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峥嵘岁月――记忆在包头针织厂的欢乐时光,回顾激情燃烧岁月里你我他的幸福瞬间

原上草

<p class="ql-block">提起包头针织厂,大名鼎鼎,是隔着门缝吹喇叭――(鸣)名声在外,针织事业做的风声水起、如火如荼,谁曾想,在改革浪潮的冲刷下,厂子被兼併,人員遭分流,时过境迁,昔日辉煌的景象荡然无存,灰飞烟灭……现在针织厂的门前是杂草丛生、无人问津、人迹罕至的陋巷僻壤,再也看不到车水马龙,人声鼎沸、机声隆隆、欢声笑语的热闹场景了……</p><p class="ql-block">这里静悄悄的,像什么也未发生过,只有兩扇紧紧合在一起的大门,像哨兵一样昂首挺胸坚守着空旷的厂房、车间和办公楼。</p> <p class="ql-block">2020年12月18日友人从抖音上发来有关针织厂的视频,故编入本美篇,特向其作者致谢。</p> <p class="ql-block">看到这扇大门浮想联篇,不由自主地想到了四五十年前的工厂和我们,想到了厂子的发展和你我他成长的历程…更想到了这扇大门的设计和建造者――张龙飞师傅。</p><p class="ql-block">张龙飞师傅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刻苦钻研业务技术,为人师表,颇有学者风范,且为人坦诚直率,做事肯干厚道……是人人称赞的大能人。笔者与他相处四十余春秋,耳濡目染,受益匪浅。</p><p class="ql-block">由张师傅设计并与候晋生、王珠等共同建造的大门结构简洁大方、朴实沉稳,多少年过去了,它依然那么耐看、醒目、高大,它是针织厂人心目中无比幸福的念想和回忆。</p> <p class="ql-block">这个厂子曾是哺育我们成长的摇篮,大家在这片热土上洒下了汗水、浇注了心血,也曾经以它为荣,为它骄傲和自豪,常常记忆起工厂的一草一木和人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已到花甲古稀之龄的我们,脑海中仍然时时记忆着它的荣辱成败,心中不断泛起涟漪……</p><p class="ql-block">现在,大家可从此美篇中慢慢寻找我们工作过的车间和熟悉的身影,细细品味我们在一起的美好时光,继续回顾我们在一起的甜蜜岁月,人生苦短,岁月蹉跎……</p> <p class="ql-block">从棉纱进厂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针织,这是针织车间棉毛组工作场面的一角。</p> <p class="ql-block">棉毛机编织的坯布是用来做秋衣秋裤的原材料。</p> <h3>针织车间台机组一角。</h3> <p class="ql-block">台机所编织的坯布就是过去做绒衣绒裤的原材料。</p> <p class="ql-block">打纱人员在工作中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毛坯布从针织车间完成后,染整车间是第二道工序,这里可以把毛坯布漂染成五颜六色。图为染整车间的染锅一角。</p> <h3>轧光车间是把绒布起毛轧光后形成成品料,待入库或直送裁断车间。</h3> <h3>裁断车间的工作照。</h3> <p class="ql-block">包头国营针织厂是1965年由原包头市被服厂分出的部分职工和荣庆制艺厂合并组建而成。经过发展,八十年代中期拥有针织设备100多台,有职工1100多人,是包头市的大型纺织企业之一。主要产品有三大类即绒衣绒裤、棉毛衫裤和汗衫背心。各类产品花色品种有200多个,年生产能力可达400-500万件左右。产品主要销往区内各盟市,部分产品销往四川、山西、陕西等地。这个厂80年代以来发展较快连年盈利。1981-1985年该厂连续被评为包头市先进企业。</p><p class="ql-block">图为成衣车间工作情况。</p> <h3>成衣车间工作场景一角。</h3> <p class="ql-block">厂子的产品样品间设在办公楼的小会议室。刘祯女儿(左)和胡书记的女儿是产品讲解员。</p> <p class="ql-block">1981年冬,贾天盈厂长责成由陈副厂长为组长的讨债组(记得一行八、九个人),赴四川成都索讨欠厂子几百万的货款。一行人早出晚归,十几天后才把债主逮住,当天,大家立码封库、清点货物、摸清账目,整整忙了十几个小时,才把货物清点装车(装了整整二大卡车),连夜分别由张大宝、张正义押运货车,销往乐山市百货批发公司。</p><p class="ql-block">(讨债组由陈建中、范大国、张多顺、张桂琴、张大宝、张正义、王炳国、王志强等组成)。</p> <p class="ql-block">座落于东河区解放路南侧的针织厂展销门市部。</p> <h3>这张老照片是厂领导和中层领导的合影,照片上有刘汉英、多文干、任维公、宋文元、张伦祥……你们能一一认出他们吗?!还有谁?都是谁?</h3> <p class="ql-block">共青团包头针织厂(1975年)青年先代会全体参会人员的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从左起为?、张逸平、白俊、李美莲、贾天盈、王丽英、胡占江、刘春英、铁春魁、杨和蔼,中排左起为高美茹、张桂琴、乔锦秀、刘振萍、丁云香、王惠、候桂荣、刘秀梅、钱润兰,后排左起为朱惠雯、陈富、谭绥奇、张玉、孙玉、小韩、张大宝、 杨忠、南建军、孙惠。</p> <h3>老照片中的陈建中(左三)副厂长和翟文亮、李文、小陈、楊柱柱、张正义等的合影。</h3> <h3>我们都是来自五湖四海的朋友,为了针织事业走到了一起,大家互相关心,互相爱护,共同在针织行业播洒汗水,励志奋斗,做出了自己的贡献。</h3><h3>还认识那个时候的你我他吗?</h3> <h3>欢送孟昭玲书记(从坐排左数第六人)的合影中厂中层领导有高志荣、范大国、姚以珍、张英杰、王连芝、李彦忠等,还有铁春魁、钱润兰……还有谁在这张合影中?</h3><h3>孟书记为人正直,政策水平高,对职工和蔼可亲,说起话来慢条斯理有板有眼,和气亲切很有感染力,不愧是电台广播员出身,是难得的优秀政工干部。</h3> <h3>这张老照片曾经在《包头日报》上刊登过,是报道针织车间主任王连芝(左)与婆婆和睦相处一起生活三十余年的感人事迹。</h3>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最近才在书籍中发現,虽然照片斑驳陈旧,还有些不太清楚,但这张照片挺珍贵的。</p><p class="ql-block">这是呼和浩特晚报的王继周主任(中排右三)应邀与针织厂工会组织厂文学爱好者共同举办的文学讲座培训班。培训班结束后在厂办公楼前的合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为胡丽玲、贾永莲、?、?,中排左二是张正义、左五是王继周、右二是李茹辛,后排右一是胡利军、右三是李飞雪、右四是李飞霞,其他人员有些记不准姓氏名谁,着实抱歉!</p> <h3>职工进行拔河比赛的欢乐瞬间。</h3> <p class="ql-block">针织厂宣传工作也搞的有声有色,工厂内的新人新事等动态均在市各大媒体频繁展现,针织厂当时的名声颇大,是轻纺工业局数一数二的先进企业。</p><p class="ql-block">厂宣传科科长韩满祥(左)和宣传干事贾永莲(中)张正义在商讨宣传工作。</p> <p class="ql-block">每逢“六一”儿童节,厂子派人派车让托儿所的孩子们去劳动公园等地开展游园活动,厂工会还派人给孩子们拍照留影。</p><p class="ql-block">当时留下的倩影,成了孩子们永远美好的回忆。</p> <p class="ql-block">小船上的孩子们现在均达不惑之年,他(她)们都奋斗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也是各部门的骨干和生力军,为国家建设添砖加瓦、奉献自己的青春和热血,他(她)们是我们的骄傲,是从针织厂托儿所走出去的一代新人。</p> <p>这张老照片上的人大多还能记起不少,但照片小,年头长,保存不善,很多人已无从辦认,大家仔细瞧瞧,是不是张多佳、吴柳叶、王连芝、宫继英、高云峰、郑径伦、孙书国、王恩鸿、王明江、张贵、朱树怀、董国英……还有谁?</p><p>笔者推理这张照片是以针织车间为主体的合影,但背景和拍摄时间难以确定。</p> <p class="ql-block">不爱红妆爱武装,来自各车间的技术骨干积极参加野营训练。</p><p class="ql-block">这是她们结束军训后的留影。前排右起一是针织车间的张秀荣、贾培莲,后排左一是针织车间的小张秀兰、杨美云、成衣车间的张玉英,中排左一是高丽中,其她几位记不清姓氏名谁了。</p> <h3>欢送周超尘(坐排左起第七位)书记赴新岗位工作,部分厂领导、中层干部及针织车间职工的合影留念。</h3> <p class="ql-block">几十载岁月的沉淀,使我们的情谊之泉更深、更浓、更纯、更甜、更美……</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高云峰、范大国、王恩鸿,后排左起王莲芝、王云爱、刘振萍。</p><p class="ql-block"><br></p> <h3>大千世界,人海茫茫,在人生旅途中,在各自生命的轨迹上,能够相遇、相知、相伴、相逢、相惜、相聚……是人生之大幸。缘分不是时刻都会有的,应该好好珍惜来之不易的缘。</h3><h3>前排左起张锦秀、周玉珍、石秀芳、?、刘翠珍、阴剑茹、杨淑琴,后排左起王莲芝、王云爱、魏秀玲、陈云霞、吴柳叶、齐晓芙、智翠英、小王玉芬。</h3>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是小张秀兰发来的,很珍贵,是针织车间的部分员工于1973年拍的。</p><p class="ql-block">前排从左起依次为陈月芬、关淑霞,大王玉芬、杨风田、刘凤仙;中排从左依次为张逸平、高秀玲、?张素兰、周海瑞、毕玉英;后排从左依次为梁文斌、黄启荣、杨风田,王秉智,李福清。</p> <p class="ql-block">这张老照片于1966年国庆节所拍,照片上有“为革命并肩前进”的题词。</p><p class="ql-block">前排从左依次是杨风田、李福清、周超尘、黄启荣、张福仲;中排从左依次是陈月芬、王玉英、高喜荣、王云爱、小王玉芬、阴剑茹;后排从左依次是毕玉英、周海瑞、刘桂英、王玉兰、周玉珍。</p> <h3>针织车间的六朵花。(前排左起为毕玉英、颜淑玲、张玉娥,后排左起为齐晓芙、周玉珍、崔荣香。)</h3> <p class="ql-block">欢送刘春霞(前排左三)留念。</p><p class="ql-block">看那个时代的我们,青春红似火,韶华之年的我们,多么令人感叹!</p><p class="ql-block">忆往昔,难别离,细思量,话友情,一段难忘的岁月,一道亮丽的风景,一种别样的情感,一份特殊的牵挂……</p> <h3>这张老照片是北京针织厂和包头针织厂互学共进的友谊长情的合影。</h3><h3>以针织、染整、轧光车间的工作人员和北京、包头针织厂的部分领导组成。</h3> <h3>还认识四十年前的你我他吗?!那个时候风华正茂,意气奋发,团结起来,并肩前进。</h3><h3>后排左起为小王玉芬、颜淑玲、高秀玲、于光明、杨兰成、吴柳叶、阴剑茹,前排左起为刘美翠、权秀荣、齐兰英、?、大张秀兰、张多佳、刘玉茹。</h3> <h3>大家还认识针织车间的老中青技术骨干吗?</h3> <p>这是54年前拍摄的一张针织车间工人的老照片,有些斑驳不清,仔细看54年前的她(他)们,还是能认出大部分老同志的,前排从左起是杨风田、李福清、周超尘、黄启荣、张付仲;中排左起为陈月凤、高秀玲、高喜荣、王云爱、小王玉芬、阴剑茹;后排左起魏秀玲、周海瑞、刘桂英、毕玉英、周玉珍。</p> <h3>针织车间部分职工在外地学习期间的留影。</h3><h3>前排左起李俊平、郭俊英、高喜荣、张秀荣、石秀芳,后排左起王业田、孙书国、赵桂兰、张玉娥、张多佳、王莲芝。</h3> <p>悠悠岁月,冲淡了我们所经历的坎坷,</p><p>悲欢离合,留下了浓浓的朋友情谊,是一种真挚的温暖,是一种割舍不断的情怀……</p><p>前排从左开始为李增娥、王连芝、穆芝兰、王玉兰,后排左起为代秀英闺女、马惠民、孙书国、白荣格。</p> <p class="ql-block">针织车间职工和车间主任欢送大张秀兰(前排右五)赴内蒙古医学院学习时的留影。大张秀兰是针织厂首位上大学的职工。</p><p class="ql-block">大家还认识老照片上的你我他吗?!</p><p class="ql-block">没隔几年,武郁馥(中排右二)也赴天津纺织学院学习深造。</p> <p class="ql-block">1972年5月刘广纯(第二排右五〉、王光先(第二排右四)、何彩芳(第二排右六)三位领导调职,针织、染整、成衣车间职工代表与各部门领导与他们共同合影留念。</p><p class="ql-block">时间过去四十七年之久,你我他还都相识吗?还留恋我们在一起的快乐时光吗?!</p> <p class="ql-block">这张泛黄且不太清淅的老照片,是当时的一伙儿年轻人利用工余时间骑车20公里攀爬沙尔沁山最高峰后的留影。</p><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能出现在本美篇里也十分不易,时光流逝,大家都未把它保存,很遗憾。作者从众多底片夹找到底片后心中大喜,终于可以影印照片了,没想到,现在的图片社都不经营黑白胶片的生意,还是照像馆的朋友托人才把此片制成电子版,虽说不太理想,但还是还原了那时候年轻的我们。</p> <h3>针织车间各组的保全工,他(她)们是崔荣香、白玉华、齐晓芙、郑有才、梁文斌、张振华。</h3> <h3>靓丽九姊妹游南海公园小憩的瞬间。</h3><h3>前排左起郭淑珍、刘桂英、崔兴先、白玉华,后排左起白荣格、张多佳、郭爱莲、刘汝芳、王莲芝。</h3> <h3>七十年代后期,彩色胶卷流行起来,但价格贵,色彩也掌握不准,且常因技术差,相机镜头掌控不好,所拍照片无法与现在手机所拍的照片相提并论,但那个时候的我们真诚、淳朴、善良……不管怎么说,还是留住了那个年代我们的原汁原味……</h3> 针织车间的部分职工在南海公园的留影。你们还能认出风华正茂的自己吗?!<div><h3><br></h3><h3><br></h3></div> <h3>看老照片上的她们稍微有些发福,但个个风韵犹存,英姿毫不比当年逊色。</h3><h3>前排左起为齐晓芙、关淑霞、毕玉英、张玉娥,后排左起为崔荣香、小张秀兰、白玉华、陈云霞、周玉珍。</h3><h3><br></h3> <h3>崔荣香(右)沉浸在幸福的回忆中,周玉珍(左)笑的合不拢嘴,张玉娥(中)稳重静谧,王莲芝(前右一)老成持重胸有成竹……</h3><h3>关淑霞(前排左一)调离厂子后,从唐山返包看望姊妹们的合影。</h3> <h3>曾记否当年我们的英姿?!</h3><h3>前排左起程月芳、刘金荣、张多佳,后排左起颜淑莲、董国英、王莲芝、白玉华、崔荣香。</h3> <p class="ql-block">1973年,厂里派出各车间的业务骨干赴上海学习。图为他(她)们在上海外滩的留影。</p><p class="ql-block">竟五十年过去了,当年英俊潇洒的你们还认识当年的自己吗?!</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为闫万明、孙玉、高付根、冯根润,前排左起为周海瑞、杨美云、张锦秀。</p> <p class="ql-block">赴上海学习的各车间的专业骨干,曾被厂子的人们誉为“七枝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李素玲、崔兴先、关英;后排左起刘汝芳、高美良、朱惠雯、孙绥芝。</p> <h3>划小船游览南海公园的一泓碧波后,镜头为我们留住最美好的瞬间。</h3><h3>前排左起为杨美云、?、白荣格,中排左起为赵桂兰、周海瑞、张玉娥、齐晓芙,后排为刘玉忠。</h3><h3><br></h3> <h3>我们走在大路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h3><h3>那个时候的刘桂英师傅、张多佳师傅多么潇洒飘亮,其她几位美女便不知为谁?</h3> <h3>针织车间的美女真多,个个花枝招展……</h3><h3>前排左起为崔荣香、高喜荣、刘桂英,后排左起为白荣格、齐晓芙、王云爱、张玉娥、张多佳。</h3> <h3>欢聚时的脸庞多迷人,尤其是老尹和陈云霞笑的嘴都合不拢。</h3> <h3>作者从照片的后二、三排中认得〈从左至右〉白玉华、魏秀玲、高喜荣、张多佳、杨美云、周海瑞、崔荣香、赵桂兰……猜测她们是参加演出活动后所摄。</h3><h3>谁能为这张老照片再补白?</h3> <h3>这张照片是针织厂归属羊绒衫厂前,针织车间职工的合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幸福不在远处,就在身边。三餐四季,柴米油盐,把这些寻常日子中的点滴小事做好,也就触摸到了幸福真实的模样。</span><br></h3><h3> 愿我们都能做一个知福惜福的人,不辜负生命中一切美好的相遇和陪伴。</h3> <h3>闫万明、小张秀兰、贾培莲游览三亚时的倩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曾经以为“老去”也是很遥远的事,突然发现:“年轻”是很久以前的事了……</span><br></h3><h3>时光太不经用,很快大半生就已过去了。不要说来日方长,余生真的是难能可贵!</h3><h3>好好珍惜当下,注意保重身体,乐乐呵呵的过好每一天!</h3> <h3>针织车间的老职工很幸运,游南海(包头)逛(广西)北海,天南海北仍我逍遥游。闫万明、贾培莲、小张秀兰、毕玉英等游北海银滩时的一刹那。</h3> <p>退休后的她(他)们还时常彼此牵挂,每年均要抽个好日子相互诉衷情,话健康,论人生,谈得失……</p><p>上三图片是针织车间的姊妹们于2018、2019年夏又相聚时的欢乐瞬间。</p><p><span style="color: rgb(34, 34, 34);">时光难留,但愿此生我们可以淡淡地活,慢慢地老,不急不躁,独享岁月静好。</span></p><p>上图后排从左起为杨美云、陈云霞、高秀玲、周海瑞、白玉花、周玉珍;前排左起为老尹、老马、陈保兴、白荣格、齐晓芙、王连芝。</p><p>下图后排左起张秀兰、齐晓芙、杨美云、陈云霞,上图前排左起贾培莲、董国英、王连芝。</p><p>中图后排左起杨美云、陈云霞、张秀兰、齐晓芙、贾培莲、趙恩其,下图前排左起王连芝、李宝山、陈宝兴、董国英。</p> <h3>1972年漂染、起毛轧光和针织车间合併为一个车间,同年四月份,张贵(前排右五)将去天津纺织学院学习,车间领导王光先(前排左六)、刘春英(前排右三)等和部分员工合影。</h3> <h3>谁知离别情,难舍又难分。</h3><h3>染整车间领导王恩生(前排左二)、张俭(左四)和部分员工欢送张秉生(前排中)的留影。</h3><h3>前排左一是白俊,右一是张志勇,中排左起为鲁晓玲、王世英、张锦秀、小韩、?,后排左起为?、郑喜茹、孙玉、谭绥奇、张大宝。</h3> <p class="ql-block">1985年染整车间欢迎高志荣(前排左五)书记的留影。</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王恒、李永和、刘弟、高志荣、李井禹、冯根润、白权。另外,还有刘根喜、师成忠、史栓玉、朱学良、白俊、孙玉、王小正……你还能认识谁?</p> <h3>1973年8月王洁(前排左五)奉调呼市工作,厂各车间、科室代表和部分厂中层领导欢送并留影。</h3><h3>前排左起为陸佩玉、王世光、王师傅、张伦祥、高付根、翟永升、?、李井禹,中排左起为宫云霞、阴剑茹、高秀玲、齐晓芙、白荣格、王云爱、杨淑琴、鲁晓玲,后排左起周海瑞、杨美云、毕玉英、刘桂英、刘俊梅、李和平、白俊、王恒、郑培哲。</h3><h3><br></h3> <p class="ql-block">这张照片的拍摄时间大概是七十年代,好像是民兵集训结束期间照的。</p><p class="ql-block">从照片能认出张大宝、张志云、王世英、马焕清、张锦秀、白俊、张莉莉、刘俊梅、郑喜茹、鲁小玲、韩晋梅、郑培哲、关英、张炳生、赵桂花、孙玉……</p><p class="ql-block">你还能认出谁吗?!</p> <p class="ql-block">五当召位于包头市石拐区北部吉忽伦图苏木乡,距包头市区约40公里。始建于康熙年间(1662-1722年),后又在乾隆、嘉庆、道光、光绪年间进行了多次扩建,是一座政教合一的寺庙,同时也是研究藏传佛教(密宗)、哲学、医学、天文、地理等多种学科的研究基地。清朝时期,遍布内蒙古大草原近千座藏传佛教寺庙中的住持喇嘛大多是从五当召派去,或是曾经在五当召学习过,因此五当召素有蒙古高原藏传佛教最高学府“清华北大”之称。五当召建成后一直香火旺盛,信徒云集,鼎盛时喇嘛有1200多人,在蒙藏地区有很高的声誉,也成了当地人朝思暮想一睹盛景的向往之地。</p><p class="ql-block">染整车间的同志们工作紧张有序,生活色彩绚丽,他(她)们利用休息时间去五当召游览,享受美好生活。</p> <h3>这张老照片是1990年“五一”节参加文艺汇演并获得《小合唱》一等奖后,车间领导与十二位参赛者的留影,</h3><h3>前排坐者吴锐(左)、冯根润;中排左四为鲁晓玲。</h3> <h3>“过五关斩六将”,图为染整车间职工沉着应对各种考核考试挑战的场面。</h3> <p>佛香阁是颐和园的主体建筑,建筑在万寿山前山高20米的方形台基上,南对昆明湖,背靠智慧海,以它为中心的各建筑群严整而对称地向两翼展开,形成众星捧月之势,气派相当宏伟。佛香阁高41米,8面3层4重檐,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相当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据说这座巨大的建筑物被英法联军烧毁后,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p><p>针织车间、成衣车间、染整车间的业务骨干在北京学习期间曾于颐和园佛香阁前留影。</p><p>后排左起为许仲康、马祥、王超、陈崇礼、张秀兰、白玉华,前排左起为高云峰、谢桂枝、张素娥、张锦秀、何彩芳。</p> <p>196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李桂英(左)与张锦秀所留下的倩影。五十多年过去了,你们还认得当年的你们吗?!</p> <h3>公园里的我们多快乐!</h3><h3>孙玉、鲁晓玲、李焕莲、朱学良、杨旭东。</h3> <h3>岁月的墨迹,书写着年轮的绚丽。</h3><h3>时光如梭,火红的青春今犹在,只是音容改。</h3><h3>从左起为张大宝、郑喜茹、许仲康、孙新福、张正义、孙玉、张贵。</h3> <h3>朱学良(左)不但是笔者的至交,交往四五十年了,情谊颇深,六十年代末还是笔者的武术师傅,所传八法拳,现还记得一二。</h3><h3>这是我们在包头风景名胜的转龙藏望河亭前的留影。</h3> <h3>美好瞬间,流露着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h3><h3>张明、高志荣、李保山、二柱游览南海公园的留影。</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转龙藏位于包头市东河区东门外刘宝窑子河(古称博托河)</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东岸山坡,坡上的龙泉寺周围古木参天,环境幽雅,景色宜人。在龙泉寺庙外的石崖上有三个龙头,龙嘴里日日夜夜喷涌着泉水,这里就是包头人人皆知的转龙藏。</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工作之余的鲁晓玲(后左一)常呼朋唤友来这里逍遥游。</span></h3> <h3>英姿飒爽姊妹花。</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每</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天</span><span style="line-height: 1.8;">用微笑对待生活,生活会越来越好,每天给自己一个微笑,告诉自己加油!</span></h3> <h3>不管处在什么样的环境,只有让心简单一点,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争,有所不争,才能把从容和快乐请进生命里。</h3> <h3>这是轧光车间的老职工,她们是(前排左起)张莉莉、王荣花、白秀英,中排左起为杨玉芳、李桂兰、石秀芳、鲁晓玲,后排左起为林玉梅、李雅萍、刘俊梅。</h3> <h3>我们还记得1967年的你我他吗?</h3><h3>现<span style="line-height: 1.8;">逐一细说姓氏名谁,大家看看对吗?!</span></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前排左起为胡芳珍、任秀莲、王业田、王兰芳、白俊,中排左起为杨玉芳、张淑花、刘俊梅、石秀芳、张锦秀、李桂兰,后排左起为刘风莲、陈清秀、刘美翠、刘宝英、张莉莉。</span></h3> <h3>九年后的1975年,起毛轧光车间的这些年轻人又聚在一起,共同留下美好的记忆。但令人震惊的是时光毫不留情,她们还是有了一些变化的,不知大家注意到了吗?!</h3><h3>前排左起为白俊、王兰芳、胡芳珍、白秀英、张志勇,中排左起为张锦秀、马焕青、鲁晓玲、张莉莉、杨玉芳、小韩,后排左起为李桂兰、刘俊梅、林玉梅、刘宝英、刘美翠。</h3> <h3>曾记否,十年如一日,何时再相逢。</h3> <p class="ql-block">细细品味风华正茂的我们,还有遗憾吗?!</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为张莉莉、陈清秀、李桂兰、边俊玲、李雅萍、张淑花,后排左起为刘宝英、刘俊梅、白俊、张锦秀、林玉梅。</p> <h3>在厂子人们曾传说过“三莲”和“三英”的故事,“三莲”即徐竹莲、邢跃莲、李喚莲三人,虽说年轻,但有能力、敢担当、有作为;“三英”即宫继英、戴秀英、义忠英三位原帐房车间的生产骨干,敢说敢干、吃苦耐老,身上处处散发着工人阶级优良传统和高尚品质,可惜,没有收集到她们的老照片颇为遗憾。</h3><h3>后排左为徐竹莲、张志茹,中排左一为李焕莲、邢跃蓮、李翠英,前排左一鲁晓玲、樊晓军。</h3> <p class="ql-block">立者为陈雅秀(小小年纪即是厂办的骨干,打字业务尤为娴熟,曾多次义务为厂卫生所主办的《健康小报》搞美编、打小样),中左为孙绥芝(原成衣车间工作,天生有副金嗓子,是厂广播站的播音員),孟昭玲(厂政办主任),前为李美莲(成衣车间的领导)。</p> <h3>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则改之。</h3><h3>为青春喝彩!</h3><h3>立者尹先梅,前左为孙绥芝、杨风华。</h3> <p class="ql-block">成衣车间部分职工的合影。</p><p class="ql-block">时间是多么的无情,看看哪时的我们是何等的潇洒……</p> <p class="ql-block">近古稀之年的她们精神抖擞,充满活力,洋益着满满的幸福感!</p><p class="ql-block">上图左起孙绥芝、张桂琴、李秀云、尹先梅、许静。</p><p class="ql-block">下图前排左起孙绥芝、杨淑君、吴雅琴,后排左起张桂琴、钱润兰、尹先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当我们尝尽酸甜苦辣,突然发现,我们变老也是一种风景,即便退休,也有我们专属的快乐和幸福。</p> <p>和董国英(右)合影的是高丽中,是我们厂子培养推荐的出类拔萃的后备干部,先被选拔到市里工作,后从市里又直接去团中央工作,据笔者了解,她可能是咱们这帮人中的佼佼者。</p> <h3>曾经的芳华留在彼此的心中,迟暮的容颜里都蕴藏难忘的故事。</h3><h3>虽然韶华已逝,容颜老去,但适逢古稀的我们正金秋。</h3> <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岁月深处,因有青春时的相遇而到暮年还能相见的时光最美,慢慢人生路,总有一些不可忘却的记忆伴随你一生,这种情怀从我们相遇那天开始,就注定了一生的缠绕。”</span><br></h3><h3><br></h3> <p>人生,走对了路,每段都是精彩的,做对了事,每件都是开心的。</p><p>山有山的高度,水有水的深度,没必要攀比,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p><p>那个年代的钱润兰、袁淑琴、董国英、朱惠雯、陈雅秀、鲁晓玲、尹先梅,还记的自已的容颜吗?</p> <h3>壮美的河水和飘逸的枝条,把三位靓女烘托的更加楚楚动人,多么美好的青春啊!</h3><h3>左一为朱惠雯、尹先梅、袁淑琴。</h3> <p>老照片虽有些模糊,但絲毫掩饰不住她们甜蜜的微笑和青春活力!</p><p>左一为尹先梅、朱惠雯、钱润兰。</p> <h3>针织厂女职工多,自然美女亦多,但更多的是有作为、有能力、有担当的靓女个个赛天仙。</h3> <h3>袁淑琴(左)、尹先梅。</h3> <h3>龚爱芳(左),尹先梅。</h3> <h3>子承父业。</h3><h3>这张照片上笑的如此灿烂的孩子们,现已到了知天或花甲的年龄,全部是师承父业也是针织行业中的后起之秀。</h3><h3>前排左起为马俊秀次女、大闺女、滕发祥长女滕建华、二女滕改华、董保佑长女董爱爱,后排左起为董保佑次女董二桃、胡占江长子胡利军,滕发祥三女滕利华、朱树怀之女朱增梅,刘广纯之女刘小芳、杜广泰之女小杜。</h3> <h3>前排左一为尹玉茹,是尹亮的四闺女;左二是李步金的妹妹李存弟;后排右一为马丽华,是马秀清的闺女。</h3> <p class="ql-block">辛丑年十月十日,笔者在东河区晓波莜面馆巧遇漂染车间原主任刘春英的闺女(左)红红和女婿(右)二旦及孙子,要不是二旦开口说话,真下敢相认,笔者在漂染车间工作时,他(她)们还都是4、5岁的小孩子,真是岁月不饶人,如今他(她)们都成了有孙子的长辈了。</p><p class="ql-block">他(她)们俩也子承父业,现均在羊绒衫厂上班。</p><p class="ql-block">光阴似箭,他(她)们也快到了退休的年龄了。</p> <p class="ql-block">后继有人――针织厂小字辈的友谊圈。</p><p class="ql-block">前排左依次是白淑兰、吴小丽、李爱萍、张小萍;后排左依次为张生俊、胡丽玲、李慧香、王荣花、陈香梅。</p> <h3>时光无声无息前行,在这个让我们哭和笑的世间,它留不住永远的生命,更挡不住容颜的衰老。</h3> <h3>记住,最好的余生,莫过于身体无病,心里无事。</h3> <h3>莫道古稀桑榆晚,休言己到风烛年,只要留得童心在,人生永远是春天。</h3> <h3>白发是岁月的勋章,皱纹是生活的奖赏。它们让我的来路有迹可循,让我的生命丰富沧桑却精彩动人。并且,能够这样与白发和皱纹一起慢慢变老,实在一件幸福而幸运的事情。</h3> <p class="ql-block">快乐不是生活的赐予,而是心的领悟,幸福,不是别人的馈赠,而是心的淡然。</p><p class="ql-block">只有甘于平淡,不争,不执着,不计较,才能感到更加幸福。</p><p class="ql-block">后排左起为程耀南、张正义、朱学良、许仲康,前排左起为刘俊梅、刘美翠、尹先梅。</p> <p class="ql-block">路越走越顺,人越处越亲,不时相约在一起聚聚,牵挂中度过风风雨雨,问候中伴随平平安安。</p><p class="ql-block">应张正义的诚邀,刘秀梅(左)、贾培莲、韩满祥等十几位针织厂老友相逢于九原区和顺园饭店。</p> <p class="ql-block">忘掉年龄,寻找快乐,每一天都是新的开始,让我们怀着一颗年轻的心,过好当下每一天。</p><p class="ql-block">前排右一是针织车间的杨和蔼,好多年未见面了,你好吗?!</p> <h3><h3>“人生百年,看惯了衰败荣枯,经过了潮起潮落,一切都是过眼云烟,有时候,不是我们过于贪恋,只是我们的修行还不够,活的还不够像自己。”</h3></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快乐,就是在平淡中窥见了神奇,</span><br></h3><h3><span style="line-height: 1.8;">幸福,就是于平淡中尝出了真味。</span></h3> <p>2020年8月15日(农历庚子年六月廿六日),孙绥芝诚邀包头针织厂部分老同志于鹿城饭店浅酌喜聚,会聚一堂的老朋友们诉衷情,话健康,谈情谊,说孙辈眉飞色舞,论孩子前途无量……我们曾经历过多磨难,但适逢盛世,又享米茶!老天爷还是公平的。</p> <h3>“不白活一回,苦也不觉得累,不白活一回,难也吓不倒谁,不白活一回,姑娘那个小伙撒欢美,不白活一回,一辈一辈胜一辈。活就活它个老变少呀,活就活它个瘦赶肥,活就活它个穷变富呀,活就活它个虎生威,不白活一回,活它个心想事成笑声脆,笑声脆。”</h3> <p class="ql-block">2021年3月21日,成衣车间的老姊妹们相邀相聚相欢于某饭店小酌,大家谈笑风生,叙别情,话人生,论天下,谈天地,诉衷情,拉家长……共同记忆大家在一起的欢乐时光,脑海中不断涌起她们在工厂时的点点滴滴……岁月不饶人,“昨日儿童今妪翁,红尘岁月快如风,人老留住童心在,晚霞夕照别样红,只要舍得开口笑,都是南山不老松!”</p><p class="ql-block">上图从左起为李美莲、杨淑梅、高美茹、霍颜风、张玉英。</p><p class="ql-block">中图从左起为尹先梅、许静、樊小君。</p><p class="ql-block">下图左起为杨淑君、霍颜凤、孙绥芝、李美莲、杨淑梅、高美茹。</p> <p class="ql-block">上图左二为王兰香、左三为王绥莲。</p> <p class="ql-block">辛丑年三月廿一日,成衣车间的老姊妹们相逢相欢的美好瞬间。</p> <p class="ql-block">辛丑年八月六日,张桂琴夫妇倆诚邀老朋友们相逢相聚于包头东河的惠友饭店。</p><p class="ql-block">这些老朋友们年龄近古稀,或耄耋,虽鬓发染霜,脸颊布满山川,但大家精气神十足,谈笑风生,激情毫不逊色年轻人。</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当看到这祯照片时,我们思绪万千感慨良多,曾经的翩翩少年,青春红似火的我们,如今已步履蹒跚满头白发,莫逆岁月催人老,转眼春夏又秋冬。</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好好照顾好自己,世界还属于我们。</p> <p class="ql-block">说不完的知心话,道不完的离别情。</p> <p class="ql-block">大家频频举杯祝愿:身体硬硬朗朗健健康康,向天再借二十年,共渡美好未来!不到九十九谁也不能少。</p> <p class="ql-block">壬寅年正月十七(2022年2月17日)由冯根润、刘美翠、刘俊梅等发起的,漂染车间部分老员工迎新春团拜聚会于东河区的同义轩酒楼举行。</p><p class="ql-block">这些老同事均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入厂的,他(她)们相遇、相识、相知、相交、相信、相助、相惜……已有近五十余年的交往,大家很留恋和珍惜这段友情谊真情,都有见见老朋友的面、叙叙旧的强烈欲望,相逢时大家喜出望外,场面惊喜交加,气氛热烈欢快,大叹不虚此行,感収岁月不饶人,我们都已江河日下夕阳红,但在变老的路上,要活出自我,活出精彩!</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依次为刘俊梅、关英、王兰芳、刘美翠、鲁晓玲;后排左起依次为白吉堂、孙新福、刘福来、张正义、程跃南、冯根润、许仲康、朱学良。</p> <p class="ql-block">把酒言欢,不负相逢,大家欢欣鼓舞,说古道今,谈天说地,民俗民风,奇闻轶事,好不热闹,真可谓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笑声和声交谈声声声入耳,欢声笑语满堂飘荡。</p> <p class="ql-block">我们虽已是耄耋之年,但聚会氛围极为高涨,高朋满座喜笑颜开,重逢相聚情谊越来越浓,犹如点燃了生命的火焰,激荡的内心久久难已平复,我们依然年轻,从我们兴奋的言谈举止中看,足以证明我们的精气神尚佳,只所以高谈阔论还是与我们的听力惜惜相关,但相逢是首歌,愿我们彼此都健健康康高高兴兴的去迎接美好的明天!</p> <p class="ql-block">世上最好的东西不是财富,是亲情、是友情、是健康、是平安!愿大家都硬朗朗、健健康康、平平安安!好好享受生活!</p> <p class="ql-block">壬寅年六月,针织老友们又相聚在一起,共话别后情,畅谈美好生活。</p><p class="ql-block">乐今天,爱明天,热爱生活每一天。重亲情,惜友情,珍惜身边每份情。你健康,我健康,开开心心度时光。</p> <p class="ql-block">壬寅年六月廿五日老兵们又相逢相聚在一起,那种威武雄壮的欢乐场面,真令百姓们羡慕不已,他(她)们虽已达古稀耋耄之龄,但军人的雄风依然军人的风度不减。这些老兵中就有曾在我们厂针织车间工作过的张素兰同志,如今她已步入68岁的行列里了。应征入伍后成了白衣天使,进步很快,退休后级别待遇颇高(上图前排左五,中图前排左六,下图左三)。</p> <p class="ql-block">五十六年后的大欢聚。</p><p class="ql-block">针织车间部分职工于2021年8月又相欢相聚在一起的幸福时刻!祝朋友们安康幸福!</p><p class="ql-block">前排左起依次是周玉珍、高秀玲、刘桂英、王连芝、?、张多佳、董国英;后排左起依次是张秀荣、郭振芬、齐晓芙、杨美云、白荣格、周海瑞、张玉娥、颜淑玲、陈云霞、崔荣香。</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癸卯年(2023)年九月十日漂染车间部分老同志在冯根润、鲁晓玲的精心组织下相欢相聚于华丽宫。大家相遇于60年代,相识相处近达六十载,曾经是韶华正茂的翩翩青年,现在均到耄耋之纪,但不论岁月沧桑,我们的友情依然如旧,谈笑间仍然激情燃烧,自认为还是当年的我们!</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心态年轻,岁月不老,看淡一切,健康最好。</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最好的境界是:健康的活着,合理的忙着,潇洒的玩着,充实的过着,快乐的笑着。只要舍得开口笑,都是南山不老松。</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我们知道自己在变老,但在变老的路上,要活出精彩,活出自我。</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有两大必备: 一个叫健康,一个叫财富, 健康陪你走完全程, 财富保你全程无忧, 健康为财富铺路, 财富让健康升值, 不要伤害健康, 不要无视财富, 人活一世,健康和财富必须同行!”</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癸卯(2023)年九月十八日,韩满祥夫妇盛邀从北京返包的张玉娥(左三)和针织厂老友张正义、杨风兰、滕建华相逢相聚于东河某饭店,相欢甚喜,倍感亲切。韩满祥以“点绛唇”的词曲创作《相聚欢》一首,并录于下,供大家分享!</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点绛唇.相聚欢</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相邀聚餐,绘制丹青花数朵。与谁同座,老友故旧我。东隅已逝,吃少话却多。聊往事,津津乐道,逐客才散伙。(韩满祥-2023-9-21)。</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辰(2024)年农历二月初二,染整车间十几位相遇相识相交约近六十余年的工友喜逢于东河华丽宫小酌话旧,心情极为舒畅,盛情空前。这是相聚后在该饭店门前的留影。</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次欢聚是冯根润、鲁晓玲的热心倡议和张罗的,感谢他(她)们的热情为大家创造了一个相聚的平台</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风景依然在,人已非当年,总以为自己还是当年的自己,却忽略了岁月的沧桑,我们这群人从六十年代初参加工作到现在已经历了半世纪之余,围坐在一起共同回忆昔时的点点滳滴,仍激情燃烧兴奋不已。</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人生难得遇好友,真心实意长相守,虽不常聚心中念,每天问候胜握手。”友情不在聚散,联络就是温暖。</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走过的路,总想回忆,相遇的知己,难以忘记,夕阳普照,我们的前程仍然光芒四射,我们的晚年生活会更加绚丽多彩!</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不必仰望他人,自己就是风景,只要你努力,就能活出自己想要的模样!</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辰(2024)年四月十五日、十九日、二十二日和三十日,针织厂的部分老朋友相逢相欢于鹿城饭店、包头老馆子 、厨掌柜和百樽源餐厅,由张正义、张桂琴、梁文斌、许静分别作东。</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疫情三年,老同志们很久没有见面了,这几次聚会,大家情致极高,颇感激动,有说不完的思念之情,道不完的彼此牵挂,满堂荡洋着欢声笑语,彼此的关怀是修来的福,相互问候是难求的缘,心里装的是长久的情,让我们在祝福中,度过美好的每一天!</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稀晚霞别样红,逍遥自在乐其中,虽说岁月不饶人,仍然活得似顽童,乐观向上心态好,赛过蓬莱众仙翁”。</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珍惜过往,因为我们有太多的回忆;善待自己,因为我们不再年轻;感恩缘份,让我们相互守望和牵挂。</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壶老酒一杯茶,笑看皱纹脸上爬,历尽人生天下事,苦辣酸甜五味杂,人老方知余年贵,岁月欠我好年华,笑看夕阳无限好,潇潇洒洒过当下!”</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甲辰(2024)年七月十三日,在徐竹莲、鲁晓玲倆东家的盛邀下,仍对针织厂有着深深眷恋的一伙古稀老者喜相逢于包头鹿城饭店。</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把酒言欢,盛情空前,我们欢聚一堂,共话我们在一起的点点滴滴,常忆曾经的我们在各自岗位上的辉煌,流逝的岁月里有奋斗、有悲伤、有喜悦、还有泪花……我们没有虚度年华,回头看看我们走过路,我们都是针织厂出类拔萃的佼佼者。</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为了明天更美好,身体必须保养好。留着健康看世界,品尝人生慢慢老。”</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岁月的路,总有几步值得回忆,相遇的人,总有几个用心铭记。善良让我们彼此走近,真诚让我们相互尊重,热情让我们彼此牵挂,信任让我们加深友谊。”</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一辈子很短,来不及细算,不知不觉丢了童年,悄无声息没了青年,稀里糊涂到了老年。珍惜眼前,活好当下,健康不是第一,而是唯一。”</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必须承认,属于我们的时代结束了,曾经优秀的我们已经是过去式,现在的我们,就是从前那群蹲在街角晒太阳的老人,只是如今换了个地方。活得潇洒,老的优雅,一站有一站的风景,一岁有一岁的品味。</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