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0九~中国核动力之源

懿娥🍀🐯

<h1> <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向从事国防工业的人们致敬</span></h1><h5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 《祖国不会忘记》</h5><h5> 背景音乐歌词:</h5><h5> 在茫茫的人海里我是哪一个</h5><h5> 在奔腾的浪花里我是哪一朵!</h5><h5> 在征服宇宙的大军里</h5><h5> 那默默奉献的就是我。 </h5><h5> 在辉煌事业的长河里</h5><h5> 那永远奔腾的就是我</h5><h5> 不需要你认识我</h5><h5> 不渴望你知道我</h5><h5> 我把青春融进</h5><h5> 融进祖国的江河</h5><h5> 在攀登的队伍里我是哪一个</h5><h5> 在灿烂的群星里我是哪一颗</h5><h5> 在通往宇宙的征途上</h5><h5> 那无私拼博的就是我</h5><h5> 在共和国的星河里</h5><h5> 那永远闪光的就是我</h5><h5> 不需要你歌颂我</h5><h5> 不渴望你报答我</h5><h5> 我把光辉融进</h5><h5> 融进祖国的星座</h5><h5> 山知道我江河知道我</h5><h5>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h5><h5> 祖国不会忘记不会忘记我</h5><h5> (此歌词为航天人原创)</h5><p><br></p> <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b></h1><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 引 言</b></h1><h1>&nbsp; &nbsp; &nbsp;2019年11月11日下午,北京大鸾翔宇慈善基金会,在新华书店总部报告厅,举行了《世纪伟人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座谈暨同题画册分享会!</h1><h1> </h1><p><br></p> <h1>&nbsp; 周恩来总理生前是我国《两弹一星》事业的主要决策者和领导者之一,是直接指挥者、组织者,他为我国核弹、导弹、卫星、核潜艇、核电站等高精尖技术科研生产呕心沥血,率领国防科技大军创造了丰硕的物质和精神成果,作出了卓越贡献,立下了不杇功勋,留下了感天动地的精神丰碑!</h1><p><br></p> <h1> 《两弹一星》的延伸涵盖着核潜艇,在这本画册中,以大量篇幅展示了我国核潜艇两起一落的艰难历程!</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杨新英主编的《彭士禄传》、《赤诚~彭士禄图传》阐述了我国核潜艇动力装置(代号09)的艰苦创业史,09的成功攻克了核潜艇的核心技术,被人们誉为“艇芯国魂”。</span></p> <h1><b> 一. 潜 艇 核 动 力 研 制 的 起 步</b></h1><h1> 1954、1957年,美苏第一艘核潜艇相继下水…… 1958年06月27日,聂荣臻元帅根据二机部和海军的建议,向彭德怀、周恩来并毛泽东主席写了《关于开展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报告》。周总理、邓小平于28、29日作出批示转呈彭德怀、毛主席批准,作出研制导弹核潜艇的战略决策。1958年07月,成立了四人小组(罗舜初、张连奎、刘杰、王诤),1960年03月,成立了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亦称“09”领导小组(苏振华、赵启民、张连奎、刘杰)……</h1><h1> 按照分工,二机部负责核动力堆的研制,部里将这项任务安排到原子能所,所设立了潜艇核动力装置专门机构,1958年10月,彭士禄又从504厂(工作4个月)秘密回到原子能所,他的核动力情缘由此开始……在所长钱三强,副所长彭桓武、李毅领导下,连培生、屈智潜、赵仁恺、彭士禄、李乐福、韩铎等200多人开始潜艇核动力技术攻关征程。</h1><p><br></p> <h5>聂帅写报告,建议开展导弹核潜艇研制</h5><p><br></p> <h5>彭德怀看到聂帅的报告,联想起1955年访苏时受邀参观核潜艇却两次被拒绝的情景,更加坚定了独立自主研制核潜艇的信念,当即批转周总理和中共中央审批</h5><p><br></p> <h5>1958年09月,二机部决定由核二院和原子能所联合组建核动力设计组,办公地点设在南礼士路100号,后为中核宾馆</h5><p><br></p> <h5>1959年02月,核动力设计组迁至原子能所重水堆(101)厂房3楼</h5><p><br></p> <h5>1951年,彭士禄因成绩优异获得赴苏留学机会。在他毕业之际,正在访苏的彭湃烈士战友、时任国防部副部长陈赓大将召他进大使馆,告诉他,中央决定选一批留学生改学核动力专业,问他:“你愿意改行吗”?彭士禄坚定回答:“只要国家需要,我当然愿意”!从此他由化工专业改学核动力专业,核缘情深!</h5><h5>1958年05月,彭士禄以优异成绩从苏联回国,分配到二机部原子所从事屏蔽堆研发,为了原子弹研制,主动放弃大城市较优越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奔赴大西北,参加504厂筹建,秘密从事机械动力的科研,在保密禁区里黙黙工作仅4个月,突然接到一个更为保密的任务:研制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动力装置。</h5><p><br></p> <h1><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由于当时苏联不愿提供核潜艇技术援助,1959年10月,毛泽东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的伟大号召!在国际上核潜技术封锁和国内经济困难,为了确保原子弹研制成功,1962年春节,刘杰部长奉命、恋恋不舍决定核动力科研设计“下马”,大部分人员充实到“596”工程……</span></h1><p><br></p> <h5>核潜艇总装厂用毛主席所写的草书组合成的字牌</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核潜艇动力装置科研设计暂时“下马”,留下50余人进行基础性研究设计,为再“上马”做准备。在堆工室主任彭士禄的领导下,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开展潜艇核动力予研,包括反应堆芯设计、物理热工计算、一二回路和铀元件初研……彭士禄大胆提出“以堆为纲”,不与原子弹争“口粮”,采用低浓铀方案,控制棒选择符合中国国情的数值,为此开展了大量研究设计工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 <p>  毛玉姣(女,右二),反应堆工程专家。1960年清华大学反应堆工程专业毕业,分配到原子能研究所47-1室工作, 一直从事核潜艇反应堆堆芯方案设计、理论计算、实验分析到方案确定(借助国内大型计算机计算各种方案,与实验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研究),理论-实验-比较,如此反复循来完成的。并参加了陆上模式堆满功率运行的全过程。后调入武汉大学任教授。</p> <h5>暂时别离,赵仁恺(左)奉命参加原子弹研制。右为彭士禄</h5><p><br></p> <h1> 1963年10月,为了确保核动力和潜艇关键技术的研究,经中央批准,二机部原子院的194所与国防部七院的15所合并(194+715=909与后来909巧合),成立了核潜艇工程研究所,周圣洋任副所长,彭士禄、黄旭华任副总工程师。</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彭士禄,是中国农民运动领袖~彭湃烈士的儿子,3岁时母亲(1928.09.21)牺牲,4岁时(1929.08.30)父亲牺牲。当时,作为“通缉犯”的彭士禄辗转寄居过二三十户人家,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姓百姓的“孤儿”,不满8岁时被叛徒出卖,关进潮州监狱……1935年释放后成为流浪汉,周恩来派龙飞虎、贺怡将彭士禄从桂林带到重庆,15岁时到达延安,安排在自然科学院学习,20岁时经陈勇岷(女)、陈锦华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一生磨难,他对人民永远感恩,这是他一生都在燃烧自已,奉献自己力量的源泉!</span></p> <h1><b>  二. 抢建潜艇核动力装置研制基地</b></h1><p><br></p> <h1> 1965年3月20日,周恩来主持第11次中央专委会议,决定核潜艇重新“上马”。同年8月9日、10日,周总理主持第13次专委会议,决定核潜艇研制分两步走,先搞攻击型核潜艇,再搞导弹核潜艇。这一天被视为中国第一艘核潜艇正式开始研制的时间。</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尤子平(中间举手势者)与09工程战友在观赏赵国玺创作的《中国核动力之源》油画,并即兴题词簽名。</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1950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工程系,历任武昌造船厂总建造师、总工艺师,中国舰船研究设计院设计所总工程师、副所长、副院长,是我国核潜艇主要设计者之一,主持鱼雷核潜艇、导弹核潜艇的研究设计和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试验工作。</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旭华,1949年,毕业于交通大学造船系,上海党校学习、上海招商局工作、上海港务局团委书记,选送到苏联参加船舶转让与仿制工作。1958年,调任(北京)海军核潜艇研究室副总工程师、国防部七院0九室副总工、1965年任研究所副总工,1966年与一批技术人员进驻荒岛~葫芦岛建船厂造第一艘核潜艇,1970.12.26首艇下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3年,任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1988.04完成核潜艇深潜以后,致力于为潜艇研制献计献策,促进国家和地方的科技发展与人才培养。</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前后,二机部715所(设在马神庙),时任三位领导:所长周圣洋(左)、政委苏萍(中)、总工程师彭士禄(右,1964.01.18被授予中校军衔)</span></p> <h1>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后,核潜艇研制重新上马,我国潜艇核动力研究工作奠基人之一赵仁恺,在完成核弹铀装料之后,被调到核动力研究所担任副总工程师。核潜艇的“龙头”系统,在彭士禄、赵仁恺带领下在荒无人烟的深山老林中全面展开。1965年9月,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破土动工,建设初期“交通不便,信息不灵,生活艰苦,物资匮乏”,白天上山砍柴,下河挑水;晚上煤油灯下搞设计攻关,忍受蚊虫叮咬,处处设防毒蛇偷袭,承受着常人难以忍受的艰苦环境……</h1><p><br></p> <h1> 核潜艇重新上马时,彭士禄力排众议,坚持先建1:1的陆上模式堆以检验设计,成功后再在潜艇上安装使用,经过激烈争论和反复论证,周总理、聂帅表了态:“为核动力潜艇一次建成试验成功,必须要建立陆上模式堆。这个堆不是试验完成就报废,而是建立了一座核动力装置实验室,用来培养核动力人员和艇员,这个钱不会白花,是划算的”。刘杰部长、钱三强副部长支持彭士禄的方案,並为其选择了陆上模式堆试验基地厂址。在选择什么堆型上?专家学者争论分岐很大,钱三强坚定支持彭士禄选择的压水堆方案!</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不影响进度,设备按陆上和艇内两套订货。</span></p><h1> 经过实践证明彭士禄这两个方案是正确的。</h1><p><br></p> <h5>彭士禄夫妇与聂帅夫妇(前排)</h5><p><br></p> <h5>彭士禄夫妇与核科学家王淦昌(中)合影</h5><p><br></p> <h5>时任二机部部长刘杰</h5><p><br></p> <h5>时任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h5><p><br></p> <h5>早期核潜动力研究人员进入西南大山深处建设909基地</h5><p><br></p> <h5>当年干打垒住房</h5><p><br></p> <h5>1998年,彭士禄夫妇回访基地时,在当年干打垒宿舍前合影</h5><p><br></p> <h5>基地草棚食堂</h5><p><br></p> <h5>基地早期实验室现场外景</h5><p><br></p> <h5>由于受文革冲击,应建的14个主要实验室,开工两年一个也没建成。1967年8月30日,中央军委为保证核潜艇研制工程,紧急向全国有关单位下发了“特别公函”,规定研制单位要仃止“四大”,全国大力协同,加紧研制核潜艇。</h5><p><br></p> <h5>聂帅说:“就是戴手铐,核潜艇工程我也抓定了”</h5><p><br></p> <h1> 为了加快潜艇核动力装置研制的进度,1967年03月,二机部和国防科委七院决定成立09工程现场指挥部,由二机部何谦任指挥长、七院张志信任政委,统一领导基地科研设计和建设。核动力装置由周圣洋负责组织领导,副总工程师彭士禄负责技术抓总,副总工程师赵仁恺负责工艺和土建设计,反应堆工程专家符德璠负责生产准备、调试和运行管理,昝云龙任陆上模式堆生产指挥组副组长。</h1><p><br></p> <h5>何谦,老红军,1949年05月~1959年,任周恩来秘书;1962年05月,任二机部办公厅副主任;1967年12月~1970年12月,受二机部领导委派任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工程指挥部指挥长</h5><p><br></p> <h1> 1968年07月18日,毛主席签发文件派解放军支援陆上模式堆工程建设;基地内部调兵遣将,几千名创业者日夜奋战,吃住在现场,彭士禄的身影施工现场处处可见,这一年彭士禄被任命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基地总工程师。</h1><h1> 1969年10月,潜艇核动力装置大厅进入安装阶段,建设者们仅用了半年时间就将近万台(件)设备仪表和管道电缆全部安装到位;经过一年的抢建,物理、热工水力、结构力学、自控仪表等14个实验室也已建成,并相继投入运行。</h1><p><br></p> <h5>陆上模式堆厂房外观</h5><p><br></p> <h5>1970年04月,陆上模式堆压力容器安装现场</h5><p><br></p> <h5>1970年初,运输核燃料组件抵达现埸</h5><p><br></p> <h5>202厂生产的核动力堆燃料元件。主持组织试验、生产的核动力专家刘芳言</h5><p><br></p> <h5>彭士禄在工程现场檢查指导工作</h5><p><br></p> <h5>1970年04月,陆上模式堆装料现场</h5><p><br></p> <h5>在周总理的密切关注、直接关心指导下,1970年05月,模式堆装料完毕后,开始冷热态试验。</h5><p><br></p> <h5>现场与周总理直接联系的老式电话机</h5><p><br></p> <h1> 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设计的起步与重新上马,是在三年灾害和十年动乱环境下进行的,每前进一步都遇到重重阻力与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接领导下,特别是在周总理、聂荣臻元帅親自关注下,陆上摸式堆试验经过了设计、安装、调试、检测四大关……在启动提升功率前夕,周总理主持专门会议。听取基地革委会主任、总工程师彭士禄和院科技处处长昝云龙的汇报,同行的有基地军管会主任王汉庭。</h1><p>&nbsp;&nbsp;&nbs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970年7月15-16日,周恩来、李先念、粟裕、王秉璋、罗舜初、钱学森、朱光亚、李觉、陈佑铭等国务院部委、有关院所专家,还有军委办事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等20余人,在人民大会堂听取潜艇核动力陆上模式堆研制工作专题汇报。</span></p> <h5>陈佑铭(少将),1966年~1977年担任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和远洋测量船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并兼任10多年的09工程办公室主任</h5><p><br></p> <h5>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陈佑铭(右2)深入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现场调研并听取科技人员能汇报</h5><p><br></p> <h1> 会前,国防科委(后由中央专委直接领导)核潜艇工程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陈佑铭与彭士禄作了汇报准备,周总理和中央领导认真听取昝云龙、彭士禄的汇报,非常仔细询问着每一个环节,彭士禄一一作了回答,并向总理请示,希望在毛主席“7.18”批示派解放军的那一天,启动反应堆提升功率。中央专委批准了这一关键行动计划。周总理再三叮嘱要“充分准备,一丝不苟,万无一失,一次成功”,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试验成功是一个起点,成功了可以搞核电站、搞航空母舰,你们的功劳就大了!并指示陈佑铭要邦助基地同志把把关!</h1><h1> 为了抢在“7.18”这一天,汇报结束后,周总理派自己的专机送彭士禄一行返回基地!</h1><p><br></p> <h5>1970年07月17日,周总理通宵达旦不断询问核潜艇陆上模式堆测试情况(模拟情景油画,现保存在中国核动力院科技馆)</h5><p><br></p> <h1> 1970年7月18日18时,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开始升温升压,提升功率,7月25日6时反应堆功率达到9.6%,值长张凤瑞宣布:两台发电机组成功发电!这是我国大陆首次实现核能发电。</h1><h1> 反应堆在9个功率阶段试验取得近千个数据,并安全稳定运转,7月30日18时30分,反应堆达到满功率!值长耿其瑞宣佈:“核潜艇陆上模式堆达到100%功率运行”!周圣洋、彭士禄、赵仁恺等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流下了热泪。</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华夏核能第一度电,发自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即196堆)!</span></p> <h5>在陆上模式堆升温升压,提升功率的15个昼夜中,周总理始终与试验现场保持热线联系,及时作出指示和决策。1970年7月30日陆上模式堆试验达到满功率,周总理在西花厅通宵达旦守候在电话机旁。</h5><p><br></p> <h5>成功啦!专家、科技人员、工人、干部、解放军参建参试人员举杯相庆!中央军委、国防科委、海军、二机部、六机部等发来贺电!</h5><p><br></p> <h5>这个珍贵纪念物,你还收藏着吗?</h5><p><br></p> <h1> 陆上模式堆试验成功,标志着核潜艇成功在望。陆上试验结束后,彭士禄立即率领121名科技人员赶赴核潜艇建造厂,参加首艇的安装调试和试航。</h1><p><br></p> <h5>1968年11月23日,我国第一艘鱼雷攻击型核潜艇开工建造;1970年12月26日,下水;1971年08月15日开始系泊和航行试验</h5><p><br></p> <h1> 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是大力协同的成果,国家21个部委、24个省市(自治区)的2000多个工厂、科研设计院所和现场8000多军民共同奋斗的硕果!46000台(件)设备、仪表,电缆297种规格、数百公里长,全部国产,没有一颗外国螺丝钉,这是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胜利!</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09建筑工程,是由核工业22公司3处(即华兴公司前身)承担,高峰时期3000人;安装工程,是由核工业23公司1处承担(1000人)。</span></p><p><br></p> <h1> 1974年08月01日,中央军委发布命令,命名中国第一艘核潜艇为“长征一号”,正式编入海军序列,交付使用。从此,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h1><p><br></p> <h5>入列庆典场面</h5><p><br></p> <h5>1974年08月19日,时任全国人大委员长朱德元帅(中),在海军司令员肖劲光大将陪同下,检阅了第一艘核潜艇“长征一号”。当得知“艇上所有设备,没有一台是进口”时,委员长亲切的同彭士禄、赵仁恺、黄旭华握手,并激动地说:“謝謝你们,我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感谢你们为建设强大海军所作的贡献”!</h5><p><br></p> <h1> “长征一号”入列,只是实现周总理生前规划核潜艇两步走的第一步,而第二步~导弹核潜艇延至14年后的1988年才得以完成,周恩来最终未能看到这一天。</h1><p><br></p> <h1> 1967年12月16日,国防科委正式批准弹道导弹核潜艇战术技术任务书,这一天为开始研制的时间。1969年10月,成立国务院、中央军委核潜艇工程(代号09工程)领导小组,组长李作鹏、1971年改为苏振华,罗舜初、周希汉为副组长,成员有陈佑铭等18人,陈佑铭兼办公室主任;1977年12月,撤销该小组,工作移交国防科委统一领导,陈佑铭仍任办公室主任; 1979年09月,国防科委、国防工办任命彭士禄为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黄纬禄、赵仁恺、黄旭华为副总设计师;1983年02月,彭士禄被任命为水电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兼大亚湾核电总指挥,其工作由黄旭华接任,为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彭士禄改任顾问;2000年,张金麟接任,为第三任总设计师。</h1><p><br></p> <h5>国防科委办公大楼(设09工程办公室)</h5><p><br></p> <h5>1970年09月25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开工建造,图为建造基地</h5><p><br></p> <h5>核潜艇的设计师们“诸葛亮会”</h5><p><br></p> <h5>担任“9188”任务水下发射的“406”号导弹核潜艇</h5><p><br></p> <h5>四位总设计师在406艇前合影,由左向右:赵仁恺、彭士禄、黄纬禄、黄旭华</h5><p><br></p> <h5>1975年,国防科委主任张爱萍深入核潜艇部队调研</h5><p><br></p> <h5>1981年04月30日上午10时,我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下水,张爱萍副总理亲自主持下水仪式</h5><p><br></p> <h5><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08月25日,我国第一艘弹道导弹核潜艇,经过16年的研制,终于交付海军服役;核潜艇部队于同年10月19日,举行了隆重的命名和授旗仪式</span></h5><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为了检验核潜艇各项性能,1988.04.29,进行了一次极限深度试验,舱内总指挥是经过909基地培训的首任艇长、时任核潜基地司令员杨玺少将,参加深潜试验的有总设计师黄旭华、09总师办主任吴廷国、404艇艇长王福山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909基地,不仅为海军培训了大批核动力专业骨干,而且还为海军输送了一批专业技术干部,如核潜艇基地总工程师焦增庚少将等。</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金麟到码头迎接战友凯旋归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前排左起:张锦岚、吴庭国、马祥渠、单海洋、尤庆文、李福祥、戴自昶、李永凯、孙志道</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后排左起:杜万亮、陈金坤、王子贵、许君烈、尤子平、黄旭华、张金麟、费文彬、陶士荣</span></p> <h5>1988年09月15日,导弹核潜艇水下发射固体弹道导弹圆满成功,使我国真正具备了二次核打击能力</h5><p><br></p> <h5>无冕功勋科学家彭士禄:</h5><h5>彭湃烈士的优秀儿子;</h5><h5>中国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中国核电垦荒牛,著名核动力专家;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海军核安全局首任专家委员会主任</h5><p><br></p> <h5>舰艇工程专家黄旭华:</h5><h5>共和国勋章(2019)获得者;2013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中国核潜艇第二任总设计师;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h5><p><br></p> <h5>黄纬禄是中国著名火箭与导弹控制技术专家和航天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共党员,全国劳动模范。中国首型潜地导弹总设计师,中国第一艘核潜艇副总设计师,陆上机动车固体战略导弹总设计师和地空导弹武器系统总设计师。</h5><h5>1940年毕业于中央大学电机系,1947年9月英国伦敦大学帝国学院无线电系硕士学位毕业。1947年10月回国。1952年10月,调入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电子科学研究院,任研究员。1957年调入航天部门工作后,一直从事导弹武器系统研制工作。他成功地领导了中国第一型固体潜地战略导弹的研制。他提出“一弹两用”设想,将潜地导弹搬上岸,研制成功陆基机动固体战略导弹武器系统,这两个型号的研制成功,为中国固体战略导弹研制提供了理论依据,探索出中国固体火箭的研制规律,填补了中国导弹与航天技术的空白。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h5><p><br></p> <h5>中国核潜艇副总设计师</h5><h5>无冕功勋科学家~赵仁恺,参与了我国第一座实验重水反应堆、第一座军用生产堆、第一代核潜艇、第一座核电站的研究设计、建造、试运行,为核弹、核潜艇、核电站作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国第一代优秀的核动力专家,中国科学院、工程院双院士</h5><p><br></p> <h5>船舶总体和核动力专家张金麟,中国工程院院士,我国核潜艇第三任总设计师。1960年哈工大毕业后,分配到海军科研部“09”研究室,在第一代核潜艇研制期间,先后担任核潜艇总体研究设计所室主任、副总工程师、副所长、所长、研高;任“第二代”某型号核潜艇总设计师。他参与了陆上模式堆的设计、建造、调试运行全过程,主持建立了压水堆一回路试验室,直接参加了潜艇核动力装置两次满功率试验:一是陆上模式堆的首次满功率;二是水下高速航行时的首次满功率试验。</h5><p><br></p> <h1> 陆上模式堆成功,潜艇装备了核动力,1971年06月起,彭士禄担任六机部719所(核潜艇总体设计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七院副院长、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国防科委核潜艇第一任总设计师。</h1><p><br></p> <h5>1985年,彭士禄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证书号:85-kG6-T-006-1。他是此奖第一人。1994年05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院士。</h5><p><br></p> <h1>  1982年,国际公认的“世界核潜艇之父”~世界第一艘核潜艇“鹦鹉螺号”总设计师海曼.里科弗访问中国……12月21日,胡耀邦总书记会见了这位美国退休海军上将。他在中国会见了许多我国著名的核动力专家、科技人员……但他在回国登机前遗憾地说:“就像两颗慧星不相遇,你们真神没有出来……”(他说的“真神”指的是彭士禄,因彭士禄出差,两人没能相会)……</h1><p><br></p> <h5>右,胡耀邦;左,海曼.里科弗</h5><p><br></p> <h1> 彭士禄被海曼.里科弗称为“真神”;被外国报刋誉为“中国核潜艇之父” “中国的里科弗”,但彭士禄坚决不同意“之父”的说法。他说:中国核潜艇研制成功,是集体智慧的结晶……</h1><p><br></p> <h1> 彭士禄的感言:周恩来总理直接领导、组织、指挥、决策核潜艇研制的每一重要关键步骤和重大关键问题,他才是真正的中国核潜艇工程总设计师、总指挥。</h1><p><br></p> <h5>在纪念周恩来诞辰120周年之际,彭士禄挥笔写下心中的感言</h5><p><br></p> <h1> 上个世纪70~80年代,时任六机部舰船研究院副院长、六机部副部长兼总工程师、核潜艇总设计师的彭士禄,每个月都要到核潜艇试验现场,解决试验中遇到的各种重要问题,及时解决与核潜艇相关的重大项目技术攻关,以及重大问题的决策。</h1><p><br></p> <h5>中间手指向者,彭士禄</h5><p><br></p> <h1> 1989年01月24日,海军第一届核安全专家委员会成立,彭士禄任委员会主任,先后任职十年,为海军核潜艇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h1><p><br></p> <h5>彭士禄(前排中)、副主任赵仁恺(前排左4)到核潜艇部队檢查工作后合影</h5><p><br></p> <h5>第一任总设计师彭士禄(中)住院后,第二任总设计师黄旭华(右)、第三任总设计师张金麒(左)到医院看望彭士禄时合影</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中国核动力之源》,是曾经任909基地的技术人员赵国玺同志于1974年在陆上模式堆基地创作并收藏的,反映出当年中国核潜艇人艰苦奋斗的火热场面。被彭士禄誉为核动力《清明上河图》。刘杰部长题词:自主研造,光辉零九!陈右铭题:同心研制海洋蛟龙 振兴祖国扬我军威!彭士禄题:中国核动力之源!黄旭华题:峨眉山下强国梦!张金麟题:青衣江畔立奇功!为该图题词签名的有2000余名当年创业者和科学家、院士、科技工作者、将军、省部长以及相关领导、企业家……</span></p> <h5>赵国玺创作的全图,上下拉开可以放大看。</h5><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三. 中国核动力摇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潜艇核动力装置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核潜艇的核心技术己经过关,为核潜艇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五十年来,核动力装置不断改进、完善、提高、创新,装备了一代又一代核潜艇,捍卫着祖国海洋疆域的安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继核潜艇动力装置研制成功,核动力院刻苦攻关,自行设计建成了亚洲第一的高通量工程试验堆、首座脉冲型反应堆;进入21世纪,通过秦山二期、岭澳二期工程实踐,引进、消化、改进、提高,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二代改进型核电技术品牌,完成了24台机组反应堆及一回路系统的工程设计任务;成功研发出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核电品牌“华龙一号”,成为一张“国家名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核动力院还为我国核动力运行研究作出了历史贡献:在原一院5所基础上独立并搬迁武汉,1982年组建的“核动力运行研究所”,现已成为我国核电站在役运行的可靠技术支持单位。参加过09工程的陈祖泽、张禄庆、居玉鑫、王明新等核动力专家,先后担任过这个所的领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在这一系列实踐过程中,锻炼成就了一代又一代核动力人才,有力支援了国家核能事业的发展。</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彭士禄(右2)在秦山二期工程现场调研</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彭士禄说:我这一辈子只做了两件事,一是造核潜艇;二是建核电站</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83年2月,彭士禄任水电部副部长、总工程师、广东省委常委兼大亚湾核电站总指挥;並兼任核潜艇技术顾问,随从09工程调去昝云龙、张金麟(后任核潜艇总设计师)、沈俊雄、赵嘉瑞、魏书斌、郭天觉等10名核动力专家,支援大亚湾核电建设。郭天觉曾著书《我国第一座大型商用核电站~大亚湾核电厂的奠基人彭士禄》,阐述彭士禄对大亚湾核电站作出的重要贡献!</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2年上半年,应上海物理所万钧所长的邀请,彭士禄带张金麟、黄济流、居玉鑫、焦惠先四位专家到上海,与其他专家一起,将熔盐、气冷方案改为压水堆方案,初定电功率30万千瓦,并敢于向当时市革委进言,彭士禄“敢想敢干,勇于担当”的作风与学识得到万所长的赞扬,作出“一切技术问题听彭老总决定”。随后,彭士禄又从武汉719所带来几十名技术骨干邦助上海728工程定系统方案、技术参数,后将30多名技术骨干留在728工程,欧阳予对彭士禄的支持感激不尽!</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974.03.31,彭士禄应邀参加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委第16次会议,彭士禄、欧阳予作了专题汇报,会议正式批准了上海市30万千瓦压水堆核电站建设方案。按照周总理指示,先后从09核动力专业人才中选调百余名骨干支援上海728工程,包括周圣洋、耿其瑞、潘系人、钱觉新等专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彭士禄被聘为30万千瓦核电站技术顾问。</span></p> <h5>彭士禄在秦山二期核电站讨论会上</h5><h5>1986.04,核电管理体制由水电部移交核工业部,彭士禄调核工业部任总工程师、科技委第二主任(副部级),并负责秦山二期工程筹建工作。1988.01,核电秦山联营有限公司董事会成立,彭士禄担任第一任董事长,公司实行股份制筹措资金,在核电发展处于低迷情况下,为中核总转民赢得了第二个核电项目;坚持“以我为主,国外合作”的方针,设计自主化、设备自主化、建造自主化、运营自主化和三制(业主负责制、招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实现了秦山二期工程“核电自主化的重大跨越”,并取得良好经济效益。</h5><p><br></p> <h5>核动力工程专家赵仁恺院士,入川工作(夫妻分居)20年,曾任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以下简称:一院)副院长兼总工程师,中核总科技委副主任,国家(863计划)第二届专家委员会能源领域首席科学家,中国核潜艇副总设计师、海军核安全专家委员会副主任。</h5><p><br></p> <h5>核反应堆工程专家周永茂院士,潜艇核动力堆工程设计结构组组长,组织设计攻关,克服热应力、热辐射、热冲击以及高温水密封等难题,满足了军方有关体积、重量限制的双流程堆芯本体设计,由第一艇沿用至今;作为专家,他应邀出席了2013~08拓展弘扬核潜艇精神高层论坛会。</h5><p><br></p> <h5>反应堆物理专家阮可强院士,担负着潜艇核动力堆物理计算,研究解决了堆芯热中子空间能量分布的精确计算问题;曾任“863”计划能源领域首席科学家。作为专家,他应邀出席了2013~08拓展弘扬核潜艇精神高层论坛会。</h5><p><br></p> <h5>无衔(院士)反应堆工程专家符德璠,1956年留苏回国参加原子能所重水堆工程建设并主持调试运行。参加潜艇核动力研制期间,曾任909核动力所总工程师</h5><p><br></p> <h5>无衔(院士)核动力工程专家周圣洋,曾任潜艇核动力研究所副所长、一院院长,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首任院长,组织领导秦山核电站的设计工作</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黄士鉴,核动力专家,1963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先后在总字九零六部队六部(715所前身)、核工业部一院(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前身)工作,先后任院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多年从事潜艇核动力研制,见证了我国第一代潜艇核动力设计、制造、安装、调试、运行、事故处理、核开盖檢修等。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一等奖、三等奖各一项,省部级奖七项。</span></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孙玉发院士,曾任核动力某项目副总工程师,一院副院长,领导组织完成多项核电和核动力工程的设计科研项目</h5><p><br></p> <h5>核动力专家于俊崇院士,核动力某工程研制总工程师,国防某重点工程副总设计师,参加秦山二期工程研究与立项验证工作</h5><p><br></p> <h5>罗琦院士,现任一院院长</h5><h5>国庆70周年,“华龙一号”展现在四川彩车上</h5><p><br></p> <h5>核动力工程专家钱积惠,1968年哈工大毕业分配到909,参加潜艇核动力装置研制,先后参与多项重大实验和技术攻关。历任一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担任十年国际原子能机构副总干事</h5><p><br></p> <h5>昝云龙(左二),在909基地任院科技处处长、陆上模式堆生产指挥组副组长,参加了1970年07月15、16日,周总理主持召开的中央专门会议,听取09现场准备情况汇报。</h5><h5>1991年08月,任中核总副总经理、党组成员兼广东核电总经理、党委书记,后任广东核电集团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作为核动力工程专家,他应邀出席了2013~08拓展弘扬核潜艇精神高层论坛会</h5><p><br></p> <h5>上海市核电办原主任汪祖蓉(里)、耿其瑞(中)、原秦山核电厂第一任厂长于洪福(外)</h5><h5>核反应堆工程专家耿其瑞,国家级“工程设计大师”、“全国优秀勘察设计院院长”;是较早参加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6)研发人员,担任196堆值班主任、室主任,参与了安装调试运行全过程;先后任一院一所副所长、部核电局副处长、上海核电办副总工程师、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院长、顾问,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总设计师。1988年出任上海核工院副院长时,兼任秦山核电站现场设计队队长、联合调试队副队长,长期驻在现场,为我国大陆第一座核电站作出了重要贡献!</h5><h5><br></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系统试压厂院负责人:俞忠德(左)、钱觉新(中)、张延发(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钱觉新,反应堆工程专家,研高,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副院长。1965.08,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分配到二机部二院、15所、715所,从事潜艇核动力装置研究设计、陆上模式堆试验,首艘核潜艇系泊试验和航海试验。首艇列装后,调入上海核工院,先后担任我国首座核电站反应堆厂房设计负责人、受聘于秦山厂调试办副主任、联合调试队副队长,为我国核电站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先后荣立一等功,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中核集团科技进步特等奖,享受政府特殊津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还参加了恰希玛项目设计与调试,先后参加国内多个沿海与内陆核电站选址勘察工作。</span></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黄利富(左),参加了我国第一座军用堆的设计、建安、调试、生产运行的全过程,任值班主任;1969年初,反应堆发生了编号为“34-32”的工艺管道元件烧结事故。事故的发生与排除,惊动了党中央,周总理派专机将姜圣阶、陈维敬、黄利富、周茂功、潘其富等受放射性照射超标的首批29名队员接到北京,粟裕大将亲自到机场迎接,並全部入住301医院特殊病房治疗。二机部授予抢险队为“34-32”英雄集体光荣称号。</h5><h5>康复后不久,因陆上模式堆建设的需要,经核燃料局批准调909基地,参加核动力装置调试运行,曾任一院副总工程师</h5><p><br></p> <h5>反应堆仪表与控制专家杨岐(左),曾组织过核潜艇仪控系统设计,参加首座动力堆物理启动。1968年,他和陈雄月、谢玉琪共同努力,与北京综合仪器厂协作,研制出“堆逆动态侧量仪”,为核潜艇陆上模式堆的设计、理论计算、校核及堆芯改造,提供了大量的工程数据;参加了秦山二期工程仪控系统攻关。荣获中核总“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一院副院长、院长、名誉院长,政协全国委员会常委。</h5><h5><br></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张森如,反应堆工程专家,研高、博导、清华兼职教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国防科工委劳动模范。</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65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反应堆专业,先后在二机部二院、15所、715所工作,参加过我国潜艇核动力装置的科研设计。先后担任核动力院设计所室副主任、主任、副所长、所长、副院长兼秦山工程第一项目负责人,他为二期工程反应堆及其主冷却系统和控制仪表系统的设计、科研和管理作出了突出贡献,这是核动力院引进技术消化再创新的成果。</span></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吴英华,潜艇核动力堆运行值班长,在模式堆物理热工试验中,组织了超功率试验。1990年荣获总公司“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历任一院一所所长、一院副院长</h5><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反应堆工程专家闵元佑,1963年毕业于哈工大反应堆工程专业,研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参加潜艇核动力装置科研设计,负责编制主系统调试大纲,提出了多项堆外试验项目,参加了主系统设计、建造、调试全过程。任核动力院副总工程师,担任了秦山核电二期(4x65)工程反应堆及反应堆冷却系统总设计师、秦山二期工程副总设计师。先后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工委一等奖、中核集团劳动模范。</span></p> <h5>1969年大调迁到青衣江畔,参加核动力装置建造的有404厂二分厂仪控高工袁明春夫妇;在抢建821工程之后,直奔909参加核动力基地建设,仪控专家宋琪夫妇、化工高工税树华夫妇,他们过了404、821建厂初期艰苦生活,峨眉山下从头越,为的是抢建核动力基地。</h5><h5>五十年后的2019年10月老友重逢在成都华西酒楼。</h5><p><br></p> <h1> 秦山核电基地的发展,离不开核动力基地(909)的支持,组织抽调与个人申请相给合,从1984年开始,先后支援技术骨干近20人,他们在各自岗位上作出了积极贡献!</h1><p><br></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孙光弟(右),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以下简称:研高),中核总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一院一所49-3堆值长、室主任;秦山核电公司任调试办主任、生产技术部主任、总经理助理;核电局处长、总工程师、副局长;国家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组成员。退休后,受聘任中电投公司顾问、国核技公司专家委员会委员</h5><p><br></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陈仰止(左),研高,中核总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院一所核潜艇陆上模式堆(196)任值长、室副主任、主任;秦山核电公司任调试办副主任、运行部副主任、主任,公司副总工程师、副总经理、常务副总经理(正局级);中核集团第一、二届科技委委员。我国大陆核电站首批高级操纵员(证书号0001)</h5><p><br></p> <h5>核动力工程专家范永富,研高,中核总优秀科技工作者、核工业劳动模范,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原子能研究院重水堆(101)操纵员、值长、运行管理;一院一所运行大队副大队长兼值班长,196堆室副主任、主任;秦山核电公司调试管理组组长、生产技术处副处长、生产处处长,公司副总工程师、巴项现场经理部总经理,1988.04~2000.10,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工程现场组织领导调试工作。退休后受聘于江苏核电站调试处处长、主任工程师</h5><p><br></p> <h5>反应堆工程专家王日清(右2),研高,中核总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一院一所196堆值班员、操纵员、值班长,一所辐照技术研究;秦山核电公司运行部主控室值长、室副主任,培训(教育)处副处长兼巴项培训部副经理、处长、公司副总工程师、总经理助理。我国大陆核电站首批高级操纵员。</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91.12.15,秦山核电站首次并网成功,是在王日清当班期间实现的,他向世人宣布: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核电站并网成功!结束了我国大陆无核电的历史,实现了零的突破!</span></p> <h5>娄成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初,由海军东海舰队转业到二机部组织部任干事;1968年调到909基地,历任二所六室党支部书记、二所组织科科长、潜艇核动力装置新方案组党支部书记;秦山核电公司运行部首任党支部书记</h5><p><br></p> <h5>反应堆仪控专家王建民,研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浙江省核学会理事;</h5><h5>秦山核电公司检修部副主任、核安全执照处处长</h5><p><br></p> <h5>施文德,1969年11月,从上海调909基地,先后在潜艇核动力装置(196堆)、49-3堆工作;1986年9月,调秦山核电公司仪控队,参加秦山一期工程调试,1998~2000年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调试;回国后调秦山二期,从事65万核电机组调试和维修管理</h5><p><br></p> <h1>  1970.07.16,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福建厅对彭士禄、昝云龙说,潜艇核动力装置搞成功了,就可以搞核电站,可以搞航空母舰了,你们功劳可大了!</h1><h1> 从核动力基地调来的专家、科技人员、高技能人员,不仅为中国核电站而且为巴基斯坦恰希玛核电站作出了重要贡献,他们中还有:</h1><p><br></p> <h5><br></h5><h5>质保高级工程师竺承祥</h5><h5>核材料高级工程师屠孝谋</h5><h5>反应堆 工程高级工程师戴宝和</h5><h5>仪表高级工程师吴培钟</h5><h5>信息文档高级工程师王永效</h5><h5>仪控高级工程师张军(女)</h5><h5>一期运行部办公室主任丁傲金</h5><h5>处长助理、高级技师宋福良</h5><h5>高级厨师张如茂</h5><h5>高级技能人才陈银山</h5><p><span style="font-size: 15px;">主系统主任工程师张富生</span></p><p>……</p> <h5>核动力院为了培养职业技能人才,在青衣江畔办了一所技工学校、一所职工大学和职业教育中心。</h5><p><br></p> <h1> 1979年12月,核潜艇陆上模式堆完成了历史使命,宣布退役,将永久关闭。1981年反应堆的顶盖被打开,卸除核燃料,经过对堆芯、压力容器和全部设备的全面检查鉴定,证明经过9年的运行磨损,核动力装置的主设备情况依然较好,证明总体设计是成功的!</h1><h1> 从1965年夏开工到1979年末,历时13年半,现场几千名(高峰期8000余人)科研设计人员、建设者、解放军指战员默默的奉献,为我国核潜艇的研制和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建设期间,一次山洪暴发,施工单位工人师傅陈德阳,为了抢救工地建桥用脚手架的木料,被洪水冲走,献出了宝贵生命;潜艇核动力设计工程师、时任所动力科副科长李宜传,1974年04月,他在处理核潜艇试航中的故障时,累倒在现场,以身殉职,年仅40岁。历史将永远铭记他们!</h1><p><br></p> <h5>1979年12月,陆上模式堆退役现场</h5><p><br></p> <h5>2018年06月,国资委将“中国第一代核潜艇研发实验基地”,定为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h5><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后 记</b></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是毛主席发出“核潜艇,一万年也要搞出来”伟大号召60周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2月26日,是我国第一艘核潜艇下水49周年纪念日!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试编这个史料,以宣扬909工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创业史,弘扬为之奋斗的赤诚创业者,以及他们为中国核电科研设计、建设和发展所作的贡献!</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主要资料源此:</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1.《世纪伟人 腾飞梦》~周恩来与两弹一星全国巡回展同题画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杨新英主编的《彭士禄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3 .杨新英主编的《赤诚~彭士禄图传》</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4.贾基业主编的《两弹一艇人物谱》</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5.李鹰翔主编的《两弹一艇》那些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6.北京出版社《中国核电从这里起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7.《中国核工业》2019年第十一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又是局外人,所描述的过程与情节、以及代表性的人物,难免有出入甚至差错,众多人物也会掛一漏万,人物的荣誉称号难以述全,敬请谅解、批评、斧正!此属个性化美篇,其观点不代表任何组织和单位,资料未经许可不得引用!</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感谢云天外、张工、</span>春河、基业老师<span style="font-size: 20px;">的支持和邦助!谢谢懿娥的精心制作!</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謝謝!</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方诗经</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2019.12.06</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