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一、建构区的定义及核心价值:</h3><h3>建构区是幼儿主动、自由地利用各种不同的建构材料塑造物体形象、反应周围生活的一项活动。在建构区游戏中,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玩积木、玩插塑玩具,进行各种操作练习。他们运用拼插、垒高、砌接等方法搭建物体,不仅能丰富感知和亲身体验,还可以发展空间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和建构技能。幼儿在轻松自然、平等友好的游戏氛围中,学会与他人一起分工协作完成活动,这促进了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培养了幼儿与他人合作、不怕困难、解决问题的能力。</h3><h3>本次区域活动,老师根据主题内容《我健康我快乐》创设了“有序的交通”这一搭建活动,旨在让幼儿通过搭建展现热闹的马路上有序的交通;提高幼儿的搭建技巧;增强幼儿的交通安全意识及自我保护意识;体验搭建的乐趣。</h3> <h3> 二、 环境创设:</h3><h3>新《纲要》中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建构区活动的环境创设要根据教育目标、教育内容的具体要求以及幼儿的年龄特点来做整体的安排,一切从幼儿的水平和发展需求出发,让幼儿做主,让幼儿成为区域的主人,由幼儿决定怎样布置会直接影响他们自由交谈展开的程度。</h3><h3>一、体现幼儿的参与性(幼儿绘画:有序的交通)</h3><h3>二、体现墙面与幼儿的互动性(张贴搭建方法与十字路口图片)</h3><h3><br></h3> <h3></h3><h3>三、材料投放:</h3><h3>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考虑材料提供与环境创设与主题结合(主题本身及情节的发展)、立废性等要求(《纲要》中指出:“指导幼儿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艺品等来美化自己的生活或开展其他活动”)。</h3><h3>在幼儿建构前,教师根据活动内容有目的的提供了数量、搭配比较合理的多种建构材料。</h3><h3>物质准备:线圈、纸筒、纸板、小型拼插玩具等。辅助材料:自制的交通安全标志等。</h3><h3>经验准备:请家长带领幼儿观察十字路口交通情况。</h3> <h3>四、活动目标:</h3><h3>1、运用积木和玩具等表现繁忙而有序的交通。</h3><h3>2、尝试运用连接、转向、架空等技能进行搭建。</h3><h3>3、体验分工合作游戏的快乐。</h3> <h3>五、搭建活动:</h3><h3>1、确定搭建主题,选择同伴进入角区。</h3><h3>2、幼儿观察十字路口的图片,选择材料。</h3> <h3>六、分工合作搭建^O^</h3><h3>1.幼儿建构一般经历四个阶段</h3><h3>阶段一,把材料拿来拿去(其实也是在熟悉材料)</h3><h3>阶段二,垒高、排成一条马路(在反复的简单操作中熟悉材料的性能和并学习掌控材料)</h3><h3>阶段三,创构建筑物(常用的典型技巧:搭桥,搭围墙,设计对称、平衡等)</h3><h3>阶段四,搭建出精巧的建筑物</h3><h3>2.幼儿建构水平发展走向:(对比照片)从建构简单的东西到复杂的、接近真实的结构(如桥梁、摩天楼以及整个地区的实景等)。线状——立体,平躺——站立,同一——求异,单体——复合,单一——多种(材料)。</h3><h3>小班幼儿一般从无意识的摆弄中感知中熟悉材料,游戏动作一开始没有目的性,对所“建构”出来的东西也没有概念,最多能看大致形状“勉强命名”;随后,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模仿,但这个模仿过程中依然存在摆弄的目的性不强,并不太清楚自己接下来要顺接几块雪花片,在哪里转向等。中班开始使用图纸进行构造,根据主题引导幼儿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材料,创造性地表现自己对事物的认识。</h3><h3>中班可以开始尝试模拟建构。模拟建构作为一种模拟结构实例或图纸进行构造的活动。从幼儿结构活动的构建过程来看,它的出现晚于任意构建。儿童从会照着立体结构造型的范例进行构造活动,从学会根据形状、大小、颜色的对应进行准确模拟开始,逐渐地开始学习照图模拟,这种模拟要求幼儿学会观察平面图纸,根据记忆表象,将图纸中的结构造型想象成立体结构造型。</h3><h3><br></h3> <h3>大班搭建活动</h3> <h3>中班搭建活动</h3> <h3>小班搭建活动</h3> <h3>七:作品展示</h3> <h3>大班</h3> <h3>中班</h3> <h3>小班</h3> <h3></h3><h3> 八、评价及自我评价:</h3><h3>新《纲要》中指出:幼儿园的教育活动是教师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生动、活泼、主动活动的教育过程。因此,在新课程理念下教师对建构区幼儿的活动情况进行多维度的评价,对幼儿建构水平的提高以及建构活动内容的深入开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h3><h3>多角度的评价方式能从多方面去反映幼儿的学习状况、学习特色、发展变化等,能兼顾到群体需要和个体差异,使每个幼儿都能获得成功感,有利于激励幼儿。一般来说,在小班,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兴趣、技能等;中班时,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独立性、想象创造能力及结构技能与行为习惯等;大班时,教师重点观察幼儿的想象创造能力、合作能力与坚持性品质等。</h3><h3>1、大班:幼儿介绍一下作品,你搭建的什么?是如何分工合作搭建的?通过这个搭建游戏有什么体验?</h3> <h3>2、中班:你搭建的什么?活动中遇到了什么问题?你是如何解决的?通过本次搭建你学到了什么?</h3> <h3>3、小班:你搭建的作品是什么?你用到了哪些材料?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h3><h3>大班对中、小班幼儿的作品进行了评价。</h3> <h3></h3><h3>九、介入指导:</h3><h3>新《纲要》指出:“游戏活动要成为有益的活动,有赖于老师对游戏的组织与指导。”实践中我认为:建构区中老师的指导既要让幼儿学习建构的技能,又要保证幼儿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地发挥,还要注重幼儿之间协商、合作能力的培养,从而使游戏的教育价值和作用得到充分发挥。</h3><h3> 本主题搭建活动中,教师更以观察者、合作者,支持者、鼓励者的身份适时适当的介入指导,并灵活通过多元的评价方式来生成游戏的内容和深入游戏的情节,提高幼儿建构技能和游戏水平,促进幼儿全面发展。</h3><h3>(一)大班:通过观察发现幼儿把停车场标志朝向停车场,还有搭建出入口不明显,老师采用了暗示性介入指导:我怎么找不到停车场啊?我怎么从停车场出来啊?</h3> <h3>中班:红绿灯摆放在哪里,俩幼儿发生争执,丁昭含说在马路上看见了红绿灯,张海川说应该在十字路口放上红绿灯,俩人谁也不让,老师介入:“只有一个红绿灯时,想一想哪里最需要?”应幼儿要求,又添置了一个红绿灯。</h3> <h3>小班:幼儿在搭建幼儿园时,光倒塌,老师和幼儿一起寻找原因:“你看两个积木之间的距离有什么问题啊?你在这个地方搭建空间是不是太小,搭在哪里合适呢?”</h3> <h3>十、问题:</h3><h3>1.活动结束后,剩余的材料没有收拾好。</h3><h3>2.材料不够丰富。</h3><h3>3、中班幼儿合作意识比较差。</h3><h3>4、小班幼儿空间不能合理规划。</h3><h3><br></h3> <h3>延伸活动:</h3><h3>本次活动幼儿展现了热闹的马路及马路周边的建筑物,随着活动的进行,老师丰富幼儿的经验,提出问题“上班时间就要到了,可是车太多,交通堵塞,有什么办法能让我们安全又快速的通过这个路口呢?”,引出“立交桥”的搭建。</h3> <h3>总结:在本主题的搭建活动中,老师依据新《纲要》,根据主题内容创设、开展了搭建活动。活动中幼儿能与同伴分工合作玩游戏;搭建时有商有量;运用平铺、连接、转向、垒高等多种技能表现出繁忙而有序的交通;体验搭建乐趣。</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