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 style="font-size:20px;">疙星窝</b></p><p class="ql-block"> “疙星窝”作为本篇短文的题目,估计看到的读者会云里雾里、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这是什么意思呢?别忙,且容我解释一二。</p><p class="ql-block"> 在当下的生活里,大家下馆子请客吃饭的比较多,亲朋好友结婚办九的席也没少坐。在我们家乡老百姓称宴席叫“席”,赴宴叫“坐席”。请客下馆子坐席会经常地吃到一道菜——“炒玉米糁”,金黄金黄蒸熟的玉米糁,搁大葱和蒜瓣,和上一个鸡蛋,小火慢炒,香气扑鼻,撩人胃口,诱惑人的味蕾,好多下馆子聚餐的食客点名要这道菜,炒玉米糁也是好多乡下农家乐餐馆的招牌菜之一,以此吸引那些吃腻了大鱼大肉、夜市排档、烧烤火锅的城市人儿来品尝农家饭的食客。</p><p class="ql-block"> 其实,我说的“疙星窝”就是大家在下馆子宴席上经常吃到的“炒玉米糁”。</p><p class="ql-block"> </p> <h3> 在我们国家物质匮乏买什么东西都得凭票卷的六、七十年代,农村的生活比城市更显得困难,好多的生活必需品也享受不到票卷的待遇,更多的是依赖于土地上夏、秋两季庄稼的收获,夏收的小麦多半都交了公粮支援了国家建设,唯有秋收的玉米便是农村家庭日常生活的主粮。为了把生活过得有声有色,乡亲们变着花样把粗粮细做,把一种粮食做出各种花样,“疙星窝”就是玉米多种吃法的其中一样。</h3><h3><br></h3> <h3> 疙星窝的原料就是玉米在磨制成面粉的过程中特意留下的一部分粗粗的玉米碎粒儿,大小如小米一般,其余的磨制成细细的玉米面粉,做早晚的玉米面糊涂。我们村里的人把粗粗的玉米碎粒儿叫“疙星”,所以,蒸出来的窝头就叫疙星窝了。</h3><h3> 我小时候吃得疙星窝与饭店里做的炒玉米糁不太一样,虽然原料一样,但品相口感有差别。百度了网上有关炒玉米糁的做法,与母亲做疙星窝方法步骤有所不同。</h3><h3> 母亲做疙星窝,是将玉米糁用刚烧开的水烫成稠稠的糊状,趁热不停地用筷子朝一个方向搅拌,好让每一粒玉米糁都均匀受热,待温度降低,搅拌的玉米糁也充分地吸收了热的水份,开始还是糊状的玉米糁则膨胀变得硬实了,这时,母亲会将洗净的红、白萝卜用一种农村灶间专用的叫“pang”的工具,将它们“pang”成细丝(我不知道家乡方言讲的这个工具如何用合适的文字来表达,只能用汉语拼音代替了),再加上泡好的黄豆,一块与烫好的玉米糁拌在一起,拌的过程中顺便放入合适的盐、花椒粉。</h3><h3> 将搅拌好的玉米糁团成象窝窝头一样上笼蒸上个把小时,当揭开蒸笼盖子的一瞬间,映入眼帘得便是金灿灿的间或有红、白、黄颜色的疙星窝就做成了。</h3> <h3> 蒸成的疙星窝可直接吃,也可炒着吃。炒着吃最香,切一段大葱,弄上两瓣大祘,把它们往油里一烹,然后把疙星窝用双手掿碎了放入,小火焙炒一会儿,点上几滴香油,不论早晚,一碗小米稀饭,一碗炒“疙星窝”,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剩下的,记忆里往往是铲子使劲刮锅的场景。</h3> <h3> 如今的农村生活,随着国家持续改革开放的发展,国力日益强盛,以玉米为主粮的时代早已成为历史,餐桌上的美食如宴席一般,反之,粗粮玉米便成了人们调计生活的养生食品。日常生活中,我经常在老母亲的指导下做疙星窝吃,传承民间美食的做法,回味小时候的成长记忆。</h3><h3> (撰文 许江)</h3><h3> 2019年11月21日晚</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