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尊敬的领导、亲爱的老师们:<br> 大家晚上好!<br> 我叫林新荣,2018年下半年离别仙居一小援川,在四川省广元市旺苍县佰章小学支教,历时一年半。2019年12月,旺苍县通过了四川省的严格考核,脱贫摘帽了。我们也安全返回仙居。<br> 我今天发言可以概括为“321”,即开展三个方面的工作,援川的两点体会,将来的一个决心。</h3><h3><br></h3><h3><br></h3> <h3>一、三个方面的工作<br><br>1.耕耘在三尺讲台<br> 旺苍县城一共有三所小学,分别是东河小学、实验小学、佰章小学,老百姓习惯叫一小、二小、三小。我支教的佰章小学很特殊。它前身叫百丈小学,是灾后重建,异地搬迁的。学校位置相当于处在城郊结合部,规模很大,师生接近2800人。学校下辖两个片校,叫南阳小学和五峰小学,另外还有附属幼儿园。因为很多学生来自周边村庄,山高路陡,五年级和六年级实行寄宿制,学生还要上夜自修。<br><br></h3> <h3> 佰章小学的作息时间和这里有差异,工作的时间更长。上午7:35晨读,12:00放学。安排了一节晨读课,4节正课,一次40分钟的大课间。大课间有四个活动:课间操、少年拳、跑步、放松舞蹈。下午1:40上课,6:00放学,安排了5节课。<br> 我住在校内,是一座五层的综合楼,我就住在三楼,整座楼就我一个人住。我房间的左边就是行政会议室,右边是教师会议室,对面是就是校办。我的房间比较大,相当于隔离开的半个教室,有床可以睡觉,有桌子可以看书写字,只是没有厨房和卫生间。最大优点是离教室办公室近,工作方便,完全避开校门口的拥堵。特别是夜里,非常安静,适合看书和胡思乱想。</h3> <h3> 我工作日的基本流程是这样的:早晨6:00闹钟响起,6:40食堂吃早饭,7:10办公室准备,7:30到达教室,12:00放学吃中饭。下午1:20办公室准备,6:00放学。在冬季,早晨六点天还没有亮,下午六点天已经黑了,我真切地体会到了什么叫“起早摸黑”。<br> 低段老师课节特别多,除了正课,还有早读课、作业辅导课、漫长的大课间,全部算上一周达到26节课。班主任更忙,卫生督促检查,各种各样材料准备,不同主题的班会课,以及突如其来的代课代节。佰章小学的习惯是,出差老师和请假老师的课都由班主任代,而且没有报酬。我记得有一周我的课多达34节。</h3> <h3><br> 我先任教四年级的语文兼班主任,后又任教二年级语文兼管语文教研组。很多工作对我而言是一种全新的挑战,因为我原来是初中老师。不过,教小学也挺好的,和孩子们一起,就是和欢乐相伴,可以最大限度延缓衰老。<br> 援川教师身份特殊,对佰章小学来说,我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是经济发达的浙江的老师。对自已而言,我其实是浙江人里面的穷人,我担任着最基础的教学工作,吃住都在学校,就是佰章的普通一兵。身份多,压力就大,因为有很多眼睛在注视着你,在评判着你。我始终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工作,努力学习,也获得了一小老师的大力支持。语文课深受学生喜欢。在期末学业检测中,任教班级语文成绩向前移位三个名次,教育教学工作获得同事认可,家长赞扬。</h3> <h3>2.推进教研活动<br> 佰章小学也实行集体备课,任课老师分担各单元的备课任务,她们采用“一案三单”形式。“三单”指导读单、生成单、训练单。每个星期分中低高段独立举行教研活动,由主备老师发言,介绍单元教学设计的方案。不定期举行公开课和赛课。教研活动做到了常态化制度化。学校有很强的执行力,很高的知名度,在期末抽测中曾经取得十二连冠的骄人成绩,目前正努力朝川北规模最大,特色明显的现代化学校迈进。<br></h3> <h3> 据我的观察和思考,他们的教研有个短板,需要改进提高。第一,教研和教学游离甚至脱节。备课内容没有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聚焦考点。三单的使用范围不广,低学段尤其明显。实际上,许多老师私下也承认,他们并不经常使用教案。如果教案仅仅用来应付检查,那么备课就沦为形式主义,就是挂着空档踩油门。第二,评课总捡好听的说,不会发现问题,不敢提出建议。适当的表扬,是需要的,这是对劳动成果的尊重,能强化信心,激发热情。但一味表扬就会让被表扬者产生错觉,自以为是,丧失自我提高的内驱力。</h3> <h3> 我开设校公开课2节,讲座4次,送教下乡1次,听课60多节。大力传播浙江理念,努力追求教研活动“讲真话、求实效”。积极参与佰章小学省级课题“群文阅读指导”,参与佰章教育叙事的写作评比,把一小的一些有效做法植入佰章的语文教研,拓宽了老师们的视野,增添了教研的活力。</h3> <p class="ql-block">3.资助贫困生</p><p class="ql-block"> 旺苍是国家级贫困县。原来经济基础产业是煤矿,还有造币厂和四川最大的监狱。在环境整治的背景下,煤矿基本关停,造币厂和监狱异地搬迁,旺苍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实际上,2019年8月开始,单位差旅费已暂停报销,教师的工资也不能保证及时发放。当地很多人出门打工,离婚率高,家庭教育问题突出。佰章小学门口有许多店铺,店铺们口放了一排排的小桌子和许多小凳子。每当上午放学后,桌子四周就围满了送饭的家长和吃饭的孩子。很多家长租不起房子,家里农活多也不允许长久离开,只能早上送来傍晚接回,中午送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当看到白发苍苍的老人给稚声稚气的娃娃送饭,我的心头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怜悯,那是天性使然。这个世界,如果没有贫穷该多好!</p><p class="ql-block"> </p> <h3> 有感于此,我转发了我的家访日记。文章点击将近五千次。在许多朋友的支持和帮助下,资助贫困生工作取得了很大进展。累计募集资金和物资总价值四万余元,先后资助了50名贫困生。在刚刚过去的12月份,我还收到了肖依老师转给我的3781.5元捐款,是一小八个班级学生义卖所得,这批善款资助了佰章7名特困生。我想:没有什么比留下一片爱更好的了!我相信,我们留下的爱会在这片热土上生根发芽,直到长出果实。借此机会,向所有热心公益事业,支持我工作的同事们表达深深的感谢。<br></h3>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二、工作中的两点体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不忘初心,才能坚持到最后</p><p class="ql-block"> 我为什么要援川?很多人都问过同样的问题。当初收到张勇主任发的信息后,我马上报名了,和家人都还没有商量。如果我说“世界那么大,我也想去看看”,你们会觉得我鹦鹉学舌。如果我说“报效国家”,你们会觉得我太抬举自己。如果我说“为了弄清楚为什么援川,所以我去援川”,你们会觉得太哲学太抽象。这个问题看似简单,随便应付怎么回答都可以。但是要做到真诚坦荡,却很难回答。因为当时真的没想那么多。</p> <h3> 四川位于龙门山地震带,这是中国地震的五个主要区域之一。据统计,近五年来,四川发生了3级以上地震554次。在我支教的三个学期中,四川发生4级以上地震9次。到达四川不久,我们就经历了人生中的第一次地震。2018年9月12日19时,山西省宁强县发生5.3级地震,震中距离四川才100公里。支教老师张舞从四楼房间逃到了马路对面,,紧张恐惧,双腿发抖几乎无法站立,扶着路灯哭着给家里打电话,那一天正好是她五岁儿子的生日。那种生离死别的凄凉,便是现在想起也让人揪心。2019年6月17日22时55分,四川长宁县发生6.0级地震,旺苍震感强烈,床摇灯晃。老师们,我们都清楚地知道,保证安全的首要方法就是远离危险。可是我们重任在肩,怎么能当逃兵呢?既然无法回避,何妨选择超越!如果生命的高贵需要用死亡来证明,那么死亡是另一种飞翔。不是走向消逝,而是走向永恒。生与死不过一呼一吸之间,当生则生,当死则死,其实是对生命最好的尊重。<br><br></h3> <h3> 四川的饮食和仙居差异很大,四川人偏重麻辣油咸,口味很重。菜里必放辣椒,汤都是红红的,漂浮着辣椒和花椒。最难吃的是早饭,食堂提供稀饭,但不是白米粥,而是掺杂了其他东西,或花生,或蚕豆,或南瓜。可惜不提供咸菜。馒头也有,是淡的,我实在咽不下。包子也有,但是馅儿有很多辣椒。当地老师胃口特别好,可以喝一大碗粥,吃四个包子,我只能喝半碗粥,用一个包子代替咸菜,必须努力把粥喝完,这样才有体力完成上午的工作。我是多么想念一小热腾腾的白米粥、浓浓的的豆浆、精致的小菜、香喷喷的包子啊。有时候想想,在四川的三个学期,早饭好像没有一次吃饱过呢。<br> 当初我们援川的时间是半年,后来领导提出再延长一年,征求我们的意见,我们都毫不犹豫地同意了。既然这项工作需要人做,我们就继续做下去,和我们的援川团队一起同甘共苦,和旺苍人民同呼吸、共命运。</h3> <h3> 远在1800公里以外,家里就顾不上了。父亲永别已经26年,母亲今年87岁,近年一直和我共同生活。我援川后,她一人回到了乡下。期间摔伤两次,都造成骨折,长久卧床,我没有尽到一个儿子的责任。妻子有颈椎病,严重时坐着躺不下,躺着坐不起,只有请岳母照顾,而岳母是经历过大病的人,我没有尽到丈夫的责任。自古以来“忠孝不能两全”,我同其他援川人员一样,把他乡当故乡,把全部精力和智慧投入到工作中。工作累其实没关系,忙于工作我们就没有时间想家了。所以我喜欢加班,有时候可以在办公室工作到深夜十二点。忙碌以后那种思念、内疚、孤独,真的是一种煎熬,是对我们极大的考验。 这一年半,我们走得不容易,值得骄傲的是,我们走过来了。<br> 我们是平凡的,也是伟大的。 我们是无情的,也是炽热的。</h3> <h3>2.扶贫就是扶己,涅槃重生的不止是贫困县<br> 在援川的日子里,我既完成了组织安排的任务,也收获了个人的成长。<br> 我们援川人员累计达到20人,常驻的有14人。在滕新生副县长的关怀下,大家周末也经常聚聚,努力把生活过得快乐一些。大家一起走走绿道,聊聊人生,烧烧家乡的菜,喝喝茶,写写字,打打乒乓。有时候也去附近的乡镇看看,了解了解民风民俗。大家虽然性别年龄有不同,职业存差异,但亲密无间,亲如一家,平时都以兄弟姊妹相称。在独特的环境中,在集体的熔炉里,我内向的性格有所改变,眼界有所开阔,认识有所提高,也结交了各行各业的朋友。援川,确实是一次很有意义的选择。<br><br></h3> <h3> 旺苍是一片红色的土地,徐向前、李先念、许世友、陈锡联、洪学智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在这里运筹帷幄,挥师作战。当时仅有10万人的旺苍就有1.2万人参军。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鹿渡村当支部书记唐发春带领群众改造贫瘠的大茅坡,建成水平梯田600亩,创造了风靡全国的“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大茅坡精神。<br> 作家柏杨说:人要不断清洗身上的惰性,站在自省的镜子里捡点自己,直面一切批评,建立起坚实的自信。扶贫工作中央至地方高度重视,投身其中能放大自己的缺点,得倒充分的锻炼。 我认识到,要努力传承好四川的“红军长征精神”“大茅坡精神”和“灾后重建精神”,发挥浙江“四四五”援建精神,牢记组织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为东西部扶贫协作大业贡献力量。能参加这项工作,是我们的光荣。援川生活,将会是我们人生中一段弥足珍贵的回忆。</h3><h3> 这里的“我们”,我原来指的是所有战斗在扶贫战线上的人,但现在我想,“我们”也许可以包含更多。所有为了人类生活变得更加美好而付出努力的人们,不管他们出于何种动机,是何种身份,在何种岗位,只要他们所做的事情是对人类社会是有益的,那么他们就是“我们”。<br></h3> <h3> 我出生于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性格内向,是一个孤陋寡闻的人。我个子不高,胆子很小,交往的圈子也很狭窄。我的父母聪明勤劳,也很善良,但由于家里阶级成分不好,受到村里人的排挤打击,有很长一段时间全家生活在恐惧之中。人性的扭曲,争斗的血腥,欲诉不能的窒息,生命的无常,摧残着父亲的身体,也在我幼小的心里留下了阴影。我不喜欢交往,没有特别的嗜好,平时有空,就喜欢看看书,或者拿着鱼竿去河边坐坐。来四川之前,我没有乘坐过飞机。第一次乘机,我问坐在旁边的中医院的郑伟平医生:飞机起飞时要闭上眼睛吗?由于雷雨延误起飞,飞机在停机坪上足足停了两个小时,我不但没有焦躁,反而挺高兴的,觉得免费多坐了两个小时的飞机。初次入川,教育局罗局亲自护送,可是当时我并不知道,因为我根本不认识他。到达四川以后,我接触到东西部扶贫协作的许多政策,了解到仙居帮助旺苍的许多措施,终于明白了援川的重要性,明白了肩头沉甸甸的责任,增加了使命感。</h3> <h3><b><br></b></h3><h3><b>三、将来工作的一个决心</b><br> 感恩父母,给予我生命。感恩自然,赐予我阳光空气。感恩工作,提供了舞台。感恩友谊,让我们的心贴的更近。感恩援川,让我拥有了不一样的经历。<br> 这个世界上,总有人辛勤地努力着。他们也许不伟大,不高尚,很平凡,但他们奋斗在每一个角落,默默地付出。他们不是刁民狂徒,他们只要求很小的回报,满足于自己微薄的工资,过着自己的小日子,并乐在其中。你也许没有看到,但并不等于他们不存在。</h3><h3> 俯下身去,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抬起头来,仰望的必定是一片浩瀚的天空。在援川的日子里,我们执着坚守,激情奋斗,传递着仙居对老区人民的深情厚谊,诠释了和平年代专技人员的责任和担当。把汗水挥洒在旺苍的大地上,作为夺取脱贫攻坚伟大胜利的参与者和见证人,我们无比骄傲和自豪。</h3><h3> 现在援川已经期满,但对工作的激情和对生活的爱永远不会丢失。“岁月不居,时节如流”,在今后的日子里,我要善待他人,努力工作,快乐生活。<br> 谢谢大家!</h3><h3><br></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