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园之美

Zhangjing

<h3>我的母校,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当年由美国著名建筑师墨菲和中国著名建筑师吕彦直共同设计,中西合璧,强强联合,使当年金陵女子大学的建筑群</h3><h3>成为古典与文明集于一身的艺术典范。</h3> <h3>金秋之际,再次走进这所“东方最美丽的校园”——随园,百年银杏浸透着历史的浓郁,古色古香的建筑,掩映在屋前道旁的古树间。美丽的校园,到处都留下我们青春的记忆,古老的银杏、雪松、水杉在夕阳下透出诗情画意。</h3> <h3>在这银杏金黄的秋天,随园瞬间回到了金陵。我特意带着相机远道而来,就为了用相机记录下金色银杏掩映下的红墙绿瓦、雕梁画栋、古味留香的典雅校园。</h3> <h3>从校门口进入随园,便如踏入宫殿一般,建筑的古韵,让人仿佛回到了民国。道旁两排高大的法桐,已经遮天蔽日,刚直中带着婀娜,使人感到了随园历史的厚重和现代的灵性。</h3> <h3>隔着大草坪,映入眼帘的是随园的标志性建筑——100号楼,夕阳把时光也一并做旧,古典建筑的厚重与深沉,古老银杏的灿烂金黄,水杉的挺拔俊秀与深红,在它的渲染下更显得韵味绵长。</h3> <h3>走在洒满银杏黄叶的路上,可以享受片刻的宁静,细细地沉淀、静静地品味生命的质感和人生的跌宕。</h3> <h3>在传统式园林德风园里,孔子像后直立挺拔的雪松,临水斜种的“朴树”、错落有致的“溲疏”,四季常绿的“白皮松”、姿态潇洒,树皮斑驳的“榔榆”,在秋的世界里五彩缤纷,映在湖水中的倒影,仿佛是另一个世界,随园之美又多了一份精致</h3> <h3>枝条轻点湖畔,秋风吹动红叶,曲径通幽韵无限、小桥流水诗意浓。轻轻推开历史的门扉,仿佛“随园先生”袁枚,正在池边摇头晃脑的吟着“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的诗句。</h3> <h3>古典又华丽的古建筑,掩于主干道两旁郁郁葱葱的树木之中,楼旁对称种植的4株百年银杏,在这金秋时节已是满树金黄。在古建筑中国红的衬托下,如梦似幻,吸引着众多游人驻足观赏。楼旁两侧的四棵水杉,傲然挺立,生机盎然。楼前的雪松,郁郁苍苍,见证着曾经历史的沧桑。</h3> <h3>如今,沐浴着百年风雨阳光,古建筑依然在古树名木、绿荫曲径间深沉的矗立着,虽然四季更迭、时光流逝,一代又一代学子的离去,却从未间断芬芳与书页翻动的声响,依然美丽优雅,恬静端庄。</h3> <h3>顺着落满黄叶的道路,悠闲的行走在古老的随园,因本科生都在仙林新校区就读,那些亦如当年我们年轻时稚气的脸已经不见,更多的是年老的教授、游人以及满脸书卷气的研究生们。随园之美,除了古色古香的那份宁静,也弥漫着浓浓的书卷气息。</h3> <h3>今天,当我再次走进随园,踩着黄叶,踏着石阶,经过长廊,望着那含有中西之美的民国建筑,仿佛李瑞清、陶行知、陈鹤琴、徐悲鸿、高觉敷、张大千、唐圭璋、傅抱石、陈邦杰、陈洪、吴作人、李旭旦、孙望等一大批蜚声海内外的名家大师的身影又浮现在眼前。依稀能感受到他们赤胆忠心的爱国热情以及深厚隽永的“厚生”精神。作为南师人,这种精神力量会随着岁月沉淀,悄然融入每位南师人的血液之中,博大精深,源远流长。</h3> <h3>金秋的随园,其景,醉美无比,其神,韵味无穷。随园,不愧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