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只是一家包子店,怎么也没想到会上《舌尖上的中国》

塔影横江

我叫王建莲,今年59岁,祖辈都是回民,从小生长在这个依山傍水的小城边的回民区,刚工作没几年,企业效益不好,我和姐妹们下岗了,再创业,我们小心谨慎,选了靠勤劳苦干养活全家的早点生意谋生,不想,这一做就是一生。我们也没有想到我们用来谋生的早点会走进中央电视台,成为《舌尖上的中国》唯一入镜的大南门牛肉包子店。 我家早些年是卖牛肉的,那个时候回民能吃的早点不多,也就是馒头之类的,后来我和姐妹下岗以后,想着家里是卖牛肉的,能不能把没有卖掉的牛肉做包子吃?也算是给回民的早点玩点新花样。 我们店铺的位置在大南门坡上,每天凌晨四点,我们是整个回民区起得最早的姐妹们,很感谢这些姐妹们,一直跟我到现在。 每天从凌晨一直忙到半晌午,一天我们要卖七八十锅包子,大约5000多个包子,有节目采访时现场掐码表:我能3秒出一个包子。早晨,我们五六个人在工作台前一字排开,和面、擀皮、包馅、码锅,三口大平锅同时油煎,紧赶慢赶还是跟不上顾客的需求。 为什么中央电视台能够在安庆大街小巷众多的牛肉包子店选中我们来拍摄《舌尖上的中国》,我想,这是有原因的:我们这里是整个“大南门牛肉包子店”的发源地,是这个城市地理位置最精准,口味最正宗。 我们的包子只所以扬名宜城几十年,经久不衰,能够荣登“舌尖上的中国”,得益于食材的挑剔,不注水的黄牛:优质用油,拒绝低价的油料;配比的精准。刚开始,我们用纯牛肉做包子,结果膻味太重,就连我们的回民都不能接受。 后来我们试着用牛肉和豆腐不断地尝试调配比例,不断地试吃,直到大多数居民满意。几十年如一日,从不偷工减料。所以,多年未归的游子总是在一口下去感叹:老板娘,这包子还是那个味。 我们这包子,最好是堂食。刚刚出锅的包子,黄灿灿的,外脆内软,皮薄肉多汁鲜,在配上一碗绿豆圆子,喜辣的客人在汤里调点我们店里自制的辣酱,那味就绝了。高峰的时候,堂食位子不够,经常看见有客人就端着盘子在大街上站着大快朵颐。 曾经有上规格的宾馆想引进牛肉包子,传承和发扬宜城的经典美食,直接引进大南门牛肉包子进行后期最后一道煎烤加工,但是就是不比我们店里的品相和味道。“大南门牛肉包子”离开了清真寺,就难寻大南门,进了宾馆,就没了牛肉包子那个味了。 清晨来买包子的不仅仅是方圆百里的市民,还有江对岸的食客,一买就是一锅;到外地去看子女或者亲戚朋友的,也要带上一些。央视播出以后,外地旅游的朋友总是要留一天早餐拐道来我们这里尝尝。 曾经有个法国摄影师阿兰,慕名来到这里,他怎么也没有弄明白,这小小的包子为啥有如此有魔力?直到他品尝以后,才知道什么叫《舌尖上的中国》。 前年,政府拆迁,我们的店面也在拆迁范围之内,想着自己也老了,子女们也都在外地,是时候关门去儿女那过晚年生活了。但是天天看着这熙攘的食客,心里总是放不下。拆迁之前,我与全体员工在干了三十多年的店前合影留念。 还是临时在附近找了两个店面继续做着。现在,一天不做包子,总觉得这日子就空落落的。几十年过去了,当年谋生的技能早已化为情感根植于心底,挥之不去。 对于未来,我们想依托宜城这历史文化名城的名片,依靠政府的大力支持,在城市的大南门,和清真寺相呼应 ,一食一味一故土,让舌尖上的美食满足宜城父老乡亲,拥抱归乡游子,喜迎八方宾客。有一种回家的路,是寻着味才能找到,有一种情怀,只有美食能够治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