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镇旧事——那街那巷那房子》 文/芮胤 配图/编辑/简双元

简双元

<h1 style="text-align:center;"><b>可镇旧事——那街那巷那房</b></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r></h1><h1 style="text-align:center;"><b>芮胤 </b></h1><p class="ql-block"><br></p><h1><b>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武川可镇的主街道,南北近二里长,以全街的中心地带东巷口处为界,分为北大街和南大街,因其街形宽窄不一、又不太顺直,有人戏称为“黄瓜街”。尽管这条街朴旧风尘,没有大城市一样的街容街貌,但街道两侧驻有不少机关单位,是全县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街面上又有多家商户店铺和手工作坊,是城乡百姓购买生产、生活所需的集中去处;因此这条街在武川人们心中有着很重要的位置。</b></h1><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这是条黄土铺垫压平的街道,街的东边五分之一处挖有一尺多宽的排水渠,称作“洋沟”。我不明白,看得是家乡本土的沟,为什么称其为“洋沟”?但我知道,沟只所以挖在街的东边是因为可镇的地势东高西低的缘故,如有大雨,洪水从东边的巷道下来先汇进了“洋沟”,之后顺沟流进城南城北的两条河里,不至于漫上街区淹了住户和商家。后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我才晓得,原来“洋沟”是与街道上埋在地下的排水渠“阴沟”相对应的一种说法,字面上应为“阳沟”。</b></p><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那时,街道的两侧除了机关单位,大部分是居住着土房土院的戸家,有些人家开门便上了大街。商家店铺大多数也是土墙泥屋,每家门面不大,分别经营着一些布匹、棉花、副食、医药、煤油、百货日用等基本生活用品。那年头,蔬菜瓜果仿佛是奢侈品,街面上很少见,更不要提海鲜水产品了。</b></p><h1><b> </b></h1><h1><b></b></h1><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我从小生活在这条街上,童年的记忆中,这条街却很长很大,街道两边有些去处还实在不能忘却。</b></p> <h1><b>咱们先从北大街说起。走进可镇北门,首先看到的是街西一处“城中城”大院。所谓“城中城”,是因为可镇四周均有解放前遗留下的城墙,而居于城内的这个大院的四周也建有高大宽厚的院墙,这院墙的高、宽并不低于县城的城墙,墙体宽到墙上足可跑过一辆马车。这个大院确实不简单,原是国民党县府衙署,解放后为武川县人民委员会机关(县农牧局曾占用过几年,据说后来县招待所、文教科、招生办也占用过),人们习愦上简称为“人委大院”。院内西边有一处青砖灰瓦的大礼堂,还有前后三排共六栋“四脚落地、穿靴戴帽”的土木结构办公室,大院西北墙根处有一排马厩,县领导和干部们下乡的骑马全在此处饲养着。</b></h1><h1><b> </b></h1><h1><b></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我和这大院缘份颇深,当年一伙年龄相仿的小玩伴们经常在院墙上下闹玩“攻城拨寨”,演练“飞檐走壁”。那么高的院墙,说跳就跳,说爬就爬,弄得浑身尘土,甚至还磨破了衣裳,尽兴后回家总少不了遭爹娘一顿责骂,嘴上答应:“再不敢了!”可没过几天又去了;大礼堂的舞台上,我和同学们表演的《海岛上的小姑娘》曾获一完小“六一”节汇演一等奖,为班集体赢得了荣誉;“文革”期间,记得有一次在马厩旁玩耍时,不幸被两派武斗壮汉误伤,还住了医院,成了一名稀里糊涂的受害者。</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解放前,武川县城城墙一段</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解放前,武川县衙署</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人委大院”,如今成了老旧居民区;曾经的办公室,虽早已改建成民居,但旧貌依稀;大礼堂还在,而今已改建成一家面粉加工厂了;左上角图是进大院的门,左下角图是马廐的前址。</font></h3><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font color="#39b54a">进了当年的“人委大院”门,北侧一处房子,就是记忆中武川县最早的广播站原址</font></h3> <h1><b>第二处不能忘记的是新华书店一带。此店座落在人委大院的对面,鲜红的“新华书店"四个大字格外醒目,屋内的小人书、连环画是我们最好的朋友。那时候,我们没钱不能经常买书,好在可以“买书”为名翻阅几本,也算“过癮”。当然,更让我上心的是新华书店后院的露天电影放映场。在那些文化娱乐生活落后贫脊的岁月里,对于我们这些好奇心极強的少年来说,没有什么比看电影更具有吸引力了。我第一次看电影是随父母亲去的,影名和情节记不清了,而影片中的一首歌至今能唱:“崖畔上开花崖畔上红,受苦人盼过个好光景;马里头挑马不一般高,人里头挑人就数哥哥你好……”。不过几年后新华书店搬迁到东巷口,露天电影也迁进了老爷庙大院,后来老爷庙拆除,在其前址上又新建了高大宽敞的电影院。再看电影时比以前排场多了,既有座位,又不会风吹雨淋和挨冻。不过在那个年代,虽说一张电影票只伍分钱,但也不是天天能消费得起的。</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原人委大院对面的街面房,即原新华书店旧址,房后是最早的露天电影放映场</font></h3> <h1><b>再过来不会忘记的是县人武部。在“备战备荒为人民”的年代里,我接受了半年多紧张而又艰苦的民兵训练,分编在手工业联社民兵排,人武部是民兵的指挥部。尤其让我记忆犹新的是,后来在这里我参加了征兵体检,在这里我穿上了崭新的军装,从这里我离开了依恋的家乡,走进了绿色的军营,走出了自己的未来。</b></h1><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当然,整条北大街还有许多机关单位和商家店铺,记得由北至南,两侧有看守所、人民银行、土产公司(二经理部)、公安局、五金煤油门市部、药铺、缝纫社、可镇卫生院、食品公司肉食门市部、邮电局,以及后迁至街西的县文化馆等。</b></p><h1><b> </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人武部旧址</font></h3> <h1><b>北大街的南头就是东巷口儿。东巷子里路北有武川县立第一小学,也称东梁小学,是我启蒙求学的地方,许多故事需另文单表,此文我回忆的是巷子尽头叫“山山碉堡”的地方。据说这里是日本人修筑的一组碉堡群,位于可镇东头最高处,如今残垣仍在,断壁犹存。想当初,我们十几个小伙伴儿常在这里学演“打仗仗”,每次都玩得灰头土脸忘了回家,但又觉得开心、畅快。在这片乱墙残壁中间有一口枯井,深不可测,扔块石头半天听不到回音。各家大人出于担心,编造谎言说井里有日本兵的孤魂,经常出来游荡。听后我们再没敢去过。可镇地势东高西低,“山山碉堡”是镇子的制高点,当年站在这里可镇全貌一览无余,就连谁家房顶冒烟都看得清楚。城周的村庄、田野、河流、树林等尽收眼底。由此张望南北,各有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流去,可镇正处于两河之间。曾有风水大师说:两河夹镇,若二龙戏珠,风水宝地也!</b></h1>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东巷口</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东梁小学,如今已建成一所具有现代化规模的学校了</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如今,东梁上的“碉堡”,已不是当年日本人修筑的了</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旧北门东段,一家居民院落中残存的旧式碉堡遗迹</font></h3> <h1><b>东巷口往南几十米西侧便是西巷口,这是我最眷恋的地方。离别可镇五十年,我只要回来,总要到西巷口驻足、察看,依恋之情难于言表。看着眼前这低矮、破旧、不足三十平米的土坯房,虽然它已被后来的房主移门堵窗,但旧貌犹存,我依然心底酸楚,两眼泪涌。那时我家境贫寒,房小屋窄,开门迈步便是小巷路,房檐头被路过的汽车刮磳是常有的事。我就在这间寒屋里度过了十几个年头,而后走出去入伍当兵。而今,它更破旧了,更衰败了,我拿出手机拍下了它惨淡的容颜,发往家族群,让家人分享我的过往…………</b></h1><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顺着巷子往西还有国营食堂、县医院、木业社、牛奶场,以及后来建的西梁小学。</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西巷口</font></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这处闲置于巷边的房子就是我五十年前住过的地方</font></h3> <h1><b>过了东巷口便是南大街了,街上有两处繁华地点必不能忘。</b></h1><h1><b> </b></h1><h1><br></h1><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一是老爷庙拆除后新建的电影院。它虽然没有老爷庙那样风光,但毕竟处在镇子中心,尤其赶上了文化大革命,便派上了用场。首先它高大宽阔的外墙成为武川的“西单墙",大字报、漫画、大幅标语,以至于离婚申明、搬家启示等纷纷登场,各显神通;其次电影院周边小广场成为了辩论、吵架、甚至武斗的场地;再次新建的电影院曾被一派造反组织盤踞,整日里口号声不断,吵嚷声混杂,高音喇叭彻夜吼叫,让人不得安生。</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39b54a">当年的电影院已面目全非了</font></h3> <h1><b>二是杨茂全车马大店。据考证武川是北魏重镇,县城所在地可可以力更便是南北通衢的驿站,车马大店自然不会少,如杨茂全店、三海店、海海店、玉玺店及城郊的福如东店等,但给我记忆最深的还是杨茂全店。它不仅座落在可镇的主街上,更是房多院大,交通便利,又临近西官井,人吃马喂尤为方便。所以晋陕客商、瓜果贩子、粮米倒爷纷踏而至,客流如云。然而让我不能忘却的主要是六八年春我们七十名新兵在此集结,并从这里登车,走出家门,走出后山,奔赴边关哨所。</b></h1> <h3><font color="#39b54a">曾经的“杨茂全车马大店”已荡然无存,院内成了居民区,临街处成了商业区,只有这处被高大的门脸房挤在一偶的小院门还能让一些“老武川”想起它的当年的所在</font></h3> <h1><b>我在武川可镇生活了不到廿年,但那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人生印记。那街那巷那房子里,有我的少儿时光,有我的青春年华;那街那巷那房子里,有过我的艰辛,也有过我的快乐;近年来我发现自己,刚才的事常常想不起来,那些陈年旧事却越想越清晰了。孩子们说:爸,你真得老啦!我说:怀旧是件幸福的亊!大家不约而同地都笑了。是啊!这些街、巷、房子的事不常唠叨着点儿,随着我们这一代人的离去,有谁还能记起它的存在?</b></h1>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b04fbb">本文在编辑过程中作过部分修改,其中几张旧图片来自网络,在此特向原摄影者表示感谢!</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