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原创/赵汗青 摄影/张丙奇</h3><h3><br></h3><h3> 新疆自古就有“歌舞之乡”的美名。远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新疆的民族音乐、舞蹈就已传入内地,给中华民族的文化艺术增添了绚丽的光彩。唐太宗李世民和他的儿子李承乾是西域音乐舞蹈的爱好者。当时,中原地区学习西域歌舞蔚然成风。唐朝诗人王建写道:</h3><h3> 城头山鸡鸣角角,</h3><h3> 洛阳家家学胡乐。 </h3><h3>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维族的“赛乃姆”、“刀郎”等舞蹈,哈萨克族的“马舞”、“刁羊舞”、“斗熊舞”,蒙古族的“奶酒舞”,回族的“莲花舞”,塔吉克族的“鹰舞”、“刀舞”等象烂漫的山花,在天山南北竞相开放,争奇斗艳。</h3><h3> 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新疆的“摘葡萄舞”和“种瓜舞”,曾在世界青年联欢比赛中获得了金质奖章和银质奖章。在新疆的歌舞中,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当推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 和哈萨克人的阿肯弹唱会了。<br></h3> <h3> 在新疆的歌舞中,最有广泛群众基础的,当推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 和哈萨克人的阿肯弹唱会了。</h3><h3> “麦西来甫” 一词在维吾尔语中是“聚会”的意思,一般泛指一种娱乐性的民间歌舞集会。新疆各地的“麦西来甫”,有各自的不同特色,其中,以喀什地区麦盖提县一带的“刀郎麦西来甫” 最负盛名。</h3><h3> 传说古代叶尔羌河沿岸林莽丛生,野兽成群,最早的刀郎部落在那里狩猎和耕地,后来许多因战乱和不堪忍受压迫的人们纷纷逃亡到那里,建起了一个村落,外地人称他们为“刀郎”(维语为“分群而居”的意思),“刀郎麦西来甫” 的主要音乐称“刀郎木卡姆” ,分9个乐章,用传统的刀郎卡龙琴、刀郎热瓦甫及手鼓、沙巴依等演奏,配有传统的民歌,其内容多为热情奔放的情歌和具有生活气息的歌谣。歌舞开始时,先由一人高唱序曲,接着手鼓响起,在主持人的指挥下,一对对舞者和着节奏,轻拂慢扭起来,男的轮换甩动手臂,向左右转动,似乎在拨动树丛,寻觅兽迹,女的一手背后,一手高举,似乎手持火把为男人照明。继而,乐曲节奏急促明快,舞蹈动作随之加快,刚劲有力,步子扑跌有致,左右旋转,双手作出弯弓射箭、刺杀和棒打野兽的动作。随着音乐转变,舞者由对舞变成圆舞,似乎包围了野兽,合力进行围攻。最后,乐曲表现了狩猎者胜利的欢呼,男女舞者随着昂扬热烈的曲调在原地不停的旋转,因气力不支者纷纷退场,那些能坚持到底的,就是舞蹈能手,成为人们羡慕和称赞的对象。</h3> <h3> 在新疆辽阔的草原上,人们常常会碰到身背“冬不拉”(一种弹拨乐器)骑马漫游的“阿肯”。阿肯是哈萨克人民对优秀民歌手的称谓。阿肯既是歌手,更是民间诗人。除了能弹会唱,还会背诵许多民间传说、诗歌、故事,并能自己创作。可以说“阿肯”既是民间文学的继承者和整理者,又是创作者和表演艺术家。通过“阿肯”保存了许多民间流传的哈萨克口头文学,包括民族历史传说、童话、寓言、谚语、牧歌、情歌,以及描写山川、表现风土人情的俚歌小曲等。</h3> <h3> “阿肯”对歌是草原上一大盛事,被称为“阿肯演唱会”。“阿肯”们在众目睽睽之下施展才能,问答比赛,以歌结友。如果不能对答如流,或唱出来不合辙押韵,就得认输。若对歌中能使对方词穷,就会名扬草原。每年盛夏,在气候宜人,风景如画的夏牧场都要举行阿肯弹唱会。身着节日艳丽盛装的哈萨克男女成群结队,跃马欢歌,从各个放牧点云集而来。“阿肯”们坐在如茵的草地上,兴致勃勃地拨动着冬不拉琴弦,轮番赛歌、对唱,从日出到日落,从日落到午夜,草原上都飞扬着歌声。</h3><h3><br></h3><h3>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创)</h3> <h3> 赵汗青 简 介:</h3><h3><br></h3><h3> 赵汗青,本名赵先杰,配字汗青,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祖籍淮北,资深媒体人、作家、文史学家,博士,《天下时报》网总编辑。</h3><h3> 已出版并创作20万字军事历史小说《垓下之战》、20万字军事小说《抗日英雄欧明海传奇》、20万字历史章回小说《游龙戏凤后传》、50万字文史类《沧海宿州八千年》、20万字长篇军事历史小说《血染虹桥》、20万字传奇小说(合作)《抗日名将孙象涵传奇》、20万字章回小说(合作)《玉皇寺传奇》、6万字纪实文学(合作)《丰碑——革命先烈吴可传》、10万字长篇游记《行走藏疆高原》等九部作品。</h3><h3> 安徽省宿州市党史研究员</h3><h3> 安徽省宿州市侨联常委</h3><h3> 安徽垓下研究会学术顾问</h3><h3> </h3><h3> 电话(微信)182 2560 3085</h3><h3> 邮箱:250498978@qq.com</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