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最近,几个好朋友成立了一个日常绘画打卡的小组,每人每天发一幅小作品,三卯不到者请客吃饭,现在已经出了满月。在交流的过程当中,郭瑞老师发来了一个听书的链接,是樊登老师读《刻意练习》的心得讲演。让我备受教育。</h3><h3> 文中提及众多成功人士共有的一种习惯,就是所谈的“刻意练习”。如科比布莱恩特“凌晨4:30的洛杉矶”之说,又或者富兰克林的“每周新发现”分享会。对照自身,我颇感欣慰的是自己的某些轨迹与他们还是有一点点重合的。</h3><h3> 回想自己多年对绘画的坚持,无非是一种纯纯的喜爱。这么多年来,每当一停画笔,心里就会觉得不安,可以说画画成了一种生活本能,而我画出的所谓的写实作品,更是本能的一塌糊涂。我也曾试过在画里加入洒脱、奔放,可画着画着还是回来了。前几年,为了研究写实绘画,我投入的大量精力,现在正慢慢体现出来。比如画肖像,现在我可以做到一上手皮肤的颜色基本上就是准确无误的。然而造型艺术不仅有色彩,形体轮廓、结构体积更重要。我称之为“在欧洲有千年历史的素描关系”,这一点很重要。印象派之后艺术家对颜色的分析,不过才刚刚百年而已。于是,近期我又重新拾起素描,老实巴交的,画一些基本的如解剖之类东西,临摹一些大师的作品。在我自己画的肖像作品的后面也摆上了镜子来参考造型。可我发誓,这些所作所为,我绝非刻意。又或者说我并没有意识到这是一种刻意。嗨!凑巧相投了“刻意练习”文中对“专注”的解析。这是第一点。</h3><h3> 其次是我对文中的“反馈”的切实体会。</h3><h3> 时常我会与身边的朋友以批评的眼光来讨论我的作品。当然了,有的我赞同,有的则不以为然,心里总觉得还是要去找高人指点。在与刘勃麟老师的谈唠中,提及我的作品,他会谈的十分真切。通常他不会告诉我怎么去做,而是直面问题,激励我思考、死磕,吃不透的自己想办法。为了多听一些意见,今年四月,我远渡重洋,飞奔西班牙,面见罗佩兹、格鲁仇两位大师,包括徐光耀老师在内的几位老先生,对我的作品的肯定与批评,我也牢牢记在心里,只是还需要耐心的一点点去解决问题。</h3><h3> 最近,煞有介事画了一些水彩,其实都是一些很无聊的小玩意儿。我有意的在体会作品内容形式对全局的影响,也算按照罗佩兹先生所讲多写生,在现实中挖掘营养。只是我现在画的不怎么样。</h3><h3> 还有一点,就是文中提及的要“走出舒适区”。近年来,画的画,大大小小,太多太多,我数不过来。可白天要上班,也就只能晚上熬夜加班画画了。说来也怪,只要让我画起画来,不困,也不累了,满心舒适,带病作案都不算什么。不知,这算是“走出舒适区”了吗?有朋友问我,你又熬夜画画了,这么折腾有意义吗?我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我从小就喜欢拿着工具涂涂抹抹。</h3><h3> 综上所述,我似乎已具备了所谓成功的三方面的必备之条件。可是为什么,我并没有感受到所谓的成功呢?对成功二字来讲,我还差得太远。不过呢,我总觉得,“勤奋”,也应该算一种天赋吧。</h3><h3> 好了,唠唠叨叨说了这么多,不如奉上我的乱七八糟的小作品,也带来一些生活中的小“刻意”,望大家多多指教。</h3> <h5><br></h5> <h5>肖像绘画用镜子对照造型是一种常见的方式</h5> <h5><br></h5> <h5>对一只死鸟的写“生”</h5> <h3>萧伯纳、贾科梅蒂、洛佩兹</h3> <h5>家父住院时的场景写生,珍爱生命,远离高血压</h5> <h5>补充一些解剖的知识</h5> <h5>巴尔格和格罗姆出的这本书不错,据说是法国学院派的教材,概括、干练。在巴塞罗那学习期间,看到他们的学生在临摹这本书中的图例。</h5> <h5>素描、色粉的人体</h5> <h5>银尖笔素描,反古</h5> <h5>自画像,写生。胖了……</h5> <h5>格鲁仇先生爱女艾玛(Alma)</h5> <h5>以上为破东烂西的水彩写生,依然不得要领</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