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毓秀堪采 顺德名师可为

小人物的正能量

<h3>冬日上海,有寒风,更有暖阳。进入骨干教师跟岗学习第二天,我们清晨早起,驱车前往上海市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展开一天的充实学习之旅。</h3> <h3>(一)立足课堂 精研课例</h3> <h3>2019年12月4日,顺德骨干教师中学组(初中 高中)一行来到上海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聆听关景双院长题为《探索中式课例研修范式 提升教师教学实操素养》的专题报告。</h3> <h3>专家简介:关景双,教育部中学骨干校长、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教育学会理事,青浦区教师进修学院副院长,语文特级教师“师之蕴工作室”领衔者。</h3> <h3> 关院长从三个方面作了阐述:一、中式课例研修的文化自信,二、中式课例研修的内涵行为,三、中式课例研修的素养历练。即:什么是中式课例研修,为何要做课例研修和如何做课例研修。</h3><h3> 课例研修是以顾泠沅老师的“行动教育”为引领,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学问题为主题,以观察点着眼,以观察和反思为手段,以互动对话课堂思想方法的教学研究。研出质量,研出名师,研出名校。</h3><h3> 课例研修,要求老师深入解读文本,科学设计教学过程,寻找合适教学方法,立足课堂上课磨课,反复实践反思、改进教学方式,总结课例研究范式,提升教学质量。</h3><h3> 教师是方法的载体。静坐课堂找方法,评学论教找方法,实操课堂找方法,引领读书找方法。<br></h3> <h3>(二)课堂呈现 切实研究</h3> <h3>1.“师之蕴”宣传片</h3> <h3>2.课例展示:</h3><h3> 绝句(其二) 杜甫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h3><h3> 今春又看过,何日是归年?</h3> <h3>课后,执教老师杨鹏飞详细阐述了本节课设计理论依据和思路。</h3> <h3>最后,关院长从课例研修角度对本节课进行了点评,既接地气,又有指导的高度!</h3> <h3>学习感悟1:</h3><h3>李浩燕(顺德一中外国语学校)</h3><h3> 在第七批顺德区骨干教师培训的团队里,我们很多老师即感谢领导和同事们对我们以前工作的认可,又困惑于如何提升自己。今天上午聆听了关景双老师的讲座,初中组的老师立即在课间、课后自发地组成了小型讨论会:“立足课堂”、“一个课例,让学生掌握一类知识”、“评价课例的观察点”、“连续性讲课和评课”“由个人成长,到全备课组、科组、工作室大面积地带动同事”等关老师的讲座内容,成为我们探讨的热门话题。扎根课堂、学而思,通过课例研修会思会说会写,形成每位老师个性化的教学经验与方法,直至形成具有特色的教学范式,是关老师对我们的殷切期望,也是我们前进的目标!</h3> <h3>学习感悟2:</h3><h3>经典的课例,成功的研修</h3><h3>容桂四基中学 谢泽宇</h3><h3>继上午听了关院长有关课例研修的报告后,中午1点,顺德初高中的骨干教师在上海市毓秀学校听了杨鹏飞老师的一节语文课,上课内容是杜甫的《绝句》。杨老师从温习学生学过的杜诗入手,接着介绍“诗圣”杜甫,进而分析诗歌内容,前两句写了青山、绿水、红花、飞鸟,突出了诗人眼中的美景,后两句却突出了诗人的哀情。在教学中杨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诗美的美景,进而理解诗人的哀情、思乡之情及家国情怀。同时作者还举了杜甫的《惜别》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诗歌来帮助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h3><h3>最后关景双院长进行了精彩的点评,杨老师从理解诗景、品味诗情、乐景转哀情、探究诗圣、家国情怀等课堂环节让课堂教学高效,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这首诗。下午的学习给我们上了课例研修的生动的课。</h3><h3>不过,就杨老师的这节课本人有以下几点思考:</h3><h3>1、就课中提到的以美景衬哀情,师生探讨后得出的结论是:当时正处于安史之乱,诗人正处于颠沛流离之中,尽管看到了那么美丽的景色可并不是自己故乡的景色,所以生发了哀情,这个理解本身也说得通。但我认为诗人的哀情更是因为物是人非所致,眼前的景没变,青山、绿水、飞鸟、红花以前见过,只是因为战乱导致了物是人非,所以美景衬托的是哀情。这种抒怀在古诗词中比比皆是,比如李清照的《武陵春》中的下阙“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泛舟春景尚好的双溪本来是多么美好的事,却因为物是人非,欲语泪先流,生出了哀情。同样欧阳修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巿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同样在“花巿灯如昼,月上柳梢头”的元夕因为物是人是,第一年抒的是喜情,因为物是人非,第二年抒发的是哀情。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如陆游的《钗头凤》等诗词也因物是人非而美景抒哀愁。</h3><h3>2、第二点思考是,杨老师在讲解美景衬哀情时举了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重点抓住了“小桥流水人家”说这是令人温暖温馨的景,这点我不反对,但并确切。这首小令中就没有美景,我们看他的意象:枯老的藤蔓、古老的树木、古老的小道、黄昏的乌鸦、劲烈的西风、消瘦的马匹等,这些意象它美在何处呢,只能说是一种凄凉美。在这个时候,远方的游子见到了小桥流水旁的这户人家,犹如见到一根救命稻草一般罢了。所以本节课选《天净沙·秋思》为例进行类比是不太恰当的。</h3><h3>3、实际上,用美景衬哀情形成了一种强烈的对比,使情更哀,家国情怀更为深厚。</h3>

课例

研修

老师

课堂

美景

哀情

物是人非

骨干教师

关景双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