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作者语</h3><h3> </h3><h3> 前几天夜间,文友群兴起关于《古文观止》的讨论 ,我无意间想起十多年前写过一篇读书笔记,提到这件事情。几天来,我因为忙于编辑期刊和整理材料,一直没有空兑现口诺。今天把它找出来,供文友参考。十多年过去了,自己回头看一遍,大体内容还可以。不过,读者们的观点见仁见智 ,再说这样一部经典著作,可以研究的东西很多。文友们可以将该书认真学习和品味它,相信会有收益的。</h3><h3> 读书是人生中的大事。我曾经在文友群发表过一篇文章《人生难忘是读书》,不知道有没有朋友们还记得?</h3><h3> 最后,顺便提一点建议:希望文友们要养成好读书、常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最好能够经常做一些读书笔记。这样,日久天长,知识会越来越丰富,写作水平也会逐步提高。 </h3><h3><br></h3><h3> 文川山人</h3><h3> 2019、12、4</h3><h3> 于居处“文川世家“</h3> <h3> 读«古文观止»</h3><h3> 游生忠</h3><h3> 读一本好书胜过交一位朋友,一位朋友的见识只是一人之见,而一本精选的文集众多作家智慧和才华的结晶,它能使你增长许多的知识、智慧,受到不少的教益。古代人很早就认识到这点,编选了不少的诗文集子。清朝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编选的《古文观止》便是一部典范的选本。</h3><h3> 《古文观止》是一部古代文章的选读本,所选文章上至周期下至明末,共二百二十二篇,遴选了百家优秀作品。清朝以来,它成了读书人学写文章的入门书和研究古文的典籍。我国当代文学大师巴金曾谈到,他写文章早年便是受益于《古文观止》“学会那两百二十多篇,学写古文便不成问题了。”我是一九八零年购得这部书(上、下册)的,二十多年来经常翻看,成为必读的“案头书”。可以说,我之所以受好散文,有时会写点文章,与《古文观止》关系是相当密切的。读它,有时是为欣赏其中的美文,有时是体味一些文章的写法、技巧,有时则是纯粹的诵读而已。</h3><h3> 《古文观止》虽然不能尽览历代佳作,但选文大多确实都是经得起推敲的好作品,如《左传》中的《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国语》中的《召公谏厉王止谤》,《战国策》中的《邹忌讽齐王纳谏》、《唐睢不辱使命》等,司马迁所蓍的《史记》也选了《项羽本纪赞》等十多篇文章。读这些作品不仅可以了解古代政治家,纵横派游说者等历史面貌,而且能够使人明白做人要正派,要虚心接纳不同意见,冷静地处世等道理。《战国策》中《触讋说赵太后》则通过触讋劝说赵太后让自己儿子去齐国当人质以求得救兵之事,阐述了国君应当让子女去为国建功立业,而不应养尊处优,意义相当高。汉朝贾谊的《过秦论》、《治安策》,晁错的《论贵粟疏》、诸葛亮的《出师表》,都是安邦定国或关系国计民生的不朽名篇,同时有很高的文学欣赏价值。晋代选了李密的《陈情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归去来辞》等,也都颇耐读。</h3><h3> 唐朝名为封建社会时期的盛世,诗盛文弱,《古文观止》故只选韩、柳诸人的作品。朝愈为唐朝文坛泰斗,有“文起八代之衰”声誉,读其文章深有简赅,峻拔之感,他的大多作品可用“鸣不平”以概括之,如《杂说》、《应科目时与人书》以及《送孟东野序》之类作品。然而,《祭十二郎文》、《柳子厚墓志铭》却声情并茂,催人泪下。相比之下,柳宗元的文章面撒得更开,取材更广,文笔细腻、善于写景状物。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的《小石潭记》一文有对潭中鱼的精彩描写:“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目光下彻,影布石上,佁然不动;叔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仅用四、五十字便把潭中之鱼动静之态刻画得栩栩如生,形象逼人。韩、柳二人被推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不因其名气,而以才华相称也。但是,宋初的范仲淹没有列入“八大家”而曾巩有之,比较二者的作品,愚之见以为范仲淹之才在曾巩之上,这恐怕是见仁见智之别吧。读书中将一些相应的作家作品比较读之,也是有趣有益之举的,古人说,读书要入得去、出得来,不孤单地看问题,不沉溺于某人的作品,跳出来看看同朝人的或同类作品,必定会有新的发现,可以说是一种较科学点的读书方法。</h3><h3> 在《古文观止》中,宋代作品比唐代作品多两倍以上,而且名家众多,佳作琳琅满目。细考其因:一是唐朝韩、柳倡导“古文运动”为宋代文章发展开拓了局面,奠定了坚定的基础;二是宋初政治上相对开明,政治、经济、文化甚至哲学,宗教都得到比较宽松的发展条件,文学方面散文,词、传奇诸种体裁的发达、繁荣是前后几个朝代、数百年所难相比的。苏轼是宋朝最杰出的文学代表人物。读宋代的文学作品大多以读苏轼作品为重心;读苏轼的作品,不能不了解其父苏洵,弟弟苏辙的作品,他生长在父子兄弟皆文的特殊家庭里,多少不能不受到其父亲、弟弟的影响。但是,苏轼毕竟有自己独特之处,他在政治上屡遭挫折的现实面前,深感儒家学术太拘谨不能适应社会,于是老、庄的思想和禅学逐渐渗入他的精神世界。苏轼早年以策论而出名,二十二岁应礼部考试作《刑赏忠厚之至论》,为梅尧臣、欧阳修(主考官)所赏识,后来作的《留侯论》、《贾谊论》等都有安邦济世之怀。苏轼步入官场后,他才发现官场倾轧的厉害,初时为地方官所写的文章《喜雨亭记》、《超然台记》等清新飘逸,但《超然台记》已微露了随遇而安,自得其乐的情绪。宋神宗时受贬之后,他的思想更深熟了,文章也写得更老沉,《赤壁赋》是这方面的代表作。“驾一叶之扁舟,举夸樽以相属;寄蜉游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衰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作者的情采、思想以及创设的意境相当的美。后《赤壁赋》所描写的景凄凉、结尾竞梦(幻想)鹤惊寤,实属面对现实斗争无奈的寄托。苏轼的才学丰厚广博,作品丰富,笔法摇曳多姿,我每有所读,无不动心。近年我从友人处借读了林语堂撰写的《苏东坡传》对其作品钟爱有加。宋代文章家注重情景创设与融入哲学,苏轼如此,欧阳修、王安石等亦然。欧阳修的《伶官传论》一文揭示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之理;王安石虽为政治家,可是在文学上成就卓有成就,诗文俱丰,且作品的思想相当深刻,《读孟尝君传》一文才百来字却将“孟尝君能得士”一事层层深入,驳得入木三分。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有精到的议论:“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专者不能至也……”还有,范仲淹、梅尧臣、苏洵、苏辙、曾巩不少名家作品都值得玩味的。</h3><h3> 《古文观止》中选的清代作品不少,像刘基的《卖柑者言》、宗臣的《报刘一丈书》,张溥的《五人墓碑记》都是较好的作品。但是,有些作家的选篇不见得是代表作,如:归有光的选《吴山图记》、《沧浪亭记》而不选《项脊轩记》和《寒花葬志》;袁宏道为“公安派”的代表,主张“独抒性灵”,《满井游记》、《虎丘记》最能代表他的创作风格末选,却只选了《徐文长传》。统观全书,《左传》选文最多,《战国策》、《国语》、《史记》所占篇幅也很大,老子、庄子、孟子、荀子诸子百家作品及汉赋一篇也不选,编选者的偏颇由此可见。这未必不是此书的一大缺撼。从总体上来看,《古文观止》不失为一本好书,选载了不少典范作品,体裁包括了策、论、疏、表、铭、说、游记等,古代文人的写作技巧、语言风格、美学追求几乎包容在内。“金无足赤”,一本书能给世人一定的影响,教益已经不错了,焉能多求哉!</h3><h3> 一般消遣的书浏览一遍即可不管;但是任何的一种典籍,它是经得起人们推敲的,并且需要长时间的、反复的品味,如陈年老酒一样,愈久愈醇愈香。不然,何以称之为经典作品?《古文观止》不仅古代文人学习它、爱它,当代的文人,爱好文化者也拥有相当多的读者。读过《古文观止》的人都知道,该书中的文章有安邦治国的,如《左传》、《战国策》、《国语》中大量的文章;有如何对待人生祸福的,如:《叔向贺贫》;有叙述、抒发人间亲情的,如:李密的《陈情表》,有反映战争中如何运用战略、战术的,如:《曹刿论战》、《烛之赋退秦师》;有如何发挥自己的才智服对方的,如:《唐睢不辱使命》等等;有反映经济发展问题的,如:司马迁《史记》中的《货殖列传序》;还有描写天下名胜古迹的,反映社会黑暗的,评论帝王将相功过的……包罗万象,读之不但可以增长知识,了解历史,而且能陶冶情操,加深文化涵养。</h3><h3> 散文不像诗歌那样朗朗上口,简便易记,也不像小说那样情节曲折生动引人,没有戏剧激烈的矛盾冲突调人口味、精神。但是,散文取材广泛,天地山川,古今中外之事物皆可入内,表现手法自由活泼,上至朝庭奏章,下至民间的记事、状物,写人物、书信、应用文无不用它,因此古人奉之为“经国大业”。宋代皇帝说:“半部《论语》打天下”,科举时代读书人说:“四书熟,文章肉”所举皆为散文。一篇文章看似作用不大,但骆宾王的《为徐敬业讨武昭曌檄》,武则天看罢先是雷霆暴怒、继而发出“宰相安得失此人!”的赞叹。 晁错写了一篇《论贵粟疏》上奏朝廷,使得朝廷对重商轻农的现象有了改变。还有,许多人物传记、评论,为人们提供了为人处世等经验,这些都在《古文观止》中储积了丰富的资料。熟读《古文观止》能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概貌和各朝代的社会风情、人文状况以及散文的发展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h3><h3> 二十多年来,我陆续通读了两、三遍,从中获得受益匪浅,深感该书具有一定的研讨价值和意义。</h3><h3> 2002年8月24-——26日稿 </h3><h3> 草于文川街13号食杂店</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