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rong></strong></h3></br><h3><strong><strong>讲述北京人身边的故事</strong></strong></h3></br><h3> <h3>1、烧煤球、囤白菜、滑雪溜冰……这些曾是不少人共同的儿时记忆,如今想起来既遥远得像另一个世界的事,又历历在目仿若昨日。图为90年代,拉煤球的师傅从天安门前经过。</h3></br><h3> <p class="ql-block">美友睿智赋佳诗,诗情画意香四溢。</p><p class="ql-block">思维敏捷底蕴厚,别出心裁巧立意。</p><p class="ql-block">雕词琢句诗经典,美仑美奂堪称奇。</p><p class="ql-block">韵律绕梁妙对仗,情深意厚添友谊。👍👍👍</p><p class="ql-block">文/诗海</p> <h3> 2、以前用暖气比较奢侈,还不像现在这样普及。一到冬天,各家各户就开始成百上千地买了蜂窝煤囤起来(图省钱的就自己做煤球),除了用于做饭外,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取暖。图为1982年,工人在大雪天给家户送煤球。</h3></br><h3> <h3>文/云</h3><h3>款款深情忆往昔,</h3><h3>社会发展新时代,</h3><h3>国强民富奔小康,</h3><h3>名都灿烂耀神州。🌹🌹🌹👍👍👍</h3><h3>感激美友云老师卵下墨宝</h3> <h3>3、烧蜂窝煤用的炉子也比较讲究,一般都要有一根通风管连接到房子外边当烟囱,因为如果通风不好,很容易造成室内窒息的危险。炉子上有火圈,下有炉门,使用方便。图为画家叶浅予在烧煤炉。</h3><br><h3></h3> <h3>4、平时在炉子上烧个热水的同时,还能在边上烤几个馒头、地瓜,熟了以后拿着热乎乎的,先暖了手再吃。</h3></br><h3> <h3> 5、烧炉子时间长了,烟囱免不了会出点儿问题,修补匠的生意也就来了。图为1989年,一名小贩走街串巷给人修烟囱。</h3></br><h3> <h3> 6、谁家的炉子不小心火灭了,就拿一个新煤球去和邻居换一个烧着的。邻居们有来有往,互相借的又岂止是火种?而去借东西的任务,往往落在小孩儿们的身上。图为一个小孩向邻居大娘借火。</h3></br><h3> <h3>7、冬天到来时,老人们会带着孙子上街买烟囱和家用,童车正好也可以用来储货。<br></br></h3></br><h3> <h3> 8、过冬最重要的事情除了取暖,就是吃的问题了。那时,北方的冬天十分萧瑟,反季节蔬菜尚未诞生,慢吞吞的交通工具也无力将南方的蔬果运来。于是,产量大、易存储的大白菜成了过冬的必备之物。临近冬天,抢购大白菜便成了北京大街小巷的一景。图为1985年,北京朝阳门,市民抢购大白菜过冬。</h3></br><h3> <h3>9、跟买煤球类似,每户人家一般都要储藏几百斤大白菜过冬,而且变着花样做,炖、炒、腌、拌等等,以免一样口味吃多了腻味。图为1988年11月,一个孩子在帮父母搬白菜。</h3></br><h3> <h3>10、冬天里最开心的就是吃火锅,既暖和又有气氛。北京以前最流行的是炭火锅。这种火锅一般都是铜锅,中间炉心烧的是木炭,上面有个口通风排烟,可以用锅盖套着。图为1982年冬,在北京东来顺饭庄吃涮羊肉的食客。</h3></br><h3> <h3>11、在北方,没有下雪就不是冬天。下雪阻碍交通,过去又没有现在那种方便的铲雪车,不过人多力量大,大家可以一起出去铲。图为1972年,北京,成百人集体上街扫雪。</h3></br><h3> <h3>12、80年代中期时,有一部叫《街上流行红裙子》的电影风靡全国,于是北京的女青年们也开始以夏天穿红裙子、冬天穿红羽绒服为时尚。图为几名红衣女青年在雪中聊天。</h3></br><h3> <h3>13、雪景迷人,拍照留影自然必不可少。图为1986年冬天,游客排队在雪中的天安门前留影。<br></br></h3></br><h3> <h3>14、也总会有一些抗冻的市民冒着冰雪出来找乐子。图为1988年,北京的冬泳爱好者光膀躺在河边,还和摄 影师镜头打起了招呼。</h3></br><h3> <h3>15、1992年,一名老人在什刹海钓鱼,自行车停在旁边,面前摆了四根鱼竿。坐在小板凳上的老人看起来不慌不忙,稳如姜太公。</h3></br><h3> <h3>16、对于小孩子来说,下雪是冬日里最令人兴奋的一件事情了。图为1976年,北京,四个孩子一起滚雪球。<br></br></h3></br><h3> <h3>17、1979年,几个男孩在颐和园的湖上溜冰。<br></br></h3></br><h3> <h3>18、几十年过去,衣食住行巨变,人们早已告别了白菜和蜂窝煤的年代,享受着暖气房的舒适,用手机拍摄着雪景。然而,大雪落下时的感受,一定与老照片定格的表情一样欣喜。图为北京前门附近的好景胡同里,两个孩子看到漫天飞雪十分激动。</h3></br><h3> <h3>19、上世纪80年代,市民在风雪中换煤气罐。想当年,周日给丈母娘换煤气罐是好女婿的标准之一。图: 贺延光</h3></br><h3> <h3>20、1980年12月,天桥茶摊老人张启征和往日一样协助交警义务疏导交通。图:刘英毅<br></br></h3></br><h3> <h3>21、1983年,天安门广场,刚刚购买了洗衣机的市民,穿过广场是为了“抄近路”回家。改革开放带来的民生变化,也在那时的广场上悄悄找到注脚。图:王文杨</h3></br><h3> <h3>22、入冬之前购买烟筒,也是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件大事。<br></br></h3></br><h3> <h3>23、拉蜂窝煤的板车也是北京冬季的“标志”。院里搭起“煤池子”,不远处码一垛大白菜—— 这就是四合院里的冬天。图:腾科</h3></br><h3> <h3>24、1985年冬天,在北京饭店的时装模特走台。就在同年中国的模特儿们首次登上远在巴黎的T台为 皮尔卡丹作表演,那也是中国模特儿第一次允许出国。图:郭建设</h3></br><h3> <h3>25、1986年,北京金水桥上的时装秀。随着1978年范思哲进入中国,尤其是1979年皮尔•卡丹举办第一场时装秀,那个年代的人们,第一次知道了关于“时尚”的那些事儿…图 王文澜</h3></br><h3> <h3>26、1989年2月,故宫东华门外,几位北京的毽友在踢花毽。那时还没有“广场舞大妈”这个词儿。图:康泰森</h3></br><h3> <h3>27、1991年的南锣鼓巷,那时的南锣并没有鳞次栉比的小店,也不是如今的“商业胡同”,更没有现在日均几万人的客流。图:尚君义</h3></br><h3> <h3>28、北京,用烧蜂窝煤取暖的时代。伺候炉子是最烦恼的事了:生炉、添煤、封火、倒煤渣,每天占去很多时间。</h3></br><h3>内容来源:网络</h3></br><h3>声明:本文章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出处以真实情况为准,本平台不对因使用本文章而产生的任何后果承担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最终解释权归本公众号。</h3></br><h3><strong>(欢迎关注</strong><strong><strong><strong>疯狂老北京</strong></strong></strong><strong>公众号)</strong></h3></br><h3><strong><strong> <h3>新北京图片</h3> <h3><font color="#010101"><a href="https://mp.weixin.qq.com/s/VtiW1EehsWtypCwn9SMvRA" >查看原文</a> 原文转载自微信公众号,著作权归作者所有</font></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