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

美友6790876

<h3>预习,顾名思义就是预备学习。预则立,不预则废,有效的预习是高效课堂的保证,预习之于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毋庸置疑。</h3><h3>预习对于课堂如此重要,那实际教学中,预习的情况是什么样的呢?在今天的线下交流中,绝大多数老师来说都根据教学的进度、学生的情况进行预习作业的布置,如低段学生就布置把课文读准、读熟、读顺,画一画生词,标一标自然,写一写生字;到了中高段就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做预习笔记,抄抄好词佳句,写写自己的感悟和收获,查查相关的资料。这样的预习效果好吗?答案是否定的。要求读熟的课文,却读的结结巴巴,读错音、错断句屡屡出现;要求要写要理解的字词,写错、不理解现象普遍存在;要求摘抄的好词佳句,却是一些常用的词语,如:一个、一些……佳句更谈不上,有的连一个句子都抄不完整;要查阅的资料,没有根据需要做任何的整理,交流时结结巴巴,有时连字都读不准确;读后的感悟或收获,那就是胡诌一通,或是照着辅导材料胡乱抄写……这样低质量的预习作业,老师埋怨家长不负责、学生埋怨老师作业单调没有新意、家长埋怨老师胡乱布置作业……所有的问题都是因为简单而千课一预习的模式、没有针对目标随意性的布置(甚至老师因为来不及上课,无法布置作业,这种简单的千课一预习的作业就成了此时的“救急”作业)、没有考虑学生差异的预习作业。</h3> <h3>怎样改变预习的现状,真正发挥预习的作用,切实提高课堂效率呢?《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之“定向预习,课堂不再从零开始”给我们指出了方法。在本节内容里,干国祥老师明确指出:预习是学生唯一的独立学习的机会,学生最终的学习能力,可以体现在预习的水平上。为此,预习作业要尽可能全面地针对所有教学目标,而不是仅仅为课堂教学做一些准备工作。要将预习视为学生独立完成某个学习任务,课堂教学则是对独立学习的效果的检测、修正与提升。通过预习作业,通过定向的预习,学生要完成对学习材料的全面的独立学习。当学生走进课堂,是一个已经完成独立学习的个体,而课堂,也就不再从零开始。</h3><h3><br></h3> <h3>以前的预习作业质量低下,对有效课堂的作用不大,除了千课一预习的单一化、教学针对性差、无视学生的个体差异外,还有教师没有很好地对预习情况做深层次的检测有关。预习作业,除了要指向所有目标的定向预习外,还需要教师的深度检测,促进学生认真按要求预习。要做到深层次的检测,就要打破常规的预习都在课外的做法,就要把预习作业的落实,依据不同的学情,以及教学的实际,可以在家中完成,也可以部分地放在课堂上,让学生依据要求独立学习。预习不再一定是课前预习,而是应该成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自然之道》,干国祥老师设计的预习作业:1、自读课文利用工具书解决课后生字词语,及阅读中感觉有疑难的语句;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画出表达强烈的语句。读后思考:课文是以谁的感情变化作为文章的主要内容的?3、用简洁的文字,从小海龟的角度,重新叙述一下这个故事;4、课文中向导曾经说过“自然之道”,和课文标题中的“自然之道”意思一样吗?5、开动脑筋想想,我们怎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小海龟,让它们避免被海鸟掠杀?6、写出你认为与这篇文章在意思上相同或类似的课文名和故事名;7、浏览本单元课文,读一读单元提示,想一想,它们是怎样围绕“大自然的启示”这个主题的?它们分别告诉了我们什么启示?这七个预习作业,每一个都指向目标,都是为了有效达成目标而设计的,不再是简单的为课堂做准备。又从《自然之道》有效教学板块来看,每个板块的教学都是围绕检测预习作业来设置的,教学设计的推进,就是检测、校对、提升预习作业的展开。这样的预习能让学生独立地对核心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探索,同时也是为了培养学生用已经习得的技能,解决基本问题,这样的预习与课堂教学主体部分,息息相关。从干国祥老师在《自然之道》的预习作业和课堂教学可以看出,“预习成则课成,预习败则课败”。预习只有从已经确定的教学目标中确定,在课堂教学上理解预习、检测预习,这样的预习才有效,才能服务于高效课堂。</h3> <h3>定向预习理解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到“定向”两字却不容易,它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要有深厚的教学基本功,能准确确定教学目标;其次要求教师要提前备好课,要做到心中有教材、心中有课堂、心中有学生,能针对目标设计预习作业;再次需要教师在备课时心中要有课标,要有整本书、要有单元目标,要有课文目标和课时目标。既要看到“整片森林”,又要看到“独立的一棵”,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第四需要教师要有高超的课堂教学调控能力,能根据课堂教学情况及时调整课堂教学;最后需要教师要有反思能力,能根据教学目标达成度对教学进行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科研能力。这些要求,既是定向预习的要求,也是有效教学的要求,更是教师自我发展、自我提高的要求。</h3><h3>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在读写社的共读共写共同生活中,在自我的阅读思考实践中,“定向预习”在教学中一定不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动词。</h3>

预习

作业

课堂教学

课堂

教学

课文

学生

目标

定向

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