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b><font color="#ed2308">一、结语</font></b><br><br>“烧毁闸北几条街,一年半年就可恢复。<br>只有把商务印书馆这个中国最重要的文化机关焚毁了,它则永远不能恢复。”<br>上个世纪三十年代,曾经号称东亚第一的东方图书馆就这样一夜之间突然消失,<br>五十余万册善本孤本图书从此绝迹人寰,<br>这不能不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劫难。</h3><h3><br>从秦始皇的焚书坑儒,到商务印书馆的东方图书馆被毁,<br>中华典籍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劫难,<br><b>今天这每一份古籍能够出现在我们眼前,可以说它们都是战火的遗珍、历史的幸存。</b></h3><h3><b><br></b></h3><h3><b>它们不仅是司马迁、司马光等史学家们编撰的,是裴松之、胡三省等人注释的,是历代刻工们一刀一刀刻出来的,它们也是汲古阁的毛晋、双鉴楼的傅増湘、涵芬楼的张元济这些藏书家、出版家们耗尽毕生心血去传承和守护的,<br>是他们共同铸就了我们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而不曾断绝的文脉!<br>这——就是我们的“传、承、之、道”!</b><br><br>最后一次站在这四个字前讲出这一段结束语,为期两个半月的“传承之道”史部古籍展终于完美收关。</h3> <p><b><font color="#ed2308">二、初见</font></b><br><br>小小的展厅里,一本本泛黄的古籍静静地摊开,让每一个走进这间展馆的人都不由自主地屏息静音。很少有人能第一眼看出其中门道,却都会不由地心生敬畏——中国人那刻在骨子里的对文字的敬畏一直都在。<br><br>不同于瓷器的光彩、玉器的莹润,也没有青铜器的厚重,织物的斑斓,古籍这种文物本身很难以颜值取胜。<br><br>然而麻纸虽薄,它所记载和见证的,却是华夏五千年的文明。<br>没有它们,先人们走过的路就只能是传说;没有它们,所有的文物就只能是“物”,而不能成“文”。<br><br>为什么人类几千上万年的历史长河里,多少曾经辉煌灿烂的古代文明只留下了传说,让后人只能从有限的文物、遗迹中去推断和猜想?</p><p><br>为什么中华大地也曾经历过无数次战火与天灾,也曾有浩如烟海的文字记载在漫漫几千年的历史洪流中化为尘埃,比如焚书坑儒,比如东方图书馆被毁……却时至今日,这片土地上的孩子,依然在认着“天、地、人”,在读着《将相和》?<br><br>灭一国,最终要灭的是文化;<br>灭文化,最先要灭的是史书。<br><br>不幸中之万幸,它们——还在!<br><br><b>在这里,在深圳博物馆里,从明朝南监本的《史记》,三朝递修本的《三国志》,到商务印书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从《竹书纪年辩证》的手稿,元刻本的《资治通鉴》,到写刻本的《通鉴纪事本末》……<br>在这里,传承着历史的文字还在。</b></p> <p><b><font color="#ed2308">三、相知</font></b></p><p><font color="#ed2308"><b><br></b></font>85天、超过3300位观众,与五千年的传承之道相交。<br><br>要深入,有3场策展人洪斌博士的专题导赏;<br>要浅出,有12位志愿者讲解员进行了107场讲解。<br>要钻研,还有志愿者郑宇劼老师的专题讲座………<br><br>一册册沉默的古籍旁边,守护着一群为古籍发声的“代言人”。在他们的讲解中,这些古籍带着它们背后的故事一点点地鲜活起来了。<br><br>有路人说:“一开始以为没意思,谁知竟然一直听到了最后,越听越有意思。”<br>有历史爱好者说:“听了这古籍展的讲解,觉得以前的历史白学了!”</p><p><br>还有人说:“听完了讲解,忽然觉得展柜里看起来大同小异的古籍都活起来了,每一本都感觉好亲切!”<br>一位认真的参观者,一边听一边在小本本上做笔记,一场讲解听完,竟然写出了满满两页!</p><p><br>更有很多参观者现场被古籍展圈粉,二刷三刷无数刷,听了多位讲解员的N多场不同版本的讲解,在史部古籍的世界里不断深挖……<br><br>——初见时以为自己是来走马观花的,告别时才发现自己已成了惜花人、护花使。</p> <p>纸张是脆弱的,文字是厚重的,<br>展期总是短暂,相知从此不忘。<br><br>现在的我们何其有幸——竟然在这里遇见几百年前的它们!<br>今天的它们何其有幸——颠沛流离几个朝代,束之高阁几百年,书若有灵,想必也会庆幸在这里得见天日!<br>珍重再见!</p><p><br><b>愿每一个读汉字、讲汉语的人都来认识、来守护这一份不可再生的传承!<br>愿这太平盛世护佑它们此生无忧!<br>愿华夏的文脉在这里传承不绝!</b></p> <h5><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撰文:田邑</font></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摄影:深博志愿者团队</font></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编辑:廖洁</font></b></p><p style="text-align: right;"><b><font color="#9b9b9b">审核:郑宇劼</font></b></p></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