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讹传讹谈王安石炼字

曾令兴

<h3>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谈王安石炼字关键词:绿 炼字 以讹传讹 杜撰编造 正本清源宋神宗熙宁二年,王安石当宰相后,决心改革,推行新法,遭到大地主、大官僚的坚决反对,没几年就被罢了官。他在京城闭居无聊,决意回南京去看看妻儿。 第二年春天,王安石由汴京南下扬州,又乘船西上回金陵路过于京口到了隔江相望的瓜洲时,船靠码头,他站在船头上,极目远望,但见青山隐隐,江水滔滔,春风绿野,皓月当空,触景生情,更加怀念起金陵钟山的亲人来了。他走进船舱,拿出纸笔,一气呵成写了一首题名《泊船瓜洲》: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到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写完后,王安石觉得“春风又到江南岸”的“到”字太死,看不出春风一到江南是什么景象,缺乏诗意,想了一会,就提笔把“到”字圈去,改为“过”字。后来细想一下,又觉得“过”字不妥。“过”字虽比“到”字生动一些,写出了春风的一掠而过的动态,但要用来表达自己想回金陵的急切之情,仍嫌不足。于是又圈去“过”字,改为“入’字、“满”等字。这样改了十多次,王安石仍未找到自己最满意的字。他觉得有些头疼,就走出船舱,观赏风景,让脑子休息一下。王安石走到船头上,眺望江南,春风拂过,青草摇舞,麦浪起伏,更显得生机勃勃,景色如画。他觉得精神一爽,忽见春草碧绿直到天涯,这个“绿”字,不正是我要找的那个字吗?一个“绿”字把整个江南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动人景象表达出来了。想到这里,王安石好不高兴,连忙奔进船舱,另外取出一张纸,把原诗中“春风又满江南岸”一句,改为“春风又绿江南岸”。一个“绿”字使全诗大为生色,全诗都活了。为了突出他反复推敲来之不易的那个“绿”字,王安石特地把“绿”写得稍大一些,显得十分醒目。这个“绿”字就成了后人所说的“诗眼”。 历来大家对这个“绿”字都是赞不绝口。从上文王安石炼字用过“到、吹、过、入、满”等等,经过他一一推敲,最后才选定”绿”字。“绿”字是吹绿的意思,是使动用法,形容词用作动词,精准、贴切、生动、传神惟妙惟肖,极具想象力和感情色彩。。因为其他文字只表达春风的到来,却没能表现春天到来后千里江岸一片生机盎然、欣欣向荣的景像。话说到这里,同学们肯定一致认为王安石的这个“绿”字用得好。 它如同“推敲”的故事一样,王安石炼字的故事被广为流传,很有教育意义,但是,王安石炼字的故事,确实是文人有意杜撰编造的,以讹传讹到如今,本文正本清源,还历史本来面目。其实唐宋诗人在“绿”字方面早就有过成功的探索与先例: 唐代的许多诗句都有用“绿”字的例句。 如:丘为:“东风何时止,已绿湖上山。” 大名鼎鼎的诗仙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紫殿红楼觉春好”。 常建:“主人山门绿”等;比王安石稍早的北宋诗人石耆翁在《蝶恋花》中“玉粉枝头春意早。东风未绿瀛洲草。”他把李白:“东风已绿瀛洲草,改成“东风未绿瀛洲草。”难道王安石没有读过这些前人的书、李白的诗吗?答案是否定的,恰恰相反,王安石有吊书袋子之称,可以说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下面读读王安石与苏轼的故事就知道王安石的学问。在明末学者冯梦龙编撰的《三言两拍》之《警世通言》中有一篇是《王安石三难苏学士》,可以说是演绎北宋著名文人王安石与苏东坡智力大比拼的绝世精彩的经典故事啦。于是就有王安石三难苏学士东坡 。 第一难:菊花究竟何时落?王安石对苏东坡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王安石说自己从小读书就非常用功。第二难:错提中峡水……回到京城,苏轼先来到相府面见王安石,王安石又问在黄州,见到什么了?苏东坡羞得无地自容。王安石道:“老夫有点不自量,要考考东坡。我的书架上的书随你取一本,随你翻开,你读出上句,我接下句。我若接不上,就算我老夫无才。”苏东坡谦虚一番,心想,你这书房上万卷书,不信你全通,也不过是摆设。随手拿了一本年久尘灰积厚的书。心想到,哼,这是你一本久违的书,大概你也忘了。随口念了一句:“如意君安乐否?”王安石接口道:“窃已啖之矣。”苏东坡愕然:“正是。”王安石取过书来:“这句怎么讲?”苏东坡暗想,人们讥笑武则天称薛敖曹为如意君。但“窃已啖之矣”对不上茬,所以就沉默了。王安石道:“这又不是什么秘密,如何就不晓得?”苏东坡羞得满脸绯红。东坡大惊,请教如何辨之。王安石就让他到书架上找到《水经注》这本书,并告诉他翻看某某页。苏轼依照王安石的话去查找,看到了“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味不浓不淡”之说。王安石细言道:“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太医院医官乃举世名医,知老夫之变症居于中脘,故宜用中峡之水作引。此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苏东坡唬得面如土色,不得不承认是下峡水。东坡至此对老师王安石佩服之至。 在汗牛充栋的书籍面前,王安石可任由大文豪苏轼抽书考查,且对答如流,此事可见王安石之读书破万卷,数万的典籍,他历历在目、了然与胸、真天下奇才呀,他对书籍的熟悉程度超过一般、不可挑剔。王安石与苏轼一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创新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此,从“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谈王安石炼字的故事,这纯粹是文人杜撰编造的,以讹传讹到如今,虽然原因很多。但是,愿望是好的,它希望我们写文章要注重炼字,养成反复修改的良好习惯。</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