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英雄事迹誉神州, 家国情怀美名扬</p><p class="ql-block">一一在汕头市召开的翁万达文献资料座谈会上发言</p><p class="ql-block">o翁烈辉</p><p class="ql-block">尊敬的领导、专家和同仁们:</p><p class="ql-block">大家好!在这次翁万达文献资料交流座谈会上,我能与大家一起交流与缅怀,很荣幸。我们缅怀"岭南第一名臣"翁万达,是为了铭记和致敬有功于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们,英雄是国家和民族的坚强柱石,是国家和民族的骄傲,他们的丰功伟绩,值得中华民族世世代代缅怀和学习,史书万卷,家庙林立,字里行间,家国情怀,昭然若揭;青山苍苍,白云悠悠,赤子衷肠,生死无悔。</p><p class="ql-block">翁公万达,是一位事功卓著的岭南名臣,他文治武功,保家卫国,抵御外敌,声名远播外域异邦。我们应该学习翁公万达的爱国思想,这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家国情怀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血脉的最深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永恒的话题。今天的中华民族,政治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我们正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文化方向,"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像翁公万达,他是明代的英雄,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灵魂所在,英雄的情结,是中国人必须大力弘扬的文化力量!今天的中国,正坚定不移地走向自己的文化方向,学英雄,赞英雄,爱英雄,做英雄,必将成为社会的一种风尚!一支没有英雄的军队,是一支无能可悲的军队,一个国家,如果不崇尚英雄、敬重英雄,那么这个国家,就是没有民族脊梁和主心骨的国家,就是一个可悲可怜的国家!神州大地,一定要让拥有家国情怀的英雄们,美名四海扬。同时,我们要尊重历史,慎终追远,见贤思齐,敬仰英雄!</p><p class="ql-block">潮汕地区是一个人文毓秀的地方,是中华文脉的一大支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在这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蔚为大观。这里,有培养家国情怀的"教堂"一一祠堂,祠堂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所在地,种族不朽的思想,尊师敬贤的好传统,就包蕴在这里的神庙和祠堂等乡土文化建筑中,英雄的故事,发扬在这里的民风民俗当中;这里的民众,深受爱国精神的熏陶,这里,诞生了一大批像翁公万达一样的英雄和文化大家。翁公万达,是岭南地区乃至全国的英雄楷模,更是一张优秀传统文化名片,因此,弘扬万达精神,不是一家一姓的家事,而是一个地区乃至全国的人文大事。我认为,汕头市文化部门,应以万达精神为载体,把翁公书院、翁氏家庙联成一片,拓建翁万达纪念园及文化广场,组建成公益性文化单位,好好展现翁公万达光辉的英雄事迹,宣扬其崇高的品德精神,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使其成为潮汕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这对于青少年道德风尚的培养,对于汕头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创建,都是很重要的一环,都是增光添彩的好事情!</p><p class="ql-block">英雄的丰功伟业和护国爱民精神,需要代代传承与赞美;英雄的故里,需要代代颂扬和维护。在国难当头之时,英雄忠于国家,舍生取义,用自己的骨梁挑起华夏民族的命运,使华夏民族的传承不断传续衍生。我们要让像翁公万达一样的英雄们,誉满神州,美名扬四海!</p><p class="ql-block">谢谢大家!</p><p class="ql-block">——2019年12月1日于汕头市金平区鮀浦街道翁氏家庙</p><p class="ql-block">翁烈辉,男,1975年出生于广东汕尾,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中国民俗学会会员,广东省疍民文化研究会理事,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翁万达文化交流中心理事。诗词作品入选《当代中华诗词库》;论文《关于修志的“因”和“创”之探讨》荣获广东省人民政府地志办2016年省地志理论研讨优秀论文三等奖;民俗专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荣获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第七届潮学奖”三等奖,论文《“百善孝为先”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荣获2016年11月潮州市文化研究中心举办的“孝文化”全国征文优秀奖;参与撰写汕头大学出资的105万字的、被誉为“当现代潮人文学史的开山之作”的《现当代潮人文学史稿》和撰写《海内外潮人作家大观》(广东汕尾海内外作家部分)等等。出版有民俗专著《乡情永驻》(10万字)、《广东汕尾民俗漫谈》(20万字),以及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课题《南海雄风一一汕尾疍民历史文化研究》(16万字、汕头大学出版出版),出版有诗歌散文集《激扬》;长篇小说《神秘村奇情录》(新浪读书栏签约);曾在《中国国家地理》、《神州民俗》、《羊城晚报》、《东岸》、《中国画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文章数百篇,在各大学学报发表民俗论文数十篇,曾多次应邀参加国内外民俗学学术研讨会并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2016年9月21日至23日,应邀参加由香港啬色园、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主办,珠海学院香港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办事处联合举办的“黄大仙信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第十七届国际亚细亚民俗学会大会”在香港黄大仙祠啬色园的隆重召开,来自日本、韩国、马来西亚、缅甸以及台湾和内地的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的国际学术一大会,翁烈辉作为潮汕历史文化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发表论文演讲(宣读论文)《黄大仙信仰的民俗传承与现代意义研究》,参与推动了学术界对于民俗研究、民众信仰研究的开展,达到亚洲七个地区学术交流的目的,为进一步把广东和中国民俗学推介到国际学术界作了微薄之力。</p> <h3>翁公万达相关文化链接:</h3><h3>翁万达(1498年-1552年),字仁夫,号东涯。明朝中期名将、诗人。潮州府揭阳县(今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人。</h3><h3>翁万达出身寒门,为嘉靖五年(1526年)进士。历任广西梧州府知府,陕西布政使,右副都御史衔巡抚陕西,兵部右侍郎总督宣(府)、大(同)、山西、保定军务兼莉粮饷,左副都御史、兵部尚书,右都御史、左都御史等职,曾参与平定安南莫登庸叛乱,后期统理北方边防,抗击蒙古俺答汗侵扰,统边五六年间,屡立战功。又修筑大同宣府间长城800余里,烽堠300余座,使边境得以安定。后三罢三起,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逝于回乡途中。明穆宗时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h3><h3>翁万达著述今存《东涯集》、《稽愆集》、《稽愆诗》等,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等。今人辑有《翁万达集》。</h3><h3>翁万达是明代潮汕,乃至岭南先贤中事功最为卓著,诗文也最具特色的人物之一。张居正曾评价道:“(世宗朝边臣)仅仅推公(翁万达)屈一指焉”。《明史》称:“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寂者,万达称首”。明世宗褒其为“文足以安邦,武足以戡乱”、“岭南第一名臣”,或誉之为国之“干城”。而随着潮汕人海外的足迹,翁万达威望还远播异邦。如在泰国,他被誉为“英勇大帝”,立庙祭祀多达100余处。潮汕人将翁万达与陈北科、林大钦誉为"潮汕三杰“</h3><h3>家庭出身</h3><h3>翁万达生于明孝宗弘治十一年农历六月二十八日(1498年7月17日,折算据《辞海》附录:中国历史纪年表.明纪年表[1],下涉及处折算皆同),为广东潮州府揭阳县鮀江里举登村(今属汕头市金平区鮀浦一带。据李宏新《1991:潮汕分市纪事》附录:潮汕地区的历史沿革[2])人。</h3><h3>翁万达读书处——翁公书院</h3><h3>翁万达的出身,据《翁氏族谱》载:翁氏的始祖翁雄,为避战乱,在72岁时入潮汕,居于鮀江畔之举登村,创下初基,二年后去世。后四代单传,至翁万达之祖父翁可,才育有四子,翁万达父亲翁玉排行第三。翁家至翁万达出生,早已家道中落。</h3><h3>翁万达5岁丧母,从小就过着清贫艰辛的生活,但一直勤于诗书。至嘉靖五年(1526年)得中丙戌科进士,时年28岁。一朝成名后,翁万达开始了26年的从军从政仕途生涯,其中,戎马生涯就达16年之久。[3]</h3><h3>仕途生涯</h3><h3>翁万达的仕途生涯,可分为四个阶段:</h3><h3>从28岁到34岁为户部属吏时期</h3><h3>翁万达中进土后不久,即授户部广西司主事,此后历任广西司员外郎、山东司郎中。在此期间,他查勘悬案,诅抑权贵,督税课兑,陈盐政利弊,赈畿辅饥民,精明练达。诸如豪强侵夺官地商税,阻挠漕运河道等等,都逃不出他的严正惩处。虽因此备受诽谤,他依然“略不为动”,秉公执法,诸豪强“毋敢挠其令”,因此“以廉法著称”[3]</h3><h3>从35岁到43岁为梧守、征南副使、参政时期</h3><h3>嘉靖十三年(1533年)[1],35岁的翁万达出任梧州知府。梧州是汉族与少数民族杂处的地方,边防要地,师旅众多,翁万达治理梧州4年,声绩大著,被誉为“治行第一”。期间,镇守两广的咸宁侯仇鸾,纵悍卒横行,翁万达不惮权贵,拘缚其为首分子十余人投之于狱。翁万达治梧声名远播,受兵部尚书毛伯温极力荐举,任命为广西副使。[3]</h3><h3>翁万达塑像</h3><h3>嘉靖十七年(1538年)[1],安南国(今越南)莫登庸父子篡位称制,勾结广西土官反叛朝廷,明世宗朱厚熜命两广总兵仇鸾、兵部尚书毛伯温率部征安南。征南号令传出后,兵部、礼部意见不一,翁万达提出以“重兵威慑,抚剿兼施,迫其乞降”的策略,被毛伯温和两广总督张经接受,转呈中央,成为朝廷的国策。翁万达遂被推荐为征南副使,成为征南大本营决策层中的智囊以及广西一路前线的指挥官。在征南一役中,翁万达先平定与莫登庸互为呼应的少数民族上层(土司)的叛乱,并实行策反,兵不刃血迫使莫登庸乞降。两广总督张经大称之:“翁君神算也。”班师论功,翁万达功居第一,毛伯温上奏,朱厚熜大喜,于嘉靖二十年(1541年)擢升其任四川按察使。次年,先后转任陕西左、右布政使。[3]</h3><h3>从44岁至51岁为川、陕巡抚,宣、大总督,入掌本兵时期</h3><h3>由于安南一役受知于朱厚熜,翁万达开始步步荣升,由四川按察使、陕西布政使,一跃而为右副都御史(明设都察院,专司察劾,副都御史和佥都御史、监察御史均为副职),巡抚陕西,不久又被擢升为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总督宣、大、偏、保军务,即三边总督。最后还被任命为兵部尚书。这中间,还曾半载两迁。由于练达夷情,深谙边务。翁万达率领明军赢得了多次胜利,包括:铁裹门鏖兵、鹁鸽峪血战、阳和退顽敌、曹家庄大捷等。[3]</h3><h3>同时,翁万达嫉奸锄暴。宣府总兵部永、副总兵姜爽与豪宗恶少盘居城中,多方盘剥致万军茹苦。翁万达上书弹劾,直至罢其官,撤其职。大同和川王府奉国将军充灼等通敌谋反,约为内应。翁万达发觉后,一面秘密地按名捕获反者,一面发兵埋伏于各关隘,迎击如约进犯的敌兵,终大获全胜。[3]</h3><h3>翁万达督边六载,主要对手是蒙古鞑靼部的俺答汗。其时,俺答虽“势方张,控弦数十万”,但总不敢大规模进犯。边关一度出现了升平景象。[3]</h3><h3>从52岁至55岁为丁忧、起复、罢官时期</h3><h3>曹家庄大捷后,朱厚熜授予翁万达兵部尚书之职。不久,又召其回京“入掌本兵”,主持兵部大事。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1]翁万达的父亲去世,他遂于年底南归奔丧。按明制,大臣遇丧事,可守丧三年,称“终制(终三年之制)”或“终丧(终三年之丧)”。俺答汗得知翁万达离开边关,即兴兵犯境。在他归乡后,大同失守。朱厚熜不顾“终制”,急诏翁万达返抵边关,掌其督抚重任。翁万达因丧期未满,又加之背疽发作,所以匆忙修书,派义子翁从云携带《乞恩陈情终制疏》上京,请求“待三年服阕而后起用”。翁从云至河间府地界遇盗,失落表疏;尚未抵京,而俺答已从古北口“溃墙南下,直薄都城”。朱厚熜又连下两道金牌,催促翁万达起程。翁万达命侄翁思远带《题知起程疏》先行赴京。由于翁万达家处“岭海极南之地,去京万里,虽间道兼程,犹必历四十一日”才抵京到鸿胪寺报到。[3]</h3><h3>翁万达像</h3><h3>当朱厚熜在急等翁万达抵京时,权贵严嵩上疏,谓翁万达“盘桓久顿,未知至日”,“谋武盈朝,何必翁某,”仇鸾则更是“衔宿怨,谗言构于帝”,结果翁万达被降职派往边关,经略紫荆诸关。越年,翁万达因背疽发作,故乘“京察”,呈上《再辞免重任恳乞陈情疏》,终引起朱厚熜的反感,遂免其职,接着又以翁万达的《谢疏》有讹字为由,将其“削籍为民”。于是,翁万达“冒暑买车,微服就道,人亦不知其曾为尚书”。[3]</h3><h3>客死归旅</h3><h3>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1],55岁的翁万达约同友人抵闽游武夷山,途经三河,被当地山川形胜所吸引,顺便为自己选择了墓地。在福建清流县途中,背疽疾发,急忙回归,至上杭县,于十一月十三日(1552年11月28日)[1]卒于舟中。此前,朱厚熜又感到防边重任非万达莫属,于是年十月十三日(1552年10月30日)[1]颁诏,曾第三次起复其为兵部尚书,但为时已晚。翁万达卒后二日,遗体运抵家乡,又四日诏命才临门。《明史》说其“未闻命而先卒”,即指此。死后葬于大埔三河镇。隆庆(1567年-1572年)年间,明穆宗追赠太子少保,谥号“襄敏”。[3][5]</h3><h3>人物评价</h3><h3>史书评价</h3><h3>张廷玉《明史》卷一百九十八·列传第八十六·翁万达:[3]</h3><h3>翁万达全身坐像</h3><h3>“(平安南役)是役也,万达功最,赏不逾常格”。[3]</h3><h3>“(修长城)万达精心计,善钩校,墙堞近远,濠堑深广,曲尽其宜。寇乃不敢轻犯。墙内戍者得以暇耕牧,边费亦日省。初,客兵防秋,岁帑金一百五十余万,添发且数十万,其后减省几半”。[3]</h3><h3>“(守疆)万达顺风鼓噪,扬沙蔽天。寇惊曰:翁太师至矣。是夜(闻名)东去。诸将追击。大胜。”</h3><h3>(综述)“万达事亲孝。父殁,负土成坟。好谈性命之学,与欧阳德、罗洪先、唐顺之、王畿、魏良政善。通古今,操笔顷刻万言。为人刚介坦直,勇于任事,履艰危,意气弥厉。临阵尝身先士卒,尤善御将士,得其死力。嘉靖中,边臣行事适机宜、建言中肯窾者,万达称首。”“赞曰:毛伯温能任翁万达、张岳,以成安南之功,不失为持重将。万达饬边备,整军实,其争复套,知彼知己,尤深识远虑云。”[3]</h3><h3>历代评论</h3><h3>叶春及·《翁襄敏安边记·序》:曾有躬出御虏,介而先驱若襄敏者耶?史臣谓嘉靖中边臣动合机宜,画中綮窾,惟公一人而已。[6]</h3><h3>霍尚守《翁襄敏安边记·序》:“①嘉靖中套虏跳梁,边事孔棘,阃臣战守无策,屡获重谴。故边阃有命,莫不惴惴孤任使是惧。独翁襄敏公以雄才当之,功盖可纪云。”[6]“②公开府宣大、偏保六载间,诸所注厝,悉具载焉。余观公安边之术,大都有十:选将校,抚士卒,固险要,饬守备,广库蓄,明赏罚,严诘边,谨侦谍,奖豪俊,急救援。经画布置,详密周悉。岂非折冲之宏谟,保障之长策哉。乃其匪躬自矢,见虏必赴,决胜若神。即《诗》所称:‘赫赫南仲,文武吉甫。’何以加焉。然公分部苍梧,身肩其事,首诛土酋之外构者,两江积寇以次剪平。寻募死士,间入莫氏伪都,尽获要领。机算既定,则请大司马帅诸军临之,莫氏震惧,束身归命者谁之力哉?西北之烈,何足以概公也。”[6]</h3><h3>王锡爵《翁襄敏公神道碑》:“治行第一。”</h3><h3>何乔远《名山藏》:“万达言(阙),谈说时事,如倒囊出物。心灵敏健,遇事一思,便彻终。始家居,束修无少瑕玷,论者以方郭泰、徐穉云。”[7]</h3><h3>郑莆样《刻东涯集书后》:“学闻至道,文率性成,笔引千钧,心雄万变。”</h3><h3>查继佐《罪惟录》:“余谓兵有三十声,威近袭远,此声之大者也。而当时录安南(阙两字)及此。使以刍杖远因交南,而交南之耳目应之,即不(阙四字)必登庸就欸,乃及藤峡等,是先难而后易也。何似先易(阙)难者亦易,所差岂寻杖哉。曳柴之计,与昔蒙马虎皮一例,是误之以形耳。”[5]</h3><h3>冯奉初《潮州耆旧集·东涯集题辞》:“经世之文,非小儒所能及。”</h3><h3>个人作品</h3><h3>翁万达虽然著述丰赡,诗、文、议、纪等各种文体充备,除了现能见到的书札集《稽愆集》、诗集《稽愆诗》,以及纪念集《东涯集》外,尚有见诸目录家著录的《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平交纪略》和《思德堂集》,等。其中,翁万达好友兼亲家邹守愚将关于他所写的序、碑、记、议、论、说、疏、书、传、墓表、墓志铭、祭文编定为《东涯集》,凡17卷。其中篇幅最大的是奏疏,有10卷之多。《东涯集》最初的刻本为嘉靖乙卯邹刻本,此后多次重刻。另,据饶锷在《潮州艺文志》中所说,上述《总督奏议》、《三镇兵守议》二议,在明代时还有单行本。</h3><h3>翁万达集封面</h3><h3>1992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曾出版有吴奎信、朱仲玉整理的《翁万达集》,该书结集了有现存可见的大部分翁万达各时期的作品,为研究</h3><h3>张飞再世</h3><h3>明世宗朱厚熜笃信道教,终日炼丹服药,某晚,正在品尝长生不老药间,突后官起火。朱厚熜闻报大惊,就在这时,浓烟滚滚、火光冲天忽闻空中有人大喊道:“兄皇勿忧,为弟来救驾。”朱厚熜闻声,见空中来者是关羽,朱厚熜觉得奇怪,遂问:“云长称朕为皇兄,莫非我是刘备再世,那三弟张飞在何处。”关羽答道:“三弟张飞,就是前三边总督翁万达。”朱厚熜一听,心头不禁一惊。关羽接着说:“即是翁万达贤。”说罢便腾云而去。朱厚熜听了关羽的这席话,很是后悔,连夜命一位大臣为钦差,即时奔赴揭阳宣召已被罢官的翁万达回京升用谁知这时翁万达正与友人在福建游山玩水解闷,不想骤染急病,背发大疽,不幸中途死在船中。当钦差带圣旨跨进揭阳蓬州所城尚书府大门时,翁万达已然逝世。</h3><h3>怒贬土地神</h3><h3>翁万达少年时在桑浦山龙泉岩一个幽僻去处读书,往返该处需要涉水过小沟。某天清晨,不知谁人搬来“土地之神”字样的石碑在沟中垫脚,翁万达不慎被碰鲜血。遂骂石碑道:“土地神,我贬你到北口外充军喝西北风去。”并把脚朝石碑一踢,据说这块石碑顿时飞去无踪。[8]</h3><h3>后,翁万达成边塞重臣。某夜,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兵忽进军帐,跪倒说道:“老朽本是广东潮州府揭阳县桑浦山土地神,三十多年前在龙泉岩坑沟被大人踢了一脚,贬到北口外充军,现请求解除军籍。</h3><h3><br></h3><h3>后世纪念</h3><h3>翁万达墓位于梅州市大浦三河坝汇城虎星山,建于1551年,座西向东,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于1957年开山造田时被毁坏,1986年由旅泰华侨陈宾出资重建。墓碑有“明赐进士出身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赐太子少保谥襄敏崇祀名宦乡贤东涯1翁公墓”,墓前左右对称竖有石翁仲、石马、石虎、石羊,寓意千里扬威,广东汕尾市红海湾区亦有其衣冠墓一座。</h3> <h3>笔者在翁万达文献资料座谈会上发言</h3> <h3>笔者发言</h3> <h3>前左1翁茂基教授,右书法家翁开陞。后左翁德辉,右张第高,汕头市原人大常务副主任。</h3> <h3>专家学者们留影。</h3> <h3>汕头职院陈友义教授在翁公书院前留影。</h3> <h3>华师硕士、史学新星卢明佳先生发言。</h3> <h3>汕头大学原党委书记、翁万达文化研究专家黄赞发发言。</h3> <h3>《东涯文集》首发刊</h3> <h3>汕头大学原硕导、汕头市潮汕翁万达文化交流中心理事长翁奕波教授致开幕词</h3> <h3>笔者与雕塑家曾海生先生、文化人陈章守先生在翁氏家庙前留影。</h3> <h3>翁氏家庙</h3> <h3>笔者与史学新星卢明佳先生。</h3> <h3>祠堂一角。</h3> <h3>研讨会一角。</h3> <h3>法定代表人翁永海先生发言。</h3> <h3>研讨会中的专家学者。</h3> <h3>翁奕波教授带领学者们参观翁公书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