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系故乡

海风

<h3>2019年12月4日,再次回到生我养我的家乡莆田,专程游览了曾经十分熟悉的几个地方。</h3> <h3>莆田四中,我就读过4年半的母校。</h3> <h3>元妙观三清殿,当时是莆田四中的礼堂,其配套建筑当时也是学校的图书馆、食堂和教师宿舍。</h3> <p class="ql-block">莆田三清殿,是福建省现存最大的古代道教建筑,被专家誉为江南古建奇葩。</p> <h3>莆田的城隍庙,当时被改造成粮店。</h3> <p class="ql-block">兴化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创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弘治二年(1489年)初建正殿,万历十九年(1591年)建仪门,天启四年(1624年)建后殿。城隍庙自创建后历经宣德五年(1430年),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崇祯四年(1631年),和清代至光绪年间,先后由地方府、县官员和庙的主持负责维修或扩建。</p> <h3>庙前,莆田保留比较完整的几条古街之一。</h3> <p class="ql-block">庙前街是一条典型的古街,因地处古代兴化府城隍庙前而得名。这条只有600多米长的小街,却是一座活生生的古建博物馆,沿街不少民居、庙宇等大多保留着明清风韵,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p> <h3>大路,也是保留较为完整的一条古街。据说现在的改造方案是修旧如旧。</h3> <p class="ql-block">这里没有闹市的喧嚣和快节奏,随处可见老房的沧桑和清静的慢生活。</p> <h3>路边古井。</h3> <p class="ql-block">文峰宫,又称文峰天后宫,位于原荔城左厢凤山寺西北隅,宫殿坐东朝西,宫前南接凤山寺的“西墙巷”,北通“大度街”,山门正对西郊凤凰山的文峰,故以“文峰”作为宫名。</p> <h3>文峰宫,当时是莆田较大的百货商场。</h3> <h3>古谯门,酷似天安门。二楼当时是莆田的图书馆,是我每周必去的地方。</h3> <p class="ql-block">古谯楼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8年(983),兴化军知军段鹏初建,作为子城城门和门楼。为国内现存最完整的大型鼓楼之一。</p> <h3>南山广化寺,福建四大名寺,距离县城8公里。文革期间和尚全部被扫地出门,除部分为军分区训练基地外,大部分都是为莆田四中的农场。那4年半的时间,我们每个星期要去上一次农业基础知识,参加一次农田劳动,每年暑假还要参加双抢,高中一年级,更是在那里上了整整一个学期的课。</h3> <p class="ql-block">广化寺是著名的千年古刹,与福州鼓山寺、厦门南普陀寺、泉州开元寺并称福建四大丛林。</p> <p class="ql-block">南山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本为当地名士郑露三兄弟(世称“南湖三先生”)讲学之所,后献其所于金仙禅师(即开山祖师)取名金仙院。隋开皇九年(589),经来自天台山的无际禅师募资拓建后,改名金仙寺。宋太宗于太平兴国元年(976年) 赐额改名为广化寺。</p> <h3>建于南宋的广化寺东边水渠旁的释迦文佛塔。塔边一座古建筑曾经是我们上农业基础知识课的教室,据说是10年前被拆除。那里曾经住过文革中仅有留在莆田四中农场的两位和尚。印象较深刻的定富法师前两年刚刚去世。</h3> <h3>放生池边的鼓楼。</h3> <h3>钟楼</h3> <h3>刚好是和尚念经的时间。</h3> <h3>大殿的台阶曾经是我们中午用餐的地方。</h3> <h3>这里曾经是我们的宿舍和食堂。</h3> <h3>结识来广化寺20多年的灯云法师。这是他住的地方。据两位女居士介绍,灯云法师是福建佛学院知名的老师。与他闲聊时提到了共同认识的定富法师,还聊到了学诚。</h3> <h3>灯云法师陪我绕广化寺和隔壁的崇福寺转了一圈。</h3> <p class="ql-block">南山崇福寺是一座千年古刹,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p><p class="ql-block">崇福寺法承曹溪,宗传临济,宋代开祖智公禅师是南岳下第十七世鼓山安禅师法嗣。</p><p class="ql-block">1986年,第二十代传人定发法师回国,与其高足弟子志勤法师共同发愿重兴南山崇福寺。</p><p class="ql-block">怪不得,我们原来在这里上学时,还不知道崇福寺。那时这里还是一片农田和龙眼树。</p> <h3>这些农地我们也曾经耕作过。</h3> <h3>后山仍保留三棵松柏。也正因此成为莆田的二十四景之一“南山松柏“。</h3> <h3>灯云法师建议我留在寺里用斋。</h3> <h3>用斋后天已暗。正愁已无返程车辆时,一位从香港来半年的女义工建议我穿过广化寺正前方新建的南湖公园徒步回市区。</h3> <h3>再过古谯门。</h3> <h3>基督教会莆田堂。</h3> <p class="ql-block">卫理公会莆田总堂,又称基督教莆田堂。总堂始建于1915年,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882平方米,建筑面积1572平方米,建筑融中西建筑艺术风格为一体,既有中国宫殿式的古朴典雅之庄重,又有哥特式的雄伟宽敞之壮观,从建筑力学、建筑声学上,不落俗套,当时为东南亚四大教堂之一。</p> <h3>早晨六点爬上东岩山,观看二十四景之东山晓旭。晨练的老伯告诉我今天不能如愿,一是阴天,二是城市高楼林立,三是茂密的树林遮挡。</h3> <p class="ql-block">报恩寺建于宋淳化元年(990),几经兴废。现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僧舍、爬山廊等,而以石塔最为有名。</p> <p class="ql-block">报恩寺石塔建于宋绍圣年间(1094~1098),坐落在大雄宝殿与观音殿之间的中轴线上,高约15米,三级,空心,八角形,四面开拱门。内壁砌有悬挑条石梯级,可登至二层。塔基八面浮雕有37只狮子,各具情态,生动逼真。护卫四个塔门的金刚力士身披甲胄拄剑而立,神态雍和,造型古朴。塔檐和攒尖塔顶仿砖瓦刻饰,造型优美而负势向上,宋代我国南方的寺院布局尚无此例。</p> <p class="ql-block">麟山祖祠旧称宗孔堂,俗称“三教祠”,奉“三一教”创始人林兆恩。林兆恩,字懋勋,号龙江,明代宗教改革家,曾在这里聚徒讲学,倡“道释归儒,儒归孔子”的“三教合二”学说,世称“三教先生”。</p> <h3>二十四景之西湖水镜。昔日的水镜早已不见踪影,只留下睡梦中的点滴记忆。</h3> <p class="ql-block">西湖,明宪宗成化三年(1467),兴化知府岳正所建,共有三堰,以中最大,腹圆成湖,广可十五丈,取名水镜湖,功满之后,荷花盛开,出尘滴露,嫩茎戏麟,风闲翠扇,娇艳竞争。岳正太守邀宾泛舟其中曰:“此乃小西湖也”,并自书“小西湖”三字并诗,立石湖滨。</p><p class="ql-block">小时候这里湖还在,遇大雨水还不少,如今是名存实亡,成为历史的遗憾。</p> <p class="ql-block">梅峰光孝寺,简称梅峰寺、光孝寺,始建于宋。因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规模宏大自古列入莆田四大丛林之一,被誉为福建佛教发祥地之一。</p> <h3>二十四景之梅寺晨钟。老和尚告诉我要4:50来才能听到。</h3> <h3>二十四景之石室藏烟。</h3> <p class="ql-block">石室岩寺坐落在莆田市城厢区西郊大象山中部。始建于唐初,已有1000多年历史。高僧妙应禅师为其开山祖师。据载,妙应祖师在此开山肇筑二石室习禅,驯服二虎,故名伏虎岩。宋绍圣年间,住持道静扩建为寺,初名“石室岩精舍”,后改名为“妙应寺”,后寺院兴废不一,元明两代更是两经火毁。明万历年间,礼部尚书陈经邦按旧址重建。并在寺后建造北极玄天上帝殿,以取水制火(北方属水),从而开了此山佛、仙同居之先河。后又陆续增建大士殿、祖师殿、八仙阁、山门和香积寮等。</p> <p class="ql-block">石室岩上,常有云雾飘浮在奇岩怪石、丛林灌木之间,翠峰碧树,烟雾萦绕,忽隐忽现,故有“石室藏烟”之称。</p> <p class="ql-block">离开家乡40多年,故乡情景往事仍常梦绕魂牵。</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