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b>灰背鸫</b></h1> <h1><h1><b> 是雀形目鸫科鸫属的鸟类。是体型略小(24厘米)的灰色鸫。甚常见。两胁棕色。雄鸟上体全灰,雌鸟上体褐色较重,胸侧及两胁具黑色点斑。叫声优美悦耳的鸣声。繁殖于西伯利亚东部及中国东北,越冬至中国南方。在林地及公园的腐叶间跳动。甚惧生。</b></h1></h1> <h1><b>凤头麦鸡</b></h1> <h1><b> 是鸻形目鸻科麦鸡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北方麦鸡。头顶有黑色反曲的长形羽冠,胸以及上体黑紫色,下体白。喜耕地、稻田或矮草地。多数是候鸟,每年夏天在中欧、东欧、哈萨克至中国东北一带繁殖,冬天到华南、日本、印度、西亚、法国、伊比利半岛和北非越冬</b></h1> <h1><b>大杜鹃(难得一见的场景)</b></h1> <h1><b> 是鹃形目杜鹃科杜鹃属的鸟类。俗名布谷鸟、郭公、布谷、喀咕。分布于北极圈以外的欧洲、非洲、亚洲,包括中国大陆的中国等地,多栖息于山地及平原的树上以及居民点附近。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瑞典。中国有“望帝春心托杜鹃”的神话故事。具有巢寄生的繁殖特点。叫声为两个音节“布谷”或“布谷-布谷”。</b></h1> <h1><b>白腰文鸟</b></h1> <h1><b> 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俗名:白丽鸟、禾谷、十姊妹、十姐妹、算命鸟,是雀形目梅花雀科文鸟属的鸟类。常十余只一起,栖息于旧巢中,故有十姐妹之称。体长约11cm。腰白,腹部皮黄白。背上有白色纵纹,下体具细小的皮黄色鳞状斑及细纹。性喧闹吵嚷,结小群生活。习性似其他文鸟。白腰文鸟种群数较丰富。在谷物成熟期间,常成群飞到农田啄食谷物。</b></h1> <h1><b>棕头幽鹛</b></h1> <h1><b> 是雀形目幽鹛科幽鹛属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蓬喉幽鹛。顶冠深赤褐色,眉纹色浅,鸣叫时膨出白色的喉羽。分布于不丹、孟加拉国、老挝、中国大陆、越南、印度、泰国、缅甸、马来西亚、尼泊尔和柬埔寨。该物种的保护状况被评为无危。棕头幽鹛的平均体重约为27.2克。栖息地包括种植园、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低地林、温带疏灌丛、亚热带或热带的湿润山地林和亚热带或热带的(低地)干燥疏灌丛。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印度。</b></h1> <h1><b>黑领噪鹛</b></h1> <h1><b> 是雀形目噪鹛科的鸟类。英文名直译为大黑领噪鹛。头胸部具复杂的黑白色图纹,和亲缘种小黑领噪鹛的区别主要在眼先浅色。性喜集群,常成小群活动。主要以甲虫、金花虫、蜻蜓、天蛾卵和幼虫以及蝇等昆虫为食,也吃草子和其他植物果实与种子。该物种已被列入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b></h1> <h1><b>红嘴相思雀</b></h1> <h1><b> 是雀形目噪鹛科相思鸟属的鸟类。又称相思鸟、红嘴玉、五彩相思鸟、红嘴鸟等,因嘴赤红色而得名。是海拔迁徙的候鸟。红嘴相思鸟活泼好动,生活在平原至海拔2000米的山地,常栖居于常绿阔叶林、常绿和落叶混交林的灌丛或竹林中,很少林缘活动。吵嚷成群栖于次生林的林下植被。鸣声欢快、色彩华美及相互亲热的习性使其常为笼中宠物。休息时常紧靠一起相互舔整羽毛。</b></h1> <h1><b>棕背伯劳</b></h1> <h1><b> 是雀形目伯劳科伯劳属的鸟类。俗称桂来姆、黄伯劳,英文名直译为长尾伯劳。棕背伯劳特征是粗黑的贯眼纹或顶冠、黑翅、尾长尾黑,上体偏灰,下体偏棕。普遍分布于我国东部沿海及南部,包括台湾、海南等省,是一种很常见的留鸟。伯劳性凶猛,嘴爪均强健有力,善于捕食昆虫、鸟类及其他动物,甚至能击杀比它自己还大的鸟,如鹧鸪之类。90年代在中国江西发现的黑伯劳,被认为是棕背伯劳的黑色型,不足以列为独立鸟种。</b></h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