婉若仙子的瓯江,凄楚决绝的爱情,奔腾赴海的长歌!

yin jun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2, 126, 251);"><i>林壑敛瞑色,云霞收夕霏 </i></b><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22, 126, 251);"><i> </i></b></p> <h1><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i> 在青田拜谒了睿智的刘温伯,在丽水便被瓯江的艳丽所陶醉!</i></b></h1><p><br></p> 浙江第二大江 <h3>  丽水可千万别念四声哦!一定要念二声!</h3> <h3> 在丽水博物馆,一幅大型铜雕《瓯江长歌》赫然眼前。它以丽水母亲河瓯江为主线,采用大写意手法,以层次分明的高浮雕形式,撷取山势险峻、景色优美的瓯江特色风光,融凤阳山、百山祖、仙都、厦河塔、瓯江放木等独特的丽水自然、人文元素、浓缩展示了瓯江儿女坚韧不拔、奋勇拼搏的丽水精神。</h3> <h3>  俗话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说不行万里路妄读万卷书。到了瓯江边又认一个字,不好意思不是所有人都念的准哦!</h3><h3> “瓯”以区声,区,为崎岖藏匿之所。从区之字,均以曲义。故凡山林险阻之地,均谓之瓯,南方多林木,故古人均谓之瓯,因名其人为瓯人。瓯是因地多山林险阻而得名”。可见,由于南方多山林险阻,溪谷湖泊,故称居此地的人为瓯人。</h3><h3> 查了一下百度,深了去啦。据说从山海经到说文解字以致如今的大学问家也说不清瓯的确切定义。但所有的解释均指向浙东南。</h3> <h3>  和许多情结一样,烟雨瓯江,婷婷袅袅。从古至今从谢灵运到李邕;再从秦观到范成大、汤显祖无不显示着她的美、她的柔、她的倔、她的艳丽。</h3> <h3>  龙泉湖的水就源于此,八百里瓯江汹涌澎湃,其源头竟如此轻宁幽静涓涓细流婉如处子。</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i>瓯绣</i></b></p> <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237, 35, 8); font-size: 20px;"><i>瓯剧</i></b></p> <p> </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color: rgb(57, 181, 74); font-size: 20px;"><i>瓯菜</i></b></p> <p>  </p> <p> 悠悠瓯江,潺潺涟涟,滋养着瓯江两岸八百万人民,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瓯江流域,当地的人们正是靠着这种无畏的、坚韧的生存精神,耕耘创造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p> 龙泉窑 <h3>  瓯江发源于丽水庆元和龙泉交界处的锅帽尖,干流上游叫龙泉溪,中游叫大溪,下游才称瓯江。她流过龙泉、云和、莲都、青田、永嘉、鹿城、乐清等县(市、区),在龙湾流入东海。</h3> <h3>  龙泉窑因龙泉而名,属我国南方青瓷系统。创造于北宋早期,南宋中晚期进入鼎盛时期,至明代中叶以后渐趋衰落,传世的龙泉青瓷下限至清康熙年间,烧造历史达七、八百年之久。</h3> <p class="ql-indent-1">明陆深《春雨堂随笔》“哥窑浅白断纹,号百圾碎。宋时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处州人,主龙泉之琉田窑。生二所陶青器,纯粹如美玉,为世所贵,即官窑之类。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窑。‘’</p> 纵然你已去,我心似磐石 <h3> 精致的龙泉磁器配上香甜适口的松阳雨前茶。听着窗外淅沥的雨声,看着瓯江的潮起潮落。这南方秋冬的景色虽是闲怡却又带着几分清苦。</h3> <p> 一千多年前一个细雨纷纷的黄昏,丽水松阳的瓯江水畔。一位面容凄楚神情憔悴的秀丽女子,带着对世间的万般不舍决绝的做出了一个决断。 </p> <p class="ql-indent-1">  她便是宋朝四大著名女词人之一,瓯江水畔的才女张玉娘,她的才华可比肩李清照。她的爱情,又如同梁祝一样凄美。她的命运让人忧伤,她的故事与才情又令无数人动容。</p> <p>  公元1250的一个夏日午后,松阳城内的张家,传来了一声婴儿的啼哭,张府里面迎来了一位千金,虽然是一位女孩,也终于让整个张家告别了多年求之不得的沉闷气氛,便给这个孩子取名为张玉娘。张家的祖辈曾出过很多朝廷重臣,玉娘的祖父曾经官任登仕郎,父亲现任提举官,可谓是真正的官宦世家。南宋时对于女子的学识,已经没有太严苛的限制,玉娘便在父母的培养下,越发聪慧伶俐。</p> <h3>  与张府同一日喜得麟儿的,还有松阳城内的沈家。只是沈家这一位是儿子,他们两个在同年同月同日出生,他比玉娘要大上三个时辰,沈家与张家又是中表,这位沈公子变成了玉娘的表哥。取名沈佺。沈家自古也是书香门第,宋徽宗时期,他的祖上就已经出过一位状元郎。两家互为表亲,又是同一天喜得贵子。两家人亲上做亲,便为这两个还在襁褓中的孩子定了一桩良缘。</h3><h3></h3><h3></h3><h3></h3><h3></h3> <h3>  15岁那年沈家从远方携子来拜访张家,张玉娘才得以和这位远房表兄相见。她不曾知道原来自己还有一位长相如此英俊的表兄,只是第一次见他的身影,便动了一些小女儿的心思。在往后相处的日子中,沈佺也对这位表妹的才情与容貌所倾倒,时常相约在一起诗歌唱和,踏春出游,真个是天地绝配你浓我浓。</h3><h3></h3><h3></h3><h3></h3><h3></h3><h3></h3> <h3>  玉娘有两名侍女,紫娥和霜娥,也是颇有才色,不同于一般人家丫环。一来二往,沈佺和两名侍女就混熟了,二婢常为沈佺和玉娘鸿雁传书。玉娘还养有一只鹦鹉,也是知人心意,沈佺一来,它就睁着一对圆圆的眼睛喊:“沈相公来了,沈相公来了!”后人将二婢和鹦鹉合称为“闺房三清”。</h3> <h3>  双方父母看着这两人如此般配,便为他们定了亲事。谁知在订婚两年以后,沈家遭遇了极大的变故,沈佺的父母突然亡故,只有17岁的沈佺尚未考取功名,张玉娘的父亲看到沈府破败至此,他这个侄儿又无心功名,便动了悔婚的念头。</h3><h3></h3><h3></h3><h3></h3><h3></h3> <h3>  她极力反对父母的决定,写下了一首《双燕离》。看着自家女儿如此坚定的意志,张家父母便做了妥协。但是沈佺必须考取功名。为了自己心心爱爱的妹妹,他春上既出发。玉娘拿出了自己所有的私房钱资助沈佺上京考试,并赋上一首《古别离》,送走了她心中牵挂万千的沈郎。</h3><h3> 在瓯江边的轻风中,玉娘心中不住乞求神灵保护表哥,保佑哥哥的成功。心之切切、情之切切一首《山之高》诉说相思苦,“拟结百岁盟,忽成一朝别”。</h3><h3></h3> <h3>  在公元1271年,南宋咸淳七年(1279年南宋亡)沈佺得中状元郎,这时候的他才22岁,本应即将迎来人生大喜之事。只是在进京赶考的这一段旅途中,他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身染伤寒无法医治,他知道自己时日不多,便派自己的侍从先去沈娘传信,自己在从京师回松阳的路上,不幸病逝,两人连最后一面都没见着,就成了阴阳永隔之人。</h3> <h3>  玉娘那颗随他跳动的心也随他而去。父亲曾想多次为她再寻佳婿,可是她心意已决誓死不嫁,她要为沈佺守节。就此一晃5年。</h3> <p>  五年的时间里,整日与她作伴的,只有青灯与佛经,往日那个娇俏可爱、才情动人的张玉娘,早已经不存在了。在她27岁的这一年的元宵节,她不想再继续忍受这份相思之苦,便让侍女为她穿好衣裳,最后绝食而亡,走过了她短暂又悲情的一生。</p><p> 在她去世后一个月,从小与她相伴长大的两位侍女,还有陪在她身边的那只鹦鹉,最终都追随她而去。人们便把他们的陪葬墓地建在一处,称之为“鹦鹉冢”。</p> <h3> 吾乎哀哉!绝美的爱情,凄美的绝唱!江湖从此再无张玉娘!</h3> <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i>  哦!嗟!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生死相许?竟让痴情的瓯江吟哦千年?</i></b></h1><p><br></p> 汤显祖 <h3> 汤显祖本是江西人,只因在瓯北边上当了个小县令。守着美景人在此中,自是诗情画情,当然莺莺燕燕。便留下了那么多流芳佳作。</h3> <h3>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h3> 石门洞 <h3>瓯江两岸群山绵延,群山起伏,山转水转,松涛起伏,绿草茵茵,芦花摇曳,卵石闪金,田园毗邻,炊烟袅袅,景色十分美丽,可与桂林漓江相媲美,有“华东漓江”之称。</h3> <p class="ql-indent-1">丽水城东南出口好溪与瓯江汇合处旁有座虎头山,在山上有一明万历十三年建造的塔,因与厦河村隔溪相望,丽水人都称之为厦河塔。</p> 瓯柑 <h3>  走在瓯江边,自然要去拍江景。路边有两座孤零零的水泥小屋,好奇心顿起。探头一望竟是一个瓯柑的仓库。一位老者正在整理,冒昧问了下;能卖吗?人家竟然答应啦!一问价格两元。只是有点疑惑,帝都咋从末见过。老者说这叫瓯柑,温州特产,味道微苦。此地人冬季家家储藏,清心败火。又长见识啦!</h3> <p class="ql-indent-1">《本草拾遗》、《随息居饮食谱》等有关古医书均对瓯柑药用价值有所介绍,其中清《瓯乘补》曾载:“人之珍瓯柑者,以其能辟煤毒,京御岁除,登荐乃成年例遇柑稀少,虽颗值二三百,必皆求之”,可见当时瓯柑在京津一带已闻名遐迩。在明清时代,由于瓯柑耐储藏易运输,冬季可安全渡过渤海冻港,成为当时京津一带上层人士用于解除鸦片之毒的高贵食品,销路甚广。</p><p> 在温州民间素有“端午瓯柑似羚羊”之说。可退烧、治咽喉炎、头痛等热性疾病,每到端午佳节,家家户户以高其他水果好几倍的价格去购买瓯柑,全家老少均要吃上几个。</p> 瓯江大桥 <h3>  瓯江有17座大桥,每座都别具特色。</h3> 诗情画意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b>奔赴大海义无反顾</b></font></h1> <p>  瓯江渐行渐远,静静的静静的。从凝水滴露涓涓成溪,众溪汇聚一路浩浩荡荡,逢山开路遇沟填壑。不管是好溪还是恶溪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意无返顾奔向大海,飞蛾扑火。曾经的辉煌,曾经的绚丽都是过眼烟雲。就如人生;从呱呱坠地就已知死亡的结局,但依然要把她走的完美,为了这个完美要付出无尽的汗水、坚辛,悲伤、委屈。</p><p> 复而又思其实不然,川河百年仍留在人间流淌溢溢,而人却灰飞烟灭。</p> <h3>  不知为何竟有些伤感。瓯江全长八百里,人生不过百年。都是天地精华孕育,都是弱小积聚生成,就像瓯江初源的龙泉窑烈火焚身万千熬煎,都有过青春萌动诗情画意,都有过跌宕起伏摔打捶炼,有过错误更多的是辉煌。</h3><h3> 瓯江的前浪被后浪推挤着急急的奔赴大海,当然江河仍然流淌,而前浪却就此逝去。就像人生,人类一直都在延续,而个体结局则是灰飞烟灭。好好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每一位亲人吧!</h3> <p class="ql-indent-1"><b style="font-size: 22px; color: rgb(176, 79, 187);"><i>欲买桂花同载酒,终不似,少年游。</i></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