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活动时间:2019年11月26日</h3><h3>活动地点:邾城街第六小学</h3><h3>活动主题:留心观察生活</h3><h3>活动参会者:邾城街第六小学全体语文老师</h3> <h3>11月26日上午,新洲区邾城街第六小学语文教研活动在学校教研室如期举行,整洁明亮的操场、充满书香的校园让前来学习的老师们心旷神怡。</h3> <h3>余俊杰老师说课:《带刺的朋友》是第七单元“我与自然”为主题的第三篇文章,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感受课文生动的语言,积累喜欢的语句。留心生活,把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这篇课文讲述了一只机灵可爱的小刺猬偷枣的故事,其间穿插着作者的所思所想,情趣盎然。</h3> <h3>张亚男老师说课:《金色的草地》本文通过描写兄弟俩经常在草地上玩耍。后来,作者偶然发现了草地颜色的变化以及变化的原因,展现出大自然给人们生活带的快乐,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本文教学目标是进一步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感受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乐趣,同时学习作者善于观察事物,养成留心观察事物的习惯。</h3> <h3>(一年级)王芳老师说,余老师课前准备充分,课堂中能充分利用儿童喜爱小动物的心理特点,创设学生喜爱的教学情景。整堂课思路清晰,环节紧凑,学生的课堂习惯非常好,每个人都能积极的参与到课堂中,课堂效果较好。张老师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课堂里书声琅琅,比如在读课文中第二自然段时老师让学生找文中写兄弟俩玩蒲公英快乐的句子,通过朗读感悟到兄弟俩的活泼,淘气以及蒲公英的有趣。</h3> <h3>(二年级)周玲俐老师说,听了余老师的课受益匪浅。余老师的课堂提问环环相扣,指导回答问题时循循善诱,耐心的引导学生。听了张老师的课有很多启发。1生字词的学习以游戏的方式进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2能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划重点词句,发表自己的见解。3创造情景表演,让学生感受吹蒲公英的快乐。</h3> <h3>(三年级)代华老师说,余老师这节课令人赏心悦目,受益匪浅。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刺猬偷枣。余老师重锤出击,层层推进,培养了学生多方面的能力。整个教学充分体现了以生为主,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张老师的《金色的草地》利用游戏活跃气氛,利用手法张合理解草地的变色,让学生板书理解脉络。</h3> <h3>(四年级)王彩荣老师说余老师的教学是第一课时,应该是一节常态课,导入设计得很好,但时间有点长。初读感知课文时的生词学习有很好的朗读方式和纠错读法。课堂上学生也读得很好,就是时间分配不是很合理。总而言之,这节课教学思路清晰,让人感受到了余老师深厚的教学功底,组织教学的能力;张老师教姿自然大方,电子课件精美且具有吸引力。在讲述草地颜色变化的过程中,老师引导学生用手演示张开合拢,给人以感官上的体验,让学生能不由自主的代入课文,仿佛自己就在当时的情境中。</h3> <h3>(五年级)张娟老师说,余老师开篇前充分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训练 ,练习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为学生习作奠定了基础。教学环节设计合理,环环相扣。重难点部分仔细的推敲。整个过程体现了以生为主,以师为辅的教学理念;张老师教态自然,声音响亮,教学思路清晰。美中不足的是没有出彩的地方,虽然中间有设计学生情景表演兄弟俩吹蒲公英,但是重点应该放在朗读和理解吹蒲公英的乐趣上,不是表演完了就过了。</h3> <h3>教研组长李海萍老师总结说:</h3><h3> 一是把握课堂节奏,简洁明快入主题。就是说课前激趣导入时间不宜超过五分钟,后面还有学习任务要完成。</h3><h3> 二是字词分类学习,化繁为简易记忆。比如教学《带刺的朋友》时,一页课件出示的生字词共有21个,这么多的生字词显得杂乱无章。并且要让学生很快就读准字音,记住字形,颇有难度。如果把它分成几类:易读错的放在一排;易写错的放在一排;叠词放在一起;帮助理解文章的关键词……就化解了难度,也可以帮助学生快速掌握。</h3><h3> 三是立足文本内容,梳理脉络训能力。在第一课时教学中,理清文章的思路,训练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可以用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概括主要内容;也可以用起因,经过,结果;再或者列小标题等等。如《带刺的朋友》就可以用时间(晚上)地点(树林里)人物(刺猬)事件(偷枣)来梳理出课文的脉络。其实也可以说是:谁(刺猬),在什么地方(树林里),什么时间(晚上),做了什么事(偷枣儿)?不同的文本,用上不同的方法,多训练几次,教会学生自己掌握这种能力,实际上也是构成学生的语文素养。</h3><h3> 四是关注单元导语,举一反三学并用。单元导语中,鲜明地呈现了单元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语文要素一般有两到三条,前面的是阅读教学中的语文要素,后面的是习作方面的语文要素(即习作基本要求)。如,三上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为:(1)体会作者是怎样留心观察事物的(阅读教学);(2)仔细观察,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习作教学)。《金色的草地》就是这一单元的课文。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品、悟、思、辨等语文学习方法,明白作者是怎么写出来这样有意思的文章的。学着像作者那样去留心生活,细致地观察:早上,中午,晩上不同时间,蒲公英合拢,张开的不同状态,草地的颜色就会不同……那么生活中也会有事物如此有趣,我们习方法学着用,把观察所得写下来。“举一”是学方法,“反三”就是用方法了。</h3><h3> 希望每次的研讨活动,大家都有收获,都会进步!谢谢大家!</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