十四站”。第一站,耶稣受审,接受死刑判决。</h3> <h3>第二站,被鞭打、潮弄,背上沉重的十字架。</h3> <h3>第二站的鞭打教堂。</h3> <h3>第三站~第八站,耶稣带着鞭伤和十字架重负跌到在地,耶稣遇见母亲玛利亚,黑人西门帮背十字架,妇女薇若妮卡为其擦汗,第二次跌到在地,安慰耶城妇女等。</h3> <h3>耶稣在苦路边上的这道墙上扶过。</h3> <h3>第九站~第十四站,都被后人建在圣墓教堂里面。过这个拱门,就到了圣墓教堂。</h3> <h3>圣墓教堂</h3> <h3>第十三站。耶稣死后,从十字架上放下。这座石床是停放、擦洗和包裹耶稣身体的地方。</h3> <h3>第十四站圣墓。耶稣安葬在里面的墓穴中。三天后,耶稣复活。圣墓可以入内,但要排很长的队。</h3> <h3>西墙,位于圣殿山之西,是古代犹太国第二圣殿护墙的一段,是犹太教最神圣的露天构筑物。千百年来,流落在世界各地的犹太人,回到耶城时,都会来到这面石墙前祷告,哭诉流亡之苦,所以称之为“哭墙”。广场中间有一隔栏,把哭墙分为二部份,男女分开祈祷。</h3> <h3>男士进入哭墙祈祷区域,必须带帽子。没有帽子,现场提供小白帽。</h3> <h3>女士区域没有特殊要求。</h3> <h3>哭墙边有许多犹太教信仰者在祷告,墙缝里塞滿着写着心愿的纸片。自然,哭墙也是游人必到的打卡地。最右边在祷告的是正宗犹太人。</h3> <h3>导游讲,穿黑衣戴黑帽,有的留有小辩子的是正宗犹太人。男性,上学读书不读自然科学,只读神学;工作只做神职工作,要不就待在家里;待在家里,不干家务,一天五次做祷告。正宗犹太人,我们旅游大巴驶过犹太人社区时见到过,在哭墙广场上见到过,在马可楼放大卫王衣冠冢的房间里也见到过。其他地方基本上见不到这种穿着打扮的犹太人。正宗犹太人,我理解为信奉犹太教的极端传统保守的犹太人。</h3> <h3>哭墙后面不远,就是金顶清真寺。对游人来说,金顶清真寺无疑是整个耶鲁撒冷古城中最耀眼的建筑。寺内有块巨石,相传穆罕默德在此和天使加百利一起到天堂见真主,聆听真主的启示----“踏石登天”,是穆斯林的圣殿。</h3> <h3>趁着现在游人还不是很多,赶紧拍张集体照。</h3> <h3>距金顶清真寺不远处便是伊斯兰教三大圣寺之一的阿克萨清真寺。有研究伊斯兰教学者称:凡清真寺围墙以内的建筑物均属阿克萨清真寺,包括金顶清真寺。可见阿克萨清真寺在伊斯兰教中的地位。不过,一般游人都把两者分别指称。两个清真寺都不能进入参观。</h3> <h3>这就是以色列与巴勒斯坦间的隔离墙。“本是同源出,相战难相处”;巴以冲突、中东冲突的原因错综复杂,宗教问题也是其中之一。通过隔离墙,就来到了位于约旦河西岸,巴勒斯坦著名城市伯利恒。伯利恒之所以闻名,主要原因这里是耶稣的诞生地。</h3> <h3>虽然不是圣诞节,但也能看到圣诞树----圣诞教堂快到了。</h3> <h3>耶稣诞生地的圣诞教堂。教堂历经沧桑几经重修,外观看起来很像古城堡。教堂为罗马天主教、希腊东正教、亚美尼亚东正教等基督教派所共有。</h3> <h3>从墙上痕迹可知,教堂以前还曾有个二道门。听导游讲,最早大门为矩形异常高大;后重建时改为拱形大门,气派也很大。十字军东征占领伯利恒后,阿拉伯人奋起反抗;为阻止阿拉伯骑兵长驱冲入教堂,十字军用石块严实封闭,只开了个小门洞,使教徒能进出。也有人理解为,过小门洞必须躬身低头而入,不管是否教徒,都是对耶稣的尊重。就像在中国进孔庙,以前有“文官下轿,武官下马”的规矩,以对孔夫子的尊重一样。</h3> <h3>圣诞教堂内的分别设有东正教教堂</h3> <h3>和天主教教堂。</h3> <h3>耶稣出生的马槽山洞,祭台下镶有一粒14角银星标记,就是耶稣出生的地点。圣诞教堂是巴勒斯坦的第一个世界文化遗产。</h3> <h3>圣诞教堂附近巴勒斯坦伯利恒街头一角。</h3> <h3>拿撒乐天使报喜堂。</h3> <h3>为了纪念天使加百利向玛利亚告知圣灵感孕生子的喜讯,人们很早就在报喜岩洞上建起了报喜堂,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下部就是遗址。</h3> <h3>拿撒乐是耶稣生长的故乡。</h3> <h3>教堂外的圣母玛利亚塑像。</h3> <h3>教堂外廊的墙壁上,挂着各国教徒赠送的带有浓厚的各国特色的玛利亚像。</h3> <h3>约旦河耶稣洗礼处。相传耶稣就是在这里按受了洗礼。本来,旅程中并没有这个景点。刚好,中午就餐就在附近。用餐后,就过去看看。</h3> <h3>约旦河耶稣洗礼处。几位白衣女子站在河中,不知是去受洗礼,还是在摆拍。</h3> <h3>塔布加五饼二鱼圣堂。</h3> <h3>在塔布加,传说耶稣在此以五个饼和两条鱼喂饱了5000人。后来,就在原址上建了这座修道院。</h3> <h3>圣堂内,地面上有马赛克镶拼成的鱼和盛饼篮子的图案,那是五世纪时的作品。</h3> <h3>二鱼和盛五饼的篮子。</h3> <h3>迦百农是耶稣第一门徒,也是后世第一任教宗彼得的故乡。</h3> <h3>走上小楼,透过地面玻璃,可见到彼得家遗址。</h3> <h3>广场上的彼得塑像。</h3> <h3>相传是耶稣时代的犹太会堂遗址。</h3> <h3>乘仿古渔船游览加利利湖。船上水手知道我们是中国人,升起了五星红旗。</h3> <h3>湖的另一侧是戈兰高地。</h3> <h3>八福山教堂。相传耶稣曾在此地传讲有名的《登山宝训》。教堂半球顶下部是呈八面体的造型,标志着“八种福”。</h3> <h3>墙身八面体,彩色玻璃上分别有希伯莱文镂刻的“八福”,中间是圣坛。</h3> <h3>海法,以色列第三大城市。地中海海湾旁的波斯花园。</h3> <h3>雅法,星座桥和圣彼得教堂。</h3> <h3>游览完雅法,整个旅程只剩下特拉维夫拉宾广场最后一个景点了。近黄昏了,光线好,风景也好。“夕阳无限好,旅游到处跑。”,留个影,若有机会,一定和旅友们一起结伴再走走。</h3> <h3>特拉维夫是以色列第二大城市,特拉维夫市政厅。</h3> <h3>拉宾广场上的“大屠杀纪念碑”。</h3> <h3>拉宾广场原名为特拉维夫国王广场。1995年11月4日,时任以色列总理的拉宾在广场上发表演讲,呼吁民众支持他的和平政策。演讲后,拉宾走向他的座车。就在这时,枪响了,刺客在距拉宾不到2米处开枪,拉宾中弹倒在地上。一小时后,在医院宣告不治身亡。刺客是大学一名法律系学生,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原来,最反对巴以和平的是以色列右翼激进分子。以色列人民为纪念拉宾,广场改名为拉宾广场,并在遇害处设立了纪念碑。</h3> <h3>拉宾遇刺时位置图。左二(下)拉宾站位,左五刺客站位,左一、左二(上)、左四、左六为保镖站位,不远处还有保镖。拉宾逝世后,巴以和平进程搁浅,巴以冲突不时发生,持续至今。就在我们抵达以色列前后,手机短信收到我国外交部、驻以色列使馆、驻巴勒斯坦办事处几次发布的公告:中国公民近期暂勿前往以色列与加沙边境、巴勒斯坦加沙地带,谨慎前往约旦河西岸地区,避免前往冲突地区的安全提醒。非常感谢政府有关部门的关怀和安全提醒,同时也祝愿巴以和平,中东和平。</h3> <h3>谢谢关注。</h3> <h3>题外话----以前在网上,曾经读到过几篇文章,说以色列人对中国人非常友好,犹太民族是个感恩的民族。起因是:二战期间,纳粹德国希特勒认为犹太民族是劣等民族;大批犹太人被关进集中营,惨遭大屠杀。犹太人走投无路。驻柏林的中国外交使节,冒着极大的风险签发了大量签证,使4~5万犹太人能逃出魔掌移居上海。上海人民非常友好,帮其渡过难关,使其战后得以能回到以色列。对这一段经历,以色列非常感恩,因此对中国人非常友好,对中国建设亦有过许多帮助。云云。写的有板有眼,活龙活现,当时我也深信不疑。我不清楚其对中国的建设是否有过帮助,在此不敢妄议。但在特拉维夫机场的一段经历,却有了不同的感受。机场予安检,问一下类似“你从哪里来,到哪里去?到以色列来干什么?有否带枪支弹药?等等”,这实属应该。因为以色列地处敏感区域,何况所有登机者都要经过这一关。感受的是:我们团队,到达检查处排好队。领队上前向检查人员介绍情况并接受检查,Ok,通过。接着团队中的一对夫妇也顺利过关。这时,来了几位外国游客,排了另一队,我们就被晾在一边了;让他们全都通过后,才轮到我们。那边又来人了,我们这里又不受理了。只要那边来人,不顾白皮肤黑皮肤,我们这边就得干等,三番五次。全然没有先来后到,按顺序办事的起码道理。虽是小事,无非多折腾半个小时,但总是不友好的表现,隐隐还有不欢迎和歧视的味道。我无法确定,这是一叶落而知秋呢,还是瞎子摸象只是局部现象。然而,这次旅游途经国外的其他三个机场,开罗安曼莫斯科,均无类似情况。也许这只是个体素质引起的偶然个例而已。</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