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继承与创新</p><p class="ql-block">——赵桂良在《邓治平美术馆开馆庆典之艺术研讨会》上的讲话</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首先祝贺治平兄美术馆开馆庆典取得圆满成功!并希望治平兄今后有更多的新作品在此展出,让观者大饱眼福。</p><p class="ql-block"> 我和治平兄相识三十多年矣,每当他创作出一幅得意之作时,总是电话相约,备上一瓶好酒,一起来分享他的那份喜悦与快乐;而每当他创作中遇到困难时,也常会约上三五个知己,沏上一壶好茶,大家聚在一起天南地北地闲聊,当然聊的最多的还是艺术,还是绘画,他也许会从中捕捉到某些创作的灵感吧。总之,我与治平兄从相识到相交到相知,彼此了解甚深。他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得益于他深厚的学养,得益于他对中国传统绘画之继承,更得益于他不断深入生活,细心观察,勇于探索和创新的精神。在治平兄的从艺之路上,经历过一次长达十年的变法,身为知情者,我想借此机会谈一谈。</p><p class="ql-block"> 治平兄从小就喜欢写写画画,特别是外婆家丰富的书画收藏,对他日后走上绘画之路起到了关键的作用。他从临摹前人墨迹开始,经过多年的苦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不断临习的过程中,他对八大山人、吴昌硕、赵之谦和齐白石的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对齐白石的“红花墨叶”之画风推崇至极,最终在浩瀚的艺术海洋里,找到了属于自己的那片绿洲。由于对齐派绘画艺术的执迷与想往,他先后结识了李苦禅、李可染、崔子范、娄师白、许麟庐、卢光照、齐良迟等齐门巨擘,在从艺、做人等诸多方面,让他受益匪浅。特别是经过娄师白、崔子范两位老师多年来的精心培养与提携,使他在绘画艺术方面得到了长足之进步,成为当下齐派艺术传人中之佼佼者。</p><p class="ql-block"> 在上个世纪90年代末的一次朋友聚会上(我记得是1998年9月初),席间有人提出请治平兄仿制几幅他老师崔子范先生的作品,并且承若高价收购,他们打算拿到拍卖会上去拍卖,结果这件事被治平兄当场拒绝,他说:“实在抱歉!这种事我不能做。现在不做,将来也不会做。既然认为我的画儿画得还可以,就拿我的画儿直接去送拍好了。”此人遭到拒绝,感到有点儿不好意思,更感到很没面子,于是说:“你的画儿虽然画得很不错,在荣宝斋卖的也还可以,但是你的名气还不够大,直接送拍,恐怕也拍不上价!”在场者听后议论纷纷,有人觉得说的在理;有人觉得治平兄的作品只要有人肯出钱包装,拍个好价钱是不成问题的;我主张治平兄不要急于运作,应当走自己的路,尽力摆脱崔子范先生的影响。说句实话,凭治平兄的功底,若是仿制崔先生的画儿是绝对不成问题的,即使是专家也很难辨别出真假。“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治平兄是一个高尚之人,他不会为了金钱和利益去做出有损自己名誉之事。走自己的路,创作出属于自己的作品实为上策。针对这个问题,我与治平兄曾多次探讨过,他的想法与我相同。他认为白石老人说得对:“学我者生,似我者死。”学老师的再像也不是自己,要想成为真正的画家,就必须有自家的面貌。他决意自辟蹊径,从崔先生的光环下走出来。他在画室的墙上贴了一张字条:作画不求售,聊以自娱。有求崔老先生笔意者,概不接受。戊寅秋阑。邓治平。</p><p class="ql-block"> 自辟蹊径谈何容易。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治平兄临摹崔子范先生的作品所下的工夫太大了,导致他一下笔就能看到崔先生的影子。在一次与娄师白先生的交谈中,让他终于找到了突破口。娄先生告诉他:“要想画出自己的风格,必须要深入生活,从生活中汲取营养。”打这之后,为了把画画好,他先后饲养过八哥、画眉、喜鹊、甚至是大公鸡;也种植过月季、牡丹、藤萝、兰花、玉簪花、鸢尾花等。除此之外,治平兄无论走到那里,只要是发现可以入画的对象,他都会去细心观察,认真思考,然后再通过画笔把自己的感悟表达出来。</p><p class="ql-block"> 1998年,治平兄给我画了一本册页,共计22开,非常精彩,我很喜欢。第二天,我便拿着册页去了娄师白先生家,娄先生很是认真地翻看着每一开,并且说:“画得好!画出了自己的风格,不简单!”娄先生看过之后,十分高兴,提笔在册页上题道:“别开生面。此册花鸟乃邓治平精心制作,在继承传统笔墨而有新意,可称佳品。戊寅仲冬师白篆题。”数日后,我又拿着册页去了许麟庐先生家,他看后亦是表示称赞,在册页上题了“齐派艺术后继有人”八个大字。</p><p class="ql-block"> 总结治平兄的十年变法,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前五年为探索创新阶段;后五年为完善提高阶段。治平兄认为,画家画什么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来画,如何来表达自己的想法,如何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十年来,治平兄推掉了许多不必要的应酬,把时间、精力都用在了绘画和学习上。他研究诗词歌赋、画史画论,其中也包括国学及名家史记等等,大大提高了自身的修养,诗画一体逐渐成为他艺术风格的一个明显标记。2000年11月25日,治平兄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功地举办了个人画展,旅加著名画家朱军山先生特意为画展写了一篇名为《画意诗情一一中国著名画家邓治平的艺术世界》的文章发表在《北美华报》上。文中说:“在人们观赏邓治平的大写意花鸟作品的同时,品味一下他的题画诗,一种对自然,对生活虔诚的热爱也就会溢满心灵。作为一名画家,他在诗歌方面的修养对他的绘画创作来说无疑是锦上添花,一下子拉开了与其他画家的距离。”治平兄喜爱在画上题诗,带有题诗的画作占到三分之一以上。1987年夏,我邀请许麟庐、齐良迟、卢光照、李凌云、刘力上、俞致贞和治平兄等书画家到颐和园游玩,因为来的均为画家,所以搞了一场笔会。治平兄画了一个大南瓜。画罢,有人认为留白太多,建议补几片叶子或瓜藤,治平兄思忖片刻挥笔题道:“幼年家困菜食伤,涂写该幅泪两行。老父曾于庭院种,常拿此物去充粮。”老画家们见状,你一言我一语称赞治平兄的文采。刘力上先生竖着大拇指说:“这张画画的好,有味道,有生活。特别是画上的题诗,让大家很自然地想到“瓜菜代粮”的那个年月。”许麟庐先生说:“现在能题诗的画家不多了,年轻人很少懂得平仄,继续努力吧,你将来会是个大画家。”俞致贞先生说:“生活对画家的创作是很重要的。这样的诗,没有经历过的人是写不出来的。”齐良迟先生说:“治平的画和诗都不错。看来是受了我爸爸的影响。今天我也作一首诗送给治平。”齐先生随手从自带的布袋里拿出纸和笔写了起来:“治平仁弟作画无时流习气,喜以二十字赠之。挥毫欣见笔,笔简复传神。羞杀风骚辈,悬河话创新。”我在案子上铺了一张宣纸,想请齐先生用毛笔把这首诗写在宣纸上,齐先生说回去还要改一改,写好后送给治平兄。</p><p class="ql-block"> 近几年来,治平兄的作品一直被时人所关注,无论是花鸟、人物、山水莫不如此。他的人物画《接福》和山水画《朝日江天》我甚是喜欢,这两幅画均是他于2009年特意为我创作的,直至今日依然挂在我的家里。人物画有工笔和写意之分,前者靠功夫精细描绘,后者凭性情落笔而成。治平兄笔下的人物形象显然属于后一种。《接福》画中描绘了一位身着素朴,面露喜色的蓬发老者,他手持黄色器具,踏着轻松的步伐正在迎接两只翩然而来的红色蝙蝠,既点明了画的主题,又象征着洪福的到来。治平兄先是用焦墨勾勒出人物的大体轮廓,再以石青、赭石、明黄等颜料渲染,给人以轻松明快之感。画面的题诗更是寓意深远:“莫嫌蓬发旧衣襕,尼道该君貌不凡。虽历人间寒与苦,鸿福今至伴长年。”很显然画中的主人公正是他自己,在他经历了诸多劫难之后,终于苦尽甘来,大获丰收,欢快的心情在这幅画的字里行间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让人看了倍受感染。</p><p class="ql-block"> 山水画《朝日江天》应当说是治平兄在那一时期的代表之作。这幅画用色并不太多,注重的是笔和墨的表现。他对画面的把握,处处显示出精心细致,所传达的不管是传统的绘画语言,还是融合了自己的思想,最终让观赏者感到舒坦惬意。画面的题诗也很有情趣:“一轮朝日挂江天,野叟鸬鹚各散闲。雨夜醉观齐老画,偷来涧舍两三间。”前两句看似写景,实际上是在表达治平兄向往山野生活、不求闻达的人生追求。后两句更有韵致,他放纵想象,借酒抒情,给这幅画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p><p class="ql-block"> 一个画家的思想感情、艺术追求,与他的人生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治平兄通过努力,通过师古人、师传统,通过拜师学艺,通过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探索创新,最终独树一帜,创作出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p><p class="ql-block"> 我真诚地希望治平兄的大作明天会更好!若有讲的不对的地方,敬请在座的专家、学者、教授们批评指教。谢谢! </p><p class="ql-block"> 2016年5月8日于邓治平美术馆</p> <h3>1998年国画大师娄师白先生在邓治平画的册页上题字。</h3> <h3>邓治平作品《南瓜》1987年</h3> <h3>齐白石四子齐良迟先生看邓治平所画《南瓜》后欣然题句。</h3> <p class="ql-block">邓治平作品《接福》2016年</p> <p class="ql-block">邓治平作品欣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