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文言文两则 其二《书戴嵩画牛》教学反思

这辈子

<h3>  昨日,我带领学生学习了《文言文两则》其二《书戴嵩画牛》这篇课文。</h3> <h3> 这则文言文是宋代著名大词人苏轼写的。文章讲了一个叫杜处士的人,很喜欢收藏书画。尤其是对自己收藏的戴嵩《牛》特别钟爱,经常带在身边。有一天,他拿出来晾晒时,被一个放牛的小孩儿看见了。小孩儿发现图中所画是正在搏斗的牛,可是,斗牛的尾巴却在摇动,他便把发现的问题告诉了杜处士。杜处士觉得牧童的话很有道理。故事告诉我们:“耕当问奴,织当问婢。”</h3> 按照预设,我首先让孩子们通过工具书、资料、我的范读等让学生初步读通课文。然后让学生通过个人读、同桌读、小组读、男女生读、领读、抽读等方式练习读文,使他们能够比较熟练的朗读课文。之后,我让学生借助课文插图、注释对课文进行理解。我先让学生们先自行理解,然后同桌互说,再全班交流。学生通过一次一次的交流、展示,达到了初步理解课文的目的。<h3><br></h3> <h3>  上到这里,按我的预设,我就应该让学生背诵课文了。但是想想,我上第一则《伯牙鼓琴》,让学生背诵时效果不怎么好。现在何不让学生把故事演绎?说不定能给他们带来一个段不错的记忆。</h3> 说干就干。我告诉同学们,你们已经发现这篇课文讲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故事。故事里有人物,有环境,还有生动、有趣的情节。要不我们编一个课本剧演一演?学生听到这样的消息后,都欢呼起来,整个教室都沸腾了。<h3><br></h3> <h3>  看到他们高兴的劲儿。我心里想:光有这份热情是不够的。我应该引导他们如何将课文的原故事淋漓尽致的展现出来,同时又让他们能够把故事以外的合理想象加入进来,让故事变得更加的完整丰富。随后,我让学生安静的下来。我告诉他们:请大家两人一组,一个扮演杜处士,一个扮演牧童,结合课文内容仔细挖掘人物对白,表现好的我们有机会上讲台表演。学生们便立即行动了起来。</h3> <h3>  十分钟过后,我选取了最积极的一组上台进行的表演。唐同学扮演杜处士,张同学扮演牧童。两个同学基本把故事的主要过程展示了出来,但表演过程当中出现的漏洞很多。台下的学生看完表演之后,叽叽喳喳的议论了起来。我见时机成熟,便对同学们说:“既然大家有话要说,那现在我们就来说一说,你觉得表演哪些不足?”同学们立即争先恐后的举起手来,有的同学为了争取到发言的机会,都快爬到桌子上来了。发言的学生很多,有的说,既然是晒画,应该把天气描述一下;有的说,老人晒画在桌子上,而唐同学去拿在了手上;有的说,牧童是一个孩子,他出场的时候,应蹦蹦跳跳的,又或者唱着歌;还有一个学生说,杜处士是一个老人,他应该有长长的胡子,牧童指出画上的错误时,老人应该捋一捋胡子……</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为了多给表演机会,我让班上特别想表演的何同学、林同学也上台过了一把瘾。</b></h3> <h3>  讨论结束后,我选取了班上最想上台且有一定表演能力的一对搭档上台。好家伙!表演杜处士的张同学弯腰驼背的就出场了。嘴里还念念有词的说:“今天的天气真好啊!我终于可以把我的宝贝戴嵩《斗牛》图晒一晒了。”紧接着,他便小心翼翼的从锦囊里取出,铺开晾晒起来。放牛娃赵同学一边唱着歌,一边蹦蹦跳跳的出场了。他有理有据的指出了画的端倪,捣蛋的“杜处士”说:不错不错,你说的有道理,看来古人说织当问婢,耕当问放牛娃,这话是对的。好家伙,把剧本都给我改了,顿时引来哄堂大笑。</h3> <h3><font color="#010101"><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篡改台词的张、赵同学组</b></h3></font></h3> <h3>  表演结束后,我看同学们还意犹未尽,于是,我也客串了一把演员,和林同学一起,将故事表演了一次,观看的时候,孩子们特别投入,表演结束后,他们也特别给面子,送给我们热烈的掌声。</h3> <h3>  今日,我查看学生日记,发现很多孩子写了这次活动,都说太有趣了,真想再表演一回,我就告诉他们可以回家和家人表演。早自习检查背诵情况,全班大多数同学都能背诵了。</h3> <h3>  回想整个教学过程,我很庆幸,通过活动让学生完成了一次最真实的情境在现,完成了一次最真切的情感体验。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选择了“艺术之美”为主题,单元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如何让利用教学活动的设计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积极的参与想象,是我们每一个老师很头疼的问题。本组课文的教学,我想我们还是要把握好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首先考虑激趣的问题,为学生设计感兴趣的教学活动,学生的思维的火花才能被点燃,才会真正理解课文。其次,通过视频、作品、插图等结合实际生活经验、事例找到真实的可共鸣的情感体验。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真正的学有所获,学有所悟。再就是我们要善于抓住教学的循序渐进的规律,让学生把难以理解想像的东西,由同类到不同类的相同地方,由书本到生活,由表面到内部,由简单到复杂,由肤浅到深入,由事件到本质,进行想象。学生的想象才能丰富起来。</h3><h3> 我想:学生在学习中能够获认可,获赏识,进而实现学有所进,学习也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教学也就相对来说容易些了!</h3>

学生

同学

表演

处士

课文

故事

牧童

教学

想象

上台